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视角下的农业信息供求研究_农业论文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信息供需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供需论文,农业信息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信息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农业信息施效还很不理想,大部分农户仍然凭经验决策或跟风种植、盲目生产,往往得不偿失或损失巨大。“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问题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农户的信息需求与农业信息供给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尽快提高信息利用价值,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农户信息需求状况

      (一)农户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农业生产、销售活动中,农户对农业信息需求日趋多样化,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种养技术转向技术、政策、市场供求等多种需求,为充分了解农民信息需求实况,笔者在2012年5月至8月对粮食主产区河南南阳、新乡、山东聊城三市29个县、市农民的信息需求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调查以发放问卷为主,辅以访谈。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150份,收回967份,有效问卷912份。根据农户有效调查问卷显示(见表1),农户迫切需要了解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业政策信息、养殖畜牧信息、农业贷款信息和农业气象信息等致富信息。在农业科技信息中,农户对优良品种信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田间管理技术有比较大的需求。而且农户最迫切需要的信息是准确及时的产前信息预测、产中科技信息指导和产后市场供求信息服务。通过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农业信息服务,才能够极大缓解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的农业产业链上的所有难题。

      

      (二)农户信息需求及时性和针对性

      调研发现农民急需针对性强、准确及时的农业信息。农业生产和销售季节性很强,生产信息、管理信息、销售信息这些信息在农户生产过程中必需稍稍超前,既不能超前太多,也不能滞后太久。农业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过时的农业信息就会失去效力,变为无用信息、垃圾信息。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组织结构决定了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农户的生产都有不同,每年每季的生产也有不同,农户急需要的是对自己的生产、销售有指导作用的信息。否则,农户就跳不出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这种恶性循环的圈圈。大多数农户反映,目前获得的市场信息太少,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及时实用的市场信息。

      (三)农户对农业信息供给的满意度

      从调研情况看,农户对目前所得到的信息服务满意度评价,有5.8%的农户对目前所得到的信息“很满意”,19.3%的农户表示“满意”,31%的农户认为“一般”,43.9%农户回答“不满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一是得不到所需信息;二是得不到及时信息。

      具体来看(见表2)农户对邻里朋友信息和政府信息最满意。其次是集市贸易信息、电视信息、商贩信息和手机信息。报刊信息、广播信息和中介信息满意度较低,网络信息满意度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习惯亲朋邻里、集市这种人际传播信息的渠道。人际传播具有双向参与性、私人性、反馈的灵活性,它符合农户生活习惯。政府信息权威性、准确性高,深受农户欢迎。电视声形并茂、通俗易懂,信息方便易得,成为农户获得外界信息最便利的渠道。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获取渠道仍然是现阶段多数农户的选择。电脑和互联网在农村居民中很少使用。网上信息严重滞后,许多政府部门的信息网站也存在这一问题;网络信息可信度低,导致农户对网络信息满意度最低。

      

      二、农户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量大而质低,政府权威信息缺乏

      近几年,各地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以河南为例,全省基本建成了从省到市、县、乡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相关数据显示:18个省辖市和142个县级部门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7000余人。农业、科技、教育、气象和水利等涉农部门都建立了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一些社会组织和企业,像移动、联通也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发展面向农村的信息网站。但是,政府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运作机制,加上人员有限,信息缺乏严格过滤,导致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面上信息多,区域信息少;过时的信息多,时效信息少;重复信息多,针对性信息少,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农户对农业信息网站的了解程度有限,据调查26%的农户不知道农业信息网站,53%的农户知道没有用过,有13%的农户偶尔用过,只有8%的农户经常使用。他们即使上网,也很难找到如农产品行情预测和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技术等实用信息。调查中,有76.4%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适合自己的信息,但农户又确实需要信息,期待政府部门提供权威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农户搜寻、甄别、利用信息能力低

