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论文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论文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颜晓峰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2)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同时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彰显了二者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体现了政治判断与战略安排的一体化。新时代既要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又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方式,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进军;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进程,取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确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此为依据制定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认识基础。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利益要求,提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并全力推动实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飞跃的重要机制。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政治论断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深入领会这二者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在实践中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枢纽,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之点。

式中:ω表示惯性权重,对算法中粒子对当前速度的继承程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e1、e2表示学习因子,决定了粒子飞向个体极值和全局极值位置速度的快慢,r1、r2是[0,1]区间内的随机数,能够增强粒子位置的多样性。

一、新时代政治判断与战略安排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从基本依据看,新就新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从奋斗目标看,新就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全面建设新阶段。更为根本的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体化的过程。

(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形态或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枢纽,是制定战略、路线、方针的基本依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进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党的十九大及时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意义非同一般。

我国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发生了变化。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社会是否前进。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表明了人民需要的领域拓展、层次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是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不断提高的标志。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还有部分领域相对滞后,总的来说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是满足中的不满足、美好中的不美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经历100年的时间。这100年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是快速发展、伟大飞跃的100年,不会停留在同一个水准,不能使用同一个尺度,会出现若干个发展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不是始终不变的,会形成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更高发展阶段,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初级阶段不可同日而语。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使得我们对走出初级阶段充满自信,目标更加接近。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在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起着推动作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两条核心:1)新在大格局,大城镇群与小城镇要协调发展;2)新在人的城镇化,通过城镇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建设休闲特色小镇要顺应这一趋势,解决我国农民的就地城镇化和城市人的逆都市化问题。

“全面的提高”解决需要满足的不平衡。全面性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属性,人民不仅要有基本生活需要,而且要有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通过物质消费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且要通过有尊严、有品位、有愉悦、有幸福的体验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发展不平衡也体现为需要满足的不平衡,如:部分需要得到满足,部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部分需要满足比较充分,部分需要满足不够充分。何以满足平衡需要,唯有全面建成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各个领域建设与发展的全面提高,全面充分的生产供给,自然就为人民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生活需要的满足创造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方面制度完善成熟,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安全、环境权益得到有力保障,美好生活的体验自然得到增长强化。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2]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成为中心、展开深化到全面建设。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里程碑。

提升物质文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迫切需要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同样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发展从不平衡不充分到平衡充分,意味着物质文明的提升。物质文明的提升表现为财富的充裕,不仅走出匮乏,而且改变了财富分布的不均衡;表现为财富的优质,财富的形态更多地存在于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无形资产之中;表现为物质发展的高效,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的新飞跃。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间衔接,都要“全面”,但具有不同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领域、人口、区域全面覆盖的小康,是发展具有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全面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是发展阶段的新飞跃,标志着我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走在时代前列;是发展内涵的新飞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走出初级阶段、进入现代化阶段;是民族复兴的新飞跃,标志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提升精神文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人民美好生活满足要体现和转化为美好精神感受。如果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处于中等收入或高收入水准,但生活在高度紧张、高度压力、高度焦虑的状态下,缺乏轻松、愉悦、幸福的满足感,同样属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精神发展从不平衡不充分到平衡充分,意味着精神文明的提升,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获得感、满足感、价值感增强,从事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等精神生活的时间增加,更加追求全面发展、价值实现、个性需求、心灵宁静。

(4)可以认定为光链路节点连接错误,需要详细排查,查出连接错误的节点并将其调换正确。然后流程转入第(1)步。

(三)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意味着”,这“三个意味着”都是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底蕴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富而不强、大而不强正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症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必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从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看,社会主义中国改变了经济落后的状态,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任务不再是摆脱贫困,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而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是经过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 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内涵体现为“五个时代”,这“五个时代”都是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指向的。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新时代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特别是第二个一百年,构成了新时代的主要时段和主要任务。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正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条件。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为美好未来共同奋斗的时代,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凝聚全民族全社会意志和力量的最大公约数。新时代是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建成第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不亚于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二、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辅相成

矛盾与解决矛盾的方式同时形成,新的历史任务依据新的主要矛盾产生。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方式,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进军。

(一)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条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于全面,包括建设的领域全面、发展的水平全面、需要的满足全面等。但我国社会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阶段,因此只有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条件。

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它以其全球覆盖、全天候、连续实时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不规则地形的动态定位测量。基站架设完成后,流动站对已知点数据进行参数解算,流动站在“固定解”状态下对原始地貌进行所有特征点(如道路的起点和弯道点,楼房的拐点,绿地的拐点等)的三维坐标测量。研究区实测数据有1 291组,见表1。户外作业结束后,需在手簿上将测量所得数据按照CASS可识别的“*.dat”格式导出,以便后期进行处理。

从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丰富内涵。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但全面小康社会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现代化,是在满足物质文化生活基础上,人民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生态生活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满足人民政治生活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人民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可靠的社会安全体系,让人民享受到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饮水、绿色的植被等,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步伐。人民享有充分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和真谛。

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到平衡充分的发展,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固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落后的社会生产不是现代化,不能建成现代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是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方面,就会相应地提出经过努力奋斗向平衡充分的发展过渡的主要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平衡发展,每个领域内部又是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手硬、一手软”的状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稳态常态。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的最大不平衡,如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看老乡”,一个地区都不能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不能少了广大乡村和西部地区,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东西南北中共同现代化。

