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几个时间全量表达格式的来源与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汉语论文,近代论文,来源论文,格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近代汉语中,否定词置于“初”“从(来)”“再”后构成的格式具有两种用法。
(一)表达时间全量,如:
(1)日日听歌谣,区中尽祝尧;虫蝗初不害,夷狄近全销。(薛能《升平词》)
(2)向来常见人打水,从不曾试。今日却会了。(《老乞大新释》)
(3)我做官人只爱钞,再不问他原被告。(王仲文《救孝子贤母不认尸》第三折)
(二)表达绝对否定或彻底否定,起强化否定的作用,如:
(4)日晚,有妇人从门过,色态甚异。俶留宿,妇人初不辞让。(《太平广记》卷三三七)
(5)济公道:“吾这鼻子从无虚错……”(《续济公传》第四十五回)
(6)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我这个神机妙算再不说出来,你明日只看着就是。(《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七十回)
有的如“再”甚至发展出了情态用法,如:
(7)可见天下的事,再不可因疑心妄坐着人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
(8)人家是个老家儿,老家儿说话再没错的,怎么说咱们怎么依就完了。(《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
本文以时间全量用法为参照点,着重探讨几种用法之间的关系,向上追溯时间全量用法的产生过程及动因,向下指明时间全量用法的演变方向。
二、否定词置于“初”“从(来)”“再”后所构成格式的用法
2.1“初”与否定词连用
在汉语中,“初”后出现的否定词一般为“不”或“无”,形成“初不/无+VP”格式,既具有时间全量用法,又具有强化否定的用法。时间全量用法如:
(9)虽在暗室,必矜庄自持。盛暑之月,初不露袒。(《南北朝杂记·卢景裕》)
(10)素面初无一点妆。(周邦彦《丑奴儿》)
对于“初不”或“初无”格式及“初”的意义,前人研究多有论述。《汉语大词典》释“初”为“全;始终”;杨树达[1]卷五“初”条:“副词,《诗·豳风·东山疏》云:初无犹本无。按此则初训本也。刘淇云:初犹言‘自来’‘本来’也。按此恒与否定词无字或不字连用”;段德森[2认为,“初”用在否定词“不”“无”等前边,形成的格式可译为“从来不(没有)”“并没有(不)”“本来不(没有)”等;王海棻等[3]认为,“初不”义为“从来不”“一点也不”,“初无”义为“从来没有”“完全没有”“一点也没有”,解惠全等[4]的看法同此;王锳[5认为其相当于“全”“都”,是表范围的副词,多用于否定句。虽然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词语或结构对“初”进行解释,但所释用语具有语义上的共同点,即认为“初不/无”表达全量。
除了表达全量外,“初”还具有强化否定的功能。段德森[2指出,“初”用在否定词“不”“无”等前边,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不存在某种情况或状态,含有绝对否定的语气;王海棻等[3]指出,“初”与“不”或“无”连用,表示彻底否定,带有强调的意味;葛佳才[6]认为,“初”在特定的否定结构中强调语气否定,“初”相当于“丝毫(不),根本(没有)”,并指出这一现象不晚于魏晋,如:
(11)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2)亮年五岁,超令人解亮衣,使左右持去,初无吝色。(《宋书·傅亮列传》)
2.2“从(来)”与否定词连用
“从(来)”置于否定词前,构成“从(来)+否定词+NP/VP”格式,既能够表达时间全量,也能够起强化否定的作用,否定词多为“不”“无”“没(有)”和“未”。下面以“不”“无”“未”为例进行说明。
2.2.1“从不VP”“从来不VP”
在近代汉语时期,表达全量的“从不VP”“从来不VP”,强调在说话时间之前的全部时间里谓词性成分VP所表示的动作从来没有发生过,所在句子可理解为表达某种习惯或规律,后者用例少于前者,如:
(13)向来常见人打水。从不曾试。今日却会了。(《老乞大新释》)
(14)可惜千金身,从来不惧罪。(《王梵志诗》)
2.2.2“从无NP/VP”“从来无NP/VP”
