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_环保产业论文

建立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_环保产业论文

建立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投融资论文,促进我国论文,环保产业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分析

(一)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现状

21世纪,中国经济将伴随着高科技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而持续发展,以解决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为目的的环保产业也将以超过GDP增长速度的态势崛起和壮大,成为新一轮经济的增长点,并有望成为本世纪中国的支柱产业。中国目前有许多具有很大赢利性的可开发环保项目亟需巨资投入,单靠政府的投资仍不够,但大多数环保企业规模也都很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资金短缺制约了环保企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先进设备的引进、技术的提高、科技人才的配备。显然,融资问题无疑是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现行环保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就形成政府是最大的投资主体的特点,这种传统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1.投资渠道单一,缺乏经济利益驱动机制,不利于国内外社会资金进入环境保护领域。这样,一方面造成环境保护的资金不足,使一些紧迫的环境问题难以解决,而且环境质量改善的进程缓慢,与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而另一方面又使大量的社会资金闲置找不到投资方向,金融机构的资金也贷不出去。一些重大的环境治理项目还要依靠国外贷款来解决。实质上是用我们的环保市场为国外的技术和资本找到了出路,在付出高代价的同时,抑制了国内技术和资本的市场,使其找不到出路。

2.投资成本高,使国家和企业都付出极高的代价。由于传统的环保投资体制是以政府为主要投资主体,没有建立投入产出与经济成本核算机制。因此,投资往往不计成本、不讲求经济效益,此外,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盲目投资,投资项目以事业单位的方式进行管理,再加之市场不规范、透明度不高导致的暗箱操作等,使人为的管理成本大大高于技术成本本身。

3.投资效果差,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环保投资效益低下,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设施运转效率低下,环境污染治理效果不佳。许多环境保护设施实际治污量远远低于设计能力,不少治污设施建成后没有运行,导致环保投资效益低下。

4.环保投资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环保投资90%使用在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方面,而对环境管理部门建设、跨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重大治理项目等投资较少。

5.环保投资总量小。我国从“八五”到“九五”初期(1991—1997年),七年来治理污染的投资总量在不断增加,从170亿元增长到502亿元,但占GNP的比例总是在0.7%左右波动。而发达国家环保投资通常要占GNP比重的1.5%以上,我国环保投资不仅比例低,而且我国环保投资对国家投资依赖严重,投资主体单一。

6.当前环保产业间接融资在制度上还有不少缺陷,如货币信贷政策的非灵活性,即金融贷款利率的浮动性小,对环保企业投入力度不够,有些商业银行对环保企业贷款条件过严、手续烦琐、审批时间过长,从而影响了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在贷款风险管理上,金融机构的呆账核销率太低,使其贷款积极性不高;信息传导机制滞后,造成盲目畏贷,而银企间的供需信息交流不够,客观上造成金融部门的服务不到位。更深层次原因在于直接融资薄弱,即金融资产证券化程度太低,导致环保资本严重不足和金融资产结构的不合理,使环保企业资金普遍短缺和国有企业间接融资比例大、成本高、效益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投融资机制已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环保产业的投融资机制将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建立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有助于强化环保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的政策;一类是有助于激活环保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的政策。强化环保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的政策,包括环境标准与法规、经济制度及公众行动等,以此引导环保产业投资方向与投资强度。中国环保产业的政策制定既面临其他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面临中国自己的特殊问题。

(一)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

1.融资形式的多元化。在加大政府对环保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发行环境保护彩票、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以及企业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环保融资机制,使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扩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解决目前环保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

2.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将改变目前政府作为环保投资主体的局面,为企业及个人、金融机构、投资公司、政府等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投资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加快环保技术的进步和环保事业发展的进程。

3.投资方式的多样化。为各类环保投资主体创造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和服务方式,不同的投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选择直接的投资方式或间接的投资方式,也可选择两者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参与环保投资。这样有利于环保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企业制度的现代化。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将推进环保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增强环保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需要的政策条件

