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改革:日本金融机构困境的成因、现状与对策_银行论文

危机与变革——日本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的原因、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金融机构论文,困境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一个时期,日本金融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先是日本20家大银行之一的北海道拓殖银行于11月16日宣布破产,紧接着11月24日山一证券宣布自主废业,这实质上是宣告这家已有百年历史的公司倒闭。至此,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机构破产数目已上升至35家。其中包括山一证券、三洋证券等4家证券公司和日产生命1家保险公司,其余主要是地方银行、信用组合、信用金库等中小型金融机构。

近来的几起大型倒闭事件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藏省的行政干预失败。北海道拓殖银行濒临破产时,大藏省曾劝说北海道银行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救助;山一证券的帐外债务暴露后,大藏省也曾劝说富士银行提供融资,以缓解山一证券资金周转的困难。但是,大藏省的这些努力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均告失败,两家金融机构最终没有逃脱倒闭的厄运。

从过程来看,北海道拓殖银行和山一证券的倒闭有着相似的特征:首先,公司持有巨额不良资产和坏帐,同时却没有足够的信息披露;这些不确定的坏消息马上在股市上反映出来,公司股价直线下滑;以山一证券为例,1996年末超过500日元的股价在宣布自主废业前已跌至58 日元。同时,存款和委托资产大量出逃进一步削弱了公司的实力,在山一证券最后的半年里,委托资产从30兆日元迅速减少到25兆日元。此时,评级公司宣布降级对已摇摇欲坠的公司更是雪上加霜。降级的公布切断了公司通过债券市场筹集长期资金的渠道,而恶化的财务状况使得短期资金的筹措同样遇到困难。当富士银行拒绝提供融资援助时,山一证券已没有退路。

尽管几家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来得突然,但冷静地分析会发现日本的金融体制存在着更深层的问题。回顾一下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股价飙升。1949年东京证券交易所恢复交易,日经指数从176 日元起步以年率15%的速度攀升,至1989年的38900日元,涨幅达220倍(见《日经指数走势图》)。股票的市值总额也迅速膨胀,至1989年末达600兆日元(按当时汇率约4万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的1.5倍。 股价的飚升成为推动日本经济高增长的原动力。

2.隐性资产膨胀。战后日本在会计方式上一直采用原价法,即公司保有的有价证券按成本价(购入时的价格)计入帐内。股价的迅速攀升使股票市值和公司保有股票的帐面价格拉开差距,形成了大量帐外的隐性资产。据统计,1989年末日本金融机构隐性资产总值超过50兆日元。隐性资产的存在一方面使公司的帐面利润大大低于实际收益,降低了资金成本;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利用隐性资产积极进行投机性投资,进一步抬升股价以获得更多的隐性资产。低成本的资金使公司不注重资本回报率,而是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份额的增加。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体系使得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低下。

3.相互持股加快股价上扬。相互持股是战后日本特有的现象。一方面,隐性资产的存在使上市公司之间长期互相持有对方股份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各财团内部为加强公司间的提携互相持股,主要表现为主要银行持有集团内各公司的股票。相互持股比率的不断上升使股市的泡沫进一步膨胀。日本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从5倍升至60倍, 远远高出欧美平均20倍的水平。

4.地价飞涨。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不仅反映在股市上,土地、房地产的价格也在泡沫资金的推动下迅速上升。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在80年代的10年内上涨6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2400兆日元, 相当于当时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单价为美国的100倍。难怪当时有人戏称,卖掉一个东京可以换回两个美国。土地价格的陡升使银行进行不动产抵押贷款时更加大胆,甚至出现了120%的抵押率。 大量的不动产抵押贷款给银行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不断膨胀的泡沫终于让日本政府警醒。从1989年6月开始,日本政府先后5次提高官方贴现率,收缩市场上的货币供应。 金融紧缩导致股价和地价直线下滑,日经指数迫近15000日元,不及1989年的50%。 股票市值的一半化为乌有。金融机构的50兆隐性资产也几乎损失殆尽。据测算,当日经指数低于15000日元时, 日本金融机构整体的隐性资产将为负值。地价更是一落千丈,1996年的地价指数已降至1989年的三分之一。地价总值也从2400兆日元减少到1700兆日元。就这样,1990年以来股价、地价市值共减少约1000兆日元,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两倍。而地价的下滑又使银行的大量不动产抵押贷款转化成巨额的不良债权。根据日本银行和大藏省的统计,泡沫经济过程中,先后有152兆日元被直接或间接投入到不动产,不良债权总额高达79兆日元。

股价的大幅度下跌,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首先,金融机构的隐性资产迅速萎缩,实力减弱。一方面,为了冲销大量的不良债权,不得不抛售股份,大量的卖盘势必进一步压低股价。为避免股价进一步下滑,只能在抛出的同时等价买入,把隐性资产帐面化。但是,股票帐面价格的上升使有价证券占总资产的比例增加,增大了银行的财务风险。目前,日本金融机构保有的股票市值约50兆日元,按股价年变动率为20—30%(根据过去5年的统计,变动率为25%)计算,年市值变动金额约10—15兆日元,这相当于金融机构年利润总和的2—3倍。为减轻财务风险,又不得不减少股票的保有量。银行最终陷入两难的境地。另一方面,股价的下滑使相互持股的负担越来越重,相互持股关系走向解体。广义的互持比率从顶峰时的56%降至47%,约30兆日元的股票从机构出货。随着日本金融制度改革的推进,这一比率将进一步降低。

