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下的中国旅游业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欧债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中国旅游业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已经影响到全世界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成为全球极为关注的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实体经济和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然而,危机即转机,欧债危机影响下的中国旅游业仍然大有可为。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及其演变过程
欧债危机是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的制度性危机,引发危机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欧债危机影响的长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1.欧债危机的起因
(1)政府过度举债。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水平远远超出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工资及各种社会福利在上涨之后难以向下调整,即存在所谓的“粘性”,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西班牙和爱尔兰债务问题的成因与希腊略有不同,这两个国家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迅速萧条,国内银行体系出现大量坏账,最终酿成银行业危机,而政府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举债与偿债的能力均出现了问题。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首先在冰岛爆发,接着是爱尔兰,进而陆续蔓延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到2009年12月,当以上四国相继公布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 GDP的比率远远高于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时,政府负债规模远远超过其财政负担能力与调控能力,国家经济步入赤字节节攀高、债台高筑的恶性循环。
(2)欧盟发展不平衡。欧盟各个国家经济差距较大,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产业结构存在缺陷。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经济较为发达,他们利用地区意识和价值优势,享受着统一货币政策带来的好处;而希腊、爱尔兰等经济较为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及配置效率低下,使其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较大。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进入工业化时间较短,受自然资源的限制,整体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希腊以旅游、造船业为主,西班牙以房地产、旅游业为主,爱尔兰以农业为主,他们对工业品进口依赖度较大,对外出口基本被德国、法国垄断,出口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3)社会高福利“粘性”。欧洲一向以高福利闻名于世,包括高工资、高津贴、高补助等。较高的福利待遇导致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使得政府支出过大,加重了政府负担,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欧洲各国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政府为维持国民福利,避免引起公愤,一般都通过负债解决问题,这为危机的爆发留下了诸多隐患。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大,达到足够引发危机的程度。
(4)欧元区制度设计缺陷。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是欧元区统一货币制度的内在矛盾和缺陷,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具有降低成本、增加贸易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虽然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掌握在欧洲中央银行手中,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各欧元国失去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遭受外来冲击时,对于完全丧失独立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就无法通过货币贬值、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只能通过财政政策即扩大财政支出、增加预算赤字来促进经济增长,使债务规模进一步加大,雪上加霜。冰岛之所以能够从破产的深渊中快速反弹,就是因为政府和央行能够以自己的货币贬值,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这是任何欧元区国家无法享受的“政策福利”。
2.欧债危机的演变过程
欧元区自从成立以来,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欧盟对各成员国的公共债务水平和赤字比例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其中,欧盟在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就对各成员国公共债务水平和财政赤字比例做出了分别不得超过同期GDP的60%和3%的规定。但是,从2004年开始,部分欧盟成员国开始越过这两条警戒线。2005年初,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欧盟同意部分成员国可以暂时超过3%的赤字界限。此后,欧盟对其成员国的界限不断放松,整体的公共债务水平持续居高不下,远高于60%的规定,这就为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祸根。尤其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以后,欧洲债务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直至部分成员国出现了债务危机。总的来看,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个阶段是来源于北欧小国冰岛的“外向型”债务。受金融海啸的冲击,过度扩张的冰岛金融业就首当其冲地陷入了困境。由于资不抵债,冰岛三大银行被政府接管,其债务转变成了政府主权债务。根据美联社的统计数据,当时冰岛的外债规模为其GDP的300%左右,总额高达800亿美元。理论上来说,冰岛已经破产,面对冰岛的严峻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采取一些措施对冰岛进行了救援,从而使得冰岛暂时告别了债务危机。
第二个阶段是来自于中东欧国家的“外来型”债务。中东欧国家满足于转轨体制的需要,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债务水平,金融危机以后,又进一步扩大了财政赤字比例,使得债务风险进一步暴露。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穆迪在2009年初调低了乌克兰的信用评级,并且认为东欧的形势在不断恶化。但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等的救助下,中东欧的债务问题没有引起大的金融动荡,并逐渐恢复。
