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论文

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论文

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

陈 鑫

(国防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3)

摘 要 :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不仅面临着地区冲突、武装斗争等传统安全问题,同时更面临着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它们相互交织、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唯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推进国际关系的转变与完善,促进全球经济的开放与发展,加强安全层面的合作与建设,增进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参与全球生态的治理与完善,不断应对人类社会的各类问题与挑战,才能顺利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构建

新世纪以来,以霸权主义为代表的全球政治问题、以金融危机为代表的全球经济问题、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全球安全问题,以及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生态问题,它们相互交织、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此,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1]在此背景下,中国唯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应对人类社会的各类问题与挑战,才能顺利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推动国际关系的转变与完善

推动国际关系的转变与完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途径。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部世界秩序的发展史,便是一部国际关系的演变史。350年前,历经“三十年战争”洗礼的欧洲各国确立了主权、平等的基本原则,开创了国际关系的先河,形成了人类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200年前,力图维持欧洲均势的维也纳体系也应运而生,保证了欧洲的长时间和平。70年前,伴随着二战硝烟的逐渐消散,世界各国在协商讨论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现代国际秩序,并一直延续至今。70年来,在联合国及《联合国宪章》的协调、保障之下,全球形势总体稳定,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但同时各类全球问题及不平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整个世界都日渐步入一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转型时期,老牌大国相对衰落,新兴国家不断崛起,各式各样的全球问题更是无时不刻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原有的国际秩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将困难重重,人类社会亟需构建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

面对国际社会的呼唤,面对时代发展的需求,日渐崛起的中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科学理念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实现了对以往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超越,同时更为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路径指南。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第一,要倡导新型大国关系。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大国之间的共存方式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大国之间的战略选择是决定全球走向的关键一环。国际秩序能否和平稳定,“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否顺利实现,大国关系至关重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2]次年6月,习近平主席针对中美关系再次提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凝练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关系是重点。在世界转型的今天,在局势动荡的当下,中美关系是世界稳定的“压舱石”。双方之间必须在强化战略互信的基础之上,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积极利用战略对话,主动寻求合作互动,努力做到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代替冲突,切实避免中美双方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俄关系是典范。长期以来,中俄高层相互信任、互访频繁,两国关系也在友好交往中实现了由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巨大飞跃。新时期,面对全球问题频发,面对世界秩序转型,中俄两国应在合作互信的基础之上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友好交往,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中欧关系是着力点。我们要始终秉承和平发展的原则理念,深化合作共赢的中欧关系,抓住历史新机遇,不断构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中欧伙伴关系。

第二,要经略周边国家关系。从地缘结构来看,中国幅员辽阔,陆海边界漫长,有着数量众多、发展各异的相邻之国。四邻安则周边和,周边和则中国稳。稳定的周边环境不仅是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2013年10月,为了稳定周边局势,改善周边关系,党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3]这不仅为完善周边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南,同时更为今后的周边外交工作提供了目标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周边地区,尤其是东海、南海等地区局势动荡、挑战频发。在此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就要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入手,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积极打造“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上合”、东盟等交流平台,努力使中国与周边各国在相互信任、合作交流的基础之上实现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第三,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4]中国所倡导构建的新型伙伴关系,既不同于以往的霸权主义,也不同于如今的军事同盟。“它以相互尊重为基本原则,以协商一致为交往准则,积极倡导伙伴之间互尊互信、共同发展”,[5]是一种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新形式。在后冷战时代的今天,以邻为壑的安全观念已不再有效,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更是日渐落伍。世界各国唯有在摒弃冷战思维、超越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才能构建平等包容的新型伙伴关系,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 、促进全球经济的开放与发展

方程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指在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时,将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适当设元建立起方程(组),然后通过解方程(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式。方程思想的重点及独特之处是化未知为已知,关键是利用已知条件或公式、定理中的已知结论构造方程(组)。应用方程思想解题的一般步骤为:分析问题→建立方程(组)→解方程→解决问题。

第一,要坚持公平发展。所谓的公平发展,一方面就要保证国际社会中的每个行为体均有追求自身发展的权利。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均是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均有权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参与者与受益者。部分国家不能因追求本国发展而牺牲别国利益,更不能将本国的发展建立于别国的不发展之上。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深入发展,努力为世界各国提供一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公平发展平台。另一方面,追求公平发展还要积极完善全球经济秩序,不断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权与发言权,努力赋予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全球经济规则与标准制定的权利。这也恰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权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7]

