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要做好对话与细读_孔乙己论文

小说教学要做好对话与细读_孔乙己论文

小说教学要抓好对话细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抓好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秀的小说家都会苦心经营自己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曹文轩教授曾说:“一部完全没有对话的小说,注定了是沉闷的、毫无生气的。在似乎无休止的叙述与描写暂时停止,从而转让给人物对话时,将会使阅读进入充满兴趣的状态,其情形犹如走在荒寂的野道上,忽然听到了人的谈话声。”①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共同体会:我们可能已经忘记小说中的某个人、某个场景、某个情节,但是那些极富个性的对话却已经沉淀在我们心底,甚至已经融汇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比如阿Q的“儿子打老子,妈妈的”,比如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小说因为对话而充满魅力,读懂小说中的对话,就等于拥有了一把打开小说之门的钥匙。下面,我们就以经典小说《孔乙己》为例,谈谈小说教学如何细读对话。

      一、话题的控制与被控制

      “人物对话能够明显地显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较为强势者总是在对话中提出并且控制话题。”②小说教学中,关注话题的控制者与被控制者,能帮助我们读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境遇。

      《孔乙己》中,孔乙己与短衣帮和掌柜之间的对话,控制话题的始终都是短衣帮和掌柜,而且每次对话都由他们主动挑起,并且是一定要逼得孔乙己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才肯罢休。细读《孔乙己》我们会发现:短衣帮和掌柜对孔乙己的质问,总是连珠炮般地咄咄逼人,根本不容孔乙己争辩,而他们似乎也根本就不想听孔乙己的回答;显然,他们与孔乙己对话根本不是为了交际,而是要显示他们的优越感——相比长衫主顾,这种优越感更值得深思,也更可怜。教学《孔乙己》,细细品读这些控制与被控制、逼迫与被逼迫的对话,可以读出社会的凉薄和孔乙己的悲惨处境。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时的一个精彩片断:

      师:接下来,我们再细细读读咸亨酒店里的人物对话。孔乙己一到店,酒客说的那句话怎么读?

      生(声音有点低):“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是这样说的吗?同学们,这句话该怎么说?你说说看。

      生(声情并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声音为什么要比他响亮?

      生:因为要表现出一种外人对孔乙己的嘲笑。

      师: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样的嘲笑?

      生:“叫道”。

      师:对!是有人“叫道”,声音要拉高拉长。来,你再来叫叫看。

      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这一教学片断,肖老师紧紧抓住“叫道”一词,品与读结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说话者的语用意图,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因为,说话者的语用意图往往决定着其话语表达方式,咸亨酒店里的“有人”只有大声“叫道”,才可以让嘲讽孔乙己的满足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值得指出的是,肖老师的“孔乙己一到店,酒客说的那句话怎么读”一问,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因为这句话不仅点明了语用环境,还明确了语用对象,即谁对谁说。毋庸置疑,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而且在不同的关系中人物之间对话的语气、用词、口吻等绝不相同。《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里的“有人”正是因为说话的对象是“孔乙己”,而不是那些“长衫主顾”,所以即便是“短衣帮”也敢直呼“孔乙己”其名,甚或是肆无忌惮地大声“叫道”,借此让自己麻木的身心“快活”一下——就是要“叫”给你“孔乙己”听,就是要“叫”给在场的所有人听。如此分析,显然“叫道”写出的是孔乙己被取笑的话语地位。再看肖老师教学《孔乙己》时的另一个精彩片断:

      师:来,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师:同学们说,这样读行不行?

      生:我觉得读得还可以,但没有刚才的响亮。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读得够响亮吗?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句话。哟!这里又有一个“又”字,而且说话人已经不是“他”,而是——

      生:“他们”。

      师:因此,这句话是——

      生:众多酒客一起嚷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嚷,好不好?预备,起——

      生(齐):“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师:没有“故意”的味道,同学们要读出点“故意”的味道来。“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预备起——

      生(齐):“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师范读此句。)

      这一教学片断,肖老师紧紧抓住“故意”一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说话者“我就是故意的,你能奈我何”的语用意图,从而读出了说话者有意让孔乙己难堪的心态,也将孔乙己的不堪地位呈现在了学生眼前。

      总之,通过品味话题的控制与被控制,细读《孔乙己》中的人物对话,我们会发现孔乙己在和所有人的对话中都没有话语权——和掌柜对话是如此,和短衣帮对话是如此,和咸亨酒店里的小伙计对话是如此,甚至在小孩子面前也是如此,他就是一个孤独的被社会遗弃的可怜人。

