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成功与突破--论2006年中国电视剧创作_电视剧论文

神秘的成功与突破--论2006年中国电视剧创作_电视剧论文

迷津中的守成与突围——2006中国电视剧创作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迷津论文,中国论文,电视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着眼电视剧文化的持续勃兴,离不开当代中国的文化产业语境和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事实上,电视剧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难以摆脱其独特媒介形态和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产业属性和大众化品格。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只不过是在中国的转型期语境中强化了这一趋势而已。已经成为记忆的2006年,中国电视剧生产与消费的产业体系内部,在以利润、欲望和时尚为核心的诱惑逻辑的驱动之下,中国的电视荧屏孜孜不倦上演着影像符号商品不断更迭和快速增殖的活剧——一切在文化工业时代不容置疑的强势唤询下进行,来不及甄别,甚至来不及回味,只伴随着瞬时生成而又瞬时寂灭的光影。

值得关注的是:就电视剧产品的文本层面而言,其一,为了进一步契合世俗大众的情感逻辑和审美趣味,通俗化成为了电视剧创作的主导叙事策略,与之伴生的则是商业性、娱乐性、平民性等通俗文化品质得到全面强化。名目纷繁的电视剧作建构起了初步的“中国式”类型意识,或诉诸离奇而引人入胜的情节模式,或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情感氛围,或构筑奇观化的视听空间,致力于为观众的无意识“梦幻”提供想象性的满足,从而完成迎合大众欣赏趣味的影像书写。其三,随着电视剧制播格局的渐趋恒定,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水平的攀升是不争之实。这种攀升,从对受众心理的娴熟迎逢到创作观念的革故推新,从类型元素的强化到镜语系统的现代化追求,是一种全面而深层次的优化。其三,在多种文化语境交互共生的情形下,中国电视剧正以“与时俱进”的方式进行着生存空间的拓展。看似分化、纷乱、无序的情形催生了多元繁复的总体创作图景,也时而间夹着新鲜的文化气象。

2006年度的中国电视剧,提供的正是上述趋势或者说文化特质的征候。本文的核心使命在于,对一年来中国电视剧始于作品也落脚于作品的重要发展流向进行贯穿式的描述。也许,对难以被精确描述和命名的对象来说,描述和命名行为本身即意味着困境,然而,破碎的、布满局限性的意义终归也有它呈现意义的途径。本文试图描绘的这幅“检索图”,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克服局限性而又充满局限性的努力,它当然不可能做到精确无误,仅仅是提供了对文化现实的一种解读视角和体认方式;经由这种视角和方式,让读者置身中国电视剧2006年度迷津一般的光影之旅,从而抵达沿途一处处值得侧目和回味的景致。

上篇

在鼓励批量复制的文化产业背景下,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宗旨的电视剧生产,始终处于一种悖论式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投资方和制作方势必选择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受到观众持久青睐的经典题材类型(例如家族兴亡、宫廷争斗、儿女奇情、江湖恩怨、革命传奇等),以加大其获得市场回馈的“保险系数”。另一方面,对同类题材的蜂拥而上,又潜藏着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危险,如果不能在既有的题材框架内实现个性、创新性的自我塑造,后果同样不容乐观。守成与创新,成了电视剧行业的两难选择;而如何破解守成与创新的难题,也成了电视剧新作能否获得认同的根本原因之一。

总体来看,2006年,众多沿袭经典题材模式的电视剧作取得了堪称不俗的成就,平乏之中呈现出一派生机。若干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作,没有拘泥于惯常的叙事窠臼,以其颇具新意的情节和主题建构、性情独特的人物形象和细腻深入的情感,为经典叙事类型注入了新鲜血液,显现出在守成立场上追求创新的自觉。

劲吹荧屏的宅门风

如果说宅门题材电视剧的成熟始于2001年《大宅门》,那么这几年来,电视上那些伴随着不同时代而产生的一个家族的兴旺衰落,几代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就从未消失过。从《金粉世家》到《京华烟云》,从《玉碎》、《红衣坊》到《橘子红了》,它们的成功和影响力一次次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封建家族传统根深蒂固的中国,宅门大戏从来有着无法言说的魅力。2006年的电视荧屏依然劲吹宅门风潮,优秀之作首推《乔家大院》和《血色残阳》。

2006年2月,电视剧《乔家大院》在央视首播, 其后便一直稳坐收视冠军的宝座。虽然该剧男主人公乔致庸的扮演者陈建斌曾因其与众不同的表演方式而备受争议,但是这却并未妨碍到观众对《乔家大院》的热衷,反而使其收视率一路飙升,甚至在对韩国的发行中,也打败了经典美国电视剧《绝望的主妇》。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晋商”的话题被不断提及——如大型电视专题片《晋商》热播,又如票号兴衰原因的大讨论——晋商的传奇故事也很快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电视剧《乔家大院》,不仅再现了晋商名家乔致庸的传奇人生,满足了人们对那段辉煌的中国商业史的好奇心,更向人们昭示出了惟有诚信才是中国本土商业精神的立足之本。乔致庸于危难中扛起家族的重担,以“义、信、利”重整大业,他敢于冲破束缚,善于发现商机;他面对阴谋和霸权毫不屈服、无所畏惧,对待亲人和朋友则情深义重、肝胆相照;他有着坚韧不拔的个性,努力地追求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危难时又能够泰然处之镇定自若。毋庸置疑,乔致庸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商业领袖,他的人格魅力也是整部电视剧的精华之所在。这样一个影视人物的广受追捧,恰恰说明了晋商的精神并不只是历史的记忆和碎片,而正是我们当前的商业社会所急需的品质和力量。当然,《乔家大院》赢得如此广大的观众群,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像一本MBA教程一样完美地演绎了成功商人从临危受命开始,任人唯贤, 开拓创新,到最后汇通天下的经商之道,更因为它始终以“情感”为轴心,不离不弃,让乔致庸及其周围的所有人都活得那么有情有义、有血有肉。青梅竹马的江雪瑛、夫妻情深的陆玉菡、贫贱之交的孙茂才、吝啬有趣的老岳父,无论是他们与乔致庸的情感纠葛还是他们内心暴风骤雨般的感情变化,都成为了该剧出彩的“亮点”,让观众久久回味、难以割舍。

