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师准入资格设置条件的探讨_内部审计论文

内部审计人员准入资格设定条件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部审计论文,条件论文,资格论文,人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5年1月18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一篇题目为“2015开辟国企反腐‘第二战场’”的文章,文章中引用李锦的观点认为不少国有企业现有的监事会、审计部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关注。现实中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的原因有多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要求是其中之一。由于我国目前就内部审计没有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资格的要求被民间化,甚至是企业化或者人治化。一旦没有强制性的行业准入,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就没有办法得到控制,从而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质量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冯均科,2013)。本文将从推进企业腐败治理的角度,对内部审计人员准入资格的设定进行研究,通过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促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专职人员比例偏低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中心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30479个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专职人员人数为21148人,所占比例为69.39%;兼职人员人数为9331人,所占比例为30.61%,具体比例见表1。据IIA所属知识共同体(CBOK)对全球内部审计人员的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有90%的内部审计工作由组织内部专职审计人员完成,最高者达到了95.4%。由此可见,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专职人员比例低于全球比例,兼职人员比例高于全球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专职人员比例为69.39%,远低于全球90%比例。其潜在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一人多岗,由从事会计、监察、人事等岗位的人员兼职内部审计工作,这样会在某些情况下违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最终会影响到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是企业对内部审计业务实行了外包。内部审计区别于外部审计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组织,可以深入到企业经营活动各个方面,通过开展事前和事中审计,及时有效发现、防止错误和舞弊发生,如果企业把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内部审计业务都外包出去,将会严重影响内部审计作用发挥。

      (二)内部审计人员学历水平整体偏低 受教育情况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一般可用学历或学位指标进行反映。在被调查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具有专科学历人员比例为43.53%,具有本科学历人员比例为42.83%,具有硕士、博士学历人员比例分别为3.57%和0.09%。可见,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占了绝大部分,而且专科学历的人员超过了本科学历人员。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具有专科学历的人员比例为43.53%,本科学历比例为42.83%,硕士、博士学历比例分别为3.57%和0.09%。我国党政部门内部审计人员中,具有专科学历人员比例为23.99%,本科学历比例为67.94%,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为6.28%。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明显低于党政部门。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审计工作又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不是熟练工,将审计基本原理正确运用于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时,更重要的是分析和判断。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是建立在一定理论修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需要自觉地将基本理论与具体审计业务有机结合,恰当地加以运用,通过科学方法对审计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审计结论。这些特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接受教育情况及其程度的影响,因此,目前内部审计人员中有43.53%为专科学历,这种偏低学历水平状况,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限制了内部审计职能发挥。

      (三)内部审计人员中会计专业人员比例较高 在被调查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拥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人数为16982人,占内部审计人员总数比例为55.72%。在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中,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职称人员比例为56.55%,审计师和高级审计师职称人员比例为16.09%,经济师和高级经济师职称人员比例为16.92%,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职称人员比例为10.44%,具体比例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在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会计专业职称比例为56.55%,超过了半数;审计专业职称比例为16.09%,经济专业职称比例为16.92%,这两部分职称人员比例相当,而工程专业职称比例为10.44%。可见,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多元化,但明显会计专业人员较多。虽然,会计和审计存在着密切联系,会计资料是审计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审计绝不能等同于会计。内部审计是由内部审计师对组织内不同运营和控制实施系统、客观评价的活动。可见,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它比会计资料范围要广,同时,审计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原理方法。如果由会计专业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会使内部审计业务主要围绕传统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计业务的范围;同时,在开展内部审计业务活动中,以会计专业思维模式分析和评价事物,就可能会使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企业会计工作附属,从而影响到内部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有效发挥。

      

      (四)内部审计人员拥有相关职业资格的人员比例较低 与审计相关的执业资格包括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注册会计师(CP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国际注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师(CCSA)、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在被调查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拥有与审计有关执业资格证书人数为2374人,占内部审计人员总数比例为7.79%。对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资格情况分析情况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拥有与审计有关执业资格证书人数,占此次调查内部审计人员比例为7.79%,比例较低;在对拥有执业资格证书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拥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数相对最多。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从以上对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现状特征分析,虽不能排除某些个体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强专业胜任能力,但整体上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还是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因此“审计部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

