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展望_科学论文

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展望_科学论文

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前景论文,人文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3)05-0008-05

人类是带着大量的、千百年来积累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是科学的知识)的储备进 入21世纪的。当然,企图对这一多种多样的、内部矛盾的,不仅包含确实可靠的信息、 原理、观念,而且也包含假说、空想、神话、幻想等领域的未来,做出精确的规定,那 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新世纪将会怎样利用这一财富感兴趣,也是很自然的 。因此,首先必须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从对待这一知识领域的科学的态度出发, 才可能一般地谈论这一知识领域的未来呢?

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应遵循三条基本原理:

第一,必须揭示出过去一个世纪最后几十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及其 与各种社会制度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那些趋势,考察在新世纪中出现了怎样的可能性 和前景,然后试图对它们进行推测。

第二,必须估计到世界上发生和形成的、并且能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课题或状况 产生影响的那些现实的社会变化。例如,全球化过程对社会科学提出许多新的问题。

第三,应当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看做不只是科学的一般发展中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 整个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文化中发生的过程反映在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并且能够使这 些科学发展中刚出现的某些趋向发生变形。例如,后现代主义(首先在文学中出现,然 后流传到各门艺术领域中,从而形成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对科学也产生了影响, 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不能对后现代主义明确表态的话,现在就不可能讨论人文知识的 情势了。

在新世纪之初,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显露出怎样的趋势呢?

一、学科间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广泛采用

一般说来,这样的趋势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最重要的趋势中,可以先举出其中的一种 ,即学科间的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广泛采用。实际上,所有社会问题都具有复杂的、 复合的性质,为了全面地研究这些问题,各种不同学科的方法和资料都受到人们的关 注。复合的、跨学科的或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现在已经得到广泛的采用。这样的过程今 后还会得到发展。在科学本身的结构中,发生着促使各种不同学科相互接近的变化,学 科之间严格的界限被模糊了。在各门科学的结合部出现了一些倾向,它们具有越来越大 的独立性,形成着不同学科的复合体,甚至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正在产生着复合的 科学。在这里不可能详细分析这些变化,只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科学的结合部 历来都会成为生长点之一,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如此,在社会科学中也是这样。例如,在 俄罗斯已经出版了经济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在西方,研究市场条件下人们行为的心理经 济学也流行起来。在作为法学学科之一的犯罪侦查学中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及其他学 科的多种研究方法。

科学学就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科学综合体的例子,它包含经济学、社会学、科学心理学 、科学计量学等。文化学的地位尚未明确,在俄罗斯迄今存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 为它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有人认为它是科学综合体,或者认为它是一种综合科学,或者 认为它一般说不是一个学科而只是一个研究领域或一种研究方向。经理作为一种职业现 今在俄罗斯很时髦,经理学校如雨后春笋,到处都是。但是,关于管理的科学究竟是什 么?是一门科学还是多门科学的综合体?从教学的观点看,弄清楚这些问题是很重要的。 从有关管理学的多种教学计划中,直接反映出存在各种不同的见解。

看来,科学的学科结构在新世纪还将会继续保留下去。它具有巩固的理论根据,固着 于教育体系之中,学科的职业利益也维护它,因为对科学业绩的专业评价只有在具体的 科学学科的框架之中才可能进行。但是,这种学科结构将不会那么僵硬,而是变得较为 灵活。

二、各门科学中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日益加强

许多研究者认为,在20世纪下半叶,科学中发生了所谓的“人学的转向”,科学对人 的问题的关注明显地加强了。马克思曾经说过,未来将会出现一门科学,它既包括社会 科学,也包括全部自然科学,这将是关于人的科学。(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1版,第42卷,1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诚然,我们离这一点还很遥 远,一般说来还不清楚马克思的这一预测是否能得到完全证实。但是,在现今许多科学 中已经把人的问题提到了首位,这却是历史的事实。

在宇宙学中提出了所谓“人的原则”。按此原则,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宇宙的世界常数 是这样的:它们允许宇宙演化并产生人。假如这些常数及其比率发生不多的改变,那就 足以使得导致如生命产生那样的演化成为不可能了。生态学是从对人的关系的观点来研 究周围的世界以及地球的生物圈的参数的;只有在这些参数的框架范围内,人和社会的 存在才是可能的。人也包括到我们的这个行星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之中,并且成为它的 一个组成部分。

