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无欲思想及其廉政价值论文

论老子的无欲思想及其廉政价值论文

论老子的无欲思想及其廉政价值

王永灿,田 坤

(中共苏州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江苏 苏州 215011)

摘 要: 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法自然是万物遵循的最高法则。人要达到道的层次,需要去除一己之私和过度之欲,做到节欲、寡欲和无欲。老子思想中的无欲并非是消除欲望,而是个体欲望要符合道的要求,做到顺自然之欲。无欲既包含了节制欲望的道德修养指向,又包含了无私、不争等政治伦理取向。老子的无欲思想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老子;无欲;廉政价值

“欲”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对老子无欲思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对老子无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文本研究,如对《道德经》第一章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断句与研究。二是学理研究,主要根据文本的理论阐释对其当代价值进行挖掘。如杨博宇等人对生存之欲和贪欲进行了区分,将无欲解释为全、虚、无限,而将达到无欲的途径解释为“应欲”:“应欲不是简单的行为上的节制,而是一种心态 ,是以‘应’的方式达到‘无欲’。”[1]将如何实现无欲解释为一种心理态度,值得商榷。因为老子提出无欲观的目的在于消除过度之欲,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社会和谐与国家治理的统一,其重点突出的是无欲的实践性;如果将“欲”仅仅看作心理态度,则违背了老子思想的本义。三是无欲的现代价值研究。如张应杭阐释了无欲与道法自然的一致性,以及无欲说对当代自然观、社会及个体生活的价值指向,对老子无欲思想的阐发及当代价值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但是该文在无欲与道法自然一致性的论证基础上,将道法自然作为当代社会的价值引导,没有看到无欲与道法自然之间的深层关系,以及无欲思想中所蕴含的多种价值取向。对于老子无欲思想的研究,在义理层面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在价值挖掘层面有进一步具体化的必要。

老子提出无欲思想,既有形上根据,又有现实指谓和现实路径选择。从形上层面看,无欲是把握道的基本方式,无欲与道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无欲与道具有相同的属性特征,如自然、无为、无私、不争等特征。从现实指谓上看,老子看到了人类由于过度追求享受所招致的灾难和祸害,而统治者因为放纵自己的欲望而对人民所带来的痛苦,因此老子提出无欲以应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私欲;在现实路径选择上,无欲与道具有一致性,所以对于个体而言要做到知足,对于社会统治者而言,要做到寡欲、不可见欲,对国家交往而言,要做到“大国以下小国”,使其各得所欲。

由图1可见,当样本量较小时错判率略不稳定,但均小于0.05,随着样本量n的逐渐增加,错判率有增大的趋势,但在所设定的样本量1500范围内,错判率都在0.07以下。

廉政文化以政府廉洁公正为其价值取向,而老子无欲思想最终指向统治者的治理方式和治理行为。同时,老子无欲思想中包含的无为、无私、不争等特征,不仅指向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更表现出统治者的政治品质、政治治理途径及政治信仰。这对于当前廉政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显色前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并加热煮沸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除掉溶液中的碳酸根,避免碳酸根代替硫酸根与钡形成碳酸钡沉淀,导致测定结果偏低,另一方面铬酸钡悬浊液在酸性条件(pH<2)下由黄色转变成橙色,此时悬浊液转变成均匀溶液,铬酸根离子转变成重铬酸根离子,释放出钡离子,发生如下反应:黄色橙色以保证硫酸根与钡离子完全结合以及铬酸根被完全置换出来。

一 欲——天道与人道的对立

老子还将无欲思想由社会治理层面扩展到国家交往层面。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国争夺霸权、战争不断的时代,而战争导致的是大国吞并小国、小国复仇大国的局面,其后果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两败俱伤。在老子看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大国要征服小国,而小国则依附大国;强者要示弱,才能得到小国的尊重。因此,老子说:“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第61章)这里虽然突出了大国对小国的示弱,但是也表现出大国无欲则刚的一面。

