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物流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对策论文,粮食论文,粮食安全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受世界粮食危机的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中国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既事关重大又颇为复杂。除了要做到粮食生产总量增长必须适应人口总量和工业需求增长之外,还要考虑粮食产销结构匹配、布局合理、国内外市场衔接以及粮食储备吞吐轮换是否顺畅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能否经济合理地发挥作用,关涉现代粮食物流的进步程度与效率高低。当今,在粮食安全形势出现一系列新变化的条件下,粮食物流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
一、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新形势
1.生产和消费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粮食生产资源总量长期处于递减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格局适应资源有效利用的要求,出现了生产更加集中、产销加剧分化的局面。中国长期保持的“南粮北调”格局逐渐被“北粮南下”和“中粮西进”格局取代。一些工业发达的沿海省份因大量减少粮食生产而演变为主销区。粮食生产更多地向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转移,并形成不同粮食品种的集中生产区域。受此影响,原本省内和地区内的产销衔接转化为跨省、跨地区的产销平衡。
2.国内外市场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立足于国内解决粮食供求平衡问题,粮食的进出口主要用于调剂余缺。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土地和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世界粮食安全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在正常情况下,受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势必会出现粮食跨国流动。以大豆为例,由于出油率高和价格便宜,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生产的大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对国产大豆的生产和加工业形成严重挤压。进口大豆的仓储加工企业大量布局在沿海港口附近,而产品销往全国大中城市。不仅如此,其他粮食品种,如小麦、玉米也将面临国内外差价引起的进出口。因此,在宏观上既要充分有效利用国外粮源,又要避免对其形成过份依赖,还要对国内粮食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予以必要的保护。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无疑需要粮食物流发挥重要作用。
3.粮食加工业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更趋重要
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越来越青睐于消费深加工的粮油产品。与此相适应,少数现代化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逐渐取代了初级加工企业。而跨国粮油企业的进入又加速了粮食加工业的兼并重组。当前不少粮油品种的加工业正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
粮油加工业的变化深刻改变了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方式,几十年来通过抛售原粮平抑市场的做法遇到了挑战。因为抛售的原粮有可能被加工企业截留,从而无法实现调控的目标。因此各级调控主体只有掌握一定的加工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梗阻”,把调控的目标贯彻到终端市场。粮食加工业地位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调控方式调整,将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也需要在粮食物流方面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4.粮食储备的结构、布局和轮换方式亟待调整
根据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的粮油品种应与口粮、饲料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结构保持一致。为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应对突发性事件,储备粮不仅需要调整原粮的品种结构,也需要适当增加成品粮油的储备。
由于粮油加工业的集中度不断增强,各地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相继退出竞争,原有的储备粮布局面临某种尴尬局面,在一些销区或产销平衡区出现“两头在外”的情况,即轮入粮源在省外,轮出市场在省外。在需要轮换时,不得不把从产地购入的粮食又运回产地卖给那里的加工企业。在动用储备粮救灾时,也不得不经过这种低效率的迂回运输。这不可避免地造成运力浪费,增加了财政和消费者的负担。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调整储备布局,让储备粮尽可能靠近加工企业;二是在储备粮相对集中的地区匹配必要的加工能力,或者结合储备粮由静态轮换转向动态轮换,延长储备企业产业链,形成必要的加工和物流能力。
5.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分布过于分散
建国后,粮食长期供不应求,储备数量微不足道,与之相应的是仓储设施的匮乏与落后。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重视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特别是1998年用国债资金新建了1000多个现代化粮库,有效缓解了仓储能力不足的压力。但是,由于当时对增强粮食流动性、促进地区间供求平衡重视不够,粮食运输、加工、装卸等物流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不足,不利于粮食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配置。近年来这种先天不足又与分散投资、重复建设相互叠加,即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在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各行其是,缺乏统一协调,有限的粮食物流设施未能形成现实的物流能力,成为制约粮食物流发展的突出问题。
6.粮食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不断演化
近些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粮食期货交易的品种逐渐增加,交割仓库也不断扩大覆盖空间。与此同时,一些重要粮食品种的远期现货交易在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下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粮食现货交易也以“B to B”的形式在网上开展。这些交易方式要求粮食物流提供更及时、灵活、有效的服务。
中央和省市的储备粮、中央运作的按最低收购价收储的托市粮和进口粮的拍卖,通常选择在一些省市重要的粮食批发市场上进行,这种商流和物流相对分离的运作模式,客观上要求发展一种新的粮食物流配送服务。
二、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面对上述形势与问题,显然需要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乃至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等诸多方面加以解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进一步推进粮食物流现代化对破解困局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实现北粮南运,还是妥善衔接国内外市场、完善市场体系、优化交易方式等,都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不断夯实流通的物质基础,强化流通的科技含量,提高整体运作的效率和水平。
