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机理与技术研究

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机理与技术研究

张明伟[1]2018年在《稻茬晚播小麦群体与生理特征及密肥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稻茬小麦种植区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黄淮平原南部及西南冬麦区,近几年来稻茬小麦单产不断提高,总产量增加,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由于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前茬水稻中晚熟品种和水稻机插秧、直播稻等轻简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水稻成熟期大幅度推迟,致使小麦适期播种面积缩减,晚播与过晚播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制约了小麦生产潜力的发挥,在江苏省稻麦两熟地区,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已成为栽培学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正在从晚播小麦的成因、种植业结构、生态和生产条件、品种选用和适应晚播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对晚播小麦高产稳产理论与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本研究以筛选适宜晚播的优质小麦品种为基础,分别在江苏沿江地区晚播(较适播期推迟10天左右)与里下河地区过晚播(较适播期推迟30天以上)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栽培措施组合试验,构建不同的产量群体,研究晚播小麦8000kg·hm~(-2)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6750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群体特征、氮素吸收与利用规律、光合衰老特性与生理机制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探索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为稻茬晚播和过晚播小麦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适用品种选择江苏省淮南稻茬麦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对沿江地区晚播和里下河地区过晚播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应性好的稻茬晚播和过晚播小麦品种。适合稻茬晚播的品种为扬麦23和扬辐麦4号,稻茬晚播条件下能获得8000kg·hm~(-2)以上目标产量。两品种一致表现为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量高,群体结构协调,LAI适宜,花后剑叶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较高,有利于籽粒灌浆,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倒性能。适合稻茬过晚播的品种为扬麦22和扬麦23,过晚播条件下可获得6750kg·hm~(-2)以上目标产量。扬麦22具有较好的分蘖能力和成穗率,两年平均产量达7200.38kg·hm~(-2),扬麦23两年平均产量为710~4.62 kg·hm~(-2)。以上两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且稳产性好,群体结构协调,叶面积指数适宜,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快速灌浆启动早,峰值速率大,快速完成灌浆,避高温逼熟等特点。2.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质量特征稻茬晚播条件下,扬麦23和扬辐麦4号8000kg·hm~(-2)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60×10~4·hm--2、39.0~40.0粒、38.0g左右,总结实粒数在22 000×10~4粒左右。群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开花期茎蘖数分别为穗数值的1.1~1.3倍、2.3~2.5倍、1.1~1.2倍,茎蘖成穗率为40.0%左右。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为15000 kg·hm~(-2)左右,成熟期为21000kg·hm~(-2)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于6200kg·h1--2。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分别在7.0、5.6、3.2左右,粒叶比(粒数/叶cm~2和粒重mg/叶cm~2)为0.31~0.33粒/叶·cm~2和11.5~11.8mg/叶.cm~2左右有利于获得高产。稻茬过晚播条件下,扬麦22、扬麦23产量6 750 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10×10~4·hm~(-2)、36.0~37.0粒、40.0g左右,总结实粒数为18500×10~4粒以上;分蘖期、拔节期、开花期茎蘖数分别为穗数值的1.4~1.5倍、2.6~2.7倍、1.3~1.4倍,茎蘖成穗率为38%左右;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为13 500~14000kg·hm~(-2)、成熟期为19000kg·hm~(-2)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于5300kg·hm~(-2);孕穗期、开花期与乳熟期LAI分别在7.5左右、5.0~5.5和2.8~3.3;粒叶比(粒数/叶cm~2和粒重mg/叶cm~2)在0.25~0.26粒/叶· cm~2和9.2~10.Omg/叶· cm~2左右。研究结果表明,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的产量构成中的穗数虽然是主茎成穗为主,但分蘖穗仍然对产量有一定贡献,应合理加以应用。3.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氮素吸收与积累特点~(15)N示踪研究表明,稻茬晚播条件下,开花期与成熟期小麦植株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均以土壤氮素为主,开花期对氮素的吸收以基施氮为主,成熟期则吸收追施氮比例高于基施氮。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运,其中茎鞘转移量最大,转移氮素以基施氮为主。增加密度显着的增加了成熟期植株对追肥中氮素的吸收量以及占总氮比例。高密度条件下籽粒中氮素的积累提高,主要是营养器官中追肥氮向籽粒中转运效率增强。说明晚播条件下适度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减少土壤中肥料残留,提高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中的运转量,氮肥施用适当后移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稻茬晚播8000 kg·hm~(-2)高产群体孕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为120.0~130.0 kg·hm~(-2)、170.0~190.0kg·hm~(-2)和230.0~250.0kg·hm~(-2)。拔节至孕穗期的氮素吸收量分别为50.0~55.0kg·hm~(-2),开花至成熟期的氮素吸收量在50 kg·hm~(-2)以上。产量8000 kg·hm~(-2)高产群体除氮肥偏生产力以外,其他氮效率指标,如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生理效率等与7500 kg·hm~(-2)高产群体及中高产群体无显着差异。稻茬过晚播条件下,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孕穗期、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分别为95.0~100.0kg·hm~(-2)、170.0 kg·hm~(-2)左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与花后氮素积累量应分别高于210.0 kg·hm~(-2)和45.0 kg·hm~(-2)。拔节至孕穗期、孕穗至开花期氮素吸收量分别为35.0~45.0 kg·hm~(-2)和70.0~75.0 kg·hm~(-2)。产量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的氮素农学效率以及氮素生理效率均高于中、低产群体,植株体内的氮素转运效率也高。4.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特性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剑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尤其是乳熟期,剑叶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在43.0~47.0与16.0umol·m~(-2).s~(-1)左右。晚播高产群体花后不同天数的剑叶SPAD值及活性氧保护酶(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中高产群体,MDA含量低于中高产群体,随开花天数增加,差异更为显着。相关分析表明,乳熟期剑叶净光合速率及SPAD值与产量均显着正相关。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花后具有较高的剑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乳熟期剑叶SPAD与净光合速率分别控制在35.0~37.0、14.5umol·m~(-2)·r-1左右。花后不同天数的活性氧保护酶(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低产群体,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光合功能持续时间。相关分析表明剑叶SOD、POD、CAT酶活性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MDA含量与SPAD值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5.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花后剑叶碳氮比变化特点剑叶碳氮比随开花天数呈增加趋势,8000 kg·hm~(-2)高产群体剑叶碳氮比与其他群体无显着差异,花后21天与28天显着高于其他群体。相关分析表明,花后剑叶碳氮比与剑叶SPAD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剑叶的衰老显着相关。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花后剑叶全氮含量与NR、GS酶活性均高于中高产群体,说明高产群体剑叶应具有较高的氮素合成能力。8000 kg·hm~(-2)高产群体开花期剑叶蔗糖含量显着低于中高产群体;花后14天起,8000kg·hm~(-2)高产群体蔗糖合成能力增强,蔗糖含量显着高于中高产群体。SS与SPS酶活性与蔗糖含量规律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SS与SPS酶活性与剑叶蔗糖含量均显着正相关。6.稻茬晚播小麦的抗倒特性由于播种密度增加,降低了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以及茎秆可溶性糖和木质素的积累,从而影响小麦的抗倒性能。减少氮肥施用量、基肥施用量和控制拔节期施肥比例均能够有效降低株高及基部节间长度,增加基部节间茎粗壁厚与充实度,增强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提高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的含量,从而提升小麦抗倒能力。相关分析表明,抗倒伏指数与倒伏系数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 =-0.94**),与基部节间总长、穗下节间长度以及株高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92**、-0.70**、-0.64*),与基部一、二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呈显着正相关。基部第二节间伸长40天后的木质素含量与抗倒伏指数呈显着正相关;PAL、TAL酶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晚播小麦采用270×10~4·hm~(-2)基本苗、225 kg·hm~(-2)施氮量、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4:2:1:3运筹比例有利于控制倒伏,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7.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合沿江地区晚播条件下,扬麦23与扬辐麦4号稻茬晚播高产栽培技术组合为基本苗270×10~4·hm~(-2)左右,施氮量225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比例为5:1:2:2或4:2:1:3,磷钾肥用量90kg·hm~(-2),可获得8000 kg·hm~(-2)以上目标产量。里下河地区过晚播条件下,扬麦22与扬麦23过晚播栽培技术组合则为基本苗宜在330×10~4·hm~(-2)左右,施氮量225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比例为5:1:2:2或6:0:2:2,磷钾肥用量在90 kg·hm~(-2)可获得6750 kg·hm~(-2)以上目标产量。