道虽然超越而内在于万物之中,但是道与万物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且老子所指的万物也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层层往上递进的关系。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道、天、地和人,虽然道与天、地、人同属于四大,但是天、地、人都要统一于道,都要以道作为生存根据;天、地、人三者,天和地离道最近,而人则离道最远。因此,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从社会关系层面看,无欲则无私、不争。无欲不仅可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来认识和把握道,而且可作为一种道德准则,与道相一致。因此道所表现出来的公正无私、谦下不争,实际上也是无欲的重要特征。因为只有做到无欲,个体才能做到独立自主,才能不受外界影响,才能作出独立判断,才能不偏不倚,才能不主动与人争抢。因此老子把无私、不争作为道德的重要特征。对于无私,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而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存,外其身而身先。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第7章)对于不争,正是由于“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73章),人之道应当效仿天道,做到谦让不争。但是现实的人道,由于人的欲望所引起的过度的争斗、竞争,不仅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也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因此,老子以水喻人,强调人应当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这才是与道最接近的一种状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

在老子看来,人要服从于道,与道相一致。人在自然生命上与道具有一致性。“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第76章)与天地一样,人与草木的生命都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但是在精神生命上,由于外在的环境,如名、利、货等,人的精神生命失去本然状态,逐渐与道相背离。而好名、好利、好货实际上就是人类本身的欲望,既包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如口腹之欲,又包括对精神欲望的追求,如对名与利的追求。这种种欲望,既扰乱了人的心灵,也损害了人的肉体。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些欲望都是对道的背离。

老子所讲的“欲”,是违背肉体自然需要、超出心灵自然平静范围的生活状态。对于普通人而言,要受到种种物质欲望、名利欲望的困扰。老子认为,过度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对人的身体会造成伤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12章)对金钱的追逐不但不能长保自安,反而会招致祸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9章)灾祸与过失均是由于自己内在的欲望,不断地索取、不断地追逐所导致,因此老子告诫我们要学会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相对于肉体而言,人的心灵同样会有过度的追求,如好名。好名是个人内心对名誉的过度追求。从人的精神需要而言,人需要被别人所肯定,但是好名则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过度和不切实际地肯定,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13章)这里,老子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得宠与受辱都是好名的表现,得宠也好,受辱也好,相对于身体而言,都是外在的东西,一味追求宠而厌恶辱,都是对身体的伤害,宠辱不惊才是保身之道。

老子的无欲观,体现了与道相一致的内容和特征,其对于现实个体具有丰富的伦理学、政治学意义。这些内容,既包含道德修养内容,又包含群己关系及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具有供鉴意义。

普通人逃脱不了欲望的困惑,统治者也一样;并且统治者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其所追求的更多,要求的也更多,这样就会造成对人民的过度剥夺,导致上行下效,引起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国家难以治理。所以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第75章)

老子将自然作为天、地、人共同遵循的法则。天、地因其没有目的性和一己之私,合乎自然之道,而人则具有能动性、实践性,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主观目的改造世界,另一方面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欲望,导致对自然之道的背离,违背了道的运行法则,这样,不仅对个人的肉体和精神造成祸患,而且对国家和人民也会造成灾祸。

二 无欲——人道复归于天道

老子对“欲”极为重视,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及“欲”“不欲”“寡欲”“无欲”,其中提及“无欲”一词多达五处。老子之所以重视无欲,就在于从形上层面看,无欲是人类认识道体的根本途径。老子首章指出,要把握道,就必须通过无欲的方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1章)王弼注为:“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3] 2刘笑敢在《老子古今》中解释说:“以‘恒无欲’之心观万物本根‘无名’之妙,以‘恒有欲’之心观万物本根‘有名’之所归。”[4]老子以无欲、有欲的方式来把握无名、有名,实际上体现了欲与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了人把握道的方式是以无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体现了无欲与道的相一致性。老子将自然作为道自身的运行法则,把无为、不争、无私等作为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在形下层面看,无欲同样具有自然、无为、不争、无私等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老子所讲的无欲,并不是对欲望的完全消除。欲望是从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中生发出来的,其表现为人之本性,因此郭店楚简中说:“欲生于性。”[5]而从欲则生出虑、贪、喧等意愿或者欲求,这些都是对人自然本性的违背,因此,老子将超出人类正常的欲求称之为欲。老子讲无欲,实际上是对超出自然之欲的否定:“所谓无欲乃是指无人为之欲,非是指无自然之欲。”[6]