1.加大国家投资力度,提供更多粮食物流的公共产品
粮食物流与全社会物流一样,作为“第三利润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时也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放开粮食市场,加快粮食国企改革,粮食物流业就会随市场流通需要应运而生,自发成长。而粮食流通改革与发展的历程表明,现代粮食物流固然离不开粮食流通市场化的驱动,却又不完全是市场自身发展的产物。因为,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公共产品,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尤其是服务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与共用技术的研发和运用需要更多地依靠国家的投资与推动,如粮食物流跨省通道的建设、粮食对外贸易依托港口的建设、粮食多式联运工具与技术的开发以及粮食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等只能以国家投资为主,并力争带动社会资金的跟进。特别是在其启动和发展初期,国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而不能过分依赖市场调节的作用。只有以足够的国家财力解决粮食物流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兴建重要的公共平台工程,突破关键性的互通互联技术,才能吸引更多社会物流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从而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2.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现代物流集团
我国粮食物流和社会物流对接不够,中央物流项目和地方物流项目平行推进,央企之间各自为政,缺少合作,铁路、公路、水路之间不能协调发展。这种局面使有限的粮食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合理地发挥作用。同时,也制约了物流企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导致技术落后、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居多,而现代化的大型物流集团偏少,不能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就要求国家出台的政策和投资要有利于整合现有粮食物流资源。国家粮食物流发展规划要引导粮食物流企业走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兼容贯通的粮食物流产业链,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物流支撑。国家应尽快破除不利于粮食物流企业跨省兼并重组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以利于国家级现代化粮食物流集团脱颖而出,加快发展。
3.大力提升粮食物流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
与国外现代粮食物流业科技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粮食物流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从国家层面来讲,粮食物流设施应进一步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水平。具体到企业层面,则应进一步提高信息、运输、配送、装卸搬运、自动化仓储等的专业技术水平。我国粮食物流装备技术水平不仅要弥补在“四散化”作业方面的差距,而且也要根据我国粮食流通格局和市场体系深化的要求,发展集装箱、集装袋运输等多种适用运输技术,以适应粮食物流形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粮食物流业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以及粮食物流装备和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粮食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我国引进和运用更多的先进装备和仪器。我国各种独具特点的粮食物流装备和设施之间,特别是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技术有待熟稔国情的专家团队去突破。为此,必须尽快通过各种专业知识培训和系统学习,使现有管理和操作人员更快接受新理念,突破新技术,增长新才干,以适应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4.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市场导向
建设适应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的现代粮流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制约,我国粮食物流发展存在一系列的不均衡问题。从总体来看,铁路运输能力紧张,而海路运输潜力较大。从基础设施来看,仓储设施解决得比较好,而加工、物流发展滞后。原粮运输工具优化已经起步,但成品粮、半成品粮运输尚待破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从宏观层面采取财政、金融、价格多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控和引导,推动其协调发展。
另外,现代粮食物流发展必须以企业为支点。因此,国家调控应有利于各种经济成分的粮食物流企业共同发展,各项政策应使不同粮食物流主体和运输方式均衡发展,从而使各种物流业态、物流市场、物流企业都能发挥作用,使现有的粮食物流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形成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综合实力。
5.坚持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粮食安全立足于国内,但不等于拒绝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而且世界粮食危机表明,正是因为粮食资源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使许多国家陷于粮食匮乏的困境之中。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应在克服世界粮食危机方面有所作为。中国已经由粮食受援国转变为援助国,一些国内企业已走出国门支援国外粮食生产和争取必要的粮源补充。与此相适应,中国必须在粮食物流方面开展必要的国际合作。不久前,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已宣布与日本丸红公司在大豆采购和运输方面达成合作协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重要的举措。从储备实力看,我们完全可以与亚洲一些国家建立共同粮食储备,以应对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物流企业有条件也有必要走出国门,开拓国际粮食物流业务,成为国际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
不久前出台的国家物流业振兴规划把促进粮食物流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这是富有远见的决定,希望社会各方面始终关注粮食物流这个重大主题。我们有理由期望本次论坛和举办论坛的北京物资学院能为中国粮食安全和粮食物流作出自己的贡献。几百年前,一条贯通中国南北的水上粮食运输大通道就从这所学校附近流过。抚今追昔,推及未来,中国粮食安全呼唤这里能够涌现出更多更杰出的高素质粮食物流人才,并且在中国和世界粮食市场上一展雄才,挥斥方遒。对此,我们殷切地期待着。
*本文系作者在第三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物流产业振兴战略高层峰会上的主题演讲,发表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