自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始,中国封建社会深宅大院中一夫多妻的奇观就一直是表现旧中国妇女饱受摧残和戕害的不二之选。女人善良的天性被畸形的婚姻生活扭曲,在永无休止的勾心斗角与争风吃醋之中陷入了对金钱和地位的疯狂。2006年热播的另一部家族题材电视剧《血色残阳》,正是将镜头对准了江南古镇陶家老宅里的五位姨太太,以惊悚悬疑的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民国初年离奇诡异的宅门故事。

宋春丽、何赛飞、史可、高蓓蓓、赵琳,这五位女演员可以说都是活跃在我国电视剧表演一线的佼佼者,她们有的表演功力深厚演技超群,有的青春靓丽个性鲜明,单从这一点来说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就不足为奇。加之此剧在表现这一题材时另辟蹊径,以悬念迭出的情节安排、高度紧张的发展节奏和诡谲恐怖的声画效果将一个融合了复仇、背叛、谋杀、乱伦、爱情、亲情、自私、贪婪的故事循序渐进地呈现给了观众,使观众如亲历般领略到了那种表面的精致高贵、锦衣玉食背后彻骨的寒冷和人性中肮脏的欲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真实再现上世纪20年代的风情,制作方在服装、道具、化妆方面可谓不惜血本;其中,仅是几位太太使用的银质饰品,就有不少是工作人员从安徽、江西、江苏等地,花重金从民间收购而来。这些清末民初的服装、饰品价值不菲,精巧别致,以至于演员在得知这些饰品的历史背景后,不禁感慨道:自己仿佛附着了那个遥远年代的影子。

除了以上提到的《乔家大院》和《血色残阳》,2006年播出的《范府大院》和《天一生水》也各具特点。《范府大院》由孙红雷等众多大腕明星主演,通过郭彩三这个特殊人物,把两个大家庭和中国半个世纪的近代史串联了起来,让人们在时代大潮的变幻莫测中感受人物命运的曲折历程。而《天一生水》则是青年演员黄磊自编自导自演的呕心之作。这部电视剧延续了黄磊在《橘子红了》、《似水流年》中一贯的人文情怀,围绕着中国第一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展开了一段时代风云中婉约细腻的情感故事。也正如黄磊自己所言:“我不期待它高收视、特火,而是想让识货的人品出其中的韵味。”

“古装”的余热

这里所说的“古装片”,并非人物穿着古装的电视剧,主要是指历史题材剧作,包括正说和戏说两类。电视剧长期以来对“历史”的热衷,是多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类型共谋的结果。首先,历史题材,有效地回避了对现实矛盾和权力冲突的直接表述,暗合了意识形态的规定性;其次,针对现实的反思或质疑,也可以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似性加以阐发;再次,“历史”本身的假定性和陌生性,也为艺术虚构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能最大限度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和观赏欲望。这样一来,“历史”成为了一种抢手的文化商品,“历史叙事”也得到了电视制作机构的高度青睐,古装历史剧也因此成为了国内电视剧市场供需两旺的走俏产品。然而,过多过滥的古装片也导致了观众的逆反情绪和挑剔心理。“皇帝格格、辫子马褂、江湖儿女、啼笑姻缘”的简单路数,已经不大可能招徕更多的观众。如果没有扎实耐看的故事、技艺精湛的演员和华美宏大的场景撑腰,观众手中的遥控器便会毫不留情地为一部滥竽充数的古装剧宣判死刑。

回想前些年清宫戏的异常火爆情形,2006年更像是对历史剧极盛年代的余热重温,并没有特别抢眼的表现。有一定特色且影响稍大的,当属《大清风云》(又名《清宫风云》)。该片讲述的故事并无太多新意:皇太极因争夺皇位而逼死多尔衮的亲娘,后来又册封与其青梅竹马的大玉儿为妃(即后来的孝庄),从而引发了满清入主中原前后那一段争权夺利、血雨腥风的历史。这样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想要再一次获得观众的关注和认可绝非易事。所以制作方不惜重金请到了目前影视圈中很多“戏骨”级的人物,如饰演皇太极的姜文、饰演多尔衮的张丰毅、饰演孝庄的许晴以及饰演范浩正的孙淳等等。几位大腕儿同台飙戏,确实为该剧增加了不少亮点。另外,与其他同类题材的历史剧相比,该剧的创作者在人物和情节的设计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它细腻地刻画了在风云迭起的政局中多尔衮与孝庄之间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这份情感虽然在纷乱的时代中摇摆动荡,在情与礼的矛盾中挣扎徘徊,甚至在争夺皇位的战斗中还被当成了劝降的筹码,但是却凭借其至死不渝的力量引人叹怜。创作者用自己对历史独特的理解为我们拨开了几百年前附着在孝庄这位传奇女性身上的层层迷雾,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封建王朝开国立世的艰辛与曲折,比之以往,确实在胸怀和气势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此剧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比如将名将洪承畴拆分成范浩民和范浩正两个人物,这虽然能够增加故事的戏剧性,但是却和该剧宣称要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的初衷自相矛盾。还有,儿童时期的顺治为何偏要找一个完全不会演戏、说话像背书一样装腔作势的日本孩子来演,且不说中国的皇帝由日本人来扮演是否合适,单从表演的角度考虑,这个小演员也绝非最佳人选。

