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中医院 宁夏石嘴山 753000)
【摘要】目的:卧位定点复位配合上颈段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上颈段针刺配合俯卧位定点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推拿治疗,2组均于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2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点复位配合上颈段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上颈段针刺;卧位定点复位;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源性因素引发的以眩晕及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有眩晕,颈枕痛及颈神经根压迫症状。是中老年人群眩晕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本病多采用保守治疗,中西药尚缺乏特效药,本院名老中医靳建宁主任医师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特点,运用卧位定点复位配合上颈段针刺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120例,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平均48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5年。对照组男18例,女42例,平均年龄46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5.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制定。
1.3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60岁;②临床症状为眩晕为主症,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症状;③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视物模糊、站立不稳、耳鸣、失眠、多梦、近事健忘等症状;④有颈部劳损或外伤史;⑤查体:枕筋膜或颈椎间或椎旁有压痛,或颈椎活动受限;⑥影像学检查提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弓,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隙、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或寰枢关节位置不正。
1.4 排除标准:排除高血压、低血压、颅内病变、耳源性、眼源性心脏病、结核病、肿瘤、血液病、孕妇及哺乳期、骨折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上颈段针刺治疗
局部取双侧第2、3颈椎夹脊穴、风池、风府、天柱、玉枕、完骨穴,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0.30X5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穴位常规消毒后,颈部夹脊穴直刺1-1.5寸,行针刀式手法(纵向针刺3下),风池穴向对侧下颌角方向斜刺1-2.0寸;风府、天柱、玉枕、完骨穴直刺1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取针后于项背部拔罐5min 。1日1次,1周针刺5次,休2天,治疗3周15次后评定疗效。
2.1.2 卧位定点复位手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查找移位的颈椎节段。患者俯卧于床上,使身体充分放松,一侧面颊及双肩贴于床面,医者以一手掌固定一侧头枕部旁,另一手固定于对侧肩胛内角,双手同时顿挫用力,力度约3kg,利用侧向或旋转动作使颈椎复位,此时可触及到椎间关节移动感及听到弹响。整复次序由上至下进行2遍,然后重新检查颈椎序列情况,配合弹拨双侧颈椎横突之肌肉附着点2分钟结束。1日1次,1周治疗5次,休2天,治疗3周15次后评定疗效。
2.2 对照组
2.2.1 针刺治疗 局部取穴:百会、上星、印堂、太阳、大椎穴,远端取穴:内关、太冲穴。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0.30X5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穴位常规消毒后,百会、上星穴向后斜刺,大椎向上斜刺1寸,印堂向下斜刺0.8寸,太阳、内关、太冲穴直刺0.5-1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取针后于项背部拔罐5min 。1日1次,1周针刺5次,休2天,治疗3周15次后评定疗效。
2.2.2 传统推拿治疗 患者端坐,以轻柔的滚、揉、推、拿等手法放松患者颈项部、肩背部肌肉10-15min,然后点按压风池、肩井、阿是穴等,5min,轻重以患者耐受为度,待患者颈肩背部肌肉完全放松后,行颈椎旋转复位手法。1日1次,1周治疗5次,休2天,治疗3周15次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3]拟定。即:临床治愈:颈性眩晕等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活动和工作;显效:颈性眩晕等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能参加一般活动和工作;有效:颈性眩晕等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可适当活动和工作;无效:颈性眩晕等症状、体征未见改善,甚或加重。
3.2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处理,各项参数以 ±S(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为双侧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3.3 结果
3.3.1 临床疗效
4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学“眩晕”、“项痹”范畴。多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立论,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寒湿凝滞,痹阻经络,气滞血瘀为标。《灵枢-卫气篇》提出的“上虚则眩”理论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5]。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病变多责于督脉与手足太阳经,治当益气活血,祛风通窍为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痉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使其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椎-基底供血不足引起的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3]。靳建宁主任医师依据脊柱相关理论,以中医传统的伤科正骨、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卧位复位正骨手法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他认为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是劳损或外伤导致颈椎失稳,椎小关节紊乱,组织粘连,压迫牵拉椎-基底动脉,致大脑供血不足,或神经过度兴奋,血管异常收缩,头颈部血管痉挛、缺血而发病。这与《灵枢》及张介宾上关于眩晕发生的学术观点是相吻合的。卧位定点复位手法可通过纠正椎间失稳等引起的关节紊乱,使深部组织如关节囊、滑囊、椎间韧带得到活动松解,解除致压物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刺激;恢复颈椎内外平衡,改善血液循环及人体重心偏移程度,达到缓解和消除症状的目的。
临床观察表明,卧位定点复位手法与传统推拿旋转复位手法都能纠正失衡的椎小关节,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都有治疗效果,但卧位定点复位手法组对颈曲恢复、症状的改善较传统推拿旋转复位手法组更佳。且俯卧位可减轻因负担头部重量所致颈椎间的压力,使维持头部姿势的肌肉得以放松,安全性更高。同时配合取风池、风府、天柱、玉枕,完骨针刺可运行气血,祛风通络,扶正祛邪;并协调大脑皮层功能,从而使椎—基底动脉供血和脑组织微循环得到改善,达到治愈和缓解眩晕的目的。针刺上部颈夹脊穴可降低颈部肌张力,缓解颈部肌肉的僵硬,协助恢复颈椎的力平衡,减少炎性因子对椎动脉的刺激,调节交感神经功能,达到活血止痛、解痉定晕之功。
俯卧位定点复位手法是中医正骨、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结合进行手法的革新,主要通过调整颈椎及颈椎相关组织的生理功能、纠正病理状态,既治骨又治软组织。该方法治疗颈性眩晕较传统推拿旋转复位手法具有更好的效果,是一种简、便、廉、效、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在我院应用时间较长,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已比较成熟,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李增春,陈德玉等.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4]丁旭明,赵智.颈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及治疗进展[J].脊柱外科杂志,2009,7(3):176-178.
[5]范炳华.张介宾“无虚不能作眩”论的学术价值浅识,中医药学刊,2004,22(9):1628-1629.
论文作者:高雅贤,靳建宁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杂志》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颈椎论文; 动脉论文; 针刺论文; 疗效论文; 手法论文; 颈椎病论文; 关节论文; 《中医杂志》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