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指导新时代我国对外政策——北京“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观点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新时代论文,北京论文,研讨会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国际政治教研室和中国国际关系史学会北京分会联合主办的“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前不久在中央党校召开。来自首都教学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重点研讨了邓小平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还就当前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大热点、前沿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现将研讨的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一、关于邓小平国际战略与外交思想的地位、体系与内容
与会者一致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与外交思想是对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适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与发展时代和多极化趋势需要的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冷战后新形势下我国外交工作的指南。
关于邓小平国际战略与外交思想的体系和内容,一些学者认为,十五大报告有关国际部分就是对邓小平外交思想内容的概括。邓小平外交思想一个总的出发点就是搞和平外交,多交朋友,不树敌,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推进世界和平事业。
关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精髓,看法较多。有人说就是和平外交;有人认为是独立自主;有人讲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还有人认为是实事求是。有的学者提出邓小平国际战略与外交思想有4 个基本原则:一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二是独立自主,不信邪;三是不当头,但要有所作为;四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关于现在是什么时代与时代主题何时形成问题
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早已形成共识,邓小平也有过明确论述。问题是能否说现在的时代就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有的学者认为,列宁和毛泽东所提出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还没有结束,因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现在世界还处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并没有明确说现在的时代就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他只是说现今世界有两大主题,即和平与发展,而且他还说过和平与发展并未实现,这表明和平与发展只是我们正在争取的目标。但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承认现在的时代就是和平与发展时代,这个时代是随着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的结束而到来的。时代与时代主题是分不开的,没有无主题的时代。
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是何时到来的,分歧较大。有的人认为是80年代,因为邓小平正式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是在80年代初;有人认为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为这个时候中美、美苏关系都缓和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大大减小。也有人认为是60年代中期, 其根据是:(1)这个时候,中苏开始对立,美苏开始军备竞赛,正是军备竞赛导致的核武器发展制约了两个超级大国发动战争;(2)民族解放运动到60 年代初结束,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出现,和平因素增长;(3 )科技革命发展,核武器正是科技革命的产物。但是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新的时代有个较长的形成过程,它是与旧时代的逐渐结束相伴随的。和平与发展时代开始形成于二战后,50年代中期已初见端倪,到60年代已经定型。问题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时代的变化。邓小平曾说过,中国耽误了20年的建设时间。以此推论,和平与发展时代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经形成。
三、关于多极化与世界格局问题
一是关于多极化概念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多极化提法不科学,含义不确定,应该提“多元化”。但多数学者认为,多极化提法已正式使用于党的文件和一些重要的国际文件,邓小平也用过“极”这个提法。因此,“极”的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已经约定俗成,问题是如何界定它的含义。在国际关系学中,“极”的基本含义是强大的力量中心,它主要以综合国力来衡量,但也可以指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因此才有“军事上两极”、“经济上三极”、“政治上五极”的说法。江泽民在15大报告中指出:“多极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这为我们正确理解“极”的概念提供了依据。
二是关于当前的世界格局。多数人认为,多极化趋势早在60年代就出现了,其标志就是中国脱离苏联集团、法国同美国闹独立性和第三世界兴起。60年代末尼克松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说,表明这种趋势加强并已为美国所承认。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但并未走向单极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但是多极化格局尚未最终形成,而是处在过渡阶段。“一超多强”就是这种过渡形态,“一超”的综合实力虽然目前占明显优势,而且还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其实力已相对下降,对国际事务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其它力量中心与它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三是关于多极化的利弊。多数人认为,虽然多极化引发了许多新的国际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但总的来讲还是利大弊小。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就和平而言,在两极格局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情况下,多极化趋势反映了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长,它有力地牵制了两霸的全球战略计划和疯狂的军备竞赛。就稳定而言,在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是国际紧张动荡的主要原因,一些地区性争端、双边冲突和国内动乱,大都带有两极对抗的色彩,有些甚至成了代理人战争,难以解决;而多极化趋势则可为上述矛盾的解决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就繁荣而言,多极化趋势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对话;有助于各国寻找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促进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和平利用科技革命成果。就中国本身而言,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和更多的战略利益。
四、关于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
与会者都认为,搞好中美关系是贯彻邓小平外交思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关键环节。但是如何认识美国的对华政策,分歧较大。有的学者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意识形态色彩极浓,中国是冷战后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美国肯定要竭尽全力阻止中国的崛起。现在美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形成尖锐对立的两派,即遏制派和接触派,这两派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企图分化、西化、演变社会主义中国,只不过是方法不同而已。中国必须坚持原则,不能放松警惕。也有的学者认为,对上述两派的评价不能简单化。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史上最复杂的一对双边关系,它既具有两种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属性,也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属性,又有大国之间关系的属性。多重属性决定了中美关系具有四个主要特性,即意识形态上的对抗性、经济上的互补性、地缘战略上的竞争性和安全上的合作性。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所以,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虽然存在遏制因素,但更多地是看到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
研讨会上,一些学者还就国际关系理论的其它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邓小平的国家利益思想、邓小平关于稳定周边的战略思想、高科技与跨世纪国际关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有些学者还提出了许多国际关系理论所面临的新问题,如新兴大国与现存国际体系既得利益大国之间的关系、大国的伙伴关系问题、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这些新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