在近代汉语时期,“从无”和“从来无”两种格式中的“无”既可以用为否定动词也可以用为否定副词。
“无”用为否定动词,可分为两种情况:(1)“无”用为谓语核心,其后不出现其他动词;(2)“无”用为谓语的一部分,其后可以出现其他动词。如:
(15)是时去谢疏时已阅四岁,且上亦从无采择之诏,其过迎合中宫,结欢张氏。(《万历野获编》卷三)
(16)僧展两手,师曰:“金峰关从来无人过得。”(《五灯会元·金峰从志禅师》)
“无”用为否定副词,修饰其后出现的谓词性成分VP,如:
(17)问:“渭水正东流时如何?”师曰:“从来无间断。”(《五灯会元·紫阁端己禅师》)
2.2.3“从未VP”“从来未VP”
在近代汉语时期,“从未”“从来未”后只见谓词性成分用例,如:
(18)虽与仲翔从未识面,然素知其为人,义气深重,肯扶持济拔人的。(《喻世明言·吴保安弃家赎友》)
(19)从来未识浅和深,今日方知轻与重。(《西游记》第六回)
除了表达时间全量用法外,“从(来)+否定词”也可以起加强否定的作用,如:
(20)老残因见逸云非凡,便问道:“逸云师兄,屋里有客么?”逸云说:“我屋里从来无客。”(《老残游记续》第五回)
(21)龙珠一口咬定:非但吃酒叫局的事从来没有,并且连文老爷是个胖子、瘦子,高个、矮个,全然不知,全然不晓。(《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
此二例具有明显的反驳、纠正义或/和声明、申辩义,在反对别人的看法或观点、纠正别人的误解的同时,声明自己的观点,具有强烈的主观评议色彩,此种用法在近代汉语时期少见,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详见葛文杰、张静[7]和唐为群[8]。
2.3“再”与否定词连用
“再”置于否定词“不”“无(有)”“没(有)”前既能够表达全量,也能够起强化否定的作用,还能表达情态,此节以否定词“不”为例进行说明。
按照否定词“不”所出现的句法位置,“再”和“不”连用可分为两种情况:(1)“不”直接位于谓词性成分前,用作状语;(2)“不”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即“V不C”。下面分别说明。
2.3.1“不”位于谓词性成分前
按照“再”与“不”二者之间是否插入其他成分,可分为两种情况:A.“再”与“不”中间不插入其他成分,即“再不”;B.“再”与“不”中间插入副词“也”,即“再也不”。
2.3.1.1“再不”
此种用法出现于近代汉语时期,“再不”后出现的谓词性成分多为动词性成分,表示某一动作行为VP在所参照的时间后的一段时间里没发生过。按照“再”后的动作行为VP在所参照的时间前是否发生过,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a.“再”后的动作行为VP在所参照的时间前发生过,用例较多,“再”可以理解为“‘断’后之重复”[9],如:
(22)仁兄自别之后,再不会面,未知足下归于何处?(《隋唐野史》第四十六回)
b.“再”后的动作行为VP在所参照的时间前没发生过,因而“再”不能理解为“‘断’后之重复”,用例较少,如:
(23)我那孩儿,一去许久,再不见个音信回来,使我一家好生悬念。(范康《陈季卿误上竹叶舟》第三折)
在这样的语用环境中,“再不”可以逐渐强调某一动作行为在所有时间范围内都不发生。也就是说,“再”从强调特定时间过渡到强调所有时间即“泛时间”,这就造成了时间由具有明确的指称集合变成了泛指,由某一时间点变成了某一时间段。此时,“再”可理解为“永远”和“从来”,二者均表达全量时间,具有周遍性,如:
(24)小的老婆吃斋,卖豆腐的王公,每日挑了豆腐,在小的门首经过,小的老婆问他赊一块儿吃,他再不肯。(施惠《幽闺记》第六出)
(25)每日早晨,在白表大士前礼拜百来拜,密诉心事。任是大寒大暑,再不间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
除了表达全量外,“再不”也发展出了强化否定的用法,如:
(26)你只管自家的来世,再不管我的终身!(《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27)师父偌大年纪,再不晓得事体。(《西游记》第三十三回)
在此基础上,当句中再出现强调说话人主观态度、看法或情感的成分时,“再”就逐渐获得了情态功能,如:
(28)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是再不能错的。(《七侠五义》第二十一回)
(29)叫了半日,拍的门山响,里面方听见了,估谅着宝玉这会子再不回来的。(《红楼梦》第三十回)
2.3.1.2“再也不”