在历史科学中,最近几十年有所谓历史人类学(注:антропология通常译 为人类学,亦有人译为“人的科学”、“人学”。)开始流行起来,其研究对象是各个 不同历史时代的具体情况下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和行为。总的说来,出现了几十种 不同的人类学。可能并非所有这些人类学都能保持足够的生命力,但是这样的趋势本身 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我还想指出一点,联合国有一个对世界各国“人的潜能”状况进行考察的专项纲要。 在此纲要框架下要求出版年度的《人的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人的潜能的发展状况进 行比较,挑选出一定的、能表明人的潜能发展水平的指标。这对各国来说主要是经济指 标,以及居民平均寿命与受教育水平的指标。这个纲要要求制定出概括性的量化指标, 被称为《人的潜能发展索引》(IHPD),它要把所有国家排成一个序列。在这个序列中, 俄罗斯被排在第71位,已经从发达国家系列中被剔除出去,挪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系 列。这就是俄罗斯这些年改革的显著结果!

我不知道,这些报告在中国被熟悉的情况如何。但应指出,其中有一个报告对中国在 消除贫困方面的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中国大幅度减少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 收入低于或大大低于最低生活费)的居民的数量。

近年来,开始推出关于某些国家(现在还不是关于所有国家)中的人的发展的情况报告 ,这有助于较具体地了解不同国家中人的生活和发展所处的条件。

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加强了人文科学的意义、影响和威望。按定义,人文科学就是关于 人、人的生活及其精神世界的科学。还在几十年以前,英国著名作家、学者查尔斯·珀 西·斯诺曾撰写过一本篇幅不大的论著《两种文化》,书中对科学(指自然科学)文化和 人文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对立表现出严重的忧虑。他指出,自然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之间缺 乏相互理解,各自遵循着不同的价值体系。但是,一个发达的社会缺乏这两种文化中的 任何一种都是不行的。我在阅读当代的社会学文献时看到,西方的学者们现在又重新回 到斯诺的这一著作。他们不仅谈到了这些文化相互接近的必要性,而且也讲到了这样的 相互接近实际上正在进行着。这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它表明了科学的人本化(注:гу манизация,人本化、人性化、人道化。)前景,即科学的人的价值的取向。 诚然,科学成果的利用决定性地依赖于社会条件。但如果对科学自身中内在的过程估计 不足,那也是不正确的。

欧洲的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从一个方面说来,是因为它当初能够与其他意 识形式——哲学、宗教、道德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为自己赢得了在世界上的地 位,即获得了科学创造的自由而不受外来的粗暴干涉。现在则在新的基础上发生着相反 的过程——科学与人文知识领域的接近,即人类文化的智力原则与精神原则的接近。两 种文化的接近——这是科学进步中人性构成[原则]的加强,这是科学发展造福于人[而 不是给人带来灾难]的重要保证。

20世纪的科学给人制造了自我毁灭的手段,21世纪的科学必须竭尽全力使这些手段不 被使用。而在科学领域之中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起着主要的作用。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的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的问题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自 然会产生出来,即苏维埃政权垮台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党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大 的社会主义国家崩溃了,社会主义国家联合体瓦解了。很多人把这些事件看做是马克思 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本身的破产,认为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只属于过去而没有将来 。

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果真是这样吗?这个问题的政治方面暂且勿论,我只是从理论上来谈 谈。

首先,社会主义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遭受失败。在一系列国家,特别是在中国,现在 仍然是以适合于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原则为指导的。但还是必须 回答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什么程度上适合于当代现实?

在我看来,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区分出三个方面,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 表现形态;作为历史过程的理论及其认识的方法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种现象来加 以考察。

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公正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批判,作为以平等 和公正原则取得胜利的社会代替前者的这一信念,是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全部发展而存在 的;只要产生社会主义思想的土壤还存在,那么它就是不可消灭的。因此,马克思主义 ,即科学的社会主义,在俄罗斯,在其他国家都有许多拥护者。

社会主义的威信不止一次地遭受破坏。斯大林实行恐怖政策和大规模迫害,伤及无辜 ,致使许多人失去了社会主义的信念。但马克思本来是把社会主义看做一种能够给人的 发展创造条件的人道社会的。苏维埃政权的不光彩的灭亡,当然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威信以沉重的打击。但是,所有这一切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被看做是对马克思主义 威信的打击,即在苏联真正实行了马克思模式的社会主义。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 苏联无论在社会组织方面,或是在现实政策方面,许多东西都和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结 论没有任何关系。

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所有其他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特点在于,它把自己估价为科学的理 论,是科学,或者如列宁所说,它在理论自身中把科学与革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旨 在对科学的实践应用,利用它来改造现实。诚然,苏联的解体加深了人们的怀疑:马克 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究竟在什么程度上是“科学的”。从方法论上说,它是作为一门 科学而提出来的。