第二,要坚持开放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8]也没有脱离世界的国家。我们既不能走闭关锁国的老路,也不能走“逆全球化”的弯路,而是要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9]反对民族主义,反对贸易保护,坚持经济改革,坚持开放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向更多层次、更深领域、更高质量层面持续迈进。当然,开放发展并不是一元的,而是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进。中国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也要倡导世界各国反对“逆全球化”思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努力推动国际社会中的各类行为体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唯有此,世界各国才能广开国门,也唯有此,全球经济才能在多边贸易中实现开放发展。

首先,中国应倡导不同文化的平等互尊。从国际层面来讲,平等不仅意味着世界各国的主权平等,同时更涵盖着文化间的平等互尊。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共同存在于同一个地球之中,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19]尽管不同国家或民族间存在着一定的大小、强弱、贫富差距,但在文化层面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文化均应在平等互尊中不断发展。这也恰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20]世界各国应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认识观,既反对否定自我的文化自卑论,注重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更要反对过度自负的文明优越论,坚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保证人类文明在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

第一,强化大国间的安全事务协作。所谓大国,就是指国际社会中对于国际形势有着强大影响力的主权国家和国家联盟,如当下的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当然也包括日益崛起的中国。由于大国在国际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它们之间的协作与否不仅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时更关乎着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但鉴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层面的分歧,当前大国之间的安全协作还较为滞后,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球层面的安全治理。因此,要想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强化大国间的安全协作则势在必行。中美关系是“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15]强化大国间的安全协作,首先就要保证中美两国在全球安全治理层面的协商与合作。一段时期以来,从庄园会晤到瀛台夜话再到白宫秋叙,两国元首不断加强两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双方之间的战略互信,并在此基础之上达成了对全球和地区安全防务的共识,有力地维护了世界的安全秩序,推进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其次,中国还要强化与俄国、欧盟、日本等其他大国间的安全事务协作,努力探寻各方之间的合作基础,完善相关协作机制,不断推动全球安全治理向前发展。当然,仅仅强化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安全协作是远远不够的,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安全协作同样对全球安全治理有着重要影响,如俄欧之间的东欧问题、印巴之间的边界问题、多边层面的朝核、伊核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少数大国之间唯有共同树立和平意识,着力化解彼此分歧,不断增强战略互信,才能在协商合作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全球安全治理。

第四,要坚持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创新变革不仅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更是全球经济增长进步的强大动力。世界各国要认清创新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发展加速创新,不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国还要注重对全球贸易规则和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创新,着力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和秩序短板,努力塑造出一个符合当前国际环境,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不断推进全球经济的创新、平衡、可持续发展。

三 、加强安全层面的合作与建设

其次,中国应维护世界文明的繁荣多样。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古往今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不同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1]在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今天,世界各国应正确看待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既要做到繁荣自身文化,又要努力承认他国文化,“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22]

第三,要坚持全面发展。单一的经济增长不是理想的发展模式,全方位的全面发展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一方面,我们要倡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不能因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更不能为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世界各国更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10]世界各国在追求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辨明发展的本质目的,努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不断消除贫困,不断缩减鸿沟,“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11]真正实现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第二,完善国际间的安全治理制度。治理国际失序,完善体制机制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在国际“无政府主义”盛行的今天,就更需要以科学合理的体制来保证全球安全的治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如今的安全治理中,现行的安全机制不仅存在着制度化程度低、体制约束力弱等问题,同时更在深海、极地、网络、太空等新兴“全球公地”层面存在诸多的盲点与短板,严重制约着全球各类安全问题的解决与治理。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理应在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新安全观的基础之上,积极参与到全球安全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之中。一方面,中国需注重制度“革新”,努力搭建覆盖新兴“全球公地”的安全治理机制,不断消灭制度盲点。如太空安全层面,中国联合俄罗斯提出了“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器条约”草案(PPWT),[16]又如信息网络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草案(A/66/359),[17]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安全治理机制的空白。另一方面,中国还需注重制度“补旧”,积极挖掘并完善原有安全机制中的漏洞与不足,不断增强全球安全治理规则的规范与约束,并在此基础上调节各国行为,强化机制效力,不断构建制度化的安全治理体系,推进全球治理的制度化进程。