杨勇[2]2001年在《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机理与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于1998-200O年在扬州大学农业部作物栽培重点实验室进行,以扬麦158、扬麦10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晚播条件下不同密肥调控及农艺措施对小麦生育、物质生产与分配、养分吸收、产量形成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 1.与适播麦相比,晚播小麦生育进程前期起步晚,中期发育快,后期生长平稳,全生育期天数缩短;主茎分化总叶数减少,低节位有效分蘖减少;小穗、小花分化数减少,但可孕花率、可孕花结实率和结实粒数则显着增加,粒重低;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低;拔节至开花期及花后作物生长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干重比例及经济系数较高;籽粒灌浆强度前期(花后0-14天)高,中后期(花后14-28天)低,最终粒重低。穗数不足,粒重低是晚播麦产量不高的主要限制因子。 2.与适播麦相比,晚播麦各生育时期植株含氮率显着上升;吸氮高峰主要在拔节至开花及花后,以花后吸收所占比例为最高,两阶段吸收强度均较适播麦增加了1倍左右;花后氮素养分积累量、吸收强度与产量呈极显着线性相关(r=0.9054~(**)、0.9051~(**);氮素生产力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同一密度,随中后期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与产量呈极显着线性相关(r=0.9999~(**));磷素在花后吸收量相对较高,处理间最终积累量以360万/公顷基本苗、氮肥运筹3∶3.5∶3.5(基肥:倒2.5叶肥:倒0.5叶肥)处理为最高;钾素在拔节前吸收量及吸收强度低,拔节至开花则较高,吸收强度较适播麦增加了近一倍。 3.不同播期适宜的基本亩数不同,表现为随播期推迟而增加。肥料运筹试验表明:穗数随基肥中氮素用量增加而增加,粒数则随追肥中氮素用量增加而增加,2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干粒重铆D舌重型与前后平衡型显着高于前重型处理,最终籽粒产量以3:3.5:3.5处理为最高。相同密肥调控措施,播期推迟,籽粒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上升,淀粉直/支下降。晚播麦同一肥料运筹,密度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上升;容重、出粉率降低:沉降值、降落值下降;吸水率下降;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断裂时间显着延长;公差指数、弱化度明显减小;评价值上升。相同密度不同氮肥运筹,随生育中后期施氮量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上升;降落值上升,沉淀值下降;吸水率增加,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断裂时间延长,公差指数与弱化度缩小,评价值提高。 4.地膜平铺穴播与地膜覆垄沟播均起到了提高生育前期积温及保墒蓄水的作用,使出茵提前,加快了生育前期的出叶速度。与露地高产群体相比,覆膜穴括表现为茎糜数急增速减;叶面积指数前高后低;干物质积累前多后少;籽粒灌浆强度前低后高的趋势;花后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较低;花后吸氮量及总吸收量低;最终产量低;籽粒蛋白质、于湿面筋含量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短,评价值低。膜侧沟播茎孽变化平缓;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少;花后吸氮量及总吸收量少;最终产量低;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低,而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断裂时间较长,弱化度低。因此,在江苏淮北地区实施麦田高效种植,小麦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可以因地制宜推广应用,而在淮南多雨地区,地膜覆盖小麦存在着高产高效问题,推广应用需慎重对待。 5.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关键:必须适当增加基本苗,以增加穗数;肥料运筹上,应适当控制小麦生育前中期氮肥施用量,控制无效分孽发生,合理增加生育中后期施用量,以利增粒增重,基追比以3:7为宜;磷钾肥基追比5:5为宜,以利于产量和品质协调发展。

张格良[3]2015年在《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机理与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机械化生产和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得小麦在产量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光靠生物技术和机械生产提升的产量,是远远不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河南是我国的小麦生产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小麦高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就河南地区晚播小麦的情况进行分析,为晚播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机理和技术做一研究。