老子的“无欲”,侧重于对道体的认识和把握,认为只有无欲,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道体。在现实世界中,人不可能无欲,因为人的吃、喝、睡等都属于本能欲望,对此老子并不否定。如第12章,老子批评过度的口腹之欲之后,肯定圣人“为腹不为目”,这表明了老子思想中的无欲,并不是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老子的无欲不符合社会的本质”[7],而是顺自然之欲。只有使自己的欲望符合自然之道,才能保身和养生。如第57章,老子认为正是由于统治者法令滋彰、机巧太多,才导致社会难以治理,因此他认为统治者需要做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所讲的寡欲、知足与无欲是同一层意思。如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方式解决种种社会矛盾,实现符合自然之道的社会理想。在个人修养上,老子注重知足,因为老子认为个人欲望太多会造成肉体损伤和心灵伤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因此,只有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可以长久”。(第44章)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最难做到的就是无私和不争。因为人人都有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克制,就会主动去追逐外物,寻求满足,从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产生私与争。因此,无欲状态仍然是无私和不争的根本。老子讲无私和不争,实际上是通过无私和不争的手段来成就自己。因为无私与私、不争与争是辩证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过程。老子的无私,是个人在做事时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和任何目的性,而是主动去成就外物、实现外物,最终在成物外物的过程中成就自己。而莫之争也正是在不争中得以实现的,所以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2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道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利益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也正是在不断实现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正是对老子无私思想的具体运用。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直接或间接地对船舶燃油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8月,中国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63条规定,内河和江海直达船舶应当使用符合GB252标准的普通柴油(硫含量≤350ppm),禁止使用渣油和重油(船用燃料油)。第65条规定,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标准的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用燃料;禁止向非道路移动机械、内河和江海直达船舶销售渣油和重油。

从个人层面而言,老子将个人的不幸,如灾难、损伤等,均归结为个人的欲望和不满足。老子反对好货、好名、好利等行为,因为这些都是对自然之道的背离,并且会对个人的生命造成损害,甚至带来灾祸。因此,老子一方面强调人要学会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因为知足是对人自身欲望的一种节制和需要的满足,只有知足才能减少欲望,逐渐符合道的要求;另一方面强调寡欲、无欲。老子认为现实世界中只有圣人才能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其在《道德经》中,实际上是将圣人视为道的人格化和具体化,也是人格修养的理想化。在道德修养上,圣人是普通人所应效仿的对象,只有圣人才能达到寡欲、无欲的境界。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说圣人“为腹不为目”(第12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由此可看出,老子所讲的寡欲、无欲,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境界,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在社会治理层面,老子倡导统治者要做到无欲、不见可欲;做到顺其自然,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平静,即便有对事物的欲望,也不要表现出来。因为统治者身居高位,通过拥有的权力,可以更容易获得各种社会资源,如果不加节制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那就会导致上行下效,最后造成社会混乱。国家治理要保民、顺民,不能随意折腾民众,老子认为最开明的统治者应当是“太上,下知有之”(第17章),而成功的社会治理则是“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7章)。这就对统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统治者在治理方式上做到无为、无事,而且要求统治者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百姓,所以老子提醒统治者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以免影响社会的稳定:“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3章)唯有如此,才能“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3章)。老子试图使统治者以无为、无事、无欲的方式,达到人民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的目的,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道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为本源论意义。道不仅先于万物,而且生成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25章)(本文所引老子《道德经》内容皆出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文中索引只标注章节)老子将道与万物看作母与子的关系,并提出了宇宙演化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二为本体论意义。道不仅生成万物,而且还作为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而存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正是依据道的作用,天地万物才得以延续,其作用才得以发挥得无穷无尽。三为规律意义。道作为宇宙本源论和宇宙本体论,在不断生成万物之中又内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存在的内在根据。万物的运动变化都要符合道的原则,呈现出道的特征。因此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第40章),任何事物,都要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道的法则。这种规律性反映到认识论领域,就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16章)。

