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_李永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_李永

李永 江苏省灌南县孟兴庄中学 222500

摘要 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创新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贯彻新课标理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好学、乐学,并学有所得。我以情感教学为突破口,寻求教师和学生间、读者和作者间、学习者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得到更多更广的知识,找到情感的共鸣。

一、激发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努力捕捉心灵契合点,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倾情投入,让学生感受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学习不是毫无热情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基础上,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教师应做到情动于衷、行诸于外,创设情趣,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时刻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情感投入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导语要做到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而入情”,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感情色彩不同的文章导语都不应是同一格凋的,如在教学写景散文一类的文章时,如《春》、《济南的冬天》时可采用交流这些时节有关的诗歌入手,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如《老王》,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或事说起,激其情,启其疑,引其思。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教师的举止言行、眉宇间的神情变化,都要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发乎外以煽情,聚于内以合理。寓庄于谐,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课堂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于漪先生说过“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感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教师应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切感受,没有情感积累,不可能倾情”。做到了,会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将学会自信,学会赏识,学会热爱人生。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不少外国名篇,科普佳作,也开始频频闪现在教材上。教学这些熔铸真善美的篇章时,教师若能保持一颗智心,引领学生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寒芜,领略异地风物;教师若能挥洒满腔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追溯历史渊源,梦放家国千秋,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语文教学要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融情蕴理,陶冶学生情操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中指出:不能将学生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是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收编的文章文质兼美,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略和感悟,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作者完成了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只有真情才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中交织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上一股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让读者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情要以“理”为根,只有符合作品固有的“情感韵味”,才能遵循教学规律中的情感,做到情溢于外而理持其中。

三、情动辞发,激荡学生思想

孔子主张激发学生“乐学”,说“其为他,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以说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是学习者无穷的乐趣。语文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开放阅读,开放生活,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理解感悟人生真谛。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和美妙。

教师首先要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走向多向思维。如《荒岛余生》节选自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教学时,为了让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感受到置身荒岛的鲁滨逊的心理状态,老师可借助“实话实说”的方式,让学生以鲁滨逊的身份接受记者的访问。在预习阶段把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大组就是经历28年艰难困苦之后回到家园准备接受记者采访的鲁滨逊,要求这些学生细读课文,主要把握主人公的思想变化过程,体会他当时的感受;第二大组是担任采访任务的记者,均由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课前准备好问题,由老师将问题进行筛选排列;第三大组是现场的观众,必要时可以协助鲁滨逊回答或充当记者发问。如此,学生不仅能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同时,学生的独特见解也得到了显现。可以说,学习者之间的心灵,一旦因某种促发契合在一起,融会碰撞出来的,必然是绝美风景。

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交流是多元的,既有知识的交流,方法的交流,又有情感的、审美的交流;既有品德的交流,又有个性的交流。它所产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同步协调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情感教育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只有具有正确的道德情感,才容易使社会和教师对青少年的要求转化为行动,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我们应以课堂为阵地,落实教师、作者、学生三者情感的契合点,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打造出有情有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牟振雁,语文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J],山东教育,2011年14期

 【2】胡忠艳,浅谈情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3】王正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感悟[J],新课程(教研),2011年06期

论文作者:李永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_李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