本年度其他的一些古装历史剧,如《德龄公主》因为通过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小公主的视角呈现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整个世界的风雨飘摇中渐渐没落的过程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这种以陌生化眼光重新审视中华古国最初如何面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创作路数,应该说是比较新颖和巧妙的。而《传奇皇帝朱元璋》却令观众大失所望,它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完全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以为将朱元璋塑造为一个情欲旺盛、荒淫无度的昏君就能够提高收视率,殊不知观众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朱元璋到底有多少个女人,而是他怎样从一个要饭的和尚变成了一个王朝的开国先君。

中国的古装剧,还常见于另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就是武侠剧。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中国人的武侠情结可以追溯到庄子的《说剑篇》,《史记》的“游侠”、“刺客”两传。武侠文化推崇的那种率性而为、人格独立、行侠仗义、笑傲江湖的境界,长久以来为人所向往和称道。一个“侠”字,不仅包含了人们对正义和信念的不懈追求,更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无限向往。20世纪中叶以降,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一批“新武侠”小说家,将中国侠文化和现代精神结为一体,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也在此后的影视创作领域里使得中国武侠风靡世界。当数年前金庸先生以一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小说《笑傲江湖》的改编权卖给央视的时候,大陆武侠电视大片的时代正式宣告来临。2006年,继《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之后,张纪中推出了他的第四部武侠巨构——《神雕侠侣》。

与香港拍摄的同名剧集和张纪中此前拍摄的几部武侠剧相比,《神雕侠侣》的进步是显著的。首先,从制作策略上来讲,内地版本采用的是电影大片式的拍摄方法,预算和投资自不必多说,只说那些实实在在的大好河山,美轮美奂的宏大场景就不是港台小作坊式的摄影棚可以比拟的。第二,对于意境的创造更贴近读者和观众的想象,电脑特技、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完美结合使得高科技不再仅仅是为了飞檐走壁、挣脱地心引力那么简单,而是真正地创造出了一种幻境般的似乎只存在于梦中的美感。第三,对演员的定位越来越清晰。有了电脑的后期制作,可以说武侠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需要真正会功夫的人,所以对演员外貌和气质的选择就成了决定一部武侠大戏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前有古天乐、李若彤这一经典版本的强大压力下,黄晓明、刘亦菲组成了一对新的神仙眷侣,他们能够创造另一个神话吗?随着剧集的不断播出,黄晓明也经历由被质疑、被批评到被承认、被欣赏的过程,一个大多数女性观众心中永远的完美男人在他的演绎之下渐渐超越了单纯的“帅”或者“邪”,成为了一个忠实原著、立体丰满的“杨过”。“神仙姐姐”刘亦菲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她的表演尚稍显稚嫩,但她身上那一分来自世外桃源的清澈毕竟是不可替代的。其他的配角,如饰演郭襄的杨冥,饰演郭靖的王洛勇等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较之《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的骂声一片和《天龙八部》的毁誉参半,因为对原著的尊重和忠实,2006版《神雕侠侣》得到了大部分金庸迷的认可和喜爱。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张氏武侠剧不仅形成了固定的品牌效应,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断被认同的中国武侠剧类型风格。

军营中的浪漫情曲

军人,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常常是一种严肃、呆板、不苟言笑的形象,他们永远与命令、战争、齐步走紧紧相连,即使在近年来的一些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也会有对军人内心世界和感情问题的些许表现,但是却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如《幸福像花儿一样》大张旗鼓地让军人在军营里谈起自由恋爱。几位年轻的主人公经历成长、经历三角恋、经历爱情和婚姻、经历猜疑和背叛、经历梦想照不进现实的折磨,在绿色的军队大院里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和人情冷暖,如果说这是2006年人们在军旅题材中挖掘出的新看点,倒不如说这是言情题材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军营,并颇有些借壳上市的味道。

《幸福像花儿一样》是根据著名作家石钟山“幸福三部曲”首部作品改编的,凭借导演高希希的金字招牌和孙俪、邓超、殷桃、辛柏青等实力派青年演员的精彩演出,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而且受到了各个年龄层观众,尤其是军人的喜爱。有观众评论道:“当我们把《幸福像花儿一样》和其他的言情剧放在一起比较时就会发现,该剧不像某些让人腻味的都市偶像剧,它的角度比较新颖,选择了部队文工团这个特殊的、略带神秘感的领域;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并不是特别久远,而那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则既能勾起中老年观众的回忆,又满足了现在年轻人的新鲜感。”