黄丽君[4]2016年在《苏南地区中、弱筋小麦高产节肥栽培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苏南地区第二大粮食作物,产量平均为5000 kg/h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苏中、苏北地区小麦平均单产已达6000 kg/hm2,差距为1000 kg/hm2,而同为苏南地区的宜兴市小麦平均单产2015年已达6000kg/hm2,高产示范方单产已超8000 kg/hm2,说明苏南地区稻茬小麦产量仍存在提升潜力。本试验以江苏苏南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中筋小麦扬麦16和弱筋小麦扬麦13为材料,于2013~2015年在张家港市农业试验站及蔬菜园艺试验场进行,采用不同密肥组合研究适播(11月初播种)及晚播(11月20日前后播种)条件下不同类型专用小麦高产模式的产量水平、产量构成、群体质量特征、营养元素积累及剑叶生理活性等的差异;同时应用高产栽培技术种植高产示范方验证以及调查问卷研究当地小麦种植的障碍因子,以期明确适合当地的中、弱筋小麦高产调控技术途径,为苏南地区专用小麦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条件下,明确苏南地区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在保证适宜穗数的同时,协调千粒重和每穗粒数可获得稳定高产。适播条件下,扬麦16高产群体(产量>8300 kg/hm2)的穗数475~495×104/hm2,每穗粒数为42~44粒/穗,千粒重为42.5~45 g;扬麦13高产群体(产量>8000 kg/hm2)的穗数为450~480×104/hm2,每穗粒数为41~44粒/穗,千粒重为42~45 g。晚播条件下,扬麦16高产群体(产量>8000 kg/hm2)的穗数为450~495×104/hm2,每穗粒数为40~42粒/穗,千粒重为42.5~45g;扬麦13高产群体(产量>7500kg/hm2)的穗数为455~495×104/hm2,每穗粒数为41.5~44.5粒/穗,千粒重为40~42.5g。2、群体质量指标因播期不同存在差异,适播条件下,扬麦16和扬麦13高产群体的越冬始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LAI分别为0.35~0.8、4.3~4.8、7.4~7.9、6.1~6.5、4.3~4.7和0.3~0.75、3.9~4.7、6.3~7.5、4.3~6.9、3.1~4.8,开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3800~14800 kg/hm2、19800~21000kg/hm2、6000~6200kg/hm2和10000~15100kg/hm2、16000~22000 kg/hm2、5800~6900 kg/hm2;晚播条件下,扬麦16和扬麦13高产群体的越冬始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LAI分别为0.15~0.25、4.5~5.1、7.0~7.8、5.3~6.9、3.5~4.5和0.15~0.2、4.5~5.6、6.9~7.9、5.8~6.65、3.0~4.0,开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3200~14800 kg/hm2、19000~21000 kg/hm2、5600~6300 kg/hm2和13500~14300kg/hm2、19000~20000kg/hm2、5500~6000kg/hm2。群体茎蘖动态因播期和气候年型不同的差异主要是越冬始期,适期播种暖冬型茎蘖数高于穗数,晚播即使是暖冬年型茎蘖数低于穗数,至拔节期才超过穗数苗数。3、与其他模式相比,扬麦16和扬麦13高产模式均具有花后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POD酶、CAT酶和SOD酶活性较高且衰减较慢、MDA含量较低的特性。4、扬麦16和扬麦13拔节至开花期是氮素的主要积累阶段,高产模式在生育后期均具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适播条件下,扬麦16高产模式氮素积累总量约为240kg/hm2,氮素产量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较低,扬麦13高产模式氮素积累总量约为216 kg/hm2,氮素产量利用效率较高,但氮素收获指数较低;晚播条件下,扬麦16和扬麦13高产模式氮素积累总量分别约为235 kg/hm2和226 kg/hm2,扬麦16高产模式氮素产量利用效率以及氮素物质利用效率较低,而氮素收获指数较高,扬麦13高产模式均具有较高的氮素产量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以及氮素物质利用效率。扬麦16和扬麦13高产模式糖氮比在孕穗期明显高于其他模式,而在成熟期均低于其他模式。5、适播条件下,扬麦16采用11月初播种,密度为270×104/hm2,施氮量为270 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的栽培技术模式能够获得稳定高产;扬麦13采用11月初播种,密度为225×104/hm2,施氮量为270 kg/hm2,或者密度为270×104/hm2,施氮量为225 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能够获得稳定高产。晚播条件下,扬麦16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11月20日前后播种,密度为270x 104/hm2,施氮量为225 kg/hm2,或者密度为320×104/hm2左右,施氮量为180~225 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扬麦13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11月20日前后播种,密度为310×104/hm2左右,施氮量为225 kg/hm2左右,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6、试验明确苏南地区小麦大面积生产适播条件下,合理减少播种量降低群体起点、降低施氮量、改变肥料运筹能够实现高产;晚播条件下,合理增加基本苗、降低施氮量、施氮期适当后移,能够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

