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宝坤[1]2003年在《泉州盆地第四系构造格架建立及断裂活动性初步评价》文中认为论文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泉州盆地大量钻孔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层和数据处理,使用专业叁维建模软件和通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泉州盆地地下叁维模型,结合浅层地震勘探剖面等多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1、利用层序地层方法建立盆地第四系标准剖面和等时层序—构造格架,通过对盆地钻孔分层及叁维构造建模,可以获取城市隐伏区的地下叁维层序—构造格架,进而研究盆地沉积盖层中断裂的空间展布、活动时间和断裂组合规律等,是城市隐伏区获取地下结构和断裂信息可以借鉴的方法。 2、论文建立了泉州盆地第四系标准剖面和综合柱状图以及盆地等时层序—构造格架和年代地层格架划分方案,对比确定了各等时层序的形成时间:龙海组为125000—25000年,东山组下段为25000—15000年,东山组上段15000—10000年,长乐组下段为10000—3000年,长乐组上段为3000—0年。 3、建立了钻孔分层数据库(约含300个钻孔)并进行钻孔叁维层序—构造格架建模,获得了盆地地下叁维层序—构造格架。 4、北两向清源山断裂控制泉州盆地东北边界,盆地隐伏区内与清源山平行的断裂规模不大,北东向断裂控制了开元寺所在的隆升区。盆地隐伏区沿晋江形成晋江断裂,可能为寺角断裂向盆内隐伏区的延伸,一直发展到盆地东南法石;乌石山山前断裂在各个层序构造图中规模也较大。盆内隐伏区北西向的乌石山断裂和晋江断裂形成大范围的凹陷区,在各个构造层中都有所表现。 5、论文厘定了晋江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几何学,提出该断裂带由多条近平行的北西走向、南西倾正断层组成,与乌石山断裂构成晋江谷地地堑的主体;验证了北东向刺桐断裂在盆地内的存在。 6、泉州盆地北西向断裂组合为清源山地垒、清源山山前地堑、石角山—开元寺—法石地垒(其中还发育次级构造)、晋江谷地地堑和乌石山地垒;北东向断裂组合为石角山地垒、西湖凹陷、开元寺地垒、刺桐凹陷、法石地垒和晋江谷地凹陷;上述一系列地堑和地垒构造均为本论文通过叁维层序—构造建模分析并辅助以浅层地震勘探和跨断层探测结果获得的新认识。 7、泉州盆地第四纪断裂以拉张型正断层为主,在空间上组成地堑和断裂构造,为典型的拉张型断陷盆地,龙海期和东山期为断陷阶段,长乐期为坳陷阶段。
曲国胜, 宁宝坤, 朱金芳, 陈建强, 许建东[2]2003年在《泉州盆地第四系层序——构造格架及断层活动性初步评价》文中提出基于泉州市区大量的钻孔资料,建立了泉州盆地第四系标准剖面,对比确定了各等时层序的形成时间:龙海组下段为125000-70000年,龙海组上段为70000-25000年,东山组下段为25000- 15000年,东山组上段15000-10000年,长乐组下段为10000-3000年,长乐组上段为3000年至今。野外调查表明泉州盆地第四纪断裂以拉张性正断层为主,在空间上组成地堑和断裂构造,为典型的拉张型断陷盆地,其中晚更新世龙海组和东山组构成地堑型和地垒型构造,为断陷盆地构造发育阶段;全新世长乐组沉积范围大、厚度空间展布稳定,为凹陷盆地构造阶段。泉州盆地内的清源山断裂带和乌石山断裂带的主要活动时期为龙海期,寺角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迹象,对盆地内断裂系统进行了活动性初步评价。
参考文献:
[1]. 泉州盆地第四系构造格架建立及断裂活动性初步评价[D]. 宁宝坤.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3
[2]. 泉州盆地第四系层序——构造格架及断层活动性初步评价[C]. 曲国胜, 宁宝坤, 朱金芳, 陈建强, 许建东. 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