论企业经营集约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化论文,企业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的经济增长与企业经营集约化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宏观的经济行为。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实现经济长期增长所依赖的源泉、机制与路径。经济增长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各种要素投入的增长;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来支撑,靠扩大生产规模来推动,它必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来实现,它表现为一种消耗低、质量高、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小的经济增长方式,即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具体地说:一是从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到立足现有基础,把建设重点放在现有企业挖潜、改造、充实和提高上来。二是从追求社会生产总量增加,偏重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转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品种、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三是从生产要素扩张,增加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科学技术和知识、智力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率。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宏观的经济行为。
2.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直接主体。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直接主体的命题,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企业要成为经营集约化投入的主体,二是企业要成为经营集约化活动的主体。企业要想真正成为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主体,首先它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只有这样的法人实体,才有可能成为经营集约化投入的主体。其次,企业必须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企业有了投入,踏实地不断地开展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技术经济活动,才有可能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使企业真正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直接主体,必须在企业里有效地开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推进企业经营集约化。
(二)企业经营集约化及其分类
1.企业经营集约化的内涵。
企业经营集约化,是指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最终实现集约经营。实践经验表明,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跨度很大的过渡状态。这种过渡状态的鲜明特征,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既有很强的粗放因素,又有很强的集约因素,同时这两种因素之间存在着交互增强的结合作用。它们的结合作用是资金密集度的提高而引发的。也就是说,资金密集度的增加,导致了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用的加大。故称这种过渡形态为准集约型。因此,粗略地讲,可把企业经营集约化类型分为三种:粗放型、准集约型和集约型。
2.企业经营集约化的分类。
在准集约型中,又将粗放因素作用大于集约因素的称为弱准集约型,集约因素作用大于粗放因素的称为强集约型。企业经营集约化类型细分成4种,划分准则列于表1。表中E[,k+1]为要素投入增长率贡献,E[,a]为全要素生产率贡献。
索洛余值法告诉我们,全要素生产率包含有规模经济收益在内。当规模经济收益占全要素生产率的比重不太大的情况下,表1所示的类型划分准则是适用的。
(三)企业增长因素分析
现运用表1所示的企业经营集约化类型划分准则,对上海电熨斗总厂进行企业增长因素分析。有关企业经营集约化类型划分的计算结果列于表2,其中E[,k]为资金投入增长率贡献,E[,1]为劳动力投入增长率贡献,g为规模经济收益占全要素生产率的比重。
从表2上,我们看到: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与要素投入增长率贡献大小相比,在数量上由E[,a]<<E[,k+1]往E[,a]<E[,k+1]变动。这种变动趋势表明上海电熨斗总厂在1987~1995年这9年间,已有成效地推进企业经营集约化,而总体格局是处于从粗放型往弱准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
二、企业创新与经营集约化
(一)企业创新机制
1.框架结构。
企业创新的构成因素,有创新者、创新机会和创新环境,形成如图1所示的企业创新框架结构所揭示的企业创新机制。
创新的基本要义是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是人们所需求的。创新者根据对科技进展和需求变化的把握,捕捉到创新机会,凭借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条件,构建出施展技术创新的环境,通过艰辛曲折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科技第一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这种复杂地转化过程,创造出产品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创新框架结构所揭示企业创新机制,内含着创新动力机制和创新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动力机制。
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指驱动创新的动力要素,以及启动创新和维持创新诸动力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
(1)基础性动力要素:科技推动和需求拉动;
(2)能动性动力要素:国家干预和创新者驱动;
(3)交互关系。
由图2,我们看到在创新的动力要素中,客观存在的基础性动力要素——科技推动和需求拉动是以外部环境的方式作用于企业创新体系。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中,创新者驱动这个动力要素,往往是通过创新者,特别是企业家的能动作用去捕捉创新机会而发挥出来的。可见,企业创新这些动力要素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还与创新体系发生交互作用。
3.创新体系。
从图2上不难看到,科技推动和需求拉动这两个基础性的企业创新动力要素,是以外部环境的方式,籍助于企业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市场研究与开发活动,而与企业创新体系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企业开展以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相辅相成的创新活动,最终向社会提供物资财富和精神文明。
(二)通过创新加快企业经营集约化的思路
上海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是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与健全以增强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创新机制,把企业建设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直接主体,加快企业经营集约化的进程。为了实践总体思路,提出三个基本对策:
(1)确立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2)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实务,积累经验,提高创新管理水平;