1.收费政策。收费政策是促进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建立和发展的最主要政策之一。通过收费政策确立“排污者付费、治污者收费”的原则,调整两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使治污者有利可图。制定收费政策时要注意理顺收费价格关系,改变目前收费中的价格扭曲现象,使价格能反映环境治理的实际成本,真正发挥其作为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另外,要根据不同收费对象的承受能力区别对待,对不同的对象收费价格应有所不同;从管理上还要对收费、收费的使用、污染治理服务的规范等进行严格的界定和管理,增强收费及使用的透明度,建立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机制。

2.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政府最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通过税种和税率的变化来促进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活动征收高税率的环境税,对从事环境污染治理服务的企业实行低税率或零税率。这不但能促进公众投资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金融政策。金融机构本身就是调控社会资金流向和分布的服务机构,金融政策是引导融资机构资金进入环保投资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行市场经济后,各金融机构成为商业性机构,政府无权像原来那样运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各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而是由各金融机构自己决定资金的流向,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因此,金融政策要体现经济诱导作用,通过国家贷款贴息建立投向优惠机制,使金融机构的资金大量流入环保领域,促进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资渠道的形成。

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转变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机制。一是建立国家财政对环保投资的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机制,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和效益;二是将国家财政对环保的投资转变成补助性、鼓励性投资,使其成为引导社会向环保投资的助推剂。

5.融资政策。国家从政策上应允许环境保护的融资活动。环境保护也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经济活动,可以像发行体育彩票、残疾人福利彩票一样允许发行环境保护彩票;允许建立开放式的环境保护基金;优先让有实力的环保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允许建立环境保护投融资公司。这样就可以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化融资渠道。制定融资政策要注意防止不规范操作,加强对环保社会融资活动及其融资机构的监管,防止其社会融资挪做他用或融资活动的不规范运作。

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必须改变“环境保护就是政府行为,应该由政府投资”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环保市场的投资主体之一。政府在环保市场中的主要角色不应仅是投资者,而更重要的作用是培育、规范、启动、扩大环保市场,为社会投资者营造环保投资市场和投资环境;通过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资体制的形成。

(三)建立环保产业融资体系

1.政府在建立环保产业融资体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一个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和改善政府对环保产业的财政、税收以及金融优惠政策。应在大力发展其他产业基础上,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行为,改革现有的排污收费制度。一要扩大排污收费的范围;二要使排污费适当超过污染物治理费用;三要公开财务制度,降低排污费的管理成本。对于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在投融资政策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贷款利率、注入一定的资本金、减免设备和技术、减免所得税,鼓励利用外资特别是国际多边组织的资金。培育环保资金提供主体,甚至直接提供环保资本,建立畅通的环保资金退出机制。

2.设立环保税。我国应积极研究和尽早开征环保税。我国的“环保税”可分为狭义的环保税和广义的环保税。狭义的环保税就是对给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课税。其特点是征收面较窄、针对性强、税负较重,其目的除了增加财政收入之外,更主要的是引导企业重视环保,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义的环保税就是将环保税进行细化,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税种,如垃圾税、废水排污税、二氧化碳税、汽车排污税等。其特点是征收面广、税基较宽,让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成为环保税的纳税人,这样可以唤起每个公民的环保意识。同时由于税基广泛,能够筹集资金用于环保事业。

3.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资本市场,放开直接融资,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规范和完善环保资本市场,如培育分层次的市场体系、扩大股票市场的规模、发展投资银行、推动股权流动和重组、改善投资者的结构、加强股票监管、健全市场运作机制;重视环保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建设,如适当扩大环保企业债券、建立健全债券信用评级制度;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优化环保企业资本结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变革产权制度。

4.建立环保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环保产业是工业体系衍生出来的新兴产业,其项目投资具有金额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在目前证券市场趋向成熟而投资品种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创立和发展相对稳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环保产业基金是必要的,它可以突破传统的融资体制,利用资本市场大规模地融集资金,将社会资本转化为环保产业资本,通过资本运营,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环保产业化。