从城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等19家大银行公布的1997年3月末不良债权统计数字来看,总额达32.8兆日元。其中75%=24.7 兆日元为预计损失额。减去几年来已冲销的14.1兆,未清理余额约10.5兆日元。从1998年度开始,银行将通过自查方式清理不良债权,预计将冲销约8兆日元(包括营业收入3.7兆、赤字决算3.3兆及债券买卖收益1兆日元等)。东京三菱银行、三和银行等实力雄厚的银行将基本结束对不良债权的清理。

日本19家大银行的不良债权余额

(截止1997年3月末)

单位:亿日元

贷款对象破产和展期贷款 139775

贷款对象濒临破产90654

共同债权收购机构36652

减免利息贷款61138

合计

328434

预计不良债权损失额 247187

已处理不良债权累计额

141548

未处理额

105639

尽管如此,问题依然很多:

第一,大银行间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已有数家银行因冲销呆帐滞后而股价走低或被降级。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中也有多家经营很不稳定,在它们当中必然有一部分将被市场所淘汰。存款保险机构将提高保费,而目前依靠实力银行的救助体制,势必会使那些健全的银行背上沉重的包袱,金融体系整体的动荡将不可避免。

第二,资本充足率面临挑战。国际清算银行(BIS)规定, 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其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BIS比率)。同时,日本大藏省也将从1998年4月开始,对资本充足率低于4%的金融机构进行早期整顿。由于金融机构保有股票的隐性收益已基本消失,加之冲销不良债权的赤字决算,自有资本快速萎缩。因此,银行不得不靠压缩总资产来维持资本充足率的合理水平。压缩总资产意味着提前收回旧贷款,暂缓发放新贷款,进而导致建筑、房地产公司接连倒闭,造成大量失业。由此又形成另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土地流通不畅。尽管帐面向上通过提取呆帐准备金和赤字决算等方式使不良债权得以冲销,但作为抵押物的不动产依然留在银行手中,几乎没有流动性。地价的进一步下滑不可避免地造成损失额的再度膨胀。

第四,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冲击。近期的亚洲货币危机和经济萧条又成为影响日本经济的一个新的因素。在东南亚各国,日本的银行是最大的出资者,共融资(贷款)约2600亿美元,其中香港850亿,泰国400亿。亚洲货币的贬值,尤其是港币与美元的联席汇率一旦被打破,将有大量贷款转化成不良债权。

另外,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恶化令人担忧。日本国债余额达250 兆日元,相当 于年GDP的一半,财政赤字占GDP的6%,在发达国家中比例最高。自民党新近提出了财政再建计划, 目标是将把财政赤字缩减至3%,期待此举会对改善日本财政起到积极作用。

为尽快摆脱困境,日本政府终于于近日出台了通过投入财政资金来稳定金融秩序的新措施。由自民党提出的此项措施包括两个方案:(1)政府对日银向存款保险机构的特别融资提供担保,当日本银行无法收回融资时以财政资金填补;(2)将约10 兆日元的财政资金以日本政府持有的NTT(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和JT(日本烟草公司)股份作担保,发行10兆日元的特别国债)直接投入到存款保险机构(最终方案是发行30兆日元特别国债,在存款保险机构需要时生效)。IMF (国际货币基金)的资料显示,80年代以来先后有133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金融危机,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投入公共资金,在3—5 年内渡过了难关。美国在1989年至1992年也曾通过清理信托公司(RTC)投入了超过1500 亿美元的财政资金。日本尽管动作迟缓,但对于在清理金融机构过程中将投入公共资金已达成一致,存款将受到保护。金融体系的骚动也将趋于平缓。当然,在投入财政资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明确经营责任,加强信息披露。

同时,促进不动产流动性的措施也已启动。内容包括:(1 )提高容积率,放宽容积率交易的限制;(2)完善不动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 ;(3)取消地价税,降低土地转让税。通过这些措施, 已步入谷底的日本不动产价格将缓慢回升,金融机构间的不动产流通也将小幅起步。在实施止付制度(2001年4月起对1000 万日元以上的存款将不再提供保护)之前,日本的银行、证券公司的优胜劣汰将基本结束,日本的资本市场正迎来一个大的转轨期,旨在增强日本资本市场及日本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日本金融制度改革(Big Bang)正在积极推进。此次改革将通过取消银行、证券、保险的行业壁垒,彻底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市场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放开证券买卖手续费,取消有价证券交易税等方式降低投资成本,促进市场流通。日本的股价在未来3—4年内整体上将窄幅调整。其间相互持股的解体将使机构的资金转移到退休基金,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其结果,股东的经营监督职能将得到强化,上市公司亦将通过收购自身股份,引入股票期权(S-tock Option)等方式,提高经营效率。企业并购将进一步增加。日本 股价收益率将接近国际基准。按合并报表市盈率(PER)将降至20倍。 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日本的个人金融资产将转化成国内外多种多样的资产形式,尤其是外国证券。

最后,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避免金融危机出现的最佳手段莫过于防止泡沫的产生。要做到这一点,制定出能够对资产价值(包括股票和不动产)进行准确定位和有效调控的金融政策是十分必要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 )主席格林斯潘正在实施的金融政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标签:;  ;  ;  ;  ;  ;  ;  ;  

危机与改革:日本金融机构困境的成因、现状与对策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