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承德“外八庙”宗教建筑的园林艺术论文_王宏昊

浅谈承德“外八庙”宗教建筑的园林艺术论文_王宏昊

王宏昊 承德市文物局

摘要:承德“外八庙”作为避暑山庄皇家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避暑山庄的建设而逐步完成。作为清朝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载体,它是神权和皇权、宗教和政权相互交融的产物。本文以藏传佛教寺庙“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为切入点,通过建筑形式和园林艺术来探讨“外八庙”在清代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外八庙”宗教建筑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外八庙 皇家寺庙 藏传佛教 宗教建筑 园林艺术

一、承德外八庙概述

“外八庙”是指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起,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近70年间,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陆续修建了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须弥福须之庙和广缘寺12座藏传佛教寺庙。其中有八座寺庙住有喇嘛,归北京理藩院喇嘛印务处管辖,在京师设有“八处”(办事机构),而寺庙地处长城以北,京师以外,所以俗称“外八庙”。“外八庙”,是上述十二座藏传佛教寺庙的代称。现今广安寺、溥善寺、罗汉堂早已毁坏外,尚存九座,其中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正式对外开放。这些融汇各民族建筑风格的寺庙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宏伟、集中体现了我国宗教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代表18世纪清代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水平,堪称一绝。在众多古建筑中,这些宗教建筑别具风采。本文对“外八庙”中几座经典寺庙建筑略作阐述,以此领略“外八庙”宗教建筑的园林艺术。

二、外八庙宗教建筑的精华

在国内有很多的宗教寺庙建筑,承德外八庙是最能体现其精华和独特风格的代表。现将主要寺庙论述如下:乾隆二十年修建的普宁寺是仿西藏山南桑耶寺修建的一座喇嘛教寺庙;寺庙坐北朝南,依山就势,隔武烈河与磬锤锋遥遥相望,地理位置适中,与山庄相邻。寺庙占地面积为3.3万平方米,寺庙的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布置,共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典型的汉式寺庙建筑中传统的“伽蓝七堂”式建筑格局,山门前为广场,也是当年举行“打鬼节”活动的大舞台,广场东西两侧和南端有三座高大的木牌坊,山门两侧分别为东西掖门。进入山门,正中为御碑亭,两侧有幢杆和钟楼、鼓楼。碑亭后为天王殿,天王殿两侧砌腰墙组成第一进院落。天王殿以里,正中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配殿,组成第二进院落。这二进院落建筑在平地之上,构成普宁寺的前半部分。后半部以大雄宝殿后面高大的金刚墙为分界线,沿42级台阶,登上平台,即可达到后半部。后半部是按照西藏桑耶寺“曼陀罗”制修建,即藏传佛教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和集中体现。主体建筑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周围环列日殿,月殿,四大部洲,八小部洲,以及四座颜色、型式各异的喇嘛塔,从而组成表现佛国宇宙世界的“曼陀罗”。东侧和西侧各有一组汉式庭院建筑,即“妙严室”和“讲经堂”。后半部分则以半月形的金刚墙环绕,构成了具有鲜明藏族建筑风格的建筑布局。