第三个阶段是来自于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欧洲国家最具有普遍性的“传统型”债务问题。2009年10月,刚上任的希腊新政府宣布其当年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预计占其同期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这远远超过了欧盟规定的水平。鉴于不断恶化的希腊财政状况,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应先后调低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此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信用评级也被调低,就此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业是一个对环境高度敏感的产业。欧债危机给中国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日渐明显,且随着时间推移,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在逐渐加深。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态势较好: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国内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2011年中国旅游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增长均高于预期,入境旅游受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增长乏力,明显低于预期,呈现“两高一平”的局面。2012年上半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呈现“两升一降”格局,得益于国内旅游较快增长,旅游经济仍然在景气①区间内运行,但是增速有所放缓。欧债危机带给中国旅游业的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发展的机遇。
1.欧债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负面影响
(1)入境旅游增速减缓。入境旅游在我国的旅游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且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从2004—2007年,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0.06%,入境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5.26%。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入境旅游业脚步放慢,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双双出现负增长。进入2011年,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再次反映了我国入境旅游业脚步放慢这一趋势。2011年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比上一年增加1.24%,市场总体保持平稳态势。2012年上半年,入境旅游人数6600万人次,同比略有下降,入境旅游外汇收入235亿美元,同比增长2%。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入境旅游人数继1989年、2003年和2008年之后的第四次下降,但降幅远远低于前三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仍然保持微弱的增长。受欧债危机拖累的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发达国家普遍陷入高赤字、高债务、高失业困境,日本、美国、西班牙、俄罗斯等主要发达国家促进导向的旅游政策,促使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我国入境市场份额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旅游外汇收入增幅回落。欧债危机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萎靡,这直接导致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增速回落。如图1所示,2010年以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波动巨大,其同比增长速度也有所下滑,2011年三月份下滑突出为负增长,第三季度,每月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增速逐渐降低,9月当月增速甚至不到1%,2011年入境旅游实现外汇收入484.6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5.78%,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根据前瞻数据中心监测:2012年1—4月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198.18亿美元,累计同比增长2.87%,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率低于2011年2.91个百分点。同比和环比增幅都呈下降趋
图1 2010年以来我国各月的旅游外汇收入及增长速度
(3)国内旅游消费信心受挫。瑞信全球新兴市场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消费者信心较去年有所降低。根据国内市场调查显示,三季度居民的出游意愿为84.1%,低于去年同期4.8个百分点;先行指数旅游预订指数为116.35,较一季度下降7个点,较去年同期下降10个点,反映出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不高,旅游消费犹豫。可见,在中国股市、楼市、车市持续低迷、就业压力增大、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的情况下,国内旅游市场将有可能出现旅游动机下降、旅游次数下降、旅游支出下降、旅游线路缩短的“三降一短”格局,这将会使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旅游的发展面临困难。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与欧洲市场紧密相连,当欧元区局势恶化时,国内股市受其牵连也会产生明显的波动,欧债危机加剧了我国A股市场的下滑,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另一方面,欧债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国民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弹性消费。再者,欧债危机带来物价指数上涨压力,让市民花钱不再“大手大脚”。总的来看,欧债危机在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等领域严重挫伤消费者信心,必然影响到国内旅游市场。
2.欧债危机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机遇
(1)开发出境旅游市场的机遇。欧债危机的延续,人民币还有继续升值的预期,2011年人民币升值态势不改,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等非美货币升值。人民币持续升值刺激出境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一方面,欧债危机引起世界各国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市场,向国内旅行社提供了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刺激中国市场,形成了促进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推动力和拉动力,直接刺激了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目前包括欧洲游、澳洲游等出境游价格降幅均在20%左右。其中,法瑞意三国10日游降幅最大,达30%,出境旅游正当其时。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通过收入效应使得中国游客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增强,更加激发了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消费或购物的动机。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480%。据央行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接近3.2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日本的三倍。在人民币相对主要外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发展出境旅游应当是顺势而为的事情。在出境游高速增长背景下,有利于拓展和开发我国新的出境旅游市场。
