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古岘镇古岘中学 266742
心理障碍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是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中学生由于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在体育课堂上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不仅会使少数学生难于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形成适宜的心理状态,这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
1.羞涩的心理障碍。
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羞于表现、怕出错误、不善合作是他们的普遍现象。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害羞而被掩盖,他们不敢参与、不肯参与,有的学生甚至由于某次示范而弄得面红耳赤。在女生中对体育活动“心动”却不“行动”的现象非常普遍。虽然这种心理障碍后果不是特别严重,但如不能及时排除,则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2.恐惧的心理障碍。
由于某些体育运动项目或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会因此产生焦虑心理;若焦虑心理不能得以及时排除,则会转变为对体育学练的恐惧。出现恐惧心理的学生,他们害怕上体育课,上课前会找各种借口和理由逃避上课,课堂上不敢正视教师,一旦教师提问或是组织课堂活动,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完不成动作出洋相,无论何种测试来临,他们不是积极参与练习,而是想方设法躲避考核。这种心理在对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体育考核中出现的最多。
3.消极应付的心理障碍。
传统的体育观念,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课是可有可无的,而且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学生群体之中。不少学生觉得体育课可以不用上,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采取消极应付的心理。
二、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体育教师应该深入解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合理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时地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习动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创造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深入解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要重视保护,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勇敢地助跑与踏跳,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锲而不舍的精神,又能培养学生奋发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些胆小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克服消极心理。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产生的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发人们的行为。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其认识到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知识、熟练的技能,更需强健的体魄。通过体育教学能增强体质,还可以陶冶情操,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只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点,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内驱动力。学生学习动机一旦被确立,就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就可以自觉地通过意志力去努力克服困难。要使学生明白,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想要实现即定的运动目标,就必须学会应对艰难环境,只有付出汗水和努力,才能为将来的拼搏增加一个砝码。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根据大纲要求认真备课,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练习方法,调节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态度要端正,重视言传身教,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教学手段,精心设计课的形式,循序渐进,注意因材施教,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讲解形象、简洁、明确清晰,示范动作协调、优美、准确,能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动作练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运用量力策略。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就群体而言,存在着个性差异;就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身差异是消除学生羞涩、恐惧等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颜渊在赞叹孔子时说:“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德我以礼,欲罢不能。”之所以“欲罢不能”,是因为“跳一跳,够得着”。量力策略就是根据学生心理障碍发展的程度和个性差异,对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通常是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在教学方法和要求上分别对待,以使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够得着”,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前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让学困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活动中让他们充当一些简单的角色等等。一旦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他们的恐惧或厌恶心理,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对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
5.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鼓励、追求进步的教学氛围。
论文作者:姜桂全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6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障碍论文; 心理论文; 体育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6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