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迅速发展。目前来看,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已超过百万,高校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在高校招生中,计算机专业也深受学生热捧,报考比较积极踊跃,学生就业的机会也比较多。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专业人才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高要求标准,其他专业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怎样在新形势下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是需要各大高校解决的重要难题。
关键词:新形势;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1新形势下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逐渐扩大,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信息应用、平面设计等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单位也需要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人员,社会对计算机人才要求的质量越来越高,所以面对就业面如此广泛的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首先参照是否参加过项目实习。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基本不太符合岗位的需求,所以需要让新员工先接触工作岗位,慢慢地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由于就业难问题,导致供需结构失衡,高校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虽然也在强调实践工作,但是力度远远不够,还是注重理论更多一些,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后一时不能够适应岗位需求,不能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价值。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企业希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有创新性思维,可以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生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充分反映出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许多学生对这一学科并不感兴趣,学习这门专业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课堂上对教师所教的知识不能够充分理解,也不能够了解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真正内涵,对社会的需求认知不清,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够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不能够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造成了企业的人才损失,也影响了自身的前程发展。
2.2教学方法落后
许多高校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还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是完成课时内容,学生也不与教师积极互动,形成了机械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够对本专业的知识扎实地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会造成课堂死板,给学生的学习也带来压力,使得学生渐渐地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失去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2.3师资力量薄弱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需要知识与技术的全面性,许多教师都是从一个学校毕业到另一个学校工作,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高校在计算机教师招聘中,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要组织其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修学习,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带头人和教师骨干。
2.4不注重实践培养
计算机应用教学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并重的学科,但是目前来看,学校给学生提供走出去参加工作实习和项目实践的机会太少,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于高校中,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形成了机械式的教学模式。高校对计算机人才培养也不够重视,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培训基地,给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阻碍,虽然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不能够学以致用。
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式模式的构建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
应用型高等院校在开设计算机专业之前,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企业合作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目前市场上热门的计算机就业方向有“java程序员方向”、“.NET程序员方向”、“网络技术”。根据这三种就业方向确定计算机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的方向。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理论知识结构够用和适用、有一定的系统级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备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
3.2“1.5+2+0.5”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以上四个人才培养方向与“重应用、重工程实践”这一目标,提出了“1.5+2+0.5”的“三阶段一分流”的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第一阶段的1.5年指新生入学后要进行三个学期的基础教育,主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本阶段重点在于基本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与实验教学将与生活较为贴近的小型项目引入课程,并为学生免费开放实验场所等一系列教学措施使得学生理解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框架,并具备维护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的能力,具备运用基础算法、按规范要求实现小规模程序设计的能力。第二阶段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时间是本科第四、五、六、七的四个学期。在前1.5年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分流。按照目前计算机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将划分出“java程序员方向”、“.NET程序员方向”、“网络技术”三个专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及实践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深入进行学习。俗话说得好“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我们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让学生在一个专业方向上有所突破。让选择“java程序员方向”、“.NET程序员方向”的学生,利用数据结构算法作基础,利用软件工程思路作向导,利用数据库技术作依托,利用java或.NET软件作工具,在Linux或Windows操作系统下,具备开发设计java类应用软件系统或.NET类应用软件系统之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选择“网络技术方向”的学生,依托组网技术与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应用软件、JAVA编程基础、服务器配置与调试、网络硬件的配置与调试、计算机网络软件实训、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无线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综合布线与系统集成、网络安全防护、网络工程案例等核心课程,能够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完成网络设计、组建,完成网络设备的选购、安装和配置,完成服务器的选购和配置等。掌握网络设计、组建的方法;掌握网络设备的选购、安装和配置方法;掌握服务器的配置和选购方法。在第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强调的是除单个项目与综合项目外,至少有两个以上来自企业一线的贯穿整个阶段始终的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工程化综合实践中将各门功课知识融合吸收,掌握各门功课在工程化综合实践中的应用方法。第三阶段是为期半年的专业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大中型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技术、方法及工具,团队式工程化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3.3各项保障措施
3.3.1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要发展,理念先转变。身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以市场为指导方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当前,很多院校以培养专业型、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教学目标,这种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在我国发展的初期,与基本国情是相符的。因为当时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处在理论摸索与推广研究阶段,信息化发展的过程比较缓慢,加强理论研究,的确有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些年,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放光彩,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工厂、企业需要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棒的毕业生。可是,如果院校还在一如既往的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就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身为高校,应该主动求变,转变教学理念,建立一个以市场为指导方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紧密联合社会的发展动态,主动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3.2积极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学改革要想顺利完成,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健全保障。肩负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要积极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不但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还应该具有过硬的项目设计能力和开发应用能力。要向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除了要具有过硬的开发经验,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还要高屋建瓴,把握重点,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帮住学生能够把问题分析透彻,让条理更加清晰。能够轻松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学校在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过程中,同样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大力提倡、鼓励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在闲暇之余,主动投身到企业项目的开发应用。
3.3.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身为教育工作这,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校企合作这一重要环节,为学生正确实践学习的主动权。因为在日常的企业应用中,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才能融入到这个圈子,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一直以来,实践出真知,就是屡试不爽的道理。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建议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就业实践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抑a或是学生自身,都是三赢的局面。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学生送到企业中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帮助学生提前踏入社会,认真了解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通过加大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认清形式,及时查漏补缺,了解业界内最新的发展趋势,为自己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4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1)上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小组集体作业与个人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上机实践任务,既要培养学生们独立操作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分治算法。任课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将一个完整的实际问题通过计算机语言划分为各种相关简单、处理起来相对容易的子问题,通过子问题的求解的方式对整体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与质量。
(3)数据级并行处理。同时也是采用分解的方式,将一个完成的大数据集转化为数个规范较小并且相对比较独立的小数据集,将数据信息的分解数量需要是计算机中内处理器核心数的最小公倍数,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
(4)任务并级处理。任务并级处理与数据级并行处理相似,任务并级处理是对项目运行程序进行处理并划分,使中央处理器的每一个线程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子任务的划分也应是中央处理器线路数量的最小公倍数。
3.3.5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计算思维
由于计算机程序以及硬件在排列与组合上是固定不变的,而程序的编写方式则是无限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思维的计算机语言进行驾驭。这就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掌握代表性较强,使用频率较高的程序设计方式。在此过程中,相关的程序设计工作可以会出现错误,使程序的可操作性受到影响。此时任课教师则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最好能够在学生原有程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非必要情况下不可全盘否定学生的程序设计方案。对于教学手段比较高超的任课教师,则可以将学生原本偏差的程序设计方案应用于其他课题项目问题的解决中,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使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的也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到计算机语言应用灵活性,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任课教师需要以用包容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4结语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实际操作性比较强,不能够单单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计算机专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高校要重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培养方法,不断地分析和探讨,给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萍,于延,盛琳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2:49-52+65.
[2]刘浩,贺文华.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03:103-105.
[3]方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22-25.
[4]史娟.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06,09:158-159.
[5]宫婷.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5:170.
论文作者:左继怀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6
标签:学生论文; 计算机应用论文; 方向论文; 计算机专业论文; 专业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