訾妍[5]2015年在《糯小麦高产群体形成生理与密肥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2012~2014年以糯小麦品种扬糯麦1号、宁糯1号、华糯1号和非糯小麦品种扬麦20、扬辐麦4号为主区,氮肥运筹为裂区,研究糯小麦产量形成群体结构、品质形成及其生理特征与非糯小麦的差异;2010~2014年以扬糯麦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基本苗、氮肥施用量、氮肥比例及追氮时期调控构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糯小麦高产产量结构及群体形成特征、营养物质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及光合生理特性,阐明高产群体形成机理,提出糯小麦高产的途径与技术,为糯小麦大面积推广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糯小麦品种间产量差异显着,其中扬糯麦1号产量显着高于宁糯麦1号与华糯1号,但与非糯性小麦扬麦20、扬辐麦4号差异不显着。正常气候年型扬糯麦1号高产群体(≥8000 kg hm~(-2))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20-550x 104hm~(-2)、43~46粒穗-1、36~39 g,均高于中产群体。与非糯性小麦扬麦20和扬辐麦4号相同产量群体相比,主要差别在于糯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高,千粒重较低。(2)糯小麦群体结构参数茎蘖数、LAI值、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及粒叶比品种间差异均达显着水平,扬糯麦1号与扬麦20、扬辐麦4号品种间差异不显着,宁糯麦1号、华糯1号与非糯品种差异显着。扬糯麦1号高产群体拔节期最适茎蘖数为穗数值的2.1-2.5倍,茎蘖成穗率为44%~49%,分蘖成穗率为25%~33%,孕穗期、乳熟期最适LAI值分别为6.2~6.5、3.2~4.0,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0000~12300 kg h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达5900 kg hm~(-2),适宜粒叶比达0.34粒cm~(-2)叶和12.40 mg cm~(-2)叶。(3)糯性与非糯性小麦群体整个生育期氮积累量均逐渐增加,于成熟期达最大值。在越冬期,糯小麦的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生育后期扬糯麦1号群体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华糯1号及宁糯1号,与非糯性小麦群体差异不显着。扬糯麦1号不同产量群体整个生育期氮、磷积累量均逐渐增加,于成熟期达最大值。钾素积累量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值。高产群体氮素积累量在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均值分别为171~200 kg hm~(-2)、210 ~229 kg hm~(-2),255~262 kg hm~(-2),磷素积累量在开花期及成熟期均值分别为41~56 kg hm~(-2)、 86 kg hm~(-2),钾素积累量在开花期、成熟期均值分别为328~451 kg hm~(-2),257~359 kg hm~(-2)。糯性与非糯性小麦间百公斤籽粒吸氮量、氮素吸收效率及氮收获指数相差较小。扬糯麦1号高产群体百公斤籽粒吸收氮(N)、磷(P205)、钾(K20)量均值分别在3.14~3.22 kg、1.06~1.07 kg、3.16~4.42 kg,氮、磷、钾素吸收效率分别均值在1.02~1.09 kg kg-1,0.60 kg kg-1、1.79~2.49 kg kg-1,氮、磷、钾素收获指数均值分别在0.64~0.69、0.41~0.69、0.10~0.13。(4)糯性与非糯性小麦开花至花后28天剑叶SPAD值、POD、CAT及SOD酶活性变化均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7天、14天、7天及21天;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为逐渐下降;MDA含量变化趋势为逐渐上升。扬糯麦1号、扬麦20及扬辐麦4号群体花后不同时期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活性氧保护酶(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宁糯麦1号与华糯1号群体,MDA含量低于宁糯麦1号与华糯1号群体。扬糯麦1号高产群体花后不同时期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活性氧保护酶(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中高产群体及中产群体,MDA含量均低于中高产群体及中产群体,在籽粒乳熟期(花后14天至28天)差异最为明显。(5)糯性与非糯性小麦植株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呈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植株氮含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糖氮比变化动态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于开花期达最高值。类型间差异表现为越冬期非糯性小麦植株糖含量较高,植株氮含量扬糯麦1号与非糯性小麦含氮量相近,与其他两个糯小麦品种差异较大,糖氮比越冬期以非糯性小麦较高,而拔节期之后糯小麦品种较高。糯小麦群体孕穗期、开花期及成熟期的可溶性糖含量比非糯小麦群体高。(6)糯性与非糯性小麦之间,籽粒直、支链及总淀粉含量、积累量及积累速率表现不同。两年度花后各时期总淀粉含量及直连淀粉含量及积累量非糯性小麦品种显着高于糯小麦品种。ADPG及GBSS酶活性糯性小麦显着低于非糯性小麦品种,SSS及SBE酶活性在花后30天之前糯小麦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30天之后则显着低于非糯性小麦,两年间花后5-10天可溶性总糖及蔗糖含量非糯性小麦与糯性小麦品种间无明显差异,开花10天以后,糯小麦品种籽粒可溶性总糖及蔗糖含量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品种。花后20天之前糯小麦籽粒SS酶活性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20天之后差异逐渐减小。(7)糯性与非糯性小麦籽粒淀粉的粒度分布无明显差异。糯小麦淀粉的糊化及回生热焓值、终止温度均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则低于非糯性小麦。籽粒硬度、吸水率、形成时间、弱化度、评价值及稳定时间表现为糯小麦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蛋白质含量以宁糯麦1号与华糯1号较高;面团拉伸曲线面积、拉伸阻力及拉伸比例均为糯小麦大于非糯性小麦,但延伸度分别为非糯小麦扬麦20及扬辐麦4号较高,品种间年度间差异较大。相比于其他产量群体,糯小麦高产群体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硬度、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较高: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评价值较低。(8)扬糯麦1号在江苏淮南稻茬麦区种植产量超过8000kg hm~(-2)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10月底或11月初播种,基本苗宜在225×104 hm~(-2),条播,行距30 cm,播深2-3 cm;施氮量宜在240 kg hm~(-2),施磷量宜在90 kg hm~(-2),施钾量宜90 kg 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采用5:1:2:2,基肥于播种前施用,壮蘖肥于4-5叶期施用,拔节肥于叶龄余数2.5时施用,孕穗肥于叶龄余数0.8时施用,磷、钾肥50%基施,50%于叶龄余数2.5时追施。