      二、语气、语调和标点

      句子作为最常见的话语形式,从语用角度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而且语调不同语用意义往往有别——相同的话语结构语调可以区分意义。王建华就曾指出:“语调是同说话人的目的意图紧紧相连的。说话人的某种语用意义常常通过不同的语调表示出来。”③与语调密切相关的是语气词和标点——一定的语调总是通过相应的语气词和标点来实现。小说教学中,细读人物对话,可以从标点和语气词入手,揣摩对话双方的语气语调,从而深入理解人物的说话意图,进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时的一个精彩片断:

      师:现在,同学们再找个同学读掌柜的话,肖老师来读喝酒的人的话,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师:“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生(很平淡):“哦。”

      师:哦,他是这么说的吗?这个“哦”字该怎么读?你来。

      生(好奇、惊讶的语气):“哦?”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读的“哦”,大家能听出来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吗?

      生:第一个同学读得平平淡淡,应该用的是句号。第二个同学读出了好奇、惊讶的语气,我感觉他用的是问号。

      师:句号?问号?同学们再考虑一下。句号,问号,那小说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呢?来,同学们再读一读。“他打折了腿了。”——

      生:“哦!”

      师:“哦!”为什么要发出这一声感叹呢?读课文时大家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生:没有。

      师:读书一定要潜入文字当中,甚至是不放过一个标点。来,同学们,我们再一起试试看。用句号时该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哦。

      师:用问号时该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哦?

      师:用感叹号时又该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哦!

      师(声音延长):哦!这个感叹号里包含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对孔乙己被打折腿惋惜。

      师:是对孔乙己被打折腿惋惜吗?平时,表达惋惜你会用感叹号吗?

      生:我觉得是对孔乙己被打折腿惊讶。

      生:是不关心腿而更想知道腿是怎么被打折的,是很好奇。

      师:对!是惊讶和好奇,是想知道这中间发生了怎样的新奇事,以便酒店里再添一个谈资,再添一个笑点。所以说,“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表现的不是关心孔乙己的生死,而是在猎奇所谓的痛快淋漓的被打。来,同学们,试着读读用感叹号怎么读。“他打折了腿了。”——

      (师生齐读,教师范读,再邀两学生读。)

      这一教学片断,肖老师选取咸亨酒店内众人谈论孔乙己被打惨状的一段对话为教学重点,紧紧围绕店内酒客说看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掌柜的反应——“哦!”抓住语气词“哦”和“!”,带领学生反复比较揣摩,让学生联系语境体会掌柜“为什么是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从而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察“看客”卑劣、麻木的心理,是真正带领学生“潜入文字当中”读书。再看肖老师教学《孔乙己》时的另一个精彩片断:

      师:现在,我们来看最后一句话。文中,喝酒的人说最后一句话时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句号。

      师:掌柜的话用的是感叹号,让喝酒的人说的最后一句话也用感叹号结束可以吗?大家读读看,你来。

      生:“许是死了!”

      师:你读读,用句号结束。

      生:“许是死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生:用句号,表示一种不太肯定的语气。

      师:比之感叹号,这里用句号确实可以表达不太肯定的语气。还有其他意味吗?

      生:用句号,表示对孔乙己的生死漠不关心。

      生:用句号,不轻不重,就是随意说说。

      师:已经没有人在意孔乙己的生死,句号更能显示人们的冷漠与孔乙己生命的无足轻重。我们再一起读读喝酒的人的最后一句话。

      邓彤老师曾说过:“关键在于这些人物为何要如此说?为何会在此刻说?关键在于这些话语到底折射出怎样的人物心理?”④前面用的是感叹号,这里用的却是句号,其间折射出的是不同的人物心理。

      一般来说,语调属于口语交际范畴。那书面语(文本)阅读,该如何把握语调并领会其不同的语用意义呢?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达成语用目的,是小说人物言语交际与日常生活言语交际的共性,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语用意图,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会选择相应的语气语调,运用相应的语气词或标点,实现交际目的。小说教学中,教师联系语境和说话人的语用意图,可以推知和复现人物话语的语调,从而较好地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肖老师的《孔乙己》教学,就在比较朗读中实现了这种复现,让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反复出现的话

      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意义重复使用某一词语或句式的修辞格是反复。小说中,人物反复说的话往往是作者要着力凸显表达意图之所在,因此小说教学研读文本时一定要格外关注这些重复使用的词语或句式。请看《孔乙己》中的这些语句: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由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咸亨酒店里的人几乎是一见面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提“偷东西”,揭孔乙己的伤疤,根本不管他愿意不愿意。这一句句嘲讽的话,就像一根根针扎在孔乙己身上,让他疼痛难耐,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情的淡薄与社会的悲凉。再看《孔乙己》中的这些语句: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中,作者为什么要出现如此多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又为什么会被人记住或忘记呢?只有细细品读上面这几个重复出现的句子,才可深得其意。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时的一个精彩片断:

      师:“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孔乙己已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没有人关心他的生死,没有人关心他的生命存在与生命状态,酒客惦记的是他伤疤里的笑料,以及被打折的腿里的故事。那掌柜呢?他最惦记的是什么呀?