      调研中发现多数农户都认为信息重要,但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普遍没有接受过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培训,捕捉信息、理解信息、掌握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低。他们常常根据传统习惯从事生产、销售,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一部分农户不知道从哪里找信息也不想下功夫去搜寻信息,有些农户即使掌握到有用信息,但他们觉得难以理解或难以实施的话,也不会主动利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另一部分农户面对各种信息辨别能力低,他们很难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正确实用的信息。调查中,有53.5%的农户不知道怎样找出有用信息,他们有人这样说:看到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头发懵,根本不知道哪是对哪是错。而且,农户运用信息获取收益时,首先要考虑是否存在较大的风险,若风险较大就会逆向选择,同样影响信息的使用。偏低的农民素质会直接影响农业信息的充分使用;反过来,信息使用效果不理想又会影响农民继续收集信息、使用信息的信心,造成农户对信息需求下降。

      (三)农户信息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现实中,农户是弱势群体,调查表明:51%的农户不知道从哪里发布信息,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64%的农户认为缺乏适合自己发布信息的平台,47%的人表示发布了信息没有回音。一些媒体虽然开有“读者来信”、“电话热线”、“短信互动”等与受众沟通的渠道,但由于双方在话语地位上的不平等,农户话语无法有效表达。“在媒介话语中,他们总是处于被动,其主体地位在无形中被剥夺了,其话语空间在无形中被侵占了……农民无法找到应有的话语空间,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话语权,他们的话语被限制、被扭曲、被推向社会的边缘。”如果农户信息服务需求不能有效表达,基层政府部门和其他信息提供方不能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农户对农业信息的需求状况,那么,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就无针对性和及时性。

      (四)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静态单向缺少互动

      目前,信息供给渠道以电视、广播、报纸、会议、文件、广告、互联网和人际传播等渠道为主,但是,在媒体传播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涉农信息却在下降,农户实际获得的实用信息资源很有限。以电视媒体为例,全国已注册的各类电视台有上千家,开办对农(农村、农业、农民)栏目的不到1%,省级电视台中这类栏目的开办率也只有4%,只有吉林和山东两家开办专业对农频道。2003年6月央视推行“末位淘汰制”使CCTV2的《金土地》和CCTV7的《农业新闻》相继“出局”。一方面农业信息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农户作为信息接收者,缺少信息需求和发布信息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信息供求之间的无效性和不平衡性。

      (五)农业信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信息针对性不强。以农业技术信息为例,传递给农户的一些农业技术信息并不适用于当地实际情况,而真正适用的信息却显得较为贫乏。调查中,农户对目前各方、各渠道所提供的市场信息的质量满意程度不高。“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农户占被调查户的70.3%;“很满意”的农户占被调查户的5.2%;“满意”的农户占被调查户的24.5%。

      信息供给滞后性与信息需求及时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信息可用性不强。市场经济的今天,农户的信息需求不再一成不变,信息应当具有动态即时性,既能与农户的需要相适应,又能及时传递到农户手中。2011年河南中牟的芹菜、淮阳的包菜、辉县的菠菜等出现滞销,价格最低的芹菜一斤仅卖五六分钱,而相比之下,郑州批发市场上的这些蔬菜价格多为几毛钱一斤,终端市场的价格都在1.5元到2.0元一斤。造成蔬菜滞销的原因是有关部门没有对各类农产品信息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和及时发布,没有给农户直接指导,农户缺乏及时的市场信息,造成蔬菜丰产不丰收,农户损失巨大。

      (六)专职的农业信息服务部门缺失

      农户信息服务缺乏组织完善的信息服务部门,信息服务工作无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以县为例,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气象局、卫生局、文广局、图书馆等部门都有发布农业信息的职能,但是,各个部门以各自的职责范围为出发点制定相关政策,未形成统一的运作机制,没有实现统一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每一个系统又有网站提供各种信息。如农业系统中,从中央到地方分别有“农业部—农业厅—农业局—农科站”四级行政机构,每一级机构都有信息服务部门,开设有信息服务网站,有的还提供短信、电话等信息服务。但各部门职责不清、各自为战,导致农业信息提供方之间、供需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方面,信息交叉重复严重,造成资源浪费很大;另一方面,信息严重滞后,农户得不到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影响农业信息作用的发挥。