      二、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分析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属性标准第1210条“专业能力”规定:内部审计师必须具备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2011年初,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所属的知识共同体(CBOK)发起“2010全球内部审计调查”,在其最终形成的调查研究报告中从一般能力、行为能力、技术能力三大层面,架构了一个全面的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系统地、明确地提出了内部审计人员所需的相关胜任能力,具体内容见表4。同时,IIA还指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实时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计划、数据挖掘、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平衡计分卡、过程模型软件等审计工具和技术,与现在相比将被更广泛的应用到未来的内部审计实务中。

      

      三、内部审计行业准入资格设定

      (一)行业准入资格设定必要性 行业准入既是国家对特定行业的强制标准,同时也是行业自我保护的一种工具,它是保持一定水平职业服务所必需的。目前,在我国对内部审计没有专门立法。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对内部审计做了如下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参加依法成立的内部审计自律组织。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内部审计自律组织,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规定包括: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履行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一是审计、会计、财务、税务、经济、金融、统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法律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以及与组织业务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二是语言文字表达、问题分析、审计技术应用、人际沟通、组织管理等职业技能;三是必要的实践经验及相关职业经历。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后续教育和职业实践等途径,了解、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审计实务的发展变化,保持和提升专业胜任能力。这些规定中并未涉及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准入要求。IIA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确立了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的目标。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队伍整体的素质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能够胜任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设置行业准入资格,具备内部审计职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使只有符合条件的人才能进入到这个行业中来,达到从源头上控制;另一方面,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后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胜任能力,使内部审计人员始终能够跟上时代发展变化,达到从过程上控制。

      根据以上对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现状特征分析,本文认为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着专职人员不足、学历水平偏低、技术职称结构失衡和执业资格稀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建立一支在数量上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需要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在扩大内部审计人员队伍时,不能盲目引进,要保证使符合条件的人进入到内部审计行业中来。其次,要建立一支在质量上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需要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一方面,可通过后续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和职称,以提升其执业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引进合适的人才,以达到对现有队伍质量改善的目标。对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进行建设,就是将符合要求的、合适的人才引进到内部审计行业,需要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因此,设定行业准入资格是必要的。

      (二)行业准入资格设定条件 IIA所提出的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框架,是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提出的最高要求,是每个审计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学习,努力达到的目标,“不过,在现实中,这样的‘素质’对于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而言基本上是难以达到的。在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成为无所不通的圣人”(冯均科,2013)。这样的能力框架可以建立在对某个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要求上,具体到每个内部审计人员个体,可以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培养更多专才,以适应和满足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因此,在行业准入资格的设定上,对具备的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可选择条件两种类型,对条件标准设计上,应体现对专业特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

      (1)行业准入资格的必备条件。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确认服务包括为独立评估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而对证据进行的客观检查。咨询服务是指咨询及相关客户服务活动,需与客户协调确定咨询的性质与范围。内部审计师在不承担管理职责前提下进行的咨询活动包括: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顾问、建议、推动、培训。可见,内部审计目的是改善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增加组织价值。内部审计必须关注组织责任、重视组织责任的核心内容,即包括股东在内的相关多方利益,必须保障相关多方利益的基础,即组织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因此,内部审计要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并实现其增加组织价值目标,对内部审计人员应有如下要求:首先,必须具有遵守国家法律、规章和准则的自觉性,做遵纪守法的榜样,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抵御和揭示违法乱纪活动。其次,具备诚实、守信、积极的道德品质,担当起应有责任,这样才能做到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客观评价审计证据,对知悉的商业信息保密,积极为改善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建言献策。第三,具备系统与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做到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改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效果,进而提升确认服务的权威和咨询服务价值。综上所述,内部审计行业准入资格必备条件可概括为:能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良好道德品质以及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2)行业准入资格的可选择条件。目前内部审计的业务活动范围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经营审计。IIA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中的技术能力,包括业务理解能力、统计抽样、预测、业务流程分析、风险分析和控制评价的技术、使用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审计技术、识别各类控制手段、财务分析工具和技术、全面质量管理、平衡计分卡等。虽然这些技术能力需要在内部审计实践中进行锻炼和提高,但不可否认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基础。由以上内部审计业务活动范围和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框架分析可知,与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有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资产评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等。作为某个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熟悉和掌握与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相关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但至少应该系统接受过某一方面的专业理论教育。综上所述,行业准入资格的可选择条件是:至少取得一个及以上相关专业学历证书,且该证书是针对专业特长设计的。行业准入资格制度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准入资格条件审核、准入资格证书颁发,是否需要组织统一考试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标签:;  ;  ;  ;  ;  ;  ;  ;  ;  ;  ;  

内部审计师准入资格设置条件的探讨_内部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