老子重视无欲之道,并将其贯穿于个人修养、社会治理及国家关系中,这构成了老子无欲思想的三个层面。

人道要想长久,必须复归于天道,无论在个人修养方面,还是在社会治理与国家交往层面,都需要保持无欲的状态,才能顺应天道、保持长久。

三 顺自然之欲——廉政建设的主题

廉政伴随着阶级、国家统治而产生,体现了国家治理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廉政一般“是指执掌权力的群体和个体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和为达此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手段和方法”[8]。在我国,廉政的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当前表现为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公职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公权力。因此,他们要为人民群众负责,同时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这就要求他们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时,做到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公平公正。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廉政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执好政的重要政治基础。他说:“中国有句古训:‘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我们共产党人靠什么来得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洁奉公,全意全意为人民服务。”[9]

其中,样本采集是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在采集过程中,需要将统计要求贯彻下去,科学采样。通常情况下,样本量越大,就具有越强的代表性,因此应结合实验室条件,尽量扩大样本数量。同时,选取的样本应该具有较强的密封性,一旦开放,将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样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得不到保证。如果检测散装样品,则需要在将无菌环境中进行提取,以避免样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的记者型主持人,公民记者来自于受众之间,因此对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的捕捉更加迅速,由于其便利性,公民新闻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记者,这使其拥有了对新闻事件的第一报道权、定义权,甚至是解释权,因此,公民记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以深度和广度为优势的传统的记者型主持人的生存。

由于制度监管缺位等现实以及受一些不良环境影响,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出现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权力寻租现象,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及奢靡之风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纪律和作风问题,从内在性上看,则是这些党员干部过分追求权力、金钱、感官享受等,放松了自身精神世界的改造,以致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

成都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停车场边坡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狮子山村6组(长安垃圾场内)。根据拟建停车场总体方案,场地边坡位于成都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扩建工程西侧,坡脚标高约614.0m,坡顶标高约665.0m,总体高度约51m,现阶段边坡处于自然稳定状态,该处边坡自上而下拟修建大停车、小停车场两个停车场,大停车场平台设计标高为634.0m,小停车场平台设计标高为627.0m,场地内会形成高差7m(P1边坡)、13m(P2边坡)两级边坡。

从个人修养层面看,无欲体现为知足不辱,知足则富。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但是人首先是自然物,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种种欲望,如饮食、享受、睡眠等,这些属于生理需要,并无可厚非。但是随着追求的不断增多,人类的欲望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对外物的索取也会越来越多,索取一旦超出必要限度,就会伤及自身。因此,人类要想保持长久,就需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老子认为节制欲望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到知足。老子多次讲知足,如“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认为祸患的根源就在于人的不知足。这句话曾被习总书记所引用,将其作为重要的修身方法。要消除祸患,就必须做到知足,“知足则富”“知足不辱”(第33章)。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欲望是阻碍廉政活动最大的敌人。知足可以使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现实中所拥有的宝贵财富,如幸福的家庭、健康的身体及可贵的自由等,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如果过度地去追逐金钱、名利、享乐等,超出了自己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及感官需要的层次,这样不仅不会长久,反而会伤害到自身。因此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要保身、养身就应当做到节欲、寡欲、知足,而非一味追求超出生命限度的种种欲望。

天、地、人都要效法道,而道则以自然为自己的运行法则,这也正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王弼把该句话解释为:“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3] 66道以自然为法。道落实到现实事物中表现为事物自身的自然之性。这里的自然,实际上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然状态。如自然界的运行:“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23章)天地的本然状态是与道一致,自自然然,无所计度,无所造作,无私无为,因此,自然又表现为无为、谦下、不争、柔弱等具体形式。

目前,我国有一部分企业已将乙二醇制冷装置应用于实际的生产中。如大庆油田在2007年开发了乙二醇再生系统技术,内蒙古移动在机房使用乙二醇空调系统,在生产中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刘进志等以PLC为基础开发了乙二醇空调节能控制系统[4]。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PID控制技术研究了乙二醇机组的控制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在社会治理层面,无欲则“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对于统治者而言,一己之私欲是造成民之难治的根源。统治者过度的欲望会导致对社会民众的种种剥削:“民之疾,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并且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种种法制、监狱和刑罚:“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第57章)。这实际上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有欲、私欲所导致的恶果。这与道的特征是相背离的。无为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表现形式,是顺自然、顺事物本性而为。而无欲则是与道相一致的内容,因此无为是无欲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无欲才能使统治者“不见可欲”,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做到“辅万物之自然”,把社会治理好而不居功自傲,使社会保持和谐公正,百姓拥有富足、淳朴的本性:“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无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最终实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社会效果。