四 、增进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

最后,中国应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不同民族唯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不断发展,各种文化唯有在相互交流中才能不断繁荣。几千年来,绵延悠长的中华文化正是在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之中,才得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也恰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3]在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今天,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有力推动者。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在世界范围内的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余所孔子学院和600余个孔子课堂,[24]极大地扩展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不仅如此,中国还积极与世界各国联合举办不同类型的人文活动,先后推出了丝绸之路艺术节、旅游年、语言年、文化年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当然,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仅有中国的力量是不够的。世界各国、不同民族均应倡导“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原则理念,破除意识形态藩篱,跨越民族种族界限,竭力反对文明冲突论,摒弃文明隔阂论,广开文化之门,努力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构筑姹紫嫣红的人类文明世界。

他是唐门七子中的五公子,能够在唐门残酷血腥的晋升机制下,爬到并坐稳这个位置,定然是人中的翘楚。他经历过了太多的生死攸关,那些宝贵的经历,让他在当前极度的劣势下,仍然没有放弃心头的那丝清明。他告诉自己,那些鬼影和鬼声,都是当前环境下大脑的错觉,此阵的关键,就是远处那团模糊的红影!

解决交叉渡线定位问题时,应用变跨龙门吊对轨道进行铺设,轨道的铺装采用一体化设计,降低了定位了难度。在道床的整体铺装时,首先安排道床铺装人员对道床进行预铺设,提前发现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解决,这种铺设安排可以大大提升铺设的施工进度,保证工程的整体效率。

大数据平台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基础 大数据是新一代自然资源,对校园网中的各种动态数据、静态数据和各种形态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数据集成和数据挖掘。大数据技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海洋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关系到学校组织与管理,对大数据的合理解析,可以帮助学校调整专业方向,增强服务能力,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收集并管理来自校园的正确数据,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以便进行感知、学习和调整,通过分析,获得新洞察,发掘商机,从而打造竞争优势。大数据平台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基础,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把之前分散的系统进行整合,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单点登录和统一门户等。

国际社会安全稳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稳步进行。几百年来,世界人民饱经战争洗礼,和平成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安全成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心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12]世界各国唯有携手共进才能维护全球的安全与稳定。但事与愿违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却始终秉持冷战思维,竭力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不断挑起各类事端,为人类社会的安全与发展带来的严重的威胁与挑战。而除此之外,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幻,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是日益凸显,甚至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国际热点此起彼伏,加强全球安全治理刻不容缓。”[13]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性质和民族文化决定了我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保障人类安全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面对全球安全问题频发,“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14]我们唯有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大国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全球安全治理中,才能真正实现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

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石。新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之下,日益成为一个密切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脱离国际社会而独自发展,也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在闭关锁国中实现繁荣富强,世界各国唯有在合作共赢中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但秉承冷战思维的西方国家却始终未能发现人类社会的这一发展趋势,依旧推崇零和博弈,追求“我得即你所失”的吸入式增长。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更是将经济问题归结于全球化的发展,竭力推动“逆全球化”浪潮,不断制造贸易摩擦,妄图以狭隘的贸易保护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而除此之外,随着国际范围内新兴国家的不断兴起,世界秩序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经济秩序中的不平等、不民主等问题也是日益凸显,全球经济治理势在必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经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了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必须从自身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促进全球经济更加开放,不断推动全球经济更快发展,“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6]

“国之交在于民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8]“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它的现实构建不仅需要和睦融洽的国际交往环境,同时更需要平等互尊、包容互鉴的文化交流,这是增进“人类共同价值观”认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坚强纽带。但在普世价值大行其道、西方文化肆意传播的今天,人类文明的平等互尊没有实现,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更是虚空缥缈,整个世界甚至陷入一种“文化一元化”的畸形发展之中。在此背景下,拥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创之国,理应成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不断在全球文化发展中贡献中国智慧,肩负中国担当。