石玉华[6]2011年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光热氮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立足当季兼顾全年原则下筛选高产优质高效技术途径,为应对以持续变暖为特征气候环境下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两种穗型叁个品种为材料,将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作为一个综合处理,采用相同设计多点连续定位试验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栽培技术体系既成的产量品质及其光热肥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还从群体发展、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群体光截获及群体光合速率等方面,探讨了不同技术体系高产优质高效的生理生态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分蘖成穗率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栽培技术体系通过播种时期与种植密度的合理配置,以及肥水对群体发展动态和分蘖成穗率的科学调控,均可使单位面积穗数调控到差距较小的合理范围内,但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构成比例不同。说明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前分蘖和春季分蘖的利用存在差异。在越冬前积温为308.5℃~715.5℃的播期范围内下,随冬前积温的减少,春季分蘖利用率提高。播期较晚的T14、T24单位面积穗数主要通过春季分蘖和较高的分蘖成穗率实现,播期较早T11、T12和T21、T22单位面积穗数主要通过冬前分蘖和较低的分蘖成穗率实现,不同技术体系的产量构成因素的不同,导致最终籽粒产量差异显着,籽粒产量高低的限制因素主要决定于单穗生产力的大小,其中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略高于千粒重的贡献。试验一两个品种两年两点四个处理的平均籽粒产量依次为8272.13kg·hm~(-2)、8364.18kg·hm~(-2)、7854.14kg·hm~(-2)和7398.07kg·hm~(-2),在6566.55kg·hm~(-2)~9031.50kg·hm~(-2)的产量范围内,总趋势表现为T12>T11>T13>T14,处理间差异显着。单位面积穗数范围在649.50×10~4·hm~(-2)~772.50×10~4·hm~(-2)之间,表现为T13、T14高于T12、T11;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T11和T12显着高于T13和T14,中大穗型品种TN18显着高于中多穗型品种JM20。试验二两个品种四个处理的平均籽粒产量依次为7643.36kg·hm~(-2)、8470.55kg·hm~(-2)、8947.80kg·hm~(-2)和8849.85kg·hm~(-2),在7605.38 kg·hm~(-2)~9007.82kg·hm~(-2)的产量范围内,两个品种均表现为T23>T24>T22>T21,处理间差异显着。单位面积穗数,两品种四个处理均表现为T23、T24高于T21、T22;穗粒数均表现为T22、T23高于T21、T24;千粒重平均值表现为T22>T21>T24>T23,且处理间差异不显着。2.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在播种时期、种植密度、施氮量及底追比例、灌水量等因素间存在巨大差异,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与前人因子试验的研究结果不相一致,说明决定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种特性。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小麦面粉的二次加工品质有一定影响,但多数指标未达到显着水平。试验一四个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均表现为T11、T12高于T13、T14,其中前两项指标差异不显着,后叁项指标处理间差异达到不同程度的显着水平;而面团稳定时间表现为T13、T14高于T11、T12,不同处理间显着程度也不同。试验二四个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试验一表现趋势一致。沉降值两个品种表现趋势不完全一致,四个处理沉降值平均值呈现为T24>T23>T22>T21,T22、T23、T24的沉降值分别比T21高3.23%、5.77%、6.62%。面团形成时间表现为T23最高、T22最低,面团稳定时间表现为T23、T24高于T21、T22。3.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光能利用的影响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部分光合性能指标和最终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不同,尽管不同处理的LI、LAI、CAP、Pn和叶绿素含量、Fv/Fm、ΦPSII等指标,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动态不同,但均表现为T11、T12高于T13、T14,说明T11、T12的光合性能高于T13、T14。试验一两年两点两品种T11、T12、T13、T14总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951、0.984、0.944、0.918,籽粒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466、0.479、0.461、0.444,均表现为T12最高、T14最低。试验二两品种T21、T22、T23、T24处理的总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850、0.938、1.000、0.977,籽粒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418、0.475、0.500、0.501,均表现为T23最高、T21最低。4.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小麦生育期总降雨量为130.3mm~158.4mm的前提条件下,试验一两年两点两品种四个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率T13最高(18.03kg·hm~(-2)·mm~(-1)),分别比T14、T12、T11提高5.49%、11.36%、11.85%,处理间差异显着。说明生育期间灌叁水(225mm)在实现6566.55~8452.50 kg·hm~(-2)高产的同时,可显着提高水分利用率;灌四水(300mm)可使籽粒产量提高9.07%,但水分利用率却降低11.61%。试验二两品种四个处理的水分利用率均表现为T23>T24>T22>T21,处理间差异显着。T21灌水量(375mm)的水分利用效率(13.73%)和籽粒产量(7643.5kg·hm~(-2))均最低,T23灌水量(300mm)的水分利用效率(17.96%)和籽粒产量(8947.0 kg·hm~(-2))最高。5.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氮素利用的影响在试验一施氮量为270kg·hm~(-2)的前提条件下,氮肥底追施比例由T11的0.5:0.5降低到T13的0.4:0.6和T14的0.22:0.78,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反而降低,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两年两点两品种八个试验单元的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值为29.53 kg·kg~(-1)(范围在24.321kg·kg~(-1)~32.793 kg·kg~(-1)之间),不同处理表现为T14最低、T13次之、T12与T11互有高低;氮素利用效率平均值为33.87%,T11的平均氮素利用效率比T12、T13、T14分别提高7.01%、6.29%、5.01%。在试验二施氮量为240 kg·hm~(-2)~315kg·hm~(-2)的前提条件下,两品种的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22>T24>T23>T21,说明施氮量为240 kg·hm~(-2)~270kg·hm~(-2)有利于氮肥偏生产力的提高;施氮量同为315kg·hm~(-2)的两个处理相比较,底追比由T21的0.5:0.5降低到T23的0.3:0.7,说明降低底追比例,氮肥偏生产力提高。6.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试验一:T11在泰安兖州类似生态区应慎重推广应用;T12属于高产优质和资源利用效率相兼顾的栽培技术体系,适宜于水资源充足、以高产优质为目标地区应用;T13适宜于节水并兼顾全年产量为主地区应用;T14仅适用于晚播麦田应用。试验二:T21高投入低产出,对肥水及光热资源利用率低,不宜推广应用;T22适宜在高肥力麦田、并兼顾全年产量为主地区推广应用;T23高投入高产出,且可为玉米生产让出5天的光热资源、适宜于中低肥麦田并兼顾全年产量为主地区应用;T24适宜于高肥麦田适当晚播时应用。综合两个试验八种技术体系的研究结果,认为,在越冬前积温为308.5℃~715.5℃的播期范围内下,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并兼顾夏玉米生产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以T12、T13和T23为最佳。其各项指标适宜区间分别为:播期在10月10日~16日之间,种植密度在180×10~4·hm~(-2)~225×10~4·hm~(-2)之间,灌水量在225mm~300mm之间(生育期降雨量130.3mm~158.4mm),施氮量在270kg·hm~(-2)~315kg·hm~(-2)之间,氮肥底追比例在0.5:0.5~0.3:0.7之间。不同生产和气候条件下,可在上述各项指标的适宜区间内进行合理搭配,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杨佳凤[7]2014年在《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形成特性与密肥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筋小麦扬麦20为材料,于2011-2013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进行,播期11月20日,以不同密度、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构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产量≥7500kg·hm-2产量结构及群体形成特征,分析高产群体形成的生理特性,以及密度、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晚播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以明确稻茬晚播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条件下的适宜栽培措施组合,为稻茬晚播小麦实现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条件下,明确稻茬晚播小麦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高产群体的穗数与中高产群体差异性达显着水平,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着,产量7500kg·hm-2以上的高产群体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40×104-570×104.hm-2、38-42粒/穗、36g左右。2、明确稻茬晚播小麦产量≥7500kg·hm-2要求基本苗在315×104.hm-2,拔节期最高茎蘖数为1200×104.hm-2左右,单位面积穗数为540×104-570×104.hm-2,茎蘖成穗率45%-48%,最大LAI值为7.2-7.5。干物质积累量从出苗至拔节期低速增加,拔节期至开花期快速增加,开花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应≥6000kg·hm-2。3、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整个生育期氮素积累量呈”S”型变化,氮素在出苗至拔节期为低速积累期,拔节至开花期为快速积累期,开花至成熟期为缓慢积累期。花前氮素积累量适宜,花后能保持较多的氮素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籽粒的供应。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积累量越大,籽粒产量越高。4、高产群体花后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活性氧保护酶(POD、CAT)活性均高于中高产群体,MDA含量低于中高产群体。提高剑叶花后SPAD值、净光合速率、活性氧保护酶(POD、CAT)活性或降低MDA含量均能延长光合时间,促进籽粒的灌浆成熟,利于提高产量。5、高产群体的籽粒加工品质、面粉糊化特性及面团流变学特性均未有变劣趋势,且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淀粉含量及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性及粉质质量指数优于中高产群体:经济效益高。6、扬麦20稻茬晚播实现7500kg·hm-2以上产量和高效益的适宜密度与施肥组合为密度为315×104.hm-2,施氮量240-270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或3:1:3:3。