(2)开发国内旅游市场的机遇。欧债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主要在涉外的入境旅游方面,外需的萎缩程度远远超出了国内旅游需求,国内旅游市场仍然存在广阔的成长空间。一方面,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还可为国内旅游提供较好的成长基础。尽管2009年世界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二战以来的首次全年经济负增长,但中国的经济仍然有较好的基本面。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是宏观调控主动调整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外需乏力与内需不足交织,周期性因素与中长期因素叠加作用,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回落比较平稳,上半年实现7.8%的增长,表明经济仍然运行在适度增长区间内,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积累的巨大物质基础和增长空间,为国内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另一方面,国内旅游需求远远未被充分满足,庞大的国内农村旅游市场至今没有真正启动,部分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量回乡农民工和待岗轮休职工已成为新的有相当消费能力和时间的潜在旅游市场。此外,由于国内旅游发展整体仍处于观光游阶段,对收入的下降相对不敏感。在闲暇时间增多、通达性改善、旅游成本下降的情况下,国内旅游业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3)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从中长期来看,欧债危机并不会延缓处于快速升级转型期的中国旅游行业的升级步伐,反而可能起到一种推动和加快的作用。面对欧债危机带来的挤压,旅游行业将更加主动地压缩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要素投入效率、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主动地完成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和重新洗牌。在金融危机中,部分经营不善的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将退出市场,有利于那些资金雄厚、管理优秀、产品优质的旅游企业的重组兼并和市场拓展,加速内功蓄力和转型升级,大力开发中高端市场和空白市场,从而改变旅游行业微观主体“小、散、乱、差”的格局。而入境游下滑和出境游的上升,有可能使得旅游业出入境发展格局和盈利商业模式发生积极的创新与转型,特别是入境旅游的下滑,必然需要更加细致地研究国际旅游市场,推行国家旅游形象战略,创新旅游营销手段,下大力气氛巩固重点市场,加快发展战略新兴市场、积极培育潜在市场,创新营销方式,促进旅游消费,把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二、欧债危机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在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的当下,虽然中国旅游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外经济环境正在得到改善,旅游经济运行环境总体趋好,中国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良好。
(一)中国旅游业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09年12月1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各省市区根据《意见》精神出台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我国旅游业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从宏观政策上讲,我国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和“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将“积极发展旅游业”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层面的旅游营销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设计与推广提振了国家整体宣传力度,“中国旅游日”的确立对加强境外认知具有标志性意义,地方旅游营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日益提升。内需启动、消费升级、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以及国内旅游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中国旅游业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中国入境旅游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从1978年的181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1.35亿人次,增长近75倍,年平均增长率28.3%。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85亿美元,增长近186倍,年平均增长率28.9%。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次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分别从1980年的第18位和第34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3位和第5位。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近程市场占据显著优势,远程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直上直下型,而是有个过程,现阶段是影响比较明显的时候,入境旅游温度会随着危机影响的减少而升温,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稳定的社会环境、“物美价廉”的商品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大。
(三)中国将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市场
2011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数为7025万人次,同比增长22%。从出境规模上来说,目前中国的出境市场已经是美国出境市场的1.2倍,日本出境市场的3.5倍。从旅游目的地来看,出境旅游目的地更加广泛。首先,中长线目的地比重在持续增长。2011年,前往美洲、欧洲、大洋洲与非洲等中长线目的地的游客占据了出国游客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赴非洲游客的增长接近40%。其次,赴台旅游趋于理性。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逐渐进入以情感驱动到市场驱动的稳定发展期。年内赴台游规模为184万人次,同比增长11%。从增长潜力来看,东部地区长期以来占据着中国出境旅游的主力位置,但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和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出境市场的增长潜力正在得到不断释放。从全国出境组团社销售额的增长率来看,中部地区增长率达到53.2%,西部地区增长为47%,均超过全国42.2%的平均增长率。从消费动机上观察,在购物主体基础上消费动机更趋多元化。首先,购物成为推动中国出境旅游消费的重要动力。2011年“十一黄金周”,中国游客7天的境外奢侈品消费相当于国内市场3个月的总额。其次,休闲度假市场稳步增长。2011年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游客占比达37.6%,较去年上升约四个百分点。第三,专题旅游正在成为趋势。在境外停留7天以上的游客占比已经超过总量的四分之一。综合各个方面,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
(四)旅游产品从单一走向了多样化、专业化
一般而言,产业聚集效应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即基于产业化(specialization)的MAR效应和基于产业多样化(diversity)的Jacobs效应,前者是发生于产业内的外部性效应,后者则是发生在产业间的外部性效应。专业化和多样化均能促进旅游产业要素效率的提升,成为旅游产业聚集所产生的外部性的具体作用载体和路径机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促使旅游产品不断创新,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和范围不断提升,旅游产品从单一走向了多样化、专业化。各地从以事务旅游为主到以休闲旅游为主,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向以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休闲度假旅游、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红色旅游、演艺影视旅游、购物旅游、科技旅游、都市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康体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这也是提升中国旅游的服务品质,促进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必然趋势。
