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教育未来的几个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走向论文,未来论文,我国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1)04-0059-04
社区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以来,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今后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提高人的素质,形成学习化社会将成为时代最强音。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学习型社区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础;而学习型社区的形成,又依赖于成熟的社区教育。为此,强化社区教育研究,对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将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社区教育的未来走向作一些思考,以期对社区教育在我国得到良好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内容将发生变化,服务重心将转移
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将由社区内的闲暇人员教育为主转为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教育及高中后教育为主。
社区教育要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或主角,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终身发展的各方面学习的需要,这是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但这并不妨碍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在不同时期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或社区教育的主角和主要任务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这是因为:第一,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学校教育相比,正是以其灵活多变、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取胜的。相比较而言,学校教育因其系统性、持续性、基础性特点而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缺少应变性。也就是说,社区教育在不同时期在总体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其服务重心将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第二,社区教育从出现至今,一直以与社区发展、与当地经济紧密联系为特征,社区状况的转变必然会明显影响到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服务重心。比如,美国现代社区教育出现以来,其服务重心就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重心是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社区问题(包括移民的美国化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城市混乱等)和正规学校教育不适合社会需求的问题;二战结束后,满足复员军人的培训和社区居民实用性教育需求逐渐成为了社区教育的新的服务重心。20世纪60到80年代,社区教育的服务重心又转向了成年人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发展教育等。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也是社区教育要服务于社区进而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在起作用。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仍比较简单、单一,如以丰富居民精神生活为主的闲暇生活指导,配合学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各种教育等。虽然有一定的有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内容,也大多是指导性的或以比较零散、单一的技术性培训为主。这种状况也是与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区教育研究的深入,我国社区教育服务内容、服务重心必将发生转变。
在近几年以及未来几年内,社区教育的服务重心将转移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系统提高技能为主的下岗职工教育(不仅仅是培训)。主要原因有:(1)企业转制、减员增效已经造成大量职工下岗;(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工业行业系统内的大量职工将面临转岗;(3)很明显,现阶段仅有的社区教育中有关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二是高中后教育。因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萎缩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初中后分流能力将越来越弱;为了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社区教育必然要承担高中后分流的重任。
在社区教育中如何实现这两个重心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要实现这一转变笔者有以下建议:首先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集中力量发展“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概念,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由国外传来,人们虽对社区学院的性质、功能、特征时有所闻,对近年在中国本土出现的“社区学院”,却不甚了解,有人视之为“街道里弄大学”的代名词;有的理解为仅仅是搞搞文体活动、丰富社区生活的社团;有的则把它当作各类培训的场所。据说上海某大学与本市某区合办了一所社区学院,因校名冠之以“社区”两字,结果令考生怯步。这既有人们观念上的原因,也有初创期的社区学院全貌难窥的关系,更有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不够的因素。所以政府要通过各种手段(立法、设立各种项目、基金援助等)鼓励人们在社区学院或大学接受至少两年的教育或培训。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有关美国教育的十点行动计划中指出:到本世纪末,必须在美国普及13年和14年教育——至少两年的大学学习——正如现在高中的普及度。他提议成立“美国希望奖学金”,一是给大学生提供以2年为期、每年足够支付社区学院一年学费的税务贷款1500美元;一是使高中后所有学费享受最高达每年10000美元的减税。克林顿还计划给名列前5%的高中毕业生每人1000美元的奖励,作为进入大学的补贴。他建议把70个联邦工作培训计划合成为一个专项拨款,人均2600美元,受教育者可以凭此在地方社区学院和其他的训练机构接受两年的培训;而“引导学生贷款项目”更是鼓励那些因为担心以后无力偿还贷款而拒绝进入大学的人们进入大学学习。这些支持社区学院的措施对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很有启发。[1]其次,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下岗职工和高中后社区教育需求,除了发展社区学院外,社区还应积极与其他教育形式联合,借助多方面的力量来为本社区教育服务,例如参与各种技术学院、地区职业学校、非正规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班和暑期学校的建设等等。
二、未来社区教育的建设将在系统性上下功夫,致力于系统性、有连续性的高质量的社区教育系统的建设
社区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社区教育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育对象、管理体制等很灵活,在不同时期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可以作相应的调整。这种灵活性正是社区教育适应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灵活性并不能代表随意性和临时性,社区教育在灵活性之余还要致力于保证社区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这才是社区教育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根源。而且,只有保证社区教育的系统、有连续性,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持久性发展。从社区教育的内部发展来看,社区教育正因为其质量不佳而面临着困境。首先,社区教育的质量不佳将会使社区教育面临着人们对其丧失兴趣的危险。实际上,已经有许多社区的居民,宁愿到离家较远的教育机构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也不愿在离家很近本社区的社区学院或学校接受价格优惠而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社区教育服务。其次,社区教育的质量不佳将会使社区教育面临着经费支持不足的危险,已有很大一部分社区人士和团体由于丧失了对社区教育的信任而拒绝资助社区教育活动。对于绝大部分经费来自社区的社区教育活动来说,这无疑是意味着该项活动的生命终结。出于对生源与经费等方面的考虑,社区教育的组织者们必须改进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恰恰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和临时性,质量不高、效果不佳也成为一大困扰问题。主要表现在:
1.师资队伍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极大地妨碍了社区教育连续、有效地进行。现代社区教育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平等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育的机会均等,而目前学校教育师资不足不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已经成为困扰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大问题,所以需要社区教育以其灵活的师资筹备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满足更多人受教育的需求。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这并不表示社区教育可以有不稳定的师资队伍。例如一些社区请不到高水平的教师,就以低水平的代替;有资金时开课,没资金时停课等。这种随意性极大地影响到社区教育的质量,更挫伤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2.课程的盲目性、随意性。现代社区教育的出现和兴起,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传统正规学校教育的不满,认为正规学校教育内容脱离当地实际情况,切断了学习者与社区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利于学习者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所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不能适应当地的发展需要。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这种缺陷,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更具有社区特色。但是,就在这一点上,目前许多社区教育正在走弯路。表现在:(1)在一些落后地区社区教育并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而是简单地模仿发达地区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脱离当地情况的教学;(2)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社区,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满足社区居民实际需要、解决社区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实用性社区教育课程(如技能型课程、发展型课程、娱乐型课程)成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实用性课程,更多地是从个体教育需求、短期型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而确立的,各门课程之间内在联系不强。这种以实用性内容为主的课程设置目前正面临着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以知识资源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要素的经济时代逐渐到来,其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知识的不断更断。仅仅以急功近利的实用性课程来教育民众能否适应这一挑战呢?显然是不可能的。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社区教育应该:(1)致力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社区教育(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师资队伍的稳定。这需要社区教育机构通过各种途径挖掘社区内以及社区外的师资潜力,保证社区教育的高质量,以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2)致力于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社区教育组织应该在了解自己本社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区居民真正的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有自己特色的社区教育。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发展性和前瞻性,不要满足于目前问题的功利化解决。例如承担网络化社会造成的人际关系疏离弥补教育功能,从后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的“终身学习”的组织功能,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经济功能等。
三、学校和社区的双向沟通将进一步加强
社区内的教育系统是社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区内其他子系统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与整个社区大系统的关系更是如此。目前学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校内问题往往存在着社会根源,而社区内的社会问题与教育不良紧密联系着。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与社区必须联合行动。从这种认识出发,社区教育一开始就十分注重社区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今后社区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将会进一步加强。
近十多年来,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经历了由不完整的沟通向完整意义上的沟通发展,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年—1993年):沟通的行为主体是学校,即以学校为主导开展相互沟通结合,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社会支教,即社会共同关心教育。这里所讲的教育,主要是指青少年学校教育。其中,尤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大德育体系为主要目的。沟通的内容是以德育为核心。
第二阶段(1993年—至今):沟通的行为主体变为社区及其成员,即以社区为主体,以社区成员作为主要角色开展社区教育。沟通的目的为服务社区,促进社区及其成员发展。沟通的内容是为了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终生发展的各方面的学习需求。[2]
目前,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各社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多数街道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仍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停留在中小学生德育社会化方面;(2)缺乏与沟通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来规范和保障社区教育的运行。有相当数量的社区与学校的沟通往往随着领导人变化而变化;(3)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譬如,现已形成的不同的沟通模式,如何调整到以街道社区为主体的要求上来?还有,在沟通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教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学校和社区办事处之间的关系?(4)社区教育工作队伍的共建力度和程度均不够,目前的力量不适应沟通后社区教育开展的要求。
每一阶段的沟通状况,是和该阶段的社会发展条件度、人的需求度以及教育自身的内在发展相适应的。今后社区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将呈现以下走向:(1)社区和学校沟通将会出现更多形式的固定载体。除了建立社区学院以外,各种各样旨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机构将会陆续诞生,如,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科技学校、健康学校、再就业学校、双休日学校等;(2)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将会通过更多的形式都得到共享。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学校青少年教育所利用,做为校外教育基地;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特别在双休日向社区开放,为街道双休日学校所使用;(3)社区教育工作队伍的组建将会成为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的方向。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必将通过学校与社区双方的沟通来保证完成,因为社区教师需要由学术人员和特殊专业人员组成,学术人员可以由学校来提供,特殊专业人员则需要社区来组织。例如: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可以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由各区教育局向街道(镇)派出1-2名学校干部或教师,从事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定期轮换;另一方面,各街道办事处落实有关科室负责抓这项工作。
收稿日期:200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