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及启示--文化视角_事务管理论文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及启示--文化视角_事务管理论文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及启示——文化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务管理论文,美国论文,视角论文,高校学生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79(2010)05-0105-05

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变迁

在美国高校管理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学生事务管理”(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与“学术事务管理”(Academic Affairs Management),两者是相对的概念。一般认为,学术事务管理通常涉及学生“学习”、“课程”、“教室”和“认知发展”等;学生事务管理则涉及“课外”、“学生活动”、“住宿生活”、“感情或个人问题”等,学生事务管理是学生课外的一切活动及其管理。而学术事务管理则近似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经历了从最初与学术事务管理自然合一共同扮演替代父母的角色,到有意识地分化与独立,再到逐渐与学术事务管理形成和谐合作关系等过程,两者的相互关系完成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嬗变,这个演变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同步的,受到“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环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元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不同程度来看,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替代父母的角色

这一阶段是从1636年哈佛建校到1776年美国独立。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事务管理是随着美国高校的产生而产生的,学校规模小,学生年龄偏小,因此学校替代父母行使监管职责,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根据宗教信条,对学生的言行进行严格的监督。这阶段学生事务管理和学术事务管理是自然融为一体的,因而学生事务管理尚未分离出来,在高校中尚无独立地位可言,表现出对学术事务管理较为明显的依附性角色特征。这种处于萌芽状态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虽然没有专业化的职能分工和完整明确的管理理念,但正是这些问题的不断深化,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日益重视。

(二)独立管理者的角色

这一阶段是从1776年美国独立到1937年《学生人事宣言》颁布。这一阶段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概念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和体育活动在学生中备受欢迎。而此时美国高校引入了德国学术性教育模式,教师开始关注研究领域,无暇顾及学生事务,高校出现了专职工作人员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承担学生成长咨询和控制学生行为的任务,这为学生事务管理从学术事务管理中分离出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891年哈佛大学任命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专职学生事务管理的学监——布里格斯(Le Baron Ryssell Briggs),这一任命标志着独立意义上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诞生。20世纪后,学生委员会(Student Council)和其他学生管理组织纷纷出现,教师逐渐卸除了学生事务管理的责任。1937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出版了《学生人事宣言》(The Studengt Personel Point View),强调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智力训练,这一宣言标志着学生事务管理在美国高校独立管理者角色的确立。

(三)专业化服务者的角色

这一阶段是从1937年《学生人事宣言》颁布到1968年“明日高等教育工程”出台。1949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对1937年《学生人事宣言》进行修订,要求高校办学人员树立起学生服务意识,为学生发展提供包括环境适应、学业指导、医疗保健等一系列的最佳服务。同时随着学生和学校之间消费关系的发展,“学生服务”观念的市场气息也不断加重,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角色由权威的纪律管理者转变为专业化服务者,学生事务管理进入“学生服务专业化”时代。其根本目的是以服务促发展,这与学术事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这一时期学生事务管理因其在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咨询等方面的专业化优势而凸显其重要性。因此,这个阶段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的关系是各司其职,平行发展,发挥其各自优势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和谐合作者的角色

这一阶段是从1968年“明日高等教育工程”推出到现在。这一阶段学生事务管理已获得社会的认可,被视为高等教育使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1968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meri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推出的“明日高等教育工程”(The Tomorrow’s Higher Education Project)将学生发展理论推向学生事务工作实践。该工程于1972年又发表布朗(Robert D.Brown)的《明日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发展:回归学术》(Student Development in Tomorrow’s Higher Education:A Return to the Academy),不仅强调学生发展,而且提供了一个操作性模型把学生发展与学校各项工作相联系。学生发展理论使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更加完善,但这不意味着与学术事务管理的割裂。相反,这个阶段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学生事务管理和学术事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增加,一些学校建立起包括教师、学生事务人员、学生在内的常设委员会机构,行使指导和处理学生事务。实践证明,美国高校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的紧密联系至关重要。1994年,学者们提出了SLI理论(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ation for student affairs)“学生学习是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含义”,将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二者的结合点落在“学生学习”上,强调学生事务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和学生发展应扮演更直接、积极的角色,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的关系向学习化竞合方向发展的趋势日渐清晰,逐渐形成和谐合作关系。

