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21世纪的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研讨会论文,理论论文,世纪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的概念
与会学者指出,尽管全球化已经成为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但是对全球化究竟如何下定义,中外学术界仍然众说纷纭。有的从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和全球交往的角度理解,认为全球化是生产力的跨国化和信息传递的自由化;有的从经济角度理解,认为全球化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是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全面形成以及资本、商品和人员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有的从文化方面理解,认为全球化是文化或文明的全球整合;有的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全球化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有的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一体化。学者们认为,全球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不加定语的全球化是不准确的。目前所说的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局王学东研究员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概括地讲,是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流动和配置,各个国家越来越深地被纳入不断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中联部肖枫研究员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是信息化、市场化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跨国化这“三化”。中联部陶涛博士提出,全球化是一个多元复合概念,经济全球化是其根本,但是还应当关注政治、文化等方面,因而对全球化的认识应是多元的。中央党校史小平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内涵会不断扩展。
关于全球化的社会性质,与会学者多数认为,目前的全球化源于资本主义并由资本主义所主导。肖枫认为,经济全球化“既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因而同时反映了目前世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并且认为,“在当今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的世界上,除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不可能有别的什么‘全球化’。”但也有学者提出,除了要看到全球化目前由资本主义主导外,也要看到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看到全球化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的发展机遇,那种片面夸大资本主义的主导作用、认为参与全球化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化的观点是不对的。
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
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是全球化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本次研讨会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针对西方某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国界的消失”、“国家权威的销蚀”等言论,与会学者认为,在全球化大潮中,民族国家和国家主权的作用没有缩小和消失,在某些方面甚至扩大和加强了。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徐崇温研究员指出,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削弱,各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国家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推行霸权主义的西方大国从私利出发掀起否认国家主权和干涉别国内政的潮流。肖枫指出,全球化是发生在“民族国家时代”的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权,它们往往言行不一,实行双重标准,现在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家主权问题仍将是南北国家斗争的焦点;金融全球化造成的动荡和危机要求各国政府加强监管,也说明国家主权没有过时。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主权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新变化。王学东指出,欧盟的形成就需要成员国交出自己的部分主权。中央编译局周穗明研究员认为,全球化对主权让渡已经提出了要求,不能不承认,但我们应对现实提出的新问题加以梳理,对国家主权什么应当让渡什么不应当让渡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肖枫认为,主权让渡本身也是行使主权,是国家行为。陶涛认为全球化和国家主权是一种双重关系,尽管全球化对主权作出了某些限制,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民族国家主权的存在,只有存在民族国家,才会存在资本追逐的超额利润,否则资本就没有流动的必要了。
全球化和主权问题又牵涉人权和主权的问题。与会学者谴责了美国等西方大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进行的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徐崇温以美国和北约轰炸南联盟为例指出,这种人道主义干涉是同现代国际法原则根本对立的。周穗明认为,人权和主权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把人权和主权放在一起,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口号,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欺骗性。主权的载体是国家,而人权的载体是人。可以把人权问题与反毒品、反恐怖、破坏生态等问题归于一类,但是不可以把人权一般地作为国际关系准则。我们大可不必遵循人权主权并列的逻辑去思考问题。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与会学者认为,全球化尽管是资本主义主导的,但其最终结局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王学东认为,经济全球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动规律,资本主义的各种痼疾依然存在并不断积累和加深。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认为,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全球化这一世界性潮流,但资本主义驾驭不了这个潮流;社会主义与全球化是一致的,全球化必将加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进程,即全球化源于资本主义而终于社会主义。他还提出,全球化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由民族社会形态向世界社会形态发展的过程,而真正的世界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
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教授认为,在探讨21世纪的社会主义时,应当更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将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当作社会主义的同义语。现在看来,应当加强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
全球化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与会学者认为,全球化尽管由发达资本主义主导,但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具有进步性,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只能参与而不能拒绝。
全球化有利有弊,其负面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比对发达国家更大。历史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飞跃最终都对人类社会有利,但不可避免地都伴随着剧烈的社会阵痛。全球化确实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痛苦。在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的过程中,南北差距日益扩大。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占世界人口1/5的高收入国家拥有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86%,而占世界人口1/5的最穷国家只有1%。世界人口中1/5 的最富者与1/5的最穷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在国家间两极分化的同时,各国内部的贫富分化也加剧了。70年代智利工人可以得到国民收入的50%,到1989年只能得到19%。阿根廷1975年贫富收入之比为1∶8,1991年为1∶16,1997年为1∶25。但是,全球化“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人们不能拒绝参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拒绝全球化,就会经受更严峻的边缘化。
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弊端,也有诸多益处:1.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超越;3.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4.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因此,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总体上应当对全球化采取肯定和积极的态度,抓住全球化提供的发展机遇。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双刃剑的提法不明确,好像全球化利弊均等,会两败俱伤,其实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利大于弊的。
全球化与中国
社会主义中国面对全球化应当采取何种对策,这也是本次研讨会讨论较多的论题之一。史小平指出,我国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外贸增长速度,从1993年起,我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第一引资大国,从1995年起又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引资大国。
肖枫认为,我们完全可以从本国实际情况和国家民族的最大利益出发,决定参与全球化的步骤、进度和深度,并尽可能采取趋利避害的战略和方针。但是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一些重要原则,如要警惕西方国家借全球化宣扬一体化、西化、资本主义化,对“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提法也要慎重。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主编周为民探讨了我国应对全球化的历史及其对我们的影响。他认为,中国从150年前就开始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了, 一开始就是保国保种保教的问题,因而作出的是抵抗、防御型的回应。100多年来,这种高度集权、迅速求强的现代化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 从而出现了大量的意识形态问题。150年前是华夷之辩, 现在是姓社姓资。但历史表明,对全球化进行防御是不成功的。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方式才根本改变了。他指出,我们在积极参与全球化时,一定要坚持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判断,同时要一心一意学习现代文明中的新东西。
北京行政学院的周春明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他指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目前世界的大趋势。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具有权威、廉洁高效、勇于开拓的新型社会主义政府体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只是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对经济进行积极、有限的干预。清华大学的张利华博士谈了全球化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她说,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但其中也带有民主化的浪潮。21世纪中国发展的关键在于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宿景祥博士在他提交给研讨会的论文中谈了全球化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应对之策。他指出,全球化正深刻改变着国际环境,各国经济联系空前加强,国际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全球市场和技术的争夺更趋激烈和残酷;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各国经济实力对比进入新的消长期,国际经济格局的等级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经济中的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产业安全、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安全、社会安全、政治制度与文化安全等都面临新的挑战。应当针对这些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和防范意识,采取相应措施。
标签: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