该剧的首播是在2005年底,但真正的收视热潮却出现在2006年的前半年。一时间,仿佛转换到任何一个频道都可以看到“杜鹃、大梅、白杨、林彬”的身影,这不仅说明该剧受到全国各个地区观众的喜爱,更加说明了它是一部经得住考验且后劲十足的电视剧。在《幸福像花儿一样》中,由孙俪饰演的杜鹃是一个单纯善良的文艺女兵,她对舞蹈有着极端的热爱与痴迷,好像跳舞就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她不世故、不计较、不会讨好奉迎,甚至不懂得经营爱情和婚姻,她只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质朴的心,像一块清纯无瑕未经雕饰的璞玉,时而让人疼爱时而又让人怜惜。孙俪身上独特的气质在她首次出演《玉观音》中的安心时就已经十分明显,她美丽、真实、不做作,她的单纯和善良似乎是镶嵌在骨子里的东西,而后,其演技经过《大染房》、《一米阳光》、《血色浪漫》、《天和局》、《幸福像花儿一样》等电视剧的不断磨炼和考验,也日渐成熟和完善,成为了观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电视女王”。同时,由邓超饰演的白杨也是这部电视剧中的一个亮点。白杨生在高官之家,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没什么真本事又看不起别人,在众人眼中他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但是他却在同杜鹃的接触中爱上了这个乐观、简单、倔强的“傻”姑娘。他的爱激烈、直白、无所顾忌,带着与生俱来的任性和霸道。邓超这位从《少年天子》和《少年康熙》中走出来的“皇帝专业户”在此剧中完全脱离了以往的形象,将一个为爱痴狂的高干子弟演绎得异常生动。此外,实力派演员殷桃和辛柏青同样表现不俗。正因为有了众多演员的精彩演出,本剧在某些情节和细节上的缺陷也显得无足轻重了。

那一小片绿色的军营,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那里既有现实、虚荣的大梅,也有永远生活在梦境里的杜鹃;既有对爱情勇往直前的白杨,也有在感情面前犹豫再三的林彬;既有工作中的艰辛与曲折,也有生活中的争吵与繁杂;既有毕生追求梦想的艺术家,也有沉溺于家庭琐事中的平凡人。这部情感细腻、风格唯美的电视剧提醒观众:军营中的人们,并不是远离世俗的群体,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遍地英雄下神坛

2001年我们从《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认识了石光荣,2004年我们从《历史的天空》里认识了梁大牙,2005年我们在《亮剑》里认识了李云龙,可以说,正是这些革命队伍中的另类英雄使观众逐渐放弃了对革命者的刻板认识,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然而,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除了这些革命队伍中的英雄勇士,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全民抗日的特殊时期,那些揭竿而起的平民百姓、草莽英雄,同样书写了一段段值得追怀的革命传奇。

根据石钟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遍地英雄》,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动人故事。在大金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日本人一步一步地构建着自己的细菌试验基地,并妄图将这一片热土变成侵略中国的弹药库和彻底的无人区。日军大佐北泽豪先以医生的身份潜入大金沟,在这个民风淳朴的村庄里巧取豪夺,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虽然相对闭塞的大金沟此时并没有受到先进组织的领导,虽然以杨雨田为首的封建大地主依然主宰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但当地人依然以中国人最朴素的民族情感保卫着自己的家园。剧中的杨雨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封建思想中最丑恶、最腐朽、最顽固不化的一面,又可以看到他通过大金沟“主人”这一特殊身份所体现出的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杨雨田的儿子杨宗虽然一度因为情感受挫而颓废潦倒,但在民族大义面前毅然敞开胸怀,于枪林弹雨之中恢复了热血男儿的真性情,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杨宗的妻子“菊”本是一个贤惠美丽的小媳妇,因为救了杨家的长工鲁大而被人误会直至扫地出门,机缘巧合之下“菊”以崭新的身份回到了大金沟,她忍辱负重,为彻底摧毁日军的侵华基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长工鲁大被逼无奈落草为寇,但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他却能带领着兄弟一往无前,以自己的胸膛为大金沟的百姓撑起一道屏障。“流氓头子”朱长青表面上接受了日军保安团长的任命,暗地里却为抗日活动大开绿灯,终因为山里的队伍通风报信而死在了日军的枪口之下。这部电视剧之所以震撼人心,就是因为面对侵略者的铁蹄,整个大金沟没有一个人成了懦夫、孬种、汉奸,他们那种与生俱来的保家意识和在斗争中慢慢觉醒的爱国精神着实令人感动。随着剧终时响彻山林的爆炸声,大金沟的全体百姓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切断了病毒的传染源并且彻底粉碎了日军的弹药基地。从此以后,辽阔的东北大地上“大金沟”不复存在,但是人们都会记得,大金沟是一个遍地英雄的地方。

如果说《遍地英雄》是以社会底层的各色平凡人物为主角来讲述的抗日故事,那么同样是2006年首播的《刀锋1937》就更加特别,因为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黑帮人物——中和堂堂主虞中和、卷土重来的前任“大哥”庞德,从狱卒成长为上海滩新霸主的郑树森。乱世出英雄,当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勾心斗角与失去家园成为亡国奴的危险同时出现时,他们采取的行动却惊人的一致。该剧由实力派演员钱勇夫、寇世勋、孙红雷联袂出演,具有黑帮片的元素,在抗战的大背景之下越显曲折离奇、惊心动魄。

马克思说过,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地域阶级,许多底层的中国人投入了革命的洪流;即使没有人记住他们的名字,没有书本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仍旧以野草一般生生不息的力量,书写了抗日战争中最有血性和韧性的传奇。走下神坛的“遍地英雄”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隐喻,它补充或者说丰富了传统英雄史观,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对前二十七年红色经典的改编风潮已渐趋尾声,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将民间叙事传统和主流革命内涵交织一体的创作模式也许还将被延续下去。

