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写作也要有国际视野_美国教育论文

教师的写作也要有国际视野_美国教育论文

教师写作也要有国际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视野论文,教师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写作主题:源自强烈的指向关系和开放的国际视野

1.关注课堂的特殊气息,就有了写作的总方向

我非常喜欢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在教学研究中,我感到,真实的课堂正如佐藤学所说的那样,每个教室的气息都是不一样的。我到过很多学校,发现不同地区的学校,课堂的氛围都会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国家,课堂状况更会殊异。为什么不同国家的课堂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和气息?国外的课堂,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中国的课堂如何才能真正获得充盈的生命活力呢?我想做一点国际比较研究。毕竟,局限于一隅,教育观察的视野相对狭窄,就犹如井底之蛙,看不清问题的全貌。如果有了国外的教育作为平行的参照,我们或许可以展开全面而有效的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线教师也需要开阔的视野。

2.关注课堂的微观层面,就有了写作的聚合点

初步想法有了,要落实到研究层面则很难。毕竟,课堂牵涉的因素太多了,我希望能够找到课堂中的关键性元素。于是,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对牵涉课堂的关键性元素保持一种强烈的指向关注。无论是看教育期刊,还是看各类文摘,无论是出外考察,还是浏览国外教学视频,我都十分注意国外课堂的相关信息。在长期的指向性关注中,我发现课堂发言这一问题,可以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微型课题来展开研究。由课堂发言出发,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动课堂的全部因素与环节,而且课堂发言切入点小,可以研究得透,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

3.关注课堂的国际比较,就有了写作的新选题

视角虽然好,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实况与文本资料,研究就很难有所突破。在强烈的指向关注中,我发现美国和中国的基础教育互补性很强。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差异,二者的课堂发言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异质性。为此,我抓住一切机会从那些出国考察的校长、学者那里了解美国的课堂教学,利用访问考察的机会去关注美国小学课堂发言的真实情况。在认真聆听了美国威斯康星州福兰克小学凯丽·斯基丝老师执教的一节三年级母语课之后,我发现美国的课堂发言比中国轻松自由得多,颇有一些非正式学习的色彩。于是,我的研究有了中、美课堂发言这两个支点。但为了确保研究的稳定性,还需要一个支点,三国研究才有更大的可比性。这时,我阅读了《报刊文摘》上的一篇文章《德国,课堂发言是一种义务》。它给我一种全新的课堂发言理念,而这正是我们的课堂所缺少的——在德国的课堂上,人人积极发言,并达到一定的指标是义务;倾听别人的发言,对不同的意见保持宽容、尊重与理解,以团队的形式来合作表达也是义务。中、美、德三国的课堂发言,各有所长,正好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于是,我对课堂发言的研究有了新想法,将研究主题确定为“课堂发言之‘三国演义’”。

二、观点提炼:重视事实积累与身份确认

1.定向搜索资料,以陌生化视野审视

真正的教育智慧,只能在事实的积累与升华中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他国家教育界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是我们思考教育问题不可缺少的参照。以“课堂发言之‘三国演义’”为题写一篇文章,我在形成自己的观点时,就大量地检索了有关中、美、德三国课堂发言方面的资料。开放的选题需要开放的研究视野。为了搜集更多相关材料,我翻阅了张民选教授主编的《比较初等教育》《彼岸的教育》《美国小学教育考察》《德国小学教育考察》这些书,发现美国教育非常重视英语教学中思考技能的培养;而在德语教学中,教师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都由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解决,教师予以指导,但不给出统一答案,允许有多种意见存在。在完成了上述关于三国课堂发言资料的定向补充搜索之后,我就自觉地运用一种陌生化视野来审视这些材料,让它在我的眼中“亮”起来;经常“煮”这些材料,让它在我的心中“热”起来。