5.其他方式。规范环保产业信用担保基金,可分设“环保产业信用担保基金”,给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环保企业提供担保;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试办“环保银行”,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环保产业,使其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行环保公债、筹措环保资金,建议发行中长期环保建设债券,筹集一定环保资金投入到环保产业中;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及境外股票上市资金,在条件成熟情况下,环保企业可以考虑到境外上市,在募集所需资金的同时,提高知名度,使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改善中国环保产业投资的对策

1.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坚决制止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做法。政府投入在环保产业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它的发展初期。这时,政府投入不仅是一个国家环保产业总投资的主体,而且数量也相当大。环保产业起始于对公共环境破坏的治理,真正的问题不仅仅是应否加大环境投入的力度,而是在于如何选择环境投入的方向,以及如何制定一系列政策调动中国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最终使经济与环境保护和谐地融为一体。

2.提高环保投资比例,保证必要的投资额度。这里所说的环保投资比例,是指环保投资占GDP或GNP的比例。世界银行报告《碧水蓝天:面向21世纪的中国环境》称,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总体经济损失为每年536亿美元,接近GDP的8%。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几乎抵消了每年增长的社会财富价值。而从理论上讲,上述巨大损失只需用占其不到1/5的环保投资即可避免。因此,提高环保投资比例将会给国家带来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环保投资比例明显偏低,就我国现实的国情、国力来看,把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定在1.5%的水平上还是比较合理、可行的。但从总体上来讲,污染治理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比较小。

提高我国的环保投资比例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政府应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如污染收费或征税、政府采购的运用、信贷的政策性倾斜、价格杠杆以及财政补贴等。而要提高环保投资比例,就必须保证环保投资来源,其核心问题是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可以通过吸纳商业资本、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金,形成政府、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的局面。另外,还可通过积极争取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优惠贷款、发行环保债券、募集国内外人士的捐赠等途径扩大资金来源。

3.提高我国环保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一般认为,合理提高环保投资比例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从而带动环保投资效益的提高。我国环保产业规模上的主要问题是治理、生产过于分散,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要以“谁污染、谁付费”为原则,对环境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力求实现治污集约化,提高环境治理投资的运行效益,对于环保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应设立最低标准。

4.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济政策。从发展环保产业角度看,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强化对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破坏的治理以及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扩大对环保产业的需求,促进环保产业的升级。经济活动绿色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使生产过程向清洁技术过渡;二是使产品向绿色产品转化。支持经济活动绿色化的政策不仅包括采购政策、信贷政策,而且还应包括税收政策,使绿色化行动在初期阶段享受一定程度的减、免税优惠。这是发达国家在鼓励环保产业发展和升级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政策。

强化企业对自身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破坏的治理,除了可依靠环境法规的制约作用外,还可以利用经济政策的牵拉作用。这类经济政策包括采购政策、信贷政策、企业规模与布局的政策等。

政府的采购政策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有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力。当采购者(尤其是政府采购者)将企业的环境行为列为采购对象的选择标准时,这将意味着,同一行业中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能占领市场,环境行为不好的企业会丧失市场。这种经济利益的得失将对主要污染性行业,如造纸、仪器、印染、化工、采矿、冶炼、建材等产生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牵拉作用。与采购政策相似,企业的环境行为也应列入信贷对象评价标准,使同一行业中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易于获得借贷,环境行为不好的企业难于获得信贷,从而促使企业向改善自身环境形象方向转化。企业规模与布局也严重影响着对环境物品与服务的需求。污染经济学早已证明,只有一定经济规模之上的企业,才具有以低成本有效地利用环保设施的能力。因此,有关的政策应立足小型污染型企业的规模化与污染型企业布局的集中化。后者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可以使企业通过共享环境处理设施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标签:;  ;  ;  ;  ;  ;  ;  ;  ;  ;  ;  ;  ;  ;  

建立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_环保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