但是科学理论的这种地位,要求马克思主义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一般说来,科学乃是 以产生新的知识为自身功能的一种社会设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像任何科学一 样,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物理学这一研究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科学,自产生以来取得 了长足的进展。在社会中,一个半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在马克思和 恩格斯的时代所没有的新东西。所有这些都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思考。当然,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就是与适应具体的时代和国家的条件相联系的、对马克思主义所作 的某种变形。这个问题曾经在列宁面前提出过,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帝国主义时 代和苏联很特殊的条件之下,而现在所谈论的[问题、情况],离开列宁那时[的条件]又 过去将近一百年了。已经有了所谓“现实社会主义”(注:指苏联东欧曾经存在过的社 会主义制度。)的经验了。

我们只举出一个例子——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来考察一下这种现实的经验。这 个例子是有关对市场机制的看法的。

斯大林在晚年曾经断言,用直接的产品交换来代替商业的条件在苏联正在成熟。当然 ,这样的断言是非常脱离现实的。说来似乎是一种嘲弄,企业之间以自己的产品进行产 品交换,这[在后来]在俄罗斯居然以物物交换的形式得到实行,这是叶利钦经济改革时 期所发生的经济崩溃的一种表现形式。勃列日涅夫作为党的领导,他不懂得市场经济的 意义和效能,也没有考虑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柯西金在20世纪60年代曾试图在苏联实 行市场化改革,但受到勃列日涅夫从领导方面的制止;结果不是试行市场经济,而是在 全国开展了一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歇斯底里般的批判,用以证明计划与市场是不能 相容的。

可见,科学的理论不是上帝的启示,它区别于宗教教条,必须考虑社会的状况以及社 会中发生的变化。凡是做到这一点的,就取得成就。最明显的范例是,列宁所制定的新 经济政策只用两三年时间就使国家从可怕的破坏和饥饿中摆脱了出来。邓小平的“具有 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保证了中国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至于谈到苏共领导,那么,它 不能考虑到新的条件,而停留在教条主义立场上。我想,苏共领导的教条主义是它落得 可悲结局的原因之一。

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论方面,我只想讨论一个问题:历史中的唯物主义思 想是否证实了自己的正确性呢?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习以为常的看法不同,它既承认人 是历史的主体,同时又承认客观因素在历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承认历史过程对这些 客观因素的依赖关系。按照辩证法:不是“要么……要么……”,而是“既是……又是 ……”。这种理论在[惯常的]意识中是不能容纳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们惯于 把历史唯物主义加以粗陋的简单化,把它同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混为一谈,然后就以胜利 者的姿态来收拾它一顿。但是,这些驳斥马克思的理论论据的人,他们自己是否提出了 什么令人信服的论据呢?我迄今没有听到过。此外,社会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半世纪以前 由马克思创立的,它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迹,有许多地方陈旧了。在这个理论中没有反映 出:资本主义发展中及其社会结构中所发生的变化,在20世纪出现的一些新现象,例如 社会主义的命运问题,全球化问题,生产、文化、科学的进步以及现在在人们面前展示 出的那些新的可能性,等等。因此,可以说,建立适合于当代实际情况的历史过程理论 这一任务,现在还没有完成。

最后,任何人,即使是最明显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也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 化的一项成就和财富,它在社会思想史上占有自己的地位。那些远离苏联马克思主义或 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在自己的研究中也时常求助于马克思,引用他的著作 ,引证他的语句。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于当代的问题,可以回答说,在当代 ,在现代社会的思想、科学、政治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在场的。

在俄罗斯的政论文章中,时常可以见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武断的否定评价。这些评价是 一些在政治上看风使舵的人提出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并不了解。对这样一些言论不必 认真看待。此外,在我们这里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理解,有些人谈论起马克 思主义来,似乎世界上什么变化也没有发生过似的。当然,认为历史没有任何的教益, 这是不好的。不论你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还是反对者,在评论这些复杂的现象时都应 当遵守一条金科玉律——历史主义和科学的客观性原则。

从这个观点看来,可以说,只要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思考新的生活现实和科学成就从 而不断发展,它就是有前途的。只要它仍然是一种开放的、能够吸取新的东西,并且对 社会中发生的变化做出恰当的反应的科学的观点体系,它就能够保持自己的吸引力。

总的说来,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知识的实践应用的需要在增长着。这种情况是一般社会 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知识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收稿日期:2003-04-27

标签:;  ;  ;  ;  ;  ;  ;  ;  

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展望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