2.立体关注异同,以“几何学比较”确认身份

真正的研究总是回到事物本身,回到真实世界。真正的写作,似乎更能使现实体验具体化,比现实世界更能触及事物的核心。关于三国课堂发言的研究,我在提炼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试图触及中、美、德三国课堂发言的核心因素。我努力让自己回到三国课堂,沉入三国课堂,辨析三国课堂的不同气息。我努力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作“几何学比较”。我发现,中国课堂发言的机制是线段形的,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输出,优点是有条不紊,缺点是开放性不够,灵活性较差。德国课堂发言的机制是圆形的,强调合作表达,强调相互包容,强调现场生成,缺点可能就在于教师的主导性弱了些,个人鲜明的观点与针锋相对的辩驳受到了些微压抑。而美国课堂发言的机制是立体交叉形的,自由、宽松,甚至有点散漫:有观点认同,也有意见相左;有平和的交流,也有激烈的辩论。进行了“几何学比较”研究之后,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三国课堂发言的主要观点:三国各具优势,中国的课堂发言在保持有序高效的前提下,需要更好地吸纳德国的义务观与美国的自由机制,以不断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培养有修养、有智慧的全人。

三、丰富阐述:需要精细化的分解和个性化的表达

1.一级框架要立体

选题有了,如何呈现成了问题。如果简单地把三国课堂发言的状况直接播放,这只是一种“扫描版”。别人读你的文章,不明究竟,看不出门道,读不出味道。为了让读者更明确地看到三国之间的区别,我想到了第二个层面,对三国课堂发言的状况、机制、长短处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到此依然不能止步,因为三国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中国课堂的不足之处,是为了吸纳国外课堂的好经验、新理念、好机制。一句话,比较与观察的目的在于改善中国的课堂。这样,我就想到了第三个层面,课堂发言的改造版。扫描版、比较版、改造版——三个版本,三个层面,这样的立体建构,就有了纵深度,能给读者更大的冲击。

2.二级结构要严密

主体框架搭成之后,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与思考。也就是说要把研究的主体分解为若干部分,以此来阐明所研究的现象的本质。每一部分的标题明确标示出该部分所要描述的主题;复杂的现象,应该再进一步细分为次级主题。比如,三国课堂如何去比较,从哪些维度去比较,值得细细地比较与考量,既要比长处,也要揭短处。为了更全面地比较,更公正地评判,我确定了三个维度:一是中国的课堂发言比德国有效但缺少倾听,比美国有序但过于正式;二是德国的课堂发言比中国更主动,比美国更宽容,重视倾听与吸纳;三是美国的课堂发言比中国开放,比德国更具个性,重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个板块如何改造中国课堂是研究的旨归。有哪些有效的策略,既要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又要考虑具体的国情;既要有所突破,又要有所传承。于是我又考虑了对中国课堂发言加以改造的三种可能性:一是中国课堂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课堂发言“义务观”;二是中国课堂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课堂对话“真机制”;三是中国课堂需要建立一种激发课堂活力的“新路径”。完成了对二级标题的创造性分解,就能保证观点阐释的丰富性了。

3.三级阐述要独特

通过撰写《课堂发言之“三国演义”》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你始终保持一种研究的指向和期待,上帝一定会为你备齐研究大餐的所有原料。写作的灵感始终出现在期待之后,看似无意的阅读与关注,总不会白费。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研究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发展关系。我们可以尝试通过粗略勾勒研究问题所需要的方法进行整体组织,努力实现结构化。问题的展开阐述有赖于强大的理论库,有赖于持续的思考,有赖于经常的写作。教育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完全找到教育的确证和明确的路线,我们更无法明确地判断教育的未来。因此教育需要想象,一种以真心、善心、爱心为基础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与教育写作密切相关。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对教育的合理规划与负责任的尝试。有了这样的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新的课堂。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两者最好能够实现和谐的统一。思想的浓度和语言的力量,对于写作中的表达非常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样的选题,同样的素材,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会截然不同。只有那些个性化的表达、异质化的表达,才能有深刻的力量,才能启迪、改变他人。

标签:;  ;  

教师的写作也要有国际视野_美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