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资本外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亦称资本转移或资本逃避。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稳定状况,反映一国金融体系潜在危机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日益猖獗的资本外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削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而且动摇了人们对人民币汇率持稳的预期,增加了防范金融危机的难度,甚至可能直接诱发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自由化的背景下,遏制资本外逃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对于中国来说,这一任务尤重。
一、资本外逃的特征
表1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若干项目(单位:万美元)
Tab.1 Some figures from recent China’s Balance of Payments(ten thousand dollars)
项目 总计 资本账户 净误差与遗漏
1983年4131
-226 117
1989年-503
3724 90
1992年
-2102
-251
-8252
1995年
22481 38675 -17812
1999年6426-46 -16576
2001年
47325 34775
-4855
2002年 -75507 322907794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000年度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简表.http://www.safe.gov.cn,2003-04-25.
资本外逃是无法纳入正常统计的。国外早期用于测算资本外逃规模的方法,就是把在官方国际收支统计中未能记录的资本流出视为资本外逃。在我国,国际收支统计中未能记录的资本外流主要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隐藏在“净误差与遗漏”和“贸易信贷”项目下的资本外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经验统计,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与遗漏”项数值超过进出口总值的5%,那么该国就出现资本外逃现象。[1](P384)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国资本外逃的几大特征:
1.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我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资本外逃现象不甚明显,外逃数额不大,且较稳定。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扩大,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资本外逃规模逐渐扩大,外逃数额每年超过百亿美元,且呈递增态势。
第三阶段,从1995年开始,资本外逃数额剧增,规模与增长速度大大提高。
第四阶段,近两年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采取了某些措施,使资本外逃现象有所遏制。
2.外逃数额大,并且日益扩增。从20世纪80年代“净误差与遗漏”项下数值符号的正向到20世纪90年代的负向,外逃数额逐渐增加。
3.资本大量外逃与外资大量流入并存。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账户项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伴随着资本的大量外逃,资本流入量也越来越大。
二、资本外逃的原因
资本外逃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也不仅仅是为了逃避外汇管制,还有的是为了规避国内政治和经济风险,逃避税收征管,或是为了洗钱和转移资产。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本外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方面:
1.受管制的经济金融环境。虽然我国经历了多年的金融改革,但整个金融业仍处在“抑制”之中。如:(1)利率受到管制,且储蓄利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际利率偏低,使人们产生了转移资产的愿望,希望在国外高利率国家赚得更高的利息,以钱生钱。(2)外汇受到管制;比较突出的是规避投资管理和外汇管理。由于我国对境外投资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批制,一些企业或个人未经批准将资金转移或截留境外,企图投资获益。(3)金融市场不成熟,金融资产种类不多,融资渠道狭窄。(4)经济不确定性预期。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当国内货币由于高通胀率或其他方面造成经济前景不稳时,就最有可能产生资本外逃。[2](P357)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定居者或非定居者都会认为将钱换成外汇投资在国外可以更保值。
2.不完善的法律监管环境。众所周知,中国在金融监管与风险控制方面,在机构设置、队伍素质、专业水准、制度建设、信息披露、预警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监管的有效性不高。如贪污、受贿、寻租等所获得的资金,侵吞的国有资产,从事走私、贩私、诈骗、偷漏税所攫取的巨额财富等都构成了资本外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国有和集体企业激励、约束和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境内母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向境外子公司或外商转移资产、利润,使少数人在境外获得了更大的公有资产支配权,或者直接化公为私。更有企业绕过国家外汇管制,不经过结汇大量外逃资本甚至化公为私进行“洗钱”等。
(二)微观方面:
1.不合理的对内资、外资的制度安排。因为与国内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在所得税、关税、工商税、外汇管理、产业结构等方面享受“超国民待遇”,在具体工作中还受到各地的特别关照,这种内外资企业的不公平待遇使得一些企业倾向于将外汇资金转移境外后又作为外资流回国内,以享受各种税收和其他优惠待遇,产生“过渡性”的资本外逃。
2.不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我国对产权保护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安排,个人所得税较高,有产者对资金无安全感。由于担心私人合法资本被侵占,一些私营企业主采取抽逃资本或购买“绿卡”到国外的办法,将资本转向所谓“避风港”国家。[3]同时,由于我国仍然对资本项目严格管制,移民的财产只能汇出收益部分,而本金部分不能转移,也会引起变相抽逃。
三、资本外逃的途径