(3)在企业中培养与造就出“一个群体”,“两种人才”和“一支队伍”。
三、组织创新与经营集约化
(一)企业组织与经济增长方式
1.组织资本的扩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企业是一种组织,组织也是一种资本。组织资本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密切地相联系。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依赖于组织的力量,而人力资本的积累也要依赖于组织。
所谓组织资本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在组织化的社会中,人力的投资实际上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对组织的投资,组织的力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内部成员的整体素质;二是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假设这种投资,一般可以获得平均收益率,但在现实中,组织管理方式、组织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设计等方面的不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会带来很大的差异;三是指提高组织管理和决策水平、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增强组织效率等方面的直接投资。
组织资本概念清楚地指出:组织资本从根本上说是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之一,更多地是指人力质量,而不是指人力数量。技术进步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活劳动质的改善是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组织资本的扩张势必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组织资本的扩张,构成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而在企业这一微观层次上,企业组织资本扩张,就成为推动自身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变量。
2.组织功能的分化:国有企业组织创新的动因。
我国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过来的,其功能结构是三位一体模式,既具有经济功能,又具有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我国已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大力推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局面已被打破,企业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市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出台,所有这些都在催化并加速企业组织功能的分化。这种组织功能分化的直接效果是节约组织费用,提高组织效率。因为国有企业要承担多种功能,而执行任何一项功能都不是“免费”的,都有成本消耗,这些费用的总和就构成了所谓的组织费用。社会经济学告诉我们,组织功能分化的状况与组织费用成反比例关系,功能分化程度越低,组织费用越高,反之亦然。
另外,组织功能的分化,会导致企业主管的角色分化。这种角色的分化可以带来两方面的预期利益,一是通过角色专门化扩大了角色的有限理性,从而提高角色的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二是通过角色冲突和角色摩擦来降低冲突和摩擦造成的费用。
总之,组织功能的分化,导致组织效率的提高。而组织功能分化所带来的组织效率的提高,只有通过企业的组织创新才得以实现。这种企业组织功能分化,成为国有企业进行组织创新的一种动因。
(二)企业组织创新趋势
企业组织具有动态性。这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不得不经常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的转变,以适应新情况、新竞争、新挑战。因此,企业的组织创新就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1.企业组织创新的含义。
企业组织创新,是指企业制度化结构的调整,是从组织上保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而实现企业结构——功能系统的转换。
2.学习型组织:企业组织创新研究的新动向。
美国管理学家Peter M.Senge提出学习型组织概念,《幸福》杂志载文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未来最富于竞争力的企业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中存在着个人学习和组织性学习,通过学习形成共识,调动和发挥包括企业最高领导人在内的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学习”成为企业立身的一项基本原则。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就是采纳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议,而提高了技术创新实力和能力,奠定了它在石油世界的竞争优势地位。
3.企业重组:一种面向信息技术的企业组织创新。
我们说“企业重组”是一种面向信息技术的企业组织创新,是指“企业重组”能够把建立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传统运作体系转换成为以作业流程为基础,并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
“企业重组”有团队小组、并行工程、虚拟公司等多种方式,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我国许多企业在结合自身的情况下也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三)沿着经营集约化的方向转变上海企业组织功能
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在这种经济环境中,上海企业组织功能的转换,有三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强化与完善营销功能;二是建立与健全资产经营功能;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和加强都应与经营集约化的目标结合起来。
1.强化与完善营销功能。
上海企业已从“生产导向”、“销售导向”转到“营销导向”来推动市场营销,进行服务创新。上海市要求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组建市场部,就是顺应这种经济发展趋势而提出的。因为建立市场部是市场经济发展对现代企业的客观要求,是企业走向市场、超前把握市场的主要举措,是企业由计划经济条件下低层次的原始产品推销,向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高层次、科学的现代市场营销转变的突出标志。上海市大中型企业在市场部建设方面,有了实质性启动。
2.建立与健全资产经营功能。
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国有企业必须实现从生产经营型企业到资产经营型企业的转变。首先,因为企业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主体。国有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经济体制下所造成的投资的被动地位,从生产的组织者、执行者,转变成投资的主动决策者和资产的全面经营者,真正成为投资主体。其次,国有企业更要加快适应市场经济,要及时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决定哪些产品上,哪些产品下,及时灵活地对工艺设备进行技术处置,或是更新,或是改造。这一切都要求企业作资产经营。