“再也不”的用法与“再不”一致,此不展开,举例为证:
(30)却说韩夫人见二郎神打退了法官,一发道是真仙下降,愈加放心,再也不慌。(《话本选集2·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31)我一生再也不信鬼神,谁知道今日撞着这等一桩蜡事。(《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三十八回)
(32)艾虎更觉诧异,道:“既有蒋四爷为媒,此事再也不能舛错。这个人却是谁呢?真令人纳闷。”(《七侠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
2.3.2“不”出现于动词和补语之间
按照副词“也”是否出现,“不”出现于动词和补语之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A.副词“也”不出现,即“再V不C”;B.副词“也”出现,即“再也V不C”。
2.3.2.1“再V不C”
按照与“再不”一样的分类标准,“再V不C”的用法仍可分为两种情况,此不展开,例证详下:
(33)那知观淫荡了一夜,听见鸡啼了两番,恐怕天明,披衣走出,把房门拽了又拽,再拽不开。(《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34)却这个毛病,像是天生成的一般,再改不来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再V不C”中的“再”也有强化否定和表达情态的功能,用例较多,如:
(35)天师在此尚然不能下雨;若天师去了,这雨再下不成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
(36)一日,正走到茌平的上站,这日站道本大,公子也着实的乏了,打开铺盖要早些睡,怎奈那店里的臭虫咬的再睡不着。(《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2.3.2.2“再也V不C”
(37)却说王神姑不见了师父,四下里去找,再也找不着。(《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四十二回)
(38)我若到九泉之下,再也忘不了你们的好处。(《小五义》第一百七十七回)
(39)天上地下,今来古往,就只是他一个,再也寻不出一双来。(《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三十三回)
(40)这也是家运使然,活该是冤孽,再也躲不开的。(《七侠五义》第三回)
三、时间全量用法的来源与演变的动因
通过语料考察发现,“初”“从(来)”“再”与否定词连用构成的格式都能够表达时间全量,又都具有强化否定的功能。下面以“初”与“再”为例对三种否定格式全量用法的来源与演变进行详细说明。
对于“初不”或“初无”时间全量用法的由来,葛佳才[6]曾指出:“初”本义为“初始”,可作时间名词,相当于“昔日,当初”;有了语义基础,又经常出现在状语位置上,“初”就很容易虚化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开始,以及对往事或过去一段时间的追述。“初”本立足于当前,追溯到过去某个时间点,引申之,也可以表示从过去某一时间点到当前的一个时间段,相当于“始终,一直”。董志翘、蔡镜浩[10]也曾指出,表时间的“始终”义由本义“初始”引申而来。我们认为,“始终”本质上就是一个表达时间全量的词语,极性对立的两个反义语素“始”和“终”以极性对立的方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场,表达该义场内的周遍性[11][12],二者分别代表时间起点和时间终点,“始终”构成了时间起点和时间终点具体明确的有定时间集合,表示时间起点至时间终点所形成的距离即时间段,时间段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初”义为“初始”,表示时间起点,时间起点为时间段的一部分,“初”通过时间点用法获得时间段用法符合由部分转指整体的转喻特征。当“初”与否定词连用即对时间进行否定时,否定的是时间起点,实际上对时间起点进行否定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整个时间段,同样符合以部分转指整体的转喻特征。当然,也可以把时间看成是由时间起点和时间终点构成的一个量级,时间起点处于量级最低端,时间终点处于量级的最高端,否定量级的最低端就可以实现对整个量级的否定。具体的逻辑机制是,通过否定某种由语境限定的语用尺度上的最小量,来蕴含对其他比它大的量的否定,从而间接地达到对数量(所有的量)的完全否定[13]。通俗地讲,一个事件在开始时都没有发生,遑谈以后的事件发展过程及事件结束?因而,否定事件的开始就是对整个事件的根本性否定。解惠全等[4]曾指出,“初不”“初无”表示对从最初到现在时间范围内的全面否定,即对整个时间量级进行否定使“初不”“初无”能够表达“从来不”或“从来没有”的意思,这两个义项无疑强调了全部时间,表达时间全量。