乡村续吹东北风

说起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不能不提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真正地走进了观众的视野。从小品起家的赵本山,凭借《刘老根儿》和《马大帅》等系列电视剧,让近年来的电视屏幕刮起了猛烈的“东北风”。这几部电视剧植根于东北农村最真实的民风民情,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二人转味道,让观众在欢笑中品尝到了丰盛的“东北大菜”,感受到了东北人特有的豪爽与幽默。

2006年的《乡村爱情》虽然同是一部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是一部纯粹反映农村青年爱情,婚姻,事业,生活的轻喜剧,是一部别出心裁的农村偶像剧。《乡村爱情》的创作者们通过对几位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农村青年的塑造,为观众讲述了一个艰辛曲折而又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与现在频繁出现在都市言情剧中的那些快餐式爱情和令人费解的分分合合相比,他们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农村,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似乎一直以来就与落后和愚昧相连,影视剧中的农民也常常被表现为一种特定的形象,他们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将他们看作一种“奇观”。而《乡村爱情》却突破了这种局限,大大方方地描绘了新时期农民的新思路、新追求,他们清新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美好纯净的情感表达着实让都市人羡慕了一把。

赵本山和范伟在本剧中甘当绿叶,客串出演了其中的一对父子,他们在保持了幽默本色的同时,将表演的广大空间让给了年轻的新演员,而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也是不负众望,以生活化的语言和贴近现实的表演方式出色地展现了当代农村青年的情感状态和对理想的追求,成为了称职的“新农村代言人”。

下篇

在电视剧数量剧增、品种繁多的今天,一部电视剧集若想脱颖而出获得“轰动效应”绝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制作方常常采取明星扎堆的方式来提高关注度和收视率,可这样一来,一部电视剧的大部分投资都被用于支付演员的片酬,用在其他创作环节的制作成本大大压缩,往往会导致得不偿失的结局。同时,随着观众鉴赏水平不断提高,一部电视剧是否有明星偶像加盟已经不足以完全左右人们的评判,最能吸引观众视线的恰恰是那些形式新颖、个性鲜明、题材独特的新品种、新类型。从这一点上来说,2006年是令人欣慰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的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暗算》,看到了《武林外传》,看到大都市里动什么都不敢动感情的红男绿女,也看到了21世纪真正生动活泼的父母儿女。毋庸置疑,这一系列从镜像迷津中“突围而出”、具有一定拓荒色彩的新类型剧品种,在敏锐地感应并折射时代文化精神的同时,更为此后电视剧的创作与创新提供了某种借鉴意义。

不仅仅是“外传”

《武林外传》的横空出世,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惊喜,更多的则是惊讶和感叹。伴随着中老年观众的费解和质疑,同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们却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在这样一个信息极度膨胀的时代,少有年轻人还能安心地守在电视机旁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拥有空前广阔的选择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得最符合自身需要的休闲和娱乐。因此,《武林外传》能够在这一群体内获得普遍肯定,可以说是缔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一时间,风情万种的佟湘玉、英俊多情的白展堂、百无一用的吕秀才、刁蛮泼辣的郭芙蓉,还有那个动不动就关门的同福客栈、没有暴力只有人情的别样武林成为了人们说不完的话题,似乎一提“武林”二字,人们的脸上就会浮现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微笑。

有人不理解《武林外传》的火爆,认为它内容空洞、毫无意义,一群身着古装的武林人士却满口的现代语言,时不时地还要唱首摇滚,除了周星驰的“无厘头”好像只能用“不可理喻”来形容整部电视剧那种疯疯癫癫、自说白话的状态。然而这些对该剧持怀疑和批判态度的人却忘了,在这个由网络占据主导的快节奏社会里,没有什么是不能发生的。网络时代流行叛逆、流行颠覆、流行反传统;网络时代流行自嘲、流行反讽、流行彻底解构;网络时代可以把俯拾即是的任何符号和文字拼贴在一起,也可以将所有的权威和经典拆解的一文不值。这就是网络文化,疯疯癫癫、不可理喻是它与生俱来的特点,它是有别于现实社会和正统意识形态的“另类江湖”。回到《武林外传》本身,该剧里的“武林”江湖之所以“另类”,大致有如下原因——

首先,敢于理直气壮地搞笑。在中国的语言中,幽默和搞笑绝对有着层次上的区别,幽默代表着内涵、代表着气质,而搞笑则纯粹是来自于香港那片文化沙漠的商业产品,它是后现代的宠儿,却永远也别想登上大雅之堂。然而,真正的幽默是一种艺术,并不容易达到,与其披着幽默的外衣制造一些生硬的笑话,倒不如学着网络的风格来点儿实实在在的搞笑,反倒更能令人感到精神愉悦。《武林外传》之所以能得到年轻人的追捧,就是因为它不矫情、不虚伪、不假装深沉,总是以一种极端坦诚的姿态尽职尽责的努力搞笑着。正如其导演尚敬所说:“这部戏并不是拍给那些追求高雅艺术的人看的,而是拍给一些追求娱乐的人看的。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好玩儿。”