      生:掌柜最惦记的是孔乙己欠他的钱。

      师:在第几段?

      生:第12段。

      师:你读一读。

      生:“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接读):“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

      生:“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这个“又”字又出现了。掌柜说欠钱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标点啊?

      生:感叹号。

      师:为啥用感叹号呀?

      生:说明掌柜对孔乙己欠钱的事非常在意。

      生:在掌柜心里,孔乙己还不如十九个钱。

      师:对孔乙己欠他的钱非常关心,却对孔乙己这个人的生与死根本不在乎,所以掌柜记得的永远是孔乙己欠他的十九个钱。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预备起——

      (生齐读,师接读到这段结束。)

      师:掌柜终于把粉板取下了,但取下粉板意味着什么呢?你来说说看。

      生:说明孔乙己已经无法偿还十九个钱。

      师:哦,还有吗?

      生:掌柜已经对向孔乙己要十九个钱不抱太大希望。

      师:掌柜已经不抱太大希望,孔乙己已经不会来还钱了。

      生:他也许觉得孔乙己已经死了。

      师:孔乙己的确可能死了。这时,孔乙己对掌柜来说,只是粉板上的一个名字,或者说是一个符号,绝对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一教学片断,肖老师正是借助《孔乙己》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了“掌柜记住的只是孔乙己欠他的十九个钱,至于孔乙己这个人,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他根本不关心,‘十九个钱’只是孔乙己被人记住的一个线索”。在掌柜的反复念叨和学生的反复朗读中,《孔乙己》表现的人情的淡薄,就这样沉淀在了学生的心底。

      四、凸显话语意图的字词

      小说人物话语中的有些词,往往能有效凸显说话者的表达意图。这些词有时是副词,有时是形容词,有时是数词。小说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心揣摩,领会说话者的表达意图,理解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时的一个精彩片断:

      师:这些人记得孔乙己的什么?

      生:伤疤。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大家对孔乙己的伤疤记得特别深呢?

      生:“新”字。“新”说明老伤疤大家还没忘记。

      生:“又”字,“又”说明这样的嘲笑不止一次。

      师:“新”字有味,“又”字更有味。来,我们将“又”字去掉读读看。“孔乙己,你脸上添上新伤疤了!”“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个“又”字说明什么?

      生:说明那些人不是第一次这样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也不是第一次因为偷书被打而留下伤疤。

      师:说明他们惦记孔乙己的伤疤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同学们,一起来读读“有的叫道”这句。

      生(齐):“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后面的话中还有“又”字吗?

      生(声音响亮):“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师:你为什么要读得这么响亮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店里的人都在嘲笑孔乙己。

      师:哪几个词加重了这种嘲讽的语气?

      生:“又”。

      师:还有呢?

      生:“偷”。

      师:这个“偷”字当然得读得很响。但最能表达他们对这件事认定感的是哪个词?

      生:“一定”。

      这一教学片断,肖老师正是抓住“又”“新”“一定”等凸显说话者话语意图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酒客对孔乙己极尽嘲讽之能事,进而走进了说话者的内心。

      综上所述,“小说是进行中的生活的生动体现,它是生活的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演出;而作为演出,它是我们自我生活的一种拓展”⑤,无论是“进行中的生活”,还是想象中的生活,只要是生活就应该是丰富的和个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小说教学中人物、情节、环境等当然要教,但每篇小说都教这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效果也不一定好。因此,找到一把可以走进文本、走近人物的开启小说教学艺术之门的钥匙,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中极富个性魅力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把可以开启小说教学艺术之门的钥匙,也是小说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抓住这些对话,就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丰富内涵与个性魅力。

      ①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237.

      ②④邓彤.细读对话:小说教学的重要抓手[J].中学语文教学,2011(6):50.

      ③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6.

      ⑤[美]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编著.小说鉴赏[M].主万、冯亦代、丰子恺、草婴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6.

标签:;  ;  ;  

小说教学要做好对话与细读_孔乙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