滑端超[8]2007年在《小麦新品种济宁16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文中研究指明济宁16号优质高产早熟小麦新品种由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该品种优质、高产、稳产、穗大、粒饱、播期弹性大,与济南17、烟农19、淄麦12、济麦20四个优质品种相比较,综合优点多,是一个有特色的弱冬性强筋高产品种,推广前景广阔。为了研究探讨济宁16号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充分挖掘该品种的生产潜力,于2005-2006年在济宁市农科院小麦高肥试验区,进行了不同播种期与基本苗试验,不同基本苗、追肥时期、追氮量的正交通用旋转组合试验。2006-2007年进行了济宁16号的试验示范推广,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以往的试验结果,总结出了济宁16号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济宁16号是一个晚播早熟品种。在10月5日到10月19日播期范围内和195万/hm~2到270万/hm~2基本苗范围内,均可取得公顷7680.0—8500.5kg的高产;但以10月12日播种和210万/hm~2基本苗的配比组合产量最高,达每公顷8500.5kg。其产量构成为公顷穗数378万、穗粒数46.3,千粒重55.3g,比10月19日播种和270万/hm~2配比组合增产820.5kg,增幅为10.68%,达显着水平;比10月5日播种和195万/hm~2基本苗的配比组合增产280.5kg,增幅为3.41%,差异不显着。因而可以确定在本试验条件下10月12日播种,每公顷210万基本苗是济宁16号播期和基本苗的最佳组合,但考虑到2005-2006年是特殊的暖秋冷冬年份,为了提高稳产系数,生产上可视年份的气候和土壤肥力基础,对上述最佳组合作适当的调整。2.对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进行主因子分析表明,基本苗量、追肥时期、追氮量叁个因素对济宁16号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追尿素量>追肥时期>基本苗量。对所建模型进行模拟优化,得出基本苗266.70万株/hm~2,追施尿素326.55公斤/hm~2,追氮时期为3月28日时,该品种单产最高,为8686.50公斤/hm~2。对模型进行单因子分析表明:该品种的最佳基本苗为254.40万。高于254.40万时,随着基本苗的增加,经济产量随之下降;低于254.40万时,随着基本苗量的增加,经济产量随之上升。追氮时期以3月27日时小麦产量最高,3月27日前随着追氮时期的延迟,产量随之上升,3月27日后随着追氮时期的延迟,产量随之下降。追尿素量以317.40公斤/hm~2时产量最高,低于317.40公斤/hm~2时,随着追尿素量的增加,产量随之上升,高于317.40公斤/hm~2时,随着追尿素量的增加,产量随之下降。3.依据本研究的两个试验结果,同时借鉴前人对本品种的高产栽培研究结果,总结制定出了济宁16号在适期播种条件下实现每公顷8250kg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及在晚播条件下实现每公顷6000kg-7500kg高产的栽培技术规程。4.济宁16小麦示范与推广在项目区4县及周边县(市),以“优势品种+优势技术”模式,已推广种植济宁16号6.67万公顷。2007-2008年在核心区推广2.5万公顷,2008-2009年推广种植4万公顷。结合济宁16号小麦的品种特性,重点抓好专业化生产,广泛建立示范点、示范区,搞好技术培训与宣传,完善农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工作。

