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临床治疗效果评估及报道论文_欧阳旭星

欧阳旭星

湖南省宁远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6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间在我院治疗的6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1周内死亡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心率、呼吸频率、CO2分压、血氧分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治疗的致死率仍偏高,故治疗时,因ARDS两种类型在病理、生理方面具有一定差异,应针对不同类型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ICU

【 abstract 】 objective: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CU.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July 2013 to April 2015 in our hospital treated 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linical record data. Results:observation group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ICU mortality,1 weeks time i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05);Two groups of heart rate,breathing rate,CO2 partial pressure,bloo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than differenc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05). Conclusion: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ICU mortality remains high,so the treatment,for ARDS two types hav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spects,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asures.

【 key words 】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CU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常见的综合性急危重症,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表现出肺顺应性下降、双肺侵润、低氧血症等特点,并且发病迅速,预后效果差,致死率可高达50%,若不及时治疗,则会丧失最佳治疗时机而危及患者生命[1]。本研究将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间在我院治疗的3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ICU治疗,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间在我院治疗的6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均属于肺外源性ARDS,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43.56±7.93)岁。对照组34例,均属于肺内源性ARDS,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20~72岁,平均(44.51±6.82)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应用机械通气以保证氧气供应和呼吸,并采取积极控制原发病、供应营养、防止感染等措施。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ervo Ventilator 300A型呼吸机,设置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A/C)、呼吸末正压+间歇指令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等。于患者入院约1~20h后开始机械通气。应用呼吸机指征:头罩吸氧并未改善青紫等症状,血气PaCO2高于70mmHg,经常出现暂停呼吸的情况,口咽部存在吸出血性分泌物。控制吸/呼比、呼吸频率(RR)分别约1:1.0、35次/min,呼吸机参数初调值为PEEP、PIP、FiO2分别为3cmH2O、20cmH2O、0.7。参照血气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控制PaCO2、PaO2分别为45mmHg、50mmHg。间隔约3h滴药及气管内吸痰1次。仔细记录痰的颜色、量、呼吸机参数、胸廓起伏幅度等。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1周内死亡率、住ICU期间总死亡率等观察指标,并比较两组治疗24后的心率、呼吸频率、CO2分压、血氧分压等血气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处理数据,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 ±s)间差异,用x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间差异,P<0.05时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1周内死亡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ICU期间总死亡率相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ARDS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发性急性损伤期,即机体本身在高危因素直接下出现受损的情况。临床上容易确定因原发病导致的机体急性损伤时间,但该阶段病情特征不典型,经X线检查、胸部听诊均未发现异常[2];第二阶段为潜伏期,即在原发病引起的急性损伤的2d内,患者心功能处于稳定状态,但仍然存在浸润影情况,肺血管阻力、血pH等表现异常[3];第三阶段为急性呼吸衰竭期。患者呼吸困难且呼吸频率加快,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双肺弥漫浸润,有湿罗音,故易确诊,需机械通气治疗[4];第四阶段为终末期。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形成高碳酸血症,说明病情已十分严重,易出现肺功能损害。因肺功能难以迅速恢复,故应长时间对患者进行呼吸支持,直至呼吸无障碍,但通气治疗对一些有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的患者无明显效果,患者代谢紊乱,甚至死亡[5]。

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的临床治疗效果。ARDS依据发病机制可分为肺内源性和肺外源性,前者的临床特征为肺泡损伤,影像学检查可见肺实质改变,并且肺组织弹性阻力大于肺外源性患者;而后者的临床特征为肺间质水肿,影像学检查可见毛玻璃样病变[6,7]。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为呼吸机行机械通气,它可有效、快速纠正低氧血症,为治疗原发疾病保证供氧和赢得时间,然而若不合理使用则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从而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8]。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1周内死亡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心率、呼吸频率、CO2分压、血氧分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治疗的致死率仍偏高,故治疗时,因ARDS两种类型在病理、生理方面具有一定差异,应针对不同类型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谢荣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疗效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2):5155-5156.

[2]马艳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56例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03):140-141.

[3]黎辉. 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5,24(03):104-105.

[4]吴指南.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 临床医学,2015,35(08):7-8.

[5]何发标. 乌司他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3,11(03):428+466.

[6]阿斯古丽马木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0例ICU临床治疗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2664-2665.

[7]袁鹏.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4例临床治疗体会[J]. 吉林医学,2014,35(03):494.

[8]陈敏,金良凤. 两种不同肺复张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06):903-906.

论文作者:欧阳旭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  ;  ;  ;  ;  ;  ;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临床治疗效果评估及报道论文_欧阳旭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