其次,颠覆了传统武侠文化。我国武侠小说中典型的“一个背负血海深仇的孤儿历经磨难,偶得奇功,然后报仇雪恨、建功立业、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模式在《武林外传》中完全没有用武之地。纵观《武林外传》八十集,其中所涉及的任何江湖恩怨都不是按照真正的武林法则——暴力法则解决的,所有的问题都是用智慧的调侃,用语言游戏和误打误撞来解决。在这样的武林里,江湖大侠们才是浅薄无聊之徒,动辄拳脚相加,几句话讲不好就翻脸打架,可是一旦真出了事,他们却一点用处都派不上,真正能挺身而出的是“臭名昭著”的小偷,能解决问题的是“百无一用”的书生,能化解仇恨的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这种对暴力与和平的另类解读,不啻于对传统武侠文化莫大的讽刺;而这种近乎于玩笑式的讽刺和嘲弄,恰恰暗合了网络一代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戏谑与解构的冲动。

其三,后现代式的自由拼贴。古装、喜剧、网络游戏、摇滚、英语、MTV、 友情、爱情、哲学原理、武功、江湖、流行歌曲,试想一下,什么样的母体才能承载以上所有的元素,什么样的编剧才能将他们合而为一,什么样的观众能够欣赏这种天马行空,什么样的时代可以允许这样的无所顾忌。在电影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罗拉快跑》、《大话西游》,它们完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杰出代言,现在,《武林外传》则成为电视领域里的又一个奇迹。观众在接连不断的惊喜和惊讶中感受着《武林外传》的不同凡响,禁不住要发自肺腑地对这部特立独行的电视剧倾诉:“我看好你哟!”(剧中佟湘玉语)

其四,台词有趣,句句经典。《武林外传》留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可能不是其剧情有多么跌宕起伏,其画面有多么恢宏华丽,而是那一句句既符合人物个性又令人忍俊不禁的经典对白。这些台词虽然常常超越作为明朝人所应有的知识范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古代和现代之间肆意穿梭,在汉语和英语之间来回摇摆,但却和整部作品的风格完全吻合,观众也绝不会因为其中出现“小资”、“王菲”、“人民币”而大惊小怪。另外,随着该剧的不断播出,许多对白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甚至口头语,佟湘玉的陕西话,白展堂的“点穴手”,吕秀才张口就来的“子曾经曰过”,燕小六动武前高喊的“照顾好我七舅姥爷家三外甥女!”都成了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甚至唱起歌来也是杜十娘的“郎君啊……”,可见这些经典台词的流行度之高。

作为《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自出道时起,就是中国第一代网络写手中的领军人物,被喻于网络“三驾马车”之一。尽管他特别声明:“剧本的内容与网络无关,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70后’、‘80后’中的一部分人,成长经历、知识结构都颇为相似,很多好笑的东西,已经存放在他们脑子里了,而我只是充当一个笑料的组织者。”但不可否认的是:《武林外传》从头至尾充溢着浓郁的网络文化品质,高度吻合了在网络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辈人所迷恋、所推崇、所膜拜的主流思想及审美趣味。而这一则“外传”的轰动,对于苦于无米下锅的电视创作者和制作机构来说,不啻于敞开了一片大有可为的“处女地”。

特情剧异军突起

众所周知,特工人员是军事力量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战争中,他们或深入敌营以身犯险,或监听情报智勇双全,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前几年,随着手抄本《一双绣花鞋》的再印成书,改编自此类故事的惊悚悬疑型反特电视剧曾经风靡一时,然而随后便是将近两年时间的沉寂。直到2006年电视剧《暗算》的异军突起,才带来了另一次新的风潮,而称之为“新”的原因就在于《暗算》及《暗算》之后的同类剧集(如《密令1949》等)为观众详细地展现了特工人员工作中的又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神秘的情报领域,这是此前的电视剧从未涉及过的。另外,由于涉案剧退出内地电视黄金档,观众需要这类有悬念的电视剧出现,而《暗算》既有涉案剧的特点,又并非真正的涉案剧,及时地填补了这个市场空白。

《暗算》改编自作家麦家的同名小说,由于电视剧通过对安在天及其父母两代特工人员的故事将“701”这一特殊部门的所有细节都表现得异常真实,使得有观众甚至怀疑作者本人就曾经是“701”的一员。面对媒体,麦家并未给出十分明确的答案,但却坦陈的确比普通人对那个特殊群体更了解。《暗算》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听风》、《看风》和《捕风》,这三部分看似相对独立,但相互之间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听风》中的阿炳天赋异秉,在遇到了安同志这名伯乐之后,其对声音的极端敏感使他成为了一名绝佳的无线电侦听人员,为我党的谍报和反特工作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阿炳那种几乎被神化了的天才听觉也导致了他最后的含恨而亡。《看风》中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天才女数学家黄依依是那个封闭年代里人们眼中的典型异类,被认为是一个放荡、妖媚的女人。但是在安在天看来,黄依依身上那种永不屈服、狂放不羁的性格正是一个优秀的密码破译人员所必备的素质。所以他力排众议,将这个看似最不合适的人选带入了情报领域。黄依依果然出色完成了众多对敌密码的破译工作,也理所当然和魅力超群的安同志上演了一段生死之恋。《捕风》主要讲述的是安在天之父的故事,他不仅机智冷静,更是才华横溢、风度翩翩。他乔装打扮,以国民党情报处官员钱之江的身份深入虎穴,在无比危险的环境下让观众观赏了一出惊心动魄的真人版“杀人游戏”,并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及时为组织传递出了准确的情报。本剧的情节错综复杂、悬念迭出,同时又做到了节奏紧凑、脉络清晰,凭借着电视声画结合的特殊魅力,已经完全展现甚至超越了原作,让观众欲罢不能。三个扣人心弦的谍报故事,一个“天才加死亡”的独特主题,一位詹姆斯·邦德式的完美主义英雄人物,这些已经足以让我们为2006年的《暗算》拍案叫绝。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导演兼主演柳云龙不仅外形俊朗,在气质上也和男主人公的身份十分吻合。特别是在扮演钱之江这一角色时,他的儒雅与大气,镇静与机智,以及眼神中震慑人心的坚定和不动声色的性感,产生了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男性魅力。难怪有人评价:“柳云龙在《暗算》中所表现出的精湛演技,简直可以成为中戏、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教学样本。”当然,其他演员也同样功不可没。如饰演阿炳的青年演员王宝强,他虽然是因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儿”而为观众所熟知,但确是在那之前就被慧眼识珠的导演柳云龙选中出演了盲人阿炳,他自身的可塑性和多面性可见一斑。陈述扮演的黄依依是电视剧中难得的爱情亮点,正是由于演员的全情投入,才使得一个时而像天使时而像魔鬼的多情的天才女子真正的活了起来。在《捕风》中扮演唐一娜的女演员于娜是模特出身,但这丝毫没有妨碍到她对于这位娇纵、任性、刁蛮、浑不吝国民党高官之女的塑造,着实让人又爱又恨,演员也借此机会实现了对自我的突破。此外,剧中还有由祝希娟饰演的华主任、由高明饰演的铁院长、由王奎荣饰演的戴主任、由石兆琪饰演的“大白兔”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大腕级别的配角在剧中所发挥的“绿叶”作用,整部电视剧才始终散发出摄人心魄的神采。

