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与“钱途”——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原部长范平的堕落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家港论文,仕途论文,轨迹论文,市委宣传部论文,部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不少落马的腐败官员相比,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原部长范平显得与众不同。这不仅是因为他年轻、能干,仕途上一路春风,也不仅是因为他腐败的手段“推陈出新”,而是因为他的腐败很有特点:几乎是从走上仕途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抱定了一个“理想”——实现仕途和“钱途”的“双赢”。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注定要走上腐败的不归路。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范平费尽了心机。他一方面要做出政绩,以图仕途顺达;另一方面又要绞尽脑汁想着怎样假公济私、中饱私囊。
他赢了,也输了。赢得风风光光,输得干干净净。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他利用自己的精明能干在仕途上达到了令同龄人羡慕的高度,同时又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聚敛了巨额钱财。然而,东窗事发,这所有的努力和“收获”都付诸东流,只留下终身的悔恨和遗憾。
为“理想”立志入仕
范平出生在张家港鹿苑镇一个农民家庭。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聪明伶俐的他备受宠爱。全家对他的期望很高,他也很争气。198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水利方面的最高学府——河海大学录取,从此令人羡慕地跳出了“农门”。
毕业后,范平怀着满腔的热情选择了返乡,先后在张家港市水利局鹿苑水利站、市水利局秘书科、市水利设计勘测室任职。科班出身的他,在这里专业对口,工作起来如鱼得水。
但是,范平不满足于这种按部就班的平淡生活,他有着更大的“抱负”:趁年轻创下一份“家业”,过上让人眼热的富足生活。他为自己设计的实现路径不是下海经商,而是拼命往上爬,谋取官位。在他看来,下海经商太辛苦,还是靠手中的权力来钱快。
他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领导和组织的垂青。1995年10月,年仅27岁的范平被擢升为张家港市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副经理,同年12月便成为总经理,1997年2月又当上了张家港市水利农机局副局长,刚入而立之年就坐上了局长兼党委书记的交椅,2001年7月再上一个台阶,进入了张家港市的核心领导层——当上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范平如愿以偿了。在品尝了平步青云的“美酒”之后,他开始睁开贪婪的眼睛。
受贿“创业”
借着仕途上的一帆风顺,范平极其高明地对手上的权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1997年初,刚刚荣任水利农机局副局长的范平,交椅还没有坐热,就接受了个体包工头胡某奉送的5000元人民币。作为回报,他把两条河道的水下疏浚工程安排给了胡某,迈出了权钱交易的第一步。
担任市水利农机局主要领导职务后,他牢牢抓住各项工程的发包权这个“肥缺”。包工头们蜂拥而至,且多“出手不凡”:最少的1800元,最多的10万元。不论多少,范平一律照单全收。
在众多请托人中,顾某与范平的关系持续得最长,从2000年初一直延续到了2003年初。此间,顾某为感谢范平将水建公司的朝东圩港闸、渡泾港闸等水利工程安排给自己施工,先后送上了“好处费”4万元。
2000年9月,水建公司转制,范平为增加自己的投资入股份额,要顾某“解决一些费用”。顾某很爽快地送去10万元,让范平颇为满意。
同年11月,范平负责张家港市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对外招标十一圩闸加固工程,遂将这次招标当成了回报顾某10万元“供奉”的机会。经过精心安排,顾某顺利中标。
渐入“佳境”
为早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范平在大肆收取贿赂的同时,还开辟了“借鸡生蛋”的“钱途”。
1997年9月,个体包工头奚祝明通过其给范平当司机的侄子奚晓东,提出能否得到一些工程。此等“良机”,范平岂能错过,满口答应的同时,又称要收取一部分款项作为“水建公司的收入”。奚家叔侄对此心领神会。
1998年初,由奚祝明“承包”的锦丰振丰圩砼护坡、九龙港涵洞两侧护坡工程完工。范平有意抬高工程预算,并给公司财务上批示,尽快付清奚祝明的工程款。拿着范平的批示,奚晓东先后三次从水建公司领取工程款近30万元。经过“核算”,范平认定该工程有25万元的利润,便找来奚家叔侄召开“分配会议”,分给二人5万元,其余的20万元装入自己腰包。
作为受过现代高等教育又深谙市场经济规则的年轻官员,范平颇有经济头脑。对贪污受贿得来的横财,他并没有像传统的贪官那样或者存入银行,或者用于声色犬马,而是用于投资,以实现宏大的“理想”。
他看准了房地产市场的升值潜力,除去小部分赃款投入股市及作为公司转制时的出资外,大多数资金都用于购置房产。
2002年4月至11月,范平分别以其妻女、兄弟等亲属的名义,在张家港市、苏州市区及南京购置五套带车库的豪宅,总面积超过800平方米,至案发时已合计支付房款180余万元。根据楼市行情,不出范平所料,这些房产的价值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当初购买时的“成本”。
从纯商业的角度来看,范平的这些投资看起来都很成功。但事实上,他用来投资的钱都是通过违法犯罪活动得来的,这一点使他的“成功”黯然失色。
“转制”成“大业”
受贿和“借鸡生蛋”的把戏,对范平来说只是小打小闹,其最得意之笔是通过转制的机会,将水建公司变成了个人控股的私营企业,名副其实地置下了自己的“产业”。
2000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决定水建公司进行转制。被委任为转制小组组长的范平感到机会来了。
由于2000年10月范平已经出任张家港市水利农机局局长,根据有关规定,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他不能到转制公司入股。到口的肥肉岂能丢掉?范平想出了一个变招——以妻子奚浣沙的名义入股。
其后,奚浣沙和其他股东以及水利局工会持股会共同出资110万元,买断了水建公司,但因未达到规定的800万元注册资本金,公司未能登记成立。2001年3月,水利局党委决定以局下属国有企业张家港市长江保坍实业公司名义出资入股,又发动原水建公司职工出资,使张家港市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得以注册成立。
根据出资比例,该公司国有资产占有近72%的股份,这与范平当初的如意算盘大相径庭。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要飞掉,范平心有不甘,决心把“转制”进行到底。在未经主管部门审核的情况下,他私自将保坍公司577.6722万元资产折价成196.41万元进行转让,并通过减少净资产、将不该核销的资产核销的手段,“剥离”掉192.40万元的国有资产。这样一来,范平一伙实际上仅上缴给水利农机局区区4.01万元。
2001年6月28日,范平代表保坍公司分别同其妻子奚浣沙及其他几个股东签订了《市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合同》,将该公司持有的水建有限公司股份全部予以转让。这一转,水建公司的控股权就到了范平夫妇的手中,其他股东只不过是陪衬而已。
至此,范平实现了“有产有业”的理想,仕途和“钱途”都达到个人生涯的顶峰。
身败警世人
范平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明火执仗地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激起了公愤,举报信像雪片一样飞到纪检监察部门。
很快,纪检部门对他实行“双规”,随即又移送到检察机关。
2004年7月12日,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范平提起公诉。沧浪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为:范平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35.48万元、贪污20.87万元,伙同他人共同职务侵占105万元,实得20万元,另外还有76.92万元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其行为已构成犯罪,按照数罪并罚规则,决定执行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55万元。
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是敛财的工具。想发财就不要从政,要从政就不能发财,不清不白的人是没有出路的。那些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做着仕途和“钱途”“双赢”美梦的腐败分子,注定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范平从一名年轻领导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既令人痛恨,又让人惋惜。与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59岁现象”相比,这些年轻干部的腐败对党、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更为严重。各级党组织必须切实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防止和杜绝“29岁现象”、“39岁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