五 、参与全球生态的治理与完善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也是社会的发展前提。古往今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5]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之上获得真正发展,也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在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获得真正繁荣。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之下,先后进行了三次科技革命。这种历史性的变革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使人类社会付出了极高的生态成本。而新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不但未能有所改善,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之下,这些生态问题更具危害性、频发性和全球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作为“和合”思想发源地,自古以来便有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基因,大禹时期的“禹禁”,战国时期的《田律》便是最好的明证。新时期,面对日益频发的环境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理应贡献自身的智慧文化,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不断推进世界生态建设。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首先,中国应强化全球生态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自然环境没有疆界,生态问题不分种族。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一国的环境污染不仅损害本国人民的利益,同时更将威胁全球人民的发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也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单独应对人类挑战,世界各国唯有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真诚合作,才能有效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这也恰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生态问题“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26]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主要成员之一,始终是全球生态治理领域国际合作的有力推动者。早在1992年,中国便组织并成立的“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其后,中国又先后建立了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召开了第一届亚欧环境部长会议、组织中国——阿拉伯国家首次环境合作会议。而除此之外,中国还努力推进双边国家的环境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诸多国家签署了生态保护协议,增进了生态合作交流。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实践便是全球生态治理合作的典范,世界各国唯有勠力同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27],才能推进全球生态问题的治理与完善。

四是到2015年,种植业和水产业使用的非传统水资源的安全利用量(包括处理过的污水和咸水)在基准年2005—2007年的基础上增加25%,同时,使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的污水处理利用大纲来指导污水利用的国家数量保持同步增长,这些国家过去利用没有达标的污水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其次,中国应完善全球生态治理领域的制度机制。自然环境作为全人类的生存母体,它有着鲜明的公共属性。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不论其种族、肤色、信仰的差异,均有使用自然、利用生态的权利。也正因如此,国际社会中的每个行为体,均从自身的发展利益出发,大肆利用生态红利,过度开采自然资源,极大地损害了自然环境,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公地悲剧”。在此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全球生态治理制度,制定有效的全球生态治理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时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相关的制度建构和规则完善,并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仅就国际公约来说,中国已先后缔结或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哥本哈根协定》等诸多生态保护公约,并于2015年推动了《巴黎协定》的通过。而除此之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世界环保组织(IUC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等国际环保机构,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体制化建设。但即便如此,目前的生态治理体制仍存在较多的短板与漏洞。因此,世界各国要摒弃狭隘的利己思维,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断在积极参与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提升规则约束能力,努力构筑起科学有效的全球生态治理机制。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的目的的理论,激励的目的正是为了改造和修正行为,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等。

最后,中国应彰显全球生态治理领域的大国形象。世界大国是国际秩序的关键影响者,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它们能否在各类全球治理中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不仅关乎着全球治理的推进,同时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国家对全球治理的参与程度。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经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逐渐跻身世界大国行列。地位的转变,必然带来责任观的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有力地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譬如,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早在2015年便设立了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而在次年,中国又“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28],极大地提高了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治理能力。除此之外,中国还坚持“从我做起”,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向国际社会做出诸多的节能减排承诺,为世界各国做出了良好表率。但彰显大国形象,并非是一味地承担责任。中国要坚决警惕西方国家的“中国责任论”,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贸然而为,我们要在认清本国国情的基础之上,统筹把握,量力而为,既要反对不切实际的责任要求,又要主动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切实发挥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作用与贡献,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

[1][18]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3]习近平.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

[4]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09.

[5]陈鑫.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西方国际价值观的时代新理念[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8,(01).

[6][10][11]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7.

[7][8]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

[9][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48,258.

[12][20][27]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13]杜尚泽,高石.习近平出席伊朗和问题六国机制领导人会议[N].人民日报,2016-04-02.

[14]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6-01-01.

[15]杜尚泽,吴云,陈一鸣.习近平同奥巴马总统共同会见记者[N].人民日报,2013-06-09.

[16][17]张茗.“全球公地”安全治理与中国的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12,(05).

[19]陈鑫.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学术探索,2018,(05).

[21]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04-08

[2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4]邹广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建构路径[J].人民论坛,2014,(08).

[25]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

[26]习近平.共同开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黄金时代”,为中欧关系全面推进注入新动力[N].人民日报,2015-10-19.

[28]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01.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5647(2019)01—0044—07

收稿日期 】2018-10-19

作者简介 】陈鑫,男,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张鲁宁

标签:;  ;  ;  ;  

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