从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到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平台。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国家的主要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社会发展的基础相应变化,社会的发展阶段随之变化,国家的主要任务同时调整。在我国社会处于原有的主要矛盾的条件下,虽然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但由于落后的社会生产限制,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还是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直接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其重大意义不仅要从发展层次和需要层次的角度看,而且要从社会发展质的变革和新的时代角度看。在旧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平台上,无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只有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平台上才成为可能。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是一个社会过程,必须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形式。只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在农业农村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等间距法划分等级,最终将胶东半岛耕地地力共划分为6个等级,见表2。

“全面的领域”解决发展领域的不平衡。全面现代化是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各个领域实现现代化才是全面的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着手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系统布局,不仅有“五位一体”的统筹推进,而且有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全面现代化建成之日,就是充分发展平衡发展之时,就将改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状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党建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提出党和国家新的主要任务和新的工作要求。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对主要矛盾的回应,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途径和目标。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摆脱贫困,解决生产力落后的问题,我们党提出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也随之转变,即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些新要求,是对党和国家工作的促进,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相应提高。

目前宁夏葡萄基地现状种植面积为 37.8 万亩(2.52万 hm2),作为中国酿酒葡萄的九大产区之一,该项目的实施是贺兰山东麓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然选择,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宁夏作为中国最优质酿酒葡萄栽植区域的地域优势,提升该产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助于将产区培育成中国顶级葡萄酒原料和顶级葡萄酒的知名产区。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象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的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片下面的瓦片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的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野孩子一升一斗的在拾。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地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飞,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

三、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步推进

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即是解决矛盾的开端。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一个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同时也就开启了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征程。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向同步、同频共振,全面建设为表,解决矛盾为里,是同一个实践、同一个过程。

“全面的推进”解决公共服务的不平衡。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原则。一般来说,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准。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入托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美好生活满足感,说到底,还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不足造成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生产力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稳步增加,为提供更加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创造了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更加普及,为提供更加充分的基本公共服务创造了制度条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为提供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创造了发展条件。

(一)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到全面提升“五大文明”

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平衡充分的发展就是“五大文明”的全面提升。

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新征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布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系统布局,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四个现代化”,而且包括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层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现代化领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向着全领域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迈进,进入新境界、追求新高度。

提升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指依法治国、民主政治、权力监督、权利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建设相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从制度体系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包括政治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如人民的民主权利还不能得到普遍的保障,权力还不能受到有效的监督,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的社会发育还不够成熟,等等。政治发展从不平衡不充分到平衡充分,意味着政治文明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定型,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各个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证明。我国有近14亿人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成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对人类作出的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3]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

在抑制钉螺滋生,降低疫区血吸虫病感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林下开展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已是促进湖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对洞庭湖区林业血防工程林农复合经营模式的走访调查,本文选取了较典型的几种林农复合经营模式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合理性及可行性评价,以期筛选出对抑螺防病林更有益的,且能够实现长短结合,可持续经营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为更有效地保护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以及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提升社会文明。社会文明是社会建设的目标,是社会规则健全、治理有序、交往平等、机会公平的社会状态。社会文明从空间状态看,有城市文明、乡村文明;从层次区分看,有上层文明、基层文明;从演进系列看,有初级文明、高级文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文明差距、不同人群的文明差距、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差距。社会发展的平衡充分就是社会文明的提升,集中体现在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会、社会文明的普遍化大众化等。

提升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矛盾冲突还没有完全缓解,十几亿人口的资源需求量与生态承载力的紧张状态还没有根本解决,人们物质生活追求和消费行为与生态文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敦礼一向是喝蓝山的,牙买加风味的蓝山。至于摩卡,他总觉得那浓郁的果香有些腻腻的,不怎么清爽。不过,如果是那种极品水洗豆呢,据说是有着微微的酒香的。

(二)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到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说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人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4]这道出了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全体人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全体人民的普遍权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是一部分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而另一部分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在个体的意义上使用的,更重要的是在全体的意义上使用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既是自我的发展需要,也是其他人的发展需要。当全体人的发展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人的现代化。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面性的需要,如物质和精神、经济和政治、工作和休闲等。人的发展历程经历过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发展阶段,追求美好生活正是对这种片面、病态发展的扬弃和超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正是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劳动不仅是人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是人的生活需要。人们为谋生需要的劳动时间在缩短,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满足人的爱好、兴趣等精神需求。人不再是“单向度的人”,而是具有丰富个性和多样性的人。

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人从压制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从压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社会主义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必将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人的发展不是一个模式、一个尺度,而是要在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爱好,允许人的各种选择和追求,为人的需要满足提供更加多样的空间。

人的幸福发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5]幸福生活是人民的共同愿望,幸福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核心体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幸福发展。幸福发展是人民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是增强幸福感的过程。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都是人民幸福发展的实际内容,都是人民幸福感的不竭源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绝不是物质充裕、精神痛苦,绝不是获得感上升、幸福感下降,而是获得感、安全感支撑幸福感,幸福发展贯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发展为了幸福、增进幸福。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6.

[3]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

[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68.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9)07-0004-06

[作者简介] 颜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MZD007)。

本栏责任编辑 朱国栋

标签:;  ;  ;  ;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