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1764)年,是仿新疆伊犁河畔的“固尔扎都纲”修建的,因此又称“伊犁庙”,当地人称为“香妃庙”。修建寺庙是为了安抚归顺的蒙古达什达瓦部众,彰显清政府安抚远人的政治主张。安远庙,依山临水,中轴正对避暑山庄,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内外共分三层墙垣,外围墙均用块石砌筑,高五尺左右,南北宽为100米,东西长达260米,占地面积为2.6万平方米。寺内分三进院落,山门内为一片广阔的广场,南北建有五间配殿。二进院落以汉藏结合的平台门与一层院分开。第三进院落,由70间廊房组成,正中“普度殿”为主体建筑,平面呈“回”字形,是蒙族寺庙中典型的“都纲法式”。在外八庙中,安远庙的建筑规模远比不上其它寺庙的辉煌雄伟,但它在建筑形式上,完全打破了汉式寺庙坐北朝南“伽蓝七堂”的传统布局,在风格上明显保留了原固尔扎庙所固有的民族风格,并巧妙地融汇了汉、藏民族的建筑精华,使整个庙宇的布局别具一格。除了绿树、红墙、白台外,特别是象征和平,不燃战火的黑色琉璃瓦的普度殿殿顶。色彩丰富而寓意非同凡想。“普度殿”内的壁画尤为引人瞩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普乐寺是一座汉式建筑庙宇,寺庙的主体建筑——旭光阁仿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而建,俗称园亭子,普乐寺打破了一般庙宇坐北朝南的传统络局,山门面西与避暑山庄相对,全寺由东西两部分,西部依照汉式寺庙的格局,正前方原有道教所用的棂星门(现已不存)。正山门汉式单檐歇山顶建筑,左右旁门,山门前安设石狮一对,至今保存完好。山门正中嵌有乾隆御笔题定“普乐寺”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石匾额。在宗印殿的正脊中央有一座嵌釉黄瓦喇嘛塔,塔两侧嵌极为华丽寓义丰富的佛教“吉祥八宝”,即:轮、螺、伞、盖、花、颧、鱼、长,又称“吉祥八清静”,增加建筑的起伏顿挫,别具特色。宗印殿殿前各出三阶,中央有云龙石陛,侧面海水江崖中雕饰着精美的宝剑、葫芦、扇子、笛子、荷花、花篮、渔鼓、阴阳板,是道教八仙所用法器,俗称“暗八仙”。这也是在“外八庙”寺庙建筑中,佛道一家的具体例证。宗印殿的后半部,坐落着一座巨大的“阇城”,为一座“曼陀罗”实体。曼陀罗为梵文音译,译为“坛”或“道场”,是喇嘛教密宗修炼、观摩、传授密法的地方。这组曼陀罗具有两重含义,就形体而言,是指建筑方形或圆形的高坛作为修法道场;另一重意是指在坛上安置诸佛、菩萨本尊含有“聚集”义,可解释为是“圣贤集会之所”。这里的阇城是按曼陀罗的形制建造的,台上四角和四面建有八座形状、色彩各异的喇嘛塔,分为黄、白、青、紫、黑五色,即须弥台的四面正中均为为黄色,东为黑色,西为紫色,南为青色,北为白色。其中五色表示喇嘛教“五行”(地水火风空),四方建置的四种不同颜色的喇嘛塔也是表示曼陀罗四门,依次配置东为发心、南为修行、西为菩萨、北为涅槃。八座喇嘛塔为佛生、成道、转法轮、现神通、从忉利天下果、化度众僧、思无量、入涅槃,代表了释伽牟尼“八大成就”。在这八座塔身下分别安设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的须弥台基,塔身上装饰着华丽的仰莲纹饰,色彩明快。普乐寺整组建筑在避暑山庄东部,棒槌山脚下,四周群山蜿蜒起伏,东依孤对,从避暑山庄眺望普乐寺宛如一个精致的盆景,点缀在塞外山城之东,是“外八庙”藏传佛教寺庙中格外引人瞩目的一组密宗建筑。

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峻工。是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所以俗称“小布达拉”。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该庙建筑和总体布局的显著特点,是打破了我国汉族寺庙传统的“伽蓝七堂”式,采取西藏的建筑风格布局。在普陀宗乘之庙的前半部,充分利用逐渐高起的山行,以此修建了高低错落、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藏式平顶碉房式红台、白台、喇嘛塔等建筑,。殿内顶部饰有精美的独龙戏珠藻进,雕工细腻,金光闪闪,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万法归一殿在群楼正中的条石须弥座上,面阔进深皆为七间,平面正方形,南北正中三间,东西中一间皆有门,周围为回廊,单翘单昂斗拱,重檐四角攒尖顶。上层收为五间,横窗上枋为金龙和玺彩画,檐下为单翘重昂斗拱,正中悬挂乾隆御书“万法归一殿”满、汉、蒙、藏四体云龙陡匾。整个殿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宝项为藏式法铃,仅殿顶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一万五千四百二十九两八钱七厘。在阳光照射下大殿金光彩夺目,蔚为壮观。三是建在群楼顶部的四座亭殿,正南两座是琉璃瓦覆顶的塔亭;东北为歇山顶的风雨亭与东端的洛伽胜境殿、权衡三界殿;西北最高处是慈航普度殿,用鎏金铜瓦覆顶;七座位于不同高度的亭殿以群楼连为一体,与西藏布达拉宫金瓦极其相似。站在避暑山庄城墙看,整个庙宇与远山、近水、园林风景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下气势磅礴,为塞外山城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使人无需远行便可感受到神密的“布达拉宫”。

须弥福寿之庙俗称“班禅行宫”,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乾隆帝70大寿时,为专程前来祝寿的藏传佛教领袖六世班禅而建。寺庙建成后,蒙古诸部王公、扈从王公大臣、各少数民族酋长及外国使节,都齐聚承德,参加乾隆帝的万寿庆典。六世班禅更是“不召自来”,上表请求亲自前来祝寿。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班禅经过长途跋涉,从后藏来到承德。乾隆对此极为重视,他参照旧制,以顺治九年(1652)达赖五世到北京觐见顺治帝的规格款待班禅,并参照达赖旧居西黄寺,决定仿照六世班禅在日喀则所居住的扎什伦布寺,建造须弥福寿之庙,以供班禅讲经居住之用。

小结:

“外八庙”辉煌的宗教建筑群,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的历史象征。外八庙内精美的汉藏式建筑与传统园林艺术的结合,在宏大雄伟的实用体量上,点缀以小径通幽,婉约精巧的细节,更是反映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是中国传统宗教园林的典范之作。更重要的是,这些藏传佛教寺庙,象征着清代固守边土的各少数民族,团结一致地拱卫于以避暑山庄为代表的清王朝周围,其寓意使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超脱出原有的狭隘的宗教范畴,具有了更深远的政治文化意义。

论文作者:王宏昊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  ;  ;  ;  ;  ;  ;  ;  

浅谈承德“外八庙”宗教建筑的园林艺术论文_王宏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