      三、解决农业信息供需失衡的建议

      (一)整合信息资源,扩大政府制度性、权威性信息发布

      由政府主导,完善信息发布机制。由于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掌握着最为丰富的农业政策、科技与市场信息,且农业信息交易的经济回报率较低,因此,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承担这一社会义务,通过建立权威性、时效性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户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整合信息资源,组建专业机构,制定农业信息发布的相关工作制度和程序,组织人员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农作物产区,加强农村经济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生产资料以及防治病虫害、自然灾害等涉农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形成及时、准确、规范、适用的农业信息,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公开发布。研制与开发农业资源数据库,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数据库、农业生产管理信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信息数据库等,为农户提供时效性强、可信度高的信息资源。

      (二)培养农户信息意识,完善农户信息需求表达渠道

      加强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捕捉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改变农户去年种什么今年仍然种什么,以前怎么干、现在仍然怎么干,别人咋干咱咋干这种旧的观念意识。根据农户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农村的基层组织和信息员要向他们详细介绍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信息收益示范户现身说教,以此来影响和改变农户的观念,使他们能积极主动搜寻信息。其次,要对农户进行信息实用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运用信息的能力。充分考虑农户的实际情况,从一些最基本、浅显的信息技术和理论入手,深入浅出,现身说教。不断提高农民对实用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分析识别有用信息的能力,避免接受虚假的市场信息,给生产和经营造成损失。

      建立农户信息需求表达渠道,把农户的真正信息需求传递给政府及其他信息部门,使农户的信息需求成为政府、各信息部门供给决策的制定依据。电视台和报纸等现代媒体降低收费标准,增设专门的频道或栏目引导农户在媒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农户自己的所思所想,为农民提供表达信息需求的平台,让农户通过平台及时发布生产资料需求信息、生产技术需求信息和农产品出售信息等。

      (三)优化传播渠道,加强多种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机结合与转换

      农户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亲友邻里、集市人际传播及电视、手机短信、广播、报刊、电话等媒体,网络利用率低。政府各部门信息传播媒介应充分发挥信息传播主渠道作用,打造以政府大众传播媒介为主导,农户(人际传播)积极参与,基层组织传播大力配合,民间组织传播主动补充的信息传播体系。多种信息传播渠道有机结合和搭配,取长补短,实现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互动、联动,无缝对接,为农户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乡镇信息组织要经常派遣基层信息人员对农户进行及时指导,解决农户产前、产中、产后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同层面的传播渠道,要根据农民的接受能力,制定具体的传播策略,避免信息出现梗阻,造成无效传播。

      (四)成立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扩容乡镇信息站

      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一系列过程不是一个农口部门协作就能解决的,它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各职能部门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既可以保证各部门的资源专属性,又避免信息重复建设。对外部用户来说,信息不仅全,而且能保证权威性,同时减轻使用者对有效信息进行筛选的工作量。因此,成立从中央到县市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解决农业、林业、气象、文广、卫生、科技等部门互不隶属、各自为政的局面。县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工作委员会是全县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管理、协调中心,负责全县农村信息服务工作。乡镇农技站和信息站合二为一隶属县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扩大乡镇信息站力量,确保资金充裕、人员充足、薪酬待遇高,使乡镇信息员能够切实进村入户开展培训和指导。由乡镇信息站为农村居民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将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反馈给县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及相关各部门。同时将农户所需信息准确、及时传递到家家户户,消除信息盲区,实现信息全覆盖。成立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横向上可以避免农村信息服务组织彼此孤立发展和信息服务资源浪费,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纵向上,自上而下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有利于信息渠道畅通,确保信息质量。

      (五)加强政府对其他信息组织的监督管理

      为了确保信息质量,正确引导区域内农户生产和销售,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农业信息监督机构,要求信息提供部门必须对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负责,所发布的信息必须首先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用性;建立信息提供与发布审批制度,实行“谁提供、谁负责”的政策,严把信息出入关。规范农业信息交易的市场行为,严厉打击虚假信息,对综合效益显著的信息提供者进行奖励。

      总之,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农民需求迫切,应用协调难度大,对信息时效性要求高。各级政府部门要处理好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关系,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信息服务;处理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服务的关系,力戒重建设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处理好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注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处理好整体信息与局部信息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学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当好“千里眼”、“顺风耳”。

标签:;  ;  ;  ;  ;  ;  

农民视角下的农业信息供求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