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浅析论文_曹望龙,马欣宇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浅析论文_曹望龙,马欣宇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五分局 浙江省金华 321000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河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河道建设和保护工作中,要坚持建设和谐生态环境的原则,不断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自修能力,结合水系、土壤环境,并通过生物系统实现对城市河道的治理,确保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修复

引言

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在不断努力管理城市河道,对河道治理的要求与日俱增,城市河道周围的环境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工作进行到底,在生活中开展河道环境修复工作,把它发展成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美丽环境,把城市河道建成城市的美丽风景线。

1 生态河道治理思路

河道的治理工作需要在河道的陆域控制线内完成,为了保障河道很好地实现防洪、排洪以及抗洪的功能目标,还需要加强对人工修复工作的重视,促进河道实现水生态修复,从而构建较为和谐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根据治理河道的工作特点以及相关要求,在河道治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对影响河道功能的因素的思考、识别河道天然资产以及注重治理河道的生态秩序等。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河道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对应的河道治理的措施。治理生态河道时,需要遵循协调性、自然性、综合性等原则,在设计河道修复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第一,要确保修复过后的河道能够实现河道的基本功能;第二,对亲水活动的安全问题加以考虑以及注重河道生态景观的需求;第三,充分利用河道周围的地形、水文、生态等方面的自然景观,以及对河岸、水下的物种,从而构建和谐的生态系统;第四,对经济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在确保生态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河道的治理成本,并规划好后期维护工作,确保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河道治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水质污染问题的影响范围和面积正在不断加大,经过城市的河道过水面积正在不断缩小。传统对于环境污水的治理一般是采用裁弯取直、人工渠化等硬化方案,导致河道附近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丧失基本的生态服务能力。纵观国内外对于城市河道问题的治理可知是,城市河道除了具备一些基本功能以外,还需要做到净化水体、改善环境的功能,从而作为承载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承载点,朝着人文、环境、社会等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建立新型的生态河道治理模式。不仅能够发挥城市河道排涝、行洪等基本功能,同时还应该尊重自然演变规律,尽可能恢复河道附近的环境特征,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循环。

3 城市河道生态问题

3.1 行洪能力欠缺

与城市建设发展逐渐加快相对的是城市的住宅用地面积逐年缩小、城市河流区域面积逐年缩小,河流的空间被严重挤占导致河道底出现严重的堆积情况,通过河流断流情况愈发严重,过流断面日益萎缩。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常住人口出现激增情况,也给城市的污水治理造成不小的影响。由于河底进行硬化的下垫使得城市内的河流走向进行改变,河道的排洪量逐年上升,使得河流地表和水下水文历史进行改变,导致城市整体的防洪质量下降。

3.2 水质问题日益严重

水作为城市地表径流聚集区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其状态不容乐观。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污染物对地表径流的不同程度污染,从而加剧了水的污染程度,再加上工业用水以及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就排向河道,从而对城市河道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旦水体的自净能力们有办法抵抗城市污水污染程度,就会使得河道中产生黑臭现象。总之,导致水体受到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费者以及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相关环境保护工作者没有认识清楚导致水体污染的原因;第三,针对水质污染情况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四,重治理轻保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导致水质在治理后很快又受到污染。

3.3 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在城市中的河道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河道的底部就会出现很多污染物的沉淀,还有水质的严重恶化,这就让河道中的水在一定程度上含氧量进行了降低,就会让水中的动物和植物死亡,最终导致河道中的种群减少。还有一点就是在河道在不断的进行硬化和渠化,这就让河道中的水体和土地之间的物质进行了阻隔,将那些栖息在河中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环境进行了分离,这就让河道周围的湿地进行了减少,造成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4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以及环境修复

4.1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以及环境修复的基本含义

开展治理河道生态系统工作,需要结合生态学、系统构建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保障恢复河道的基本功能,同时还需要确保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从而改善河道环境,实现美化景观的效果。因此,就需要人们减少对城市河道中的污水排放,借助相应的治理生态的措施,提升水体的透明度,使得水体的自净能力逐渐恢复,从而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4.2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设计原则

4.2.1 因地制宜原则

在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工作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以及生活习惯,从而制定出适合当地城市发展的河道治理措施。比如,南通市通州区通吕运河示范段环境改造,通过和当地的湿度、温度遗迹阳光照射时长相结合,从而选择与当地景观相适宜的植物,这样一来既能突显出当地景观特色,又能和外部的气候环境相适宜。

4.2.2 保持生态格局完整性原则

河道生态系统是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生态格局完整性理念,采用新型生态护岸结构,形成异质性高且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新型河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护岸结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河岸带的泥土性质、生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降解、吸收特性,从根本上削减河道出现富营养化可能性;河道护岸护坡结构选型过程中,应收集该地区动植物资料,按照生物基本生长规律,结合实际踏勘结果,根据自然规律和景观美化要求进行景观设计。