“初不”或“初无”两种格式能够对否定起强化作用,这一用法来源于表达时间全量。董志翘、蔡镜浩[10]指出“初”强化否定的用法与“始终”义即表达全量有关。“始终”义从“初始”义引申而来,语义由原来的一个起始时间点变成了从起始直到目前的一个时间段,用在否定句中实现对整个时间段的否定,再引申为不指整个时间段则可表示对情况的彻底否定,起强化否定的作用。我们认为,“初”与否定词连用具有强化否定的功能与客观时间因素的脱落有关,这一点葛佳才[6]也曾指出。当“初”自身内含的时间因素逐渐不再得到凸显时,这说明“初”自身的词汇意义逐渐消失殆尽,语法功能越来越强,表明其语法化程度日益提高。当“初”自身内含的时间因素完全消失,“初”就已经完全语法化为一个只具有修饰功能的语法成分,在其所构成的否定格式中,“初”不再参与命题真值意义的表达,因而在表达命题真值意义时,“初不”或“初无”格式就只剩下否定因素起作用了,“初”虽然仍出现于否定词前、仍对其后的谓词性成分起修饰作用,但其身份已变成凌驾于命题成分之上的超命题成分了。也就是说,当“初”最终语法化一个只起语法作用的功能成分时,“初”获得了强化否定的功能,具有强调意味,可理解为“一点儿”“完全”“根本”,如:
(41)生起,请玉唱歌。初不肯,母固强之。(《霍小玉传》)
(42)弇素与栎阳尉李绩友,因昼寝,忽梦弇被发披衣,面目尽血。绩初不识,乃称姓名,相劳勉如平生。(《太平广记》卷三四○)
综合上述,“初”与否定词连用具有强化否定的功能,根源于“初”表达时间起点义——“初始”,这一意义经由转喻获得了表达时间全量的“始终”义,实现了时间点到时间段的变化,与否定词连用时则表示对整个时间段的否定,随着客观时间因素的脱落,“初”就补偿性地获得了强化否定的功能。
“再”出现于否定格式中表达强化否定用法的产生,张谊生[14]曾指出,“副词‘再’的虚化是由表示重复而转化为加强否定,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客观的时间因素的脱落和主观情态的加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们的研究可知,这一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张文并未对客观时间因素的脱落过程或脱落原因作详细说明。下面作一补充,需要说明的是,时间因素的脱落也是“再”产生时间全量用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上文“再”的用法可知,客观时间因素由具体的特定时间逐渐泛化为泛时间。“再”后的动作行为在所参照的时间前发生过,客观的时间因素表现为具体的特定时间;而“再”后的动作行为在所参照的时间前并未发生过则导致泛时间的产生。泛时间的产生造成了客观时间因素的脱落,表达某种惯常的动作行为或规律,可见,“再”后的动作行为经历了由重复发生到惯常存在的转变。“重复”义强调动作行为在单一场合的不断重复出现,而当这一限制消失后,“惯常”义就产生了[15]。“惯常”义不受在特定时间范围内不断重复出现的限制,强调在所有或任何时间范围即“泛时间”内均可重复出现,表达受时间因素影响不大的习惯或规律。从“再不”的语言事实来看,时间因素由特定的具体时间演变为泛时间确实制约了“重复”义的语义虚化,造成了“再不”格式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当其后出现受时间影响的动词性成分时,表明其与时间的关系密切。不管强调具体时间还是泛时间,“再不”都是强调对“再”后的动词性成分进行否定,差别在于前者的时间具体明确,参照时间为时间点,而后者的时间则模糊不清,泛指一个时间段。当其后出现受时间影响不大的性质形容词时,表示其与时间的关系不太密切,这表明“再不”格式的语法化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再”的语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虚化,此时“再”可以理解为“永远”“从来”,也可以理解为“一点儿”,前者是时间全量用法,后者是强化否定用法。当时间成分不再得到凸显,“再不”后即使出现动词性成分,“再”也只起强化否定的作用,可义为“完全”“根本”“就是”,在此基础上,当句中出现强调说话人主观态度、看法或情感的成分时,“再”就逐渐获得了情态功能。
