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教学工作水平评价的历史发展_高等学校论文

浅析我国教学工作水平评价的历史发展_高等学校论文

我国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历史发展脉络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工作论文,脉络论文,水平评估论文,我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持续扩招,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高校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些都对高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的状况,开展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具有诸多积极意义。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高等学校基本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与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相适应,按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农林、医药、财经政法和师范等类型进行设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暴露的弊端越来越多,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中央部委和地方分别办学、条块分割严重,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设置,单科性院校过多且缺乏特色,综合性大学少且综合程度不高,人才模式培养单一,导致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学校规模效益和办学质量不高等。

1992年以来,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淡化高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加强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截至2002年,改革涉及900多所高校,在合并中撤销了330多所高等学校;对29所重点高校实行以中央为主、中央和地方共建的体制;317所高校开展校际间合作办学,形成了227个办学实体;708所高校合并组建302所多科性和综合性大学。经过改革,理顺了中央、地方及高校间的关系,基本建立—个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省级政府管理为主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学科的交叉综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下一步改革重点转向高校内部,按照新的“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方针,明确目标,巩固成果,勇于创新,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把提高质量摆在突出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院校合并调整合作办学,以及资源重新组合与分配之后,内部需要有一个磨合过程,管理和教学工作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进行或重新进行教学工作评估就显得很必要了。

(二)高等教育扩招与规模的扩大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技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而高等教育尤为突出。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明显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实现了大幅度的扩招。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达到340万人;1998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是643万,2002年达到了953万人,2002年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600多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加大了。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463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05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是进行该指标测算以来的历史最高值。中央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从1998年起连续五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增加1%,加上其他专项转移支付,五年间中央共增加约700亿元的教育投入。教育经费的大幅增长,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扩招,必然引起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高度和广泛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评估,确保教育质量就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三)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对教学的影响

目前在一些高校出现了“教授不教”,“教不投入”等现象,有的还比较突出和严重。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专一。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科研工作的影响。由于高校政策的导向,重视科研工作,轻视教学工作,这在一些研究型大学或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的大学表现更为突出,科研工作是硬指标,与学校声誉、领导的政绩、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实际利益密切挂钩,而教学工作是一个软指标,权重较小,教学地位被相应削弱。教师的科研任务较重,也迫使把重点转向科研。

其次是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教师在校外兼职,校外兼职固然不一定就不利于教学工作,有可能有助益。但是,过分投入兼职工作肯定会影响教学,特别是其他教师兼职工作的收入远远高于在校的收入,几乎把兼职工作当成了主业,而把在学校的工作当作了副业和避风港。

二、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历程

面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规模的扩张和教学工作受到的挤压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阶段,为了加强对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监督和指导,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推行“质量工程”,着手保障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培养质量。通过评估,督促高校提高办学和培养水平,达到保证教育质量的目的,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大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三种评估方式并存。我国官方对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始于1994年。针对不同的高校分别实施三种类型的评估:优秀评估、合格评估和随机评估。优秀评估主要适用于国家重点大学、“211”工程等历史较长,基础较好,工作水平较高的院校,目前开展的较少,全国只有几所高校通过了优秀评估;合格评估主要针对“文革”后设立的本科院校,大约有150所高等院校通过了这一评估;随机评估适用于本科教育历史较长,且以本科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院校,已经通过合格评估的院校自动进入随机评估的范围。

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作。199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的若干意见》,1998年5月教育部根据评估工作的实际需要,成立“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的有关方针、政策、规章、方法和工作评估方案的研究等工作。1999年8月在8所高校实测和1所高校试评的基础上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用于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工作。截至2000年4月,161所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一次通过率达到77.64%,有80所高校申请参加教学工作优秀评估,已经评定13所。2001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二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意见。

第二阶段,逐步完善和三种评估模式合三为一。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教学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建立了相应的专家组织和一支水平较高的评估专家队伍,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宏观保障和评估制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02年6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通知,把优秀评估、合格评估和随机评估三种方案合为一种方案,统一标准,即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适用于各类普通高等学校。截止到2003年4月,全国已经对254所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通过评估,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更加重视教学工作,加大了教学经费投入;高等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入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以及办学效益。通过评估,教育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评估的组织建设、不断改进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为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阶段,深化发展,迈入制度化、规范化阶段。经过近十年的评估实践与理论探索,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不断深化,迈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3年8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讨班上决定,从2003年开始,将用5年左右时间,对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并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认为这既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强化监督、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今后5年,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通过评估大力推动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思想,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将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发布制度。2003年底,教育部将向社会公布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状态数据,并逐步建立和开放数据库网上检索系统,增加高等学校办学的透明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评估中介机构;教育部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高校教学评估的宏观指导和协调。不断提高评估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从严治教,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案,改革评估技术和方法。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有效期为6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研讨会强调了办学特色的重要性,被评院校有无办学特色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评估结果。

教学评估工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与推动作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处理好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促使高校建立健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关于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些思考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旨在确保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方法,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评估数据库,要求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和完善。

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形成了中央与省级管理,省级统筹为主的高校管理体制,因此教学评估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如何与这种体制的变化相适应,即对高等院校宏观管理与质量监督与指导,包括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如何与中央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相一致,还有待研究。

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方案与指标体系如何平衡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其一是,由于将三种评估模式合三为一,鉴于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统一后的评估方案如何处理这种区别。其二是,已经将办学特色纳入评估的范畴,且重要性开始凸现,那么评估指标如何来鉴定不同办学模式和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既有可比性,可评性,又有弹性,体现“特色”。

其次,接受评估的院校应该切实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和重在建设”评估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切忌只将主要精力停留在文字与文件的整理以及其他表面工作上。迎评的过程中,报告和材料的整理是基础,但是根本上这些只是手段,正如迎评本身是手段而非目的。以评促建,不在于补,而在于建;在迎评地过程中,了解现状,寻找差距,分析原因,实事求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以评促管,要求高校内部的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建迎评,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重在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与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标签:;  ;  ;  

浅析我国教学工作水平评价的历史发展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