习总书记曾经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至理名言,意思就是治理社会不要过多地去折腾和干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才能把社会治理好。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抛开一己之私欲,做到以百姓心为心,要心系群众,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尽可能多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要把自己摆在群众之下,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自以为是,不居功自傲。如果能做到这些,也就具有了最高的道德品质,也就达到了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51章)的境界。

老子的无欲思想,体现了对领导者道德修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政治伦理、政治信仰及政治策略等的关注,其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权力观、修身观、群己观,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品质,提高政治能力和政治信仰,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子思想中充满了形上特征和严密的思辨精神。他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概念,把道作为世界的总根据和总原则,把自然性作为道自身的运行法则。天道无为而人道有为。人道有为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有私欲,导致对道的背离。人类应效仿天道,消除一己之私欲,做到与道相一致,而后才能够达到无私、不争、无为的状态。老子看到了人类过多的追求所招致的祸患、社会混乱及战争,因此老子把无欲作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良药,主张个人层面要做到寡欲、知足,社会治理领域要做到顺欲、不见可欲,国家之间要各得所欲,做到大国以下小国。

老子的无欲思想是当前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它不仅包含了对廉政主体的道德修养要求,还包含了政治伦理、政治信仰等内容。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在新时代条件下,我国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传统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资源。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原油/CO2的MMP与构成原油组分的碳数和分子结构有关。原油中低碳数烃类越多,MMP越小,高碳数的不饱和芳香烃含量越高,MMP越大,混合烃组分的MMP小于单一烃组分的MMP。

参考文献:

[1] 杨博宇,王官成. 浅议老子的“无欲”观[J] . 道德与文明,2008(5):80.

[2] 张应杭. 论老子无欲说的“道法自然”立场与当代价值[J]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7):102-105.

[3] 王 弼,楼宇烈. 老子道德经注[M] . 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刘笑敢. 老子古今[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8.

[5] 李 零. 郭店楚简校读记[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9.

[6] 许敬贤. 老子道治主义的理想[M] . 台北:新时代出版社,1970:20.

[7] 李宗岩,杨 柳.《老子》的无欲不符合社会的本质[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6):159.

[8] 李明辉. 论廉政的伦理内涵[J] . 伦理学研究,2005(5):97.

[9] 习近平. 摆脱贫困[M] .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26.

[10] 陈若松,陈静文,王舒凡.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探析[J]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3):57.

On Laozi’s Thought of No Desire and Its Value of Clean Governmence

WANG Yongcan,TIAN Kun
(Marxism Theory Teaching & Research Office,Party School of CPC of Suzhou Municipal Committee,Suzhou Jiangsu 215011,China)

Abstract: Tao is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Laozi’s thought, and Taoism is naturally the supreme law that all things follow. In order to reach the level of Tao, people need to remove their own desires and excessive desires, by making abstinence, ignorance and no desire. The desirelessness in Laozi’s thought is not to eliminate desires, but to make individual desire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ao and to fulfill the desire of nature. The desirelessness not only includes the moral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of the desire to control, but also the political ethical orientation of selflessness and indisputability. Laozi’s thoughtlessnes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culture.

Keywords: Laozi;no desire;value of clean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117X(2019)02-0068-06

引用格式: 王永灿,田 坤. 论老子的无欲思想及其廉政价值[J]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2):68-73.

doi: 10.3969/j.issn.1674-117X.2019.02.011

收稿日期: 2018-10-23

作者简介:

王永灿(1981—),男,河南漯河人,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3.被审计单位综合评估。结合经责像素体系评估与风险像素体系评估结果,综合评定所属分公司健康总体状况,评估结果以星级高低表示,星级越高代表发展情况越好,评估模型矩阵如下,审计画像系统平台以地图不同颜色区别各地市健康等级情况,达到简洁、直观的效果

田 坤(198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共苏州市委党校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徐海燕

标签:;  ;  ;  ;  

论老子的无欲思想及其廉政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