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加强城市市政公用管线综合安全布局,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指导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提高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增强城市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新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管线网络智能化管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恰当和必要的,本文对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案进行了分析,希望为以后的具体工作起到实际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地下综合管廊,管线,道路,土地资源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确定哈尔滨、苏州、海口等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依然处于起步期。本文依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准公共物品的属性特点,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投资模式、收费机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1、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意义
地下综合管廊的概念在1832年由法国提出,并在巴黎试行,随后德国、西班牙、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开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我国在1958年在天安门广场下也建造了第一条综合管廊。地下综合管廊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下建设的能容纳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燃气等管线为一体的管廊。它的建设能够达到以下效果:
1.1、能够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开发与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能有效地缓解城市拓展与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也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展城市生存与发展空间,更是完善城市各项功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与此同时,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防灾抗毁能力。
1.2、减少道路挖掘次数及道路维护费用
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各种管线入地集中管理,需要维修或增减管线时,直接在管廊内操作即可,而不必再像“拉链路”一样,每次维修均需对道路开肠破肚,做大手术。这样也可节约道路维护费用,同时促进城市景观的提升。
1.3、使得管线巡查及维修简便易行
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对于各管线权属单位来说,管线不再是日常巡查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是变得简单易行。这样就能保证管线权属单位正常的巡查次数,同时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维修,而且费用得到较大降低。
1.4、公共安全更有保障
现实中,经常出现因煤气泄漏、管线漏水等原因造成的公共安全问题。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管廊内可以设置各种检测装置,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可以及时报警并处置,从而保障公共安全。
1.5、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可大大增强
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管道建设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建设期内可以不受天气影响,施工进度可以大大加快。在出现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由于有管廊的保护,管线变得相对安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便得到增强。
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较晚,上世纪50年代北京天安门广场建设了我国第一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为1km,90年代上海张杨路建设了我国第一条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为11.13km,本世纪初广州大学城建成总长为17.4km的综合管廊,目前海南海口市正在建设的综合管廊一期试点工程,全长为11.11km。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综合管廊建设存在的以下主要问题。
2.1、前期投资巨大与投资模式单一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造价由地质条件、纳入管廊管线种类、管廊舱数及断面尺寸大小等因素决定,建造成本很大。如正在建设的海口市综合管廊一期试点工程,纳入管线有电力、给水、天然气、信息等,施工内容包括土建、电气、监控与报警、消防、排水、通风等,其单舱造价为4000千万元/km、双舱造价为6900千万元/km、三舱造价为9200万元/km。综合管廊投资巨大,建安费用较传统埋设方式高出1至2倍。我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以政府全额出资或政府与管线单位联合投资为主。政府财政压力较大、运营管理水平较低、政府承担全部或主要风险是其主要特点。
2.2、利益协调难度大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利益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政府部门是主要发起人,对综合管廊项目起主导作用,注重社会效益;社会公众是主要受益者;各管线单位是使用者,若入廊费用和日常维护管理费收取过高,都会对管线单位入廊的意愿产生影响;第三方投资者作为出资人希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能带来收益回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2.3、有偿使用尚未推广
市政管线纳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利于管线的日常维护管理,也带来了维护管理费用的难题。综合管廊属准公共物品,可收取一定经营费用,但目前多数城市尚未明确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线收费机制,已投入运营的综合管廊大多数对入驻管线采取免费入驻方式。另外,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管廊的维护管理费用将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若没有明确收费机制,必将影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后期的可持续运营。
2.4、老城区综合管廊建设步伐缓慢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需要一定的建设规模、形成网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现有的综合管廊建设,主要集中在新城区。老城区建设综合管廊需要开挖道路,封锁交通,施工周期较长,并且施工单位必须了解原先道路地下管线的埋设情况,而许多城市的市政管线信息资料早已缺失,排查、摸清原有管线情况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任务重,造成老城区建设综合管廊要比城市新区投入成本高,且建设步伐缓慢。
3、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总体方案
3.1、总体设计
在设计之前,首先要按照城市规划发展的要求来做好总体的设计,并且对管廊的分类和形式来进行区分,从而保证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合理性。其次,总体设计应该基于规划原则的指导,确定好建设路径,明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道路、河流、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总体设计要明确管廊断面、分室等的规格和尺寸;断面的形状直接关系到施工方式,通常来说,矩形结构的断面使用开挖浇筑的形式、圆形或者是马蹄形的则选择使用盾构工法。设计期间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经济技术指标等各个因素,综合选择断面形式;断面的大小受到管廊的性质、地下空间以及入廊管道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合理设计以保证管道的间距以及人员通行的合理;最后需要在管线设计完善的基础上,合理处理各个管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内部各个管线之间的统一和谐关系。
3.2、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3.2.1、明挖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场地地势平坦、周围没有其它需进行保护的建筑物、有条件进行大面积开挖的地段,通常在城市新建区,结合道路新建工程同步实施管廊时采用,施工方法通常包括明挖现浇、明挖预制拼装两种施工方法明挖现浇施工法:为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施工难度小、外观质量低、工程造价较低,对施工环境有一定要求明挖预制拼装法:要求有较大规模的预制厂和大吨位的运输及起吊设备,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特点是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易于控制,适宜过路段需尽快恢复交通的特点、支护形式边坡支护主要有放坡开挖、型钢支护、连续墙支护、混凝土灌注桩支护、土钉墙支护、锚杆(索)支护、混凝土和钢结构支撑支护等形式3.2.2、非开挖施工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市交通繁忙、景观要求高、无法实施开挖作业的地区,如穿越道路、铁路、河流、文物古迹保护区、闹市区等,亦适用于松散层及含水松散层地层。施工方法主要有导向钻进铺管技术、遁地穿梭矛铺管技术、顶管掘进机铺管技术、顶管铺管技术和盾构法等一般宜采用顶管掘进机铺管技术、顶管铺管技术和盾构法技术
3.3、综合管廊的维护管理
在管廊建设完毕之后,选择管理能力强的单位对其日常运行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维护管理方法和细则,健全维护管理制度,保证管廊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为便于工作人员的维修,应该留出相应的位置便于同行,在综合管廊中,每200m的距离内会设置一个长度为2m、宽度为0.7m,高出地面0.5m的投料口,方便维修人员的行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对于给排水管线、污水管道、再生水管道以及通信燃气等管道的建设都需要严格的控制好建设质量,这对于城市的健康发展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按照规划的原则来科学的做好整体的建设方案,从而更好的确保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实现。但是当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性支出,这给综合管廊的建设造成很大的制约。应当将其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协调,通过市场与竞争的作用,公开招标,形成社会参与建设的机制,提高综合管廊的建设管理经营一体化,提高运行效率,获得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姜涛,张丹.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案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4:196.
[2]王东升.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具体建设方案的研究与讨论[J].科技风,2015,24:148.
[3]石润京.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6,34:250-251.
[4]记者陈赟.研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案等[N].十堰日报,2016-06-02001.
论文作者:李晓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地下论文; 城市论文; 管线论文; 断面论文; 道路论文; 我国论文; 方法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