可见,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开始于保证学术事务管理的现实需要,发展于与学术事务管理共同关注学生技能习得的大众化教育阶段,成熟于与学术事务管理博弈的职业实践与政策的完备。在对学生发展的共同关注下,形成了与学术事务管理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的文化透析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从独立分化到与学术事务管理相互促进的变迁,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深受美国民族文化影响的最终结果。文化是制度环境中超稳定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因素,富有特色的美国文化为新型的美国教育奠定了基础。下面将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角色演变的深层原因。

(一)在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中凸显服务功能

美国文化源自盎格鲁撒克逊传统,是由基督传统、共和主义和个人主义三大要素构成的文化模式。基督传统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还是一种极端民主与共和的理论”。共和主义是在美国建国的过程中形成的,以“自由”、“平等”、“参与”、“民主”等价值观念为核心,主张公民参与政治,建立一个相对平等的公民都参与的自我调控的民主社会。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和基本精神。在美国文化模式下,早期“替代父母式”的学生事务观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民主与自由的文化氛围在美国校园深入人心,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充分尊重。美国政府也要求高校办学人员树立学生服务意识,学生事务管理要以服务学生为价值导向,在强调开发智力的同时也关心学生课外活动,要通过开展与学术有关的课外活动对学生智力和学术事务管理起一定的支持作用。同时,美国高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认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和有针对性服务。因此学生事务管理也因其在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咨询、职业咨询等方面的角色优势而逐渐确立了其在高校中的地位,成为学术事务管理的和谐合作者。

(二)在追求效益的文化氛围中寻求独立地位

追求效益最大化也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对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具有重要影响。学校是教育市场的提供者,学生是消费者,高校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管理工作能否尽最大努力来满足学生的不同消费需求。以“替代父母制”为特征的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之间是一种自然的合作关系,目的是纪律的控制约束学生的行为,以确保学校的高效运行。而随着高校办学对教师研究的重视和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学生事务管理逐渐从学术事务管理中分离出来,向专业化服务者角色转变。两者在高校中服务职能虽然差别不断拉大,但都围绕“以服务促发展”的共同目标,发挥各自优势,呈现出一种相互平行发展的关系特征。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美国高校办学面临公众信心不足、现有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以及来自社会多方面问责增多等外部压力,迫使高校重新思考和改革内部管理路径。学生事务管理的“回归运动”及其专业化发展特征逐渐形成,在管理上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全方位的咨询服务、生活服务、学生校园生活服务,这已成为美国高校维持稳定生源和培养高质量学生的重要保证。围绕“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核心,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最终形成和谐合作关系,并不断探索两者合作的实践路径。

(三)在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促进协作融合

美国是一个以“民族熔炉”而著称的移民国家。在200多年来的历史演变中,美国文化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相互融合,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开放的、多元的文化体系。在这种文化氛围影响下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一方面,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各种教育管理力量都能发挥作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服务,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使千差万别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培养,这是促使两者分离,形成一种“相反相成”关系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更好地实现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在实践中兼容并蓄,相辅相成,学生事务管理可以强化和支持学术教育。因此,学生事务管理不仅寻求到了相对独立的角色地位,同时又促进了与学术事务管理的协作融合。

三、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顺应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适应高等教育的变化,为了使其工作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为了实现培养美国新型人才和世界公民的目标,不断更新工作理念,不断拓展工作职能,不断丰富工作内容,树立了“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的理念,实现与学术事务管理的有机结合。虽然这种办学模式是在美国文化的语境下生成的,但在结合我国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和现实条件下,学习和借鉴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有益经验,将给正在中国学生事务管理广阔田野上耕耘的我们许多启示。

(一)学习美国高校“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中美两国高校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但两国高校的管理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高校奉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服务的理念和行动”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的基石,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环境,提供各种的服务项目或计划,从而培养优秀人才。因此,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在服务中体现学校的管理。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也看到了“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但如何在实践中切实执行下去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是以管理为本,通过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从而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中国高校在管理中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较忽略学生素质发展,而且学生事务管理独立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应以学校的管理为本,而需要回归人本身。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美国高校“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由“管理学生”向“发展学生”的跨越,逐步塑造服务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对此,我国学生事务管理要把先进理念落实到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在管理中我们要正视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存在的现实,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强调塑造学生的成人形象,在设计教育计划和提供服务时视学生为平等伙伴。具体来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需要,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利益。