“靠谱”的京味言情

2006年,“靠谱”成为了一句流行语。这本是一句北京土语,可以用在很多场合,比如用来形容一个人很可靠、很对路子,或者形容一件事很有可行性。然而随着电视剧《动什么别动感情》2006年在全国电视台的轮番播出,不仅女主人公的这句口头语成了人们聊天谈话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这部电视剧也被公众评为近年来最“靠谱”的京味儿都市言情剧。

《动什么别动感情》是由文坛大师刘震云、王朔联手策划,著名导演唐大年与北京专栏女作家赵赵这一对夫妻搭档共同编导的都市新情感剧,集合了陶虹、张涵予、代乐乐、韩童生、韩影等老中青三代演员,可以说台前幕后都拥有坚实的阵容。另外,该剧的编剧赵赵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其嬉笑怒骂自成一体的写作风格一直受到大批都市白领的追捧,她是“后王朔时期”最能展现北京年轻人生活状态的作家之一,特别是她在剧中塑造的“贺佳期”、“贺佳音”两姐妹的形象,真是把北京女孩儿表面的伶牙俐齿、没心没肺和内心的善良宽容、敏感脆弱表现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由陶虹扮演的姐姐贺佳期已经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但他的男朋友万征却总是对她爱答不理甚至因为前女友的出现而三心二意。佳期表面上佯装坚强,不仅要以一副“傻大姐”的姿态来容忍男友对自己的欺骗,更要忍受来自公司老板的骚扰。这是典型大龄女青年的生活状态,她们在家庭的压力下不得不为结婚而结婚,又在生存的压力下为工作而工作。年轻男孩儿廖宇的到来彻底改变姐姐佳期和妹妹佳音的生活,她们姐妹二人同时爱上了他。在经过了一番匪夷所思的“竞争”之后,佳期在这个小她七岁的男孩儿身上明白了——爱之所以为爱,就是因为它纯粹。或许观众在观看该剧的时候,一直被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活泼生动的语言所深深吸引,而在全片播放完之后,人们才惊讶的发现:原来其中竟然包含了姐弟恋、三角恋、婚外恋、黄昏恋等种多类型的爱情,并且没有任何一种情感类型落入俗套,难怪观众将其评价为新时代的“爱情宝典”。

剧中的一家三代,每天以逗趣拌嘴吵架抬杠为乐,他们仿佛就是生活在你身边的邻居和朋友,每天过着和普通人一样“闹心”的生活,工作、恋爱、家庭没有一件事称得上完美,然而就在这众多的不完美中,他们却能依靠享受语言上的快感来苦中作乐、自我安慰。众多人物之间的相互调侃,幽默生动而不低俗,常常在不经意间向人们揭示出了情感和生活的真谛。而《动什么别动感情》中所蕴含着的浓浓的京味儿,与其说是主创人员刻意的追求,倒不如说是他们最自然的情感流露。说到底,该剧并不是像其他的都市情感剧一样将什么“青年人对爱情的迷惘”、“中年人对家庭的困惑”、“老年人对人生的感悟”当作重大的命题来呈现,它轻松、惬意,更像一出生活小品,既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却又在你耳边坏笑着说:“动什么,别动感情!”