综合上述,由于语法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和主观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再”的语义演变过程形成了“重复>永远/从来>一点儿/完全/根本/就是>一定/绝对”这一连续统。由此可推断出,“再”的语义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特定时间>泛时间;(2)泛时间>强化否定;(3)强化否定>情态。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特定时间还是泛时间,“再不”格式都表达时间全量。前者表达特定时间内的全部时间,后者泛指全部时间,因而可以认为,在第一个阶段,“再”表达全量,而在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再”获得了情态功能,二者中间为强化否定的过渡阶段,因而,“再”的表达功能可概括为“全量>强化否定>情态”这一演变序列,体现为主观性越来越强,语法化程度和主观化程度越来越高。
由上述对“初”和“再”的讨论可知:(1)“初”“从(来)”“再”与否定词连用遵循“全量>强化否定>情态”的演变序列,三者在这一演变序列中所处的阶段有所差异,“初”“从(来)”发展到了强化否定阶段,而“再”发展到了演变序列的终端,可见“再”与否定词连用所构成格式的语法化程度和主观化程度最高。(2)“初”“从(来)”“再”与否定词连用表达全量,应该都与否定时间起点有关,来源于三个词的“起始/初始”义,可概括为“起始>全量”的语义演变模式。与第1点的演变序列匹配在一起,可形成“起始/初始>全量>强化否定>情态”的演变序列,这一演变序列按“全量”所处的位置分为前后两个半段,前半段说明了全量表达成分的语义来源,后半段表明了全量表达成分的演变方向。(3)强化否定的用法由全量表达发展而来。全量穷尽有定集合内的所有成员,这个有定集合在时间上表现为时间段。时间段为时间起点和时间终点之间的距离即全部时间,某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在全部时间内均没发生或不存在则其肯定没发生或不存在,强化否定功能得以产生。因而,“初”“从(来)”“再”不管最初是表示时间点还是时间段,它们在与否定词连用表达全量时都是时间段义,时间段能够构成一个有定性和离散性的集合,这是表达全量的前提[12][16]。
董正存[16]指出,“完结”义是全量表达成分的一个语义来源,本文又证明了“起始/初始”义是其又一来源,那么,在汉语中,还有哪些意义范畴能够发展出全量义、全量义有多少个语义来源,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此外,关于全量表达成分的演变方向,董秀芳[17]曾指出,“从全称量化到强调也是一种主观化,因为全称量化用法与事实和逻辑相关,而强调用法则只与说话人的态度证据相关,是主观性很强的用法”,该文说:“强调用法指的是出现在谓语动词前对谓语所陈述的命题真实性加以确认。这样的强调用法属于话语情态的一种。”可见,“全量>情态”是汉语常见的一个演变序列,这个序列包括哪些具体成员、是不是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这都有赖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汉语、现代汉语方言、民族语言或外语的语言事实。
最后,董秀芳[17]以全称量化词、限止量化词和表示极大量或极小量的词说明“量”与“强调”之间的关系,但其对语言事实的挖掘未涉及现代汉语方言,在材料使用上略嫌不够,如笔者的家乡话昌黎方言中,用表示最小数量的“一个”表达强调或情态意义,如:
(43)他一个想上北京,你就让他上去呗。
(44)他一个是你舅舅,说你两句就说你两句呗。
(45)一个你都不要了,我还不能送人?(此三例为自拟用例)
除了昌黎方言中的“一个”,在现代汉语各方言甚至在民族语言和外语中还有哪些表达强调或情态意义的词语或结构与量有关,这也是未来量化表达演变研究所要完成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