企业从生产经营者到资产经营者的转变,在企业组织机构-功能系统的集中表现,就是组建资产运作部,以全面实施和管理企业的资产运作。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上海企业家们注意到文化因素在企业竞争中显示出令人注目的作用,在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作出贡献。他们认识到企业不但要创造出产品,创造经济效益,还要致力于创造现代的企业文化。战后日本的经验也佐证了这一观点。日本的经验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整个经营结构的改革,要求文化的相应转型,没有文化的转型,特别是以传统文化的转型为基础,经营结构的改革不可能真正地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能创造国有企业的辉煌”,这是上海医药工业销售公司以自己的实践,出色地求证了的重大命题。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关系到国有企业未来命运的深邃思考,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仅能够在经营管理方面创造优越,更应该在价值导向上创造优越。为此,上海医药工业销售公司确立了“何不求其上”的企业精神,即做任何事都要力求其上,务求其上,永求其上。
在企业组织功能转换方面,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做了有益的探索。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组建了企业文化建设部,专注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职能。
四、管理创新与经营集约化
(一)企业管理与经济增长方式
1.管理:企业的整合要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有许多要素,如人、财、物、技术、信息、能量、时间、法和机制等,这些要素浑为一体,并产生企业功能,要靠管理这一要素有效整合。这里所讲的管理,是指企业在科学的严格组织和规范下运作,以使自己能够正常、健康、生机勃勃地运转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企业的整合要素。
2.企业管理:企业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直接主体的最主要手段。
“向管理要效益!”,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练好内功”,也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向管理要效益!”也好,“练好内功”也罢,都是企业管理的要义。
目前企业管理可以争取在现有环境下获得的最大效益,以支持企业推进企业经营集约化;长远地看,企业管理更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避亏争盈,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手段。因为不论客观条件如何,最终决定企业面貌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管理。同样的条件下,企业状况千差万别,同一个企业由于管理的不同,会有截然不同的境况,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二)企业管理创新
1.企业管理创新的含义。
管理创新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面上的辐射。在企业这一微观层次中,管理创新就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里仅从企业技术创新这一角度来界定管理创新的概念。
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入一种更有效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顺利进行。
2.扩张企业管理的内涵。
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环境中,扩展企业管理的内涵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过去习惯把“内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同义语。这是历史形成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确实主要是企业内部的事。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搞活企业,政府做了不少政策性调整。于是,便有一些企业把希望主要放在向政府“要政策”上。但随着企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企业管理的内涵和实质必然随之发生变化。企业管理亦不是纯内部的事情,而成为与市场密不可分的思考和操作。结合市场,进行管理创新,把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到资本运营的层次,实现企业从生产型到资产经营型的转变,这正是企业经营集约化在管理上的必然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质就是资产的经营,特别是在目前资金十分缺乏的形势下,应以资金投入回报率,资本流动加速率为前提去组织生产经营。因此,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要以资本管理为中心,就成为进行资本运营的基本原则。
资本在其运营过程中,呈现为多种形态,如产品形态、资产形态、金融形态、无形资产形态等。企业家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和宏观环境,侧重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说,只有能够把这几种形态的资本做综合、巧妙、有机结合地运作,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完整运作。上海三枪集团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推进集约化经营,逐步实现从生产型到资产经营型的转变,凭借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3.管理创新的难点。
中国学者在中日企业的技术创新比较研究中,发现了管理创新的难点。日本企业的成功不能归结于经济因素,也并不能归结为企业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标准等那些硬性的规定,而应充分估计软因素的作用,诸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经过培训感化而形成的献身精神、个人对企业的归属感等。但真正要培养这样的精神和工作态度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管理创新的难点也许就在这里。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和管理者或许至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非经济的文化因素对企业管理的极端重要性,但终究会认识到这一点。
(三)按经营集约化和方向推动上海企业管理创新
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是密切相关的。正如图2所示,组织创新是确定规范,要求协同;而管理创新,是通过整合追求效率和实现效益,与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作用于创新活动。
上海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是加快管理制度化,即把组织创新的成果升华出一套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以形成一种适合于本企业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进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管理模式。在这个升华过程中要注意:
(1)更新管理观念,巧妙资本运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2)尽可能地采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方法。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使用"CASE/ERP",在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效率上,迈出令人向往的一步。
(3)注意培塑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上海医药工业销售公司为国有企业在价值导向上创造了优越,作出有益的探索。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管理创新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集约化管理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经济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