王彬[9]2016年在《限水灌溉下极端晚播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与水氮利用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发展小麦节水栽培具有重要意义,适当晚播(由传统的冬前6叶减为冬前3—-5叶)是节水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该地区主要的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及其与棉花或辣椒轮作。轮作倒茬冬小麦的播期常年在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冬前叶龄0—3叶,为超晚播冬小麦。有关超晚播冬小麦生物学特性及其节水高产高效栽培研究极少,特别是极端晚播小麦(冬前0—1叶,俗称“土里捂”)处于研究空白。本文以极端晚播小麦这一特殊生产类型为重点,通过在限水灌溉下设置不同播期和品种大田比较试验,研究了极端晚播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特点规律,探讨了其在节水栽培中的应用价值和调控模式,得到以下结果:1.极端晚播小麦生育表现为前期短、中后期稳、衰老慢;个体表现为分蘖少、节间短、下部叶小的小株型特点;群体表现为基本苗多、成穗率高、绿色高效面积比例高的大群体特征。随着播期推迟,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加快,拔节前生育天数和阶段积温降低,但拔节—开花,特别是开花—成熟阶段生育期天数和积温基本稳定;株高、穗位高、尤其是下部节间减小,单茎叶面积、上叁叶面积、尤其是下部叶面积降低,上叁叶面积、比叶重和旗叶以上非叶器官面积比例增加,花前叶面积指数、无效分蘖减少,花期非叶器官面积比例、灌浆中期叶面积指数和成穗率提高。在极端晚播栽培条件下,水分处理之间,W1处理与WO处理相比延长了拔节—开花,特别是花后的生育期,改善了叶片与茎节的结构和质量,延缓了叶片衰老,且与W2处理无差异;品种处理之间,济麦22与潍麦8号开花和收获均比衡水4399各晚2 d,其具有上部叶片短而宽、叶面积小,中部叶片适中,下部叶片长而宽、叶面积大,上叁叶叶面积适中,各叶位比叶重、旗叶以上非叶器官面积占比、株高、穗长、穗位高均适中,基部节间粗,灌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较高的特点。2.极端晚播小麦物质积累表现为前期小、后期稳、收获指数高,1水条件下粒重高、产量不减少。随着播期推迟,一水模式下各播期产量基本维持稳定,极端晚播冬小麦尽管穗粒数降低,但单位面积穗数稳定,千粒重甚至有所增加,进而仍然能够获得较高产量水平,叁年平均达到7.90t ha-1。与早播处理相比,极端晚播冬小麦较高的花后物质积累量、花期穗指数和收获指数是其获得较高粒重和稳定产量的关键。极端晚播栽培条件下,水分处理之间,W1处理与WO处理相比花前和花后生物量积累、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增加,与W2处理相比花前物质转运提高、花后生物量积累不变、千粒重提高,进而获得了显着高于WO且不低于W2处理的的产量;极端晚播栽培条件下,品种处理之间,济麦22在W1和W2两种模式下均具有最高花后生物量积累、穗指数、收获指数、千粒重,从而获得了最高的产量。一水模式下进一步分析表明,济麦22较高的粒重主要是由于灌浆持续期特别是活跃灌浆期较长、灌浆期后期的灌浆速率较高所致。济麦22在灌浆后期不仅具有较高的光截获率,还具有较高的叶片光合生产活性,这可能是其灌浆期较长、后期灌浆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3.极端晚播小麦耗水特征表现为前期少,中后期稳,总耗水量减少、花后耗水比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随着播期推迟,限水灌溉下耗水量均显着降低,以极端晚播处理为最低。耗水量降低主要是由于播种—拔节阶段耗水强度和耗水量的降低引起,但开花—成熟阶段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在W1模式下有所增加;相应地,开花一成熟阶段耗水模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以极端晚播处理为最高。极端晚播栽培条件下,水分处理之间,W1处理与W0处理相比花后阶段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总耗水量显着增加,与W2相比,花后土壤耗水显着增加,并最终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品种处理之间,济麦22与衡水4399相比耗水量较高,与潍麦8号相比能够利用深层土壤水分,这与其较多的单株和群体次生根数目相吻合,最终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相关分析表明,较高水分利用效率与较高的成穗率、穗指数、花后积累比例、花后积累对籽粒贡献率、花后耗水模系数、全生育期和花前及花前穗干物质水分生产效率密切相关。4.极端晚播小麦吸氮特点表现为花前少,花后稳,氮素收获指数和利用效率高、籽粒品质改善。随着播期推迟,限水灌溉下总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均以晚播密植处理最小。总吸氮量减少主要由茎鞘+叶片+穗轴+颖壳吸氮量减少引起,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率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均以极端晚播处理为最高。极端晚播栽培条件下,水分处理之间,W1处理与W2处理相比具有相似的总吸氮量、籽粒吸氮量、氮素收货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且均显着高于W0处理;不同品种之间,济麦22在W1和W2两水分模式下具有与潍麦8号无显着差异且显着高于衡水4399的总吸氮量、显着高于潍麦8号和衡水4399的籽粒吸氮量、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此外,随着播期推迟,限水灌溉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均以极端晚播处理为最高。极端晚播栽培条件下,水分处理之间,W1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与W0处理差异不显着,且显着高于W2处理。5.极端晚播小麦采用高密度、春灌1水和中穗型品种可达到高产优质与高水氮利用效率的协调统一。一水模式下极端晚播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模式:采用济麦22为材料,在春浇1水(拔节水,75mm),底施用化学氮肥157.5kg N ha-1条件下,通过极端晚播(11月10日播种配合约800粒m-2高密度),叁年平均产量达到7.90 t ha-1,叁年平均耗水量为360mm,叁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达到2.19kg m-3,两年平均总吸氮量为182.6kg N ha-1,两年平均氮素利用效率达到38.94 kg kg-1N,两年氮肥偏生产力达到49.39kg·kg-1 N,两年平均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以及沉降值分别达到14.27%、34.33%和52.62 mL。综合研究认为,不同节水模式下基于水氮高效利用和高产优质目标的最适宜播期与密度组合不同。极端晚播栽培条件下,春浇一水模式和品种济麦22分别为本研究中较为适宜的灌溉制度和品种,能够实现产量品质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的统一。