本年度另外一部颇具京味儿的电视剧《半路夫妻》也因为故事情节新颖、人物对白鲜活、演员表演精彩而取得了不俗成绩。首先,该剧以再婚人群为题材,通过两个家庭的重组观照了中年人的情感,探讨了中年人对爱情的渴求,这在以往的情感题材剧作中是独辟蹊径的。另外,该剧重点讲述了由陈小艺扮演的社区女片儿警胡小玲和由孙红雷扮演的刑满释放人员管军之间与众不同的爱情历程。管军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而又有些许痞气的商人,他开朗、健康、真实、生动,并且在出狱后以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特殊魅力赢得了女警察的芳心,更使这个早已陷入婚姻坟墓的“男人婆”重新绽放了女性的光彩,这种略带好莱坞式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为常常被排斥在情感边缘的中年人创造了一个温馨浪漫的都市爱情童话。

经由上述两部电视剧的成功,我们不难发现:那种肉麻、矫情、矫揉造作的言情剧已经过时,与不食人间烟火地空喊“我爱你”相比,与没完没了地哭哭嚷嚷大悲大喜相比,人们更愿意看到真实的生活和爱情,更愿意看到和我们一样平凡的普通人走下空中楼阁,在“现实”里说“正常话”,做“正常事”。

拍给孩子看的电视剧

在我国,优秀的青少年题材影视剧可谓凤毛麟角。虽然在各种影视剧中也不乏儿童的身影,但他们却常常被作为教育的对象点缀着成人的世界,不是装腔作势就是少年老成,几乎泯没了童趣和纯真。更有那些所谓专门“拍给孩子”看的电视剧,要么成为了呆板僵化的第二课堂,要么就是以成人的心态编造出一些连孩子都觉得“小儿科”的过时故事。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脱离现实、枯燥刻板的说教将天真可爱的孩子一步步推到了情情爱爱、缠缠绵绵的偶像剧身边。所以当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的制作方最初宣称要打造一部“中国版《成长的烦恼》”时,并没有带给人们更多的期望。然而随着去年《家有儿女》第一部100 集的播出和今年第二部100集的广受追捧,人们终于看到了中国青少年题材影视剧的希望,中国的少年儿童也终于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电视剧。

《家有儿女》中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是各自离异后又再婚的,妈妈刘梅带着儿子刘星,爸爸夏东海带着女儿小雪和在美国长大的小儿子小雨,这样一来,一个拥有三个孩子的家庭既符合了某些生育政策和社会现状,又在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制造更多戏剧冲突的机会。按照情景喜剧的既定格局,该剧每天播出一到两集,每一集的时间都在三十分钟左右,内容也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以及父母对待这些问题时的不同态度和解决方式。但与以往那些板起面孔训教的姿态不同,该剧的编剧准确地捕捉到了在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所独有的特点——时而张扬、时而胆怯、时而虚荣、时而自恋、时而古灵精怪,时而又不知所云,这才是真正的孩子、真正的童年。同时该剧将所有的矛盾冲突都融入到轻松幽默而又贴近生活的小故事当中,没有那么多矫饰,全凭自然、清新、朴实的家庭之爱取胜。观众在短短的三十分钟里,被真情所打动,为天真而微笑,又在无形中领悟了为父母、做儿女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家有儿女》中的每一个演员都让人倍感亲切,特别是几个小演员:个性直率、坚持原则、被奉为优秀典型的小雪;与影帝夏雨颇为神似、演技浑然天成、张弛有度的刘星;完全本色出演,自命为最帅最有前途的小“海归”的小雨,他们能在镜头前表现的那么自然,毫不做作,完全展现了当代青少年最本真的天性,实在难得。

总之,《家有儿女》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青少题材电视剧,在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领域内,它结合当下国情,学习先进经验,成功地打造出了一个中国版《成长的烦恼》,令国内所有的家长和子女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结语

2006年,中国内地电视剧出现了很多新的类型、新的题材,制作水平也有了一定提升。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乔家大院》、《暗算》、《武林外传》等作品,凭借优良的制作,冲击着电视剧创作的传统格局,也在经济效益和收视率上创造了新的奇迹。然而,这些优秀电视剧的数量对于全年播放的所有电视剧来说,其比重却近乎微不足道;有时候,甚至连续一两个月都难以出现一个亮点。因而可以想见,每天占据荧屏的有多少情节雷同、节奏拖沓、味同嚼蜡的滥竽充数之作,无怪乎观众时常抱怨无剧可看。就拿我国内地的警匪剧和偶像剧来说,警匪剧似乎统统是孪生兄弟,全中国所有的案件都和黑社会、海洛因有关,不打进敌人内部就破不了案;偶像剧又盲目仿效日韩,彻底奉行“拿来主义”的同时常常取其皮毛剔其精髓,演员造作的表演更是让许多偶像剧成为了上演矫情闹剧的舞台。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内容为王”、以讲好故事为核心任务的电视剧创作过程中,编剧的作用居然被一再漠视;一部电视剧的预算中有关剧本的费用只占到总体投资的6%—8%,编剧在创作中的话语权也得不到有效合理的保障。在这一点上,美剧和韩剧的做法值得中国内地充分借鉴:编剧是一部电视剧的灵魂和核心,而且和演员一样具有可持续的品牌效应,为电视剧的艺术水准和收视效果提供值得信赖的保障。

什么是优秀的电视剧?说到底,对普通观众而言,对电视剧的要求无非是取材新颖、故事性强、结构巧妙、人物鲜活、语言生动、表演贴近生活,等等。结合本文涉及的优秀剧作来看,2006年的中国电视剧创作带给我们的欣慰终究大于失落。《乔家大院》的立意、《暗算》的情节、《神雕侠侣》的特技、《武林外传》的风格、《动什么别动感情》的语言、香港的古装、台湾的偶像、美国的“大片”还有韩国的童话……目所能及的这一切,丰富着2006年中国的电视剧文化景观,也刺激着我们对来年荧屏风景的期望。我们衷心企盼,破茧而出的中国本土电视剧创作,在产业化和全球化的意义空间里,在时代的推进中创造更多激奋人心的业绩。

标签:;  ;  ;  ;  ;  ;  ;  ;  ;  

神秘的成功与突破--论2006年中国电视剧创作_电视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