由于存在上述多种资本外逃的原因,不可避免也存在着多种外逃途径与之相对应。我国的资本外逃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假投资,真外逃。这是我国资本外逃的最主要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法人假借对外投资、合资的名义将国有资产转移到境外,再通过适当渠道将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财产。
二是高报进口,低报出口。这是以外贸渠道进行资本外逃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一些企业与外商串通,在进口设备和原材料时,高报进口价格,以高比例佣金、折扣等形式支付给境外进口商,再从其手中拿回扣,将非法所得留存国外;或者与国内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相互勾结,让其代为购买设备,然后低价作高,共同分赃。
三是逃汇、套汇、骗汇。1997年7月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以后,受周边国家货币大幅贬值的影响,国内部分出口企业公然违反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规定,推迟出口收汇和结汇,或收汇后不按规定将其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是把出口货款私自存放境外搞投资,或者存人离岸银行账户而未汇进国内。[4]
四是扮成外资外逃。许多国内的中资企业为了享受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同时也为了方便资本外逃,往往采取与自己在境外的中资企业进行合资的办法,合资企业的出资额实际上都由国内的中资企业垫付,然后将利润以外资收益的名义汇出。或者以合资企业的名义对外借债,资金不进入,却以还本付息的名义向外付汇。许多所谓的外商投资只不过是国内的资金经由香港等地再“回流”国内,以享受外商投资的特殊待遇。
五是以非贸易支付的方式,通过向境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咨询费、培训费等名义,向外转移外汇资金;采用蚂蚁搬家战术,将外汇资金以境内居民汇款方式多批次汇出境外而实现资金转移;通过地下钱庄将赃款转移到国外。
四、资本外逃的危害
频繁且数额巨大的资本外逃,不仅会影响国家的税收和外汇储备,而且有可能会危及中国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安全。
首先,资本外逃会引起我国不必要的外债增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外汇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稀缺的,所以我国要利用外债来发展经济。[3]但由于我国技术水平低,管理经验欠缺等因素的制约,资本吸收能力不强,外债的利用效率较低,外债对内资的有效替代水平不高。在发生资本外逃后,更减弱了外债对内资的有效替代。
其次,资本外逃造成了我国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国内经济信息严重失真。由于我国所发生的资本外逃中大部分是以权势所换得黑色收入,而这部分是与国有资产流失紧密相连的。不仅如此,由于资本大量外逃,使得国内信息失真,管理者难以及时采取措施,做出调整,影响了经济的正确决策。[5]
第三,资本外逃使社会不稳定加剧。因为资本外逃会产生收入再分配效应。资本外逃发生时,政府储备减少或外债增加以应付资本外逃,转移到国外的资金不但能使其保值,而且可能产生额外利润,而未转移出去的资金将面临巨大风险或资金损失,从而拉大两者之间的差距,形成收入再分配,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剧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埋下社会动荡的隐患。[5]
五、资本外逃如何应对
(一)宏观方面:
1.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深化改革的力度。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行为的一致性,坚决抑制通货膨胀,维持稳定而合理的实际汇率,减少不确定性风险预期。
2.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和金融资产多元化。
3.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以保持公众对政府的信心。(1)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或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学习他们比较成熟的经济监管机制、运作环境、政策透明度和健全的法制。(2)要完善外汇管理法规,改进外汇管理手段,加强银行结售汇和跨境收付汇监管。(3)银行系统要建立大额资金转移监测制度,加大对大额外汇收付和无交易背景的大额人民币支付的监管。(4)要提高政策透明度,简化手续,方便合法资金流动。我国目前已明确了中央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并基本确立了银行、证券、保险“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格局。而2003年1月中旬发布的三道令:《金融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的出台都意味着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作出了努力。
4.按照我国现阶段发展趋势,人民币要走向世界成为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是必然趋势。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可以自由流入流出,不可避免会给投机分子以可趁之机,更疯狂更自由地外逃资本。这就要求切实加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完善海关审计体系,加强企业财务审计。要加强对携带现钞出入境的管理。要完善对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监管,健全外商出资撤资审核、评估制度,规范企业境外投资行为。
(二)微观方面: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明晰国企产权,强化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其次是改革投资体制和企业制度,进一步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一是要深化国有工贸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机制上解决化公为私的国有资产转移问题。二是要适时改善投资环境。公平内外资企业待遇,既防止为享受外商投资企业优惠待遇而引起的过渡性的内资企业和个人资本外逃,又防止因“两免三减半”等优惠待遇到期引起的外商资本抽逃。[3]三是要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和税率的调节作用,合理引导外汇资金流向。
2.要加大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减少公民特别是有产者对资产的风险预期,减少私人资本的外逃。[4]
总之,资本外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削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而且动摇了人们对人民币汇率持稳的预期,增加了防范金融危机的难度,甚至可能直接诱发金融危机。我们一定要对此问题引起足够重视,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