何丽[10]2008年在《小麦高产优质的群体质量指标分析及产量品质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半冬性小麦强筋品种济麦20、中筋品种豫麦49和弱筋品种郑麦004,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研究两种类型小麦高产优质群体的基本生育规律的变化特征、品质特性及其播期的调节效应和资源利用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小麦高产优质的群体质量指标分析本试验结果表明,高产优质群体的群体总茎数的变化呈现出近似抛物线变化趋势,半冬性品种早播和适播处理下分蘖高峰出现在返青期,达到1770×104/hm2,晚播处理出现在拔节期,总茎数为1374×104/hm2,成熟期叁种不同筋型的品种济麦20、豫麦49和郑麦004群体总茎数分别为785×104/hm2、683×104/hm2和646×104/hm2;弱春性品种群体总茎数最大值均出现在拔节期,达到1625×104/hm2,至成熟期郑麦9023,偃展4110和豫麦50成穗数分别为682×104/hm2,738×104/hm2和640×104/hm2。干物质积累变化动态呈现出指数增加趋势,且孕穗后干物质积累直线上升,成熟期各品种每公顷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均达到20t以上。群体叶面积系数变化呈单峰曲线,均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值,半冬性、弱春性二类品种的最大叶面积系数平均分别达到8.25、9.03,开花后20 d二类品种的叶面积系数分别在5.6和5.3左右。半冬性品种的粒重/叶和粒数/叶均大于弱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济麦20、豫麦49和郑麦004的粒重/叶分别在16.05,14.73和16.92,粒数/叶在0.33左右。郑麦9023,偃展4110和豫麦50的粒重/叶分别在13.86,13.81和10.76,粒数/叶分别为0.23,0.29和0.26。2高产群体小麦的幼穗分化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供试两种类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呈现出“慢-快-慢”趋势,表现为从分化始期到护颖分化期的持续时间长、速度慢,护颖分化到药隔期时间短、速度快,药隔期至四分体期持续时间又较长。半冬性品种的总分化时间平均在148d,上述叁个阶段分别占总分化时间的69.7%,14.3%和16.0%,总积温为733.2℃·d~468.7℃·d,叁个品种不同播期处理下均以单棱期越冬,且二棱期对积温要求严格,均需90℃·d左右的积温才能通过。弱春性品种总分化时间在140d左右,上述叁个阶段分别占总分化时间的67.0%,12.9%和20.1%,总积温为637.3℃·d~482.8℃·d。郑麦9023幼穗分化的速度较快,早播和适播均以二棱期越冬,晚播以单棱期越冬,偃展4110和豫麦50早播处理以二棱期越冬,适播和晚播则以单棱期越冬。3高产群体小麦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叁个半冬性品种不同处理下的产量均达到7500kg/hm2以上,不同品种间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较大,济麦20、豫麦49和郑麦004成穗数分别为785×104/hm2、683×104/hm2和646×104/hm2,均属于多穗型品种。济麦20穗数最高;郑麦004的穗粒数较多,分别比济麦20和豫麦49高出11.9和13.5个百分点;千粒重以豫麦49最高,分别比济麦20和郑麦004高7.63g和6.55g。叁个弱春性品种产量均低于半冬性品种,表现为偃展4110>郑麦9023>豫麦50,不同品种间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较大,成穗数表现为偃展4110>郑麦9023>豫麦50,穗粒数表现为豫麦50最大,分别比郑麦9023和偃展4110高出27.93和7.52个百分点;千粒重表现为郑麦9023>偃展4110>豫麦50。4高产群体小麦的营养品质、黏度特性和面粉加工品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小麦筋型的提高,其淀粉含量及其组分含量减少,蛋白质含量增加,半冬性品种的赖氨酸含量高于弱春性品种,平均高出11.2个百分点。弱春性叁种小麦的淀粉含量及其组分均高于叁个半冬性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半冬性强筋品种济麦20和中筋品种豫麦49的总淀粉含量和组分均呈增加趋势,弱筋品种郑麦004的淀粉含量及其组分先升高后降低。弱春性小麦早播和晚播都不利于淀粉的积累。降落值随着筋型的降低而降低,强筋品种平均比弱筋品种高出36.97个百分点。叁种筋型品种不同播期处理下的容重均在800g/L左右。强筋品种和中筋品种的黏度参数间差异不大,其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分别在1400BU,1200BU和1700BU左右,但均明显高于弱筋品种(参数值分别在1000BU,850BU,1400BU左右);反弹值和稀懈值叁种筋型品种间没有明显差异。播期对强筋和中筋小麦的黏度参数影响不大,但弱筋品种郑麦004早播和晚播条件下均显着增加了其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叁种筋型小麦的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除弱化度外均表现为强筋>中筋>弱筋。播期对叁种筋型小麦面粉品质及加工品种有明显的调控效应。半冬性强筋品种济麦20早播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其面粉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降低弱化度,改善品质。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中筋品种豫麦49的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适当晚播能降低弱筋品种郑麦004的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增加其弱化度,改善加工品质。适期播种能够改善强筋品种郑麦9023和弱筋品种豫麦50的面粉品质。中筋品种偃展4110的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5高产群体小麦的资源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冬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率在19 kg/(mm·hm2)左右,两种类型小麦整个生育期的耗水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先降低后升高,水分利用率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播期下,半冬性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积温差异不大,均在1924℃·d~2192℃·d。播期对不同生育时期积温的影响在叁个弱春性品种间存在差异,总积温在1750℃·d~2010℃·d之间。半冬性品种比弱春性品种整个生育期所需积温高200℃·d左右,差异主要集中在越冬前的积温,拔节后两种类型小麦所需积温差异不大。随着播期的推迟,两种类型小麦完成生长发育所需总积温减少。

参考文献:

[1]. 稻茬晚播小麦群体与生理特征及密肥调控技术研究[D]. 张明伟. 扬州大学. 2018

[2]. 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机理与技术研究[D]. 杨勇. 扬州大学. 2001

[3]. 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机理与技术研究[J]. 张格良. 中国农业信息. 2015

[4]. 苏南地区中、弱筋小麦高产节肥栽培模式研究[D]. 黄丽君. 扬州大学. 2016

[5]. 糯小麦高产群体形成生理与密肥调控技术研究[D]. 訾妍. 扬州大学. 2015

[6].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 石玉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7].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形成特性与密肥调控[D]. 杨佳凤. 扬州大学. 2014

[8]. 小麦新品种济宁16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D]. 滑端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9]. 限水灌溉下极端晚播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与水氮利用特征[D]. 王彬. 中国农业大学. 2016

[10]. 小麦高产优质的群体质量指标分析及产量品质效应[D]. 何丽. 河南农业大学. 2008

标签:;  ;  ;  ;  

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机理与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