(二)建立与学术事务管理沟通协作的长效机制

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的有机结合是高等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和大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也是围绕于此来定位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整个校园环境内外共同努力的结果,它是综合效应的产物,学生事务管理不可能独自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联合其他机构和部门共同完成这一目的。因此,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合作。

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不甚理想。第一,虽然学校一直被说成是一个共同体,但学生目前课外时间和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几乎没有关系,校园中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互相分离开了,这直接减弱了大学的教育效果。第二,许多教师和学术事务管理人员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日益拉大,他们不清楚自己在非学术事务上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学生事务管理者一味抱怨学校各种资源的匮乏,把任务的重点放在如何扩展校内的各种学习资源,而没有认识到资源就存在学校当中,关键是能否意识到如何把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活动结合起来让这种资源发挥它的真正效用。在美国的大学里,教室、教堂、宿舍、操场等所有大学生活的场所都被认为是相互关联的,而且教师会明白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并努力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把他们的教学与这些活动结合起来。由此而知,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不能割裂开来,它们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而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与学术事务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种资源,逐渐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员育人、全校育人环境,共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三)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项目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有诸多相同的内容或项目,如对学生行为和纪律的管理、活动管理、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但两国学生事务的内容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责内容体系全面而完善,在管理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生活服务、学习指导等,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也正因其在这些专业领域能发挥独特的角色优势,而逐渐确立其在高校中的独立地位,并形成与学术事务管理互补的和谐合作关系。而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则相对单一,新生定向教育、学习服务、健康服务等尚未进入学生事务管理领域。在管理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来设计和提供项目服务,与学术事务管理间没有形成严格的界限,没有发挥出自身在学习和课外领域中的服务优势,因此也难以确立相对独立的角色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高校学生事务已逐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强化“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内容既是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必然之路。为此,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一方面要以服务学生发展为标准,注重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各自优势的发挥,强化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指导、职业指导、社团指导、活动组织、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采取分层次、分类别指导,尤其要提供适合学生多样化发展和满足学生多元文化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要集中和整合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的学生管理内容,保证学生事务管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

(四)推进专业化人才培养和专业化发展进程

在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及其专业化发展方面,中国相对美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梳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的演变历史不难看出,其发展历程就是它专业化的发展史。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先后在“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理论及模式的影响下,逐步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从而实现了其专业化发展。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新专业人员的发展、专业化的道德规范、专业协会和专业期刊以及具备一定的坚实的知识基础等。尽管在两国的高等教育中,学生事务管理都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相比,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只是一个工作领域而已。目前,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虽然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有了极大提高,但大多为刚毕业留校学生,对学生事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因此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培养大批专业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专门人才,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可以从理论上丰富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体系,为解决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际问题指明方向。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只有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才能摆脱对学术事务管理的依赖,才能赢得独立的发展空间和地位。而只有如此,才能在学生管理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与学术事务管理实现更科学的分工,并更好地建立协作与融合的关系,共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需要在管理事务本身的专业化、管理过程的专业化、设立学生事务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学生事务职业资格制度等方面推进专业化发展进程。

(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时变革管理模式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成功还在于其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满足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适时地转变角色,寻求到最合适的角色定位。在这过程中,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始终关注的是学生个人及其事务,学生在整个校园中无处不在,学生事务管理是随着学生的空间、时间的变更而变化的。学生事务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它的角色不仅是管理者、服务者,更是教育者、合作者,学生事务管理的任务是和学术事务管理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优质的校园服务,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的开放环境、学生个体的变化给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带来了各种挑战。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体制、模式、理念、方式方法已难适应社会环境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因素渐次浮出。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创新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成为摆在高校改革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应适时转变角色,构建关爱、兼容、民主、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变革其管理模式。

虽然中美两国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存在差异,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在实践中形成的既相对独立,又共同为实现“学生发展”的目标服务,相辅相成,协作融合的角色定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需要在学生事务管理实践中与时俱进,尽快转变观念,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服务内容,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本国土壤中培植出适合我国国情、教情、学情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标签:;  ;  ;  ;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及启示--文化视角_事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