4.2.3 以人为本,坚持亲水性设计原则

滨水区域是城市中人们生活以及休闲的主要场所,为了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就需要加强对滨水区域的建设。城市河道的岸壁以及河道的走势对城市亲水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整治河道的过程中,应结合居民的审美要求以及人文景观特性开展亲水设计工作,以此来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

5 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的有效措施

5.1 实施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实现水源的有效保护

城市河道治理及水源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为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实施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这是有效治理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设计规划时,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可采用治理截污相结合的方式,对雨季不能完全处理的河水,因水量大相对污染不是很严重,对超过目前处理能力的河水进行了截排,同时进行积极的清淤,净化河道水库水源环境,增加河道蓄水容量,提升河道排洪泄涝的功能效果,从而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在进行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还着着重的强调了生态环保理念与安全、环境、资源相结合的多方面治理计划,在旱季进行生物净化处理和物理化学等处理。

5.2 合理选择植物配置

河道范围内植物配置能够对河道两岸环境进行改善,同时也能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土质,为土壤提供多种有机质,也能使河道土壤的蓄水能力得到提高,使河水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和侵蚀能力降低。在河道植物配置中,选择何种植物类型非常重要,植物的选择应该与城市绿化规划结合在一起,并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等结合,在河道需求及环境美化要求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植物进行搭配,如水中绿化带、堤岸绿化带及防浪林带等植物选择。植物要尽可能选择本地物种,不宜选择外来物种,避免植物生长异常,对生物链带来影响。

5.3 修复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主要在四个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第一个是水质的净化;

第二个是洪水调蓄;第三个是气候改善;第四个是生物物种的保护。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效率逐渐快速,河道开始被城市大量的占用,导致湿地面积逐渐减小。当湿地面积减少时,水质的净化、洪水调蓄、气候改善、生物物种的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也会逐渐减小,为了有效处理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环境修复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有人工挖填推土以及建立水陆过渡带等。

5.4 生态护坡

在使用生态护坡技术时,应将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景观为原则,在确保护坡满足一定的质量强度的基础下,关注其生物效应和环境效应,从而实现水体与生物的相互涵养,创造出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该项技术是在稳定的边边坡形态的基础上,确保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修复并自我运行。近年来,河道治理工作中广泛使用生态护坡技术,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水生态系统修复中,生态护坡技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对农业污染的拦截,从而给生态修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5.5 修建生态浮岛

为了给城市河道生物提供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就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河道水生态循环体系。为了保证河道水生态循环体系的完整性,首先就要建立生态浮岛。生态浮岛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关键技术,它可以有效的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和修复,因此深受环境治理工作者的喜爱。所谓的生态浮岛,就是在生态浮岛中种植一些植物,例如凤眼莲、美人蕉等。实施水量补充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河道占用的情况也十分严重,河道的面积逐渐递减,为了有效的处理这些现象,我们就要应用跨区域调水的方法来提升城市河道水质储备量,利用大河道大水流来将河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稀释,提升水体的净化功能。此外,增加河道水量,还能提升水质中的溶氧量,进而给河道生物生存提供有利条件。

5.6 河道断面的生态效益

进行河道断面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设计问题,要确保所设计的河床能够应付河道不同季节不同水量与水位,保证河道常年由谁。结合河道所在地,对河道断面合理设置。例如,部分小河流由于常见水流量都比较小,断面结构可选择多层台阶式,确保低水位存在连续的蓝带,为河水中的生物也能提供基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能够满足防洪的需求。在河道断面施工中,尽可能不要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此类断面对将水流与路堤的连接阻断,对两栖类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影响河道内生物多样性。如果河道位于郊区,在设置河道断面的时候尽可能保持天然性,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保证,同时也能够形成天然生态景观。

5.7 补充河道中的水量

在城市河道中还可以采用补充水量的情况来对河道进行生态上的修复,这就要对河道进行区域上的跨越补水,在河道中的流水量将其速度进行不断的加大,这样就可以将河道中的污染物进行不断的稀释,从而将水质的自我洁净能力进行提高。还可以在河道中增加水的含氧量,这就可以满足河道中的生物的正常生存环境,利用水中的生物将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从而将河道中的环境进行修复。

结束语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需要形成完善的治理体系,以构建和谐环境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河道自我修复能力,将水系统、土壤环境和生物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伟珉.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探索[J].智能城市.2018(09)

[2]李云冉.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浅析[J].南方农业.2018(02)[3]王婧.浅谈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7)

论文作者:曹望龙,马欣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  ;  ;  ;  ;  ;  ;  ;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浅析论文_曹望龙,马欣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