(五)中国自由行成为旅游业发展主流
自由行本质上是人们追求自主性与个性化的旅游,这类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由于中国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交通条件的完善、签证条件的放宽,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市场散客自由行发展强劲,成为旅游业发展主流。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21亿中国国内旅游人次中,通过旅行社组织出游的只有一亿多人。自由行由旅行社安排住宿与交通,但没有导游随行,饮食也由旅客自行安排,虽然价格较高,但给游客许多自行掌握的空间和自由。旅游业界应该高度关注这种趋势,并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旅行社应加大自由行推广力度,各地旅游部门也应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如:气象预报、地质灾害预报、疫情通报、交通信息预报等,使广大自由行游客得到更好的服务。
三、欧债危机下促进中国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欧债危机不是暂时性的问题,涉及欧洲经济结构改革、欧元区的制度设计、福利体制改革等多重深层次的问题,而且这些改革历时会非常长。面对欧债危机,促进中国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我们不仅仅要采取短期的应急措施,更应该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工作。
(一)把化解欧债危机和促进入境旅游结合起来
欧债危机以来,中国政府一再表示继续通过适当渠道参与解决欧债问题,中国持有的欧元资产还将继续增加。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入境旅游持续低迷。如果能够和欧洲国家切实加强合作,将中国对欧洲的支持和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入境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必然是一项互惠互利的重大举措。制定系统科学的入境旅游发展战略和促销计划,开发和拓展欧洲新市场,推进面向欧洲的中国入境旅游贷款,推进签证、免税、航权等优惠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推广面向“销售渠道”的入境旅游宣传促销新模式,优化和改进接待条件,将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关注从“数量增长”转向“品质提升”,打通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之间的连接通道,切实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把出境旅游和促进欧洲经济复苏结合起来
同一般旅游经济演化规律不同的是,购物成为推动中国出境旅游消费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约三分之一的游客认为购物是花费最高的项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表明,75%以上的中国出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重复消费3次以上。在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的当下,欧元贬值,各国政府紧缩开支,欧洲实体经济及居民消费受到重创,沉淀了深厚文化底蕴并具备秀美自然景观的旅游业成为一些国家提振经济的希望,特别是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旅游主导产业国,也是欧债危机最严重的国家,更是把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于旅游业的振兴。在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很大,欧洲各国面向中国市场的优惠政策颇多和人民币相对主要外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欧洲为重点的出境旅游,既能满足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的意愿,出国购物的需求,又能促进欧洲经济的复苏。
(三)把平衡国际贸易和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结合起来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中国旅游贸易逆差达到241亿美元。2012年预计中国出境旅游人数7840万人次,同比增长12.0%,出境旅游消费有望实现800亿美元新高,同比增长16.0%。由于入境市场增速趋缓,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也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将达33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同老牌发达地区欧盟之间贸易摩擦不断。进入2012年以来,中国遭受贸易摩擦的频率在加快,至今年3月底,中国共遭受8起贸易摩擦,涉案金额22.8亿美元,同比增长80%。大力发展面向欧洲的出境旅游,不但能够促进欧洲经济复苏,而且能够促进中欧贸易平衡,减少中欧贸易摩擦,还会起到“以市场换市场”的效应,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积极为构建和谐世界做贡献。
(四)把应对欧债危机和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
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始终处于中国旅游业的主体地位,因此,欧债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直接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在欧美经济不振的情况下,我们正好可以主动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利用欧债危机这段时间和时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努力确保入境旅游不出现大滑坡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国内旅游的发展,把开拓广阔的国内旅游市场和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促进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深度开发城市休闲度假市场和农村观光旅游市场,特别是以返乡农民工和先富人群为主的占全国总人口近50%的农村旅游市场,以待岗轮休的白领阶层、老年市场、学生市场、新兴中产阶层、新近城市化人群等未被充分开发的城市旅游市场;二是提升消费者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激发消费者出游意愿,培养居民休闲消费习惯,拉动国内旅游市场,以实现“扩内需、促消费”的目的;三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产业功能上。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旅游业具有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危机期间旅游业相对其他产业等所受冲击较小,以及各地均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切入点,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必须抓住这一重要趋势,实施产业融合化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注释:
①景气是对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种综合性的描述,是用以说明经济活跃程度的概念。“景气分析”英文单词为Business Cycle Analysis,直译为“商业循环分析”,也称景气循环、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等。景气指数是识别和预测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的重要指标。
标签:欧债危机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旅游收入论文; 欧洲旅游论文; 希腊债务危机论文; 冰岛旅游论文; 希腊旅游论文; 欧盟论文; 外汇论文; 出国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