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障论文,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社会保障问题。他们是以思想家和政治家独特视角,根据当时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从历史发展的高度,以一种广义的社会保障观念,对社会保障一些事关全局的内容做出阐述,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确立了社会保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目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着较为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保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确立了社会保障的基本目的。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其认识基础,他对社会保障在整个革命战争中意义和目的的认识,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而不断深入的。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对根据地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人民军队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能够得到发展的原因时,曾指出:优待红军家属是红军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社会保障与抗日救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改良工人、职员、教员和抗日军人的待遇、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救济失业、赈济灾荒等社会保障问题作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内容,有关论述体现在他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突出了社会保障在抗日救国中的重要性。1942年,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文中指出:“为了革命,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明确提出革命时期实行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这就把对社会保障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毛泽东还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将采取调节劳资间利害关系的政策。一方面,保护工人利益,根据情况的不同,实行八小时到十小时工作制以及适当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保障工会的权利;另一方面,保证国家企业、私人企业和合作社企业在合理经营下的正当的盈利;使公私、劳资双方共同为发展工业生产而努力。”毛泽东这些关于社会保障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中国革命时期社会保障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统治造成的广大失业群众,毛泽东指出:“由于社会经济改组和战争带来的工商业的某些破坏,许多人对我们不满。……失业的知识分子和失业的工人不满意我们”,“我们要合理地调整工商业,使工厂开工,解决失业问题,并且拿出二十亿斤粮食解决失业工人的吃饭问题,使失业工人拥护我们。”根据这些重要认识,新中国迅速在企业中建立了失业救济制度。同时,对广大地方的水灾和旱灾,也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使人民群众从社会保障事业的实施中切身体会到新政权的优越性。1951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政务院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它的实施深得广大职工的拥护,职工的普遍反映“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许多职工把劳动保险比作农民在土改中分得的土地,喜庆生活有保证。他们初步尝到了生老病死有保障的幸福,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1954年,在毛泽东领导下,新中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社会保障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同样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也对社会保障做了一系列的论述,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也是以“人民利益”为其认识基础和理论根基,始终将为人民谋福利,为劳动者谋求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社会主义命运的高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意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目的的认识更具有时代性和紧迫性。
由于“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破坏,针对百业待兴的复杂局面,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主义再生产得以进行的一个基本条件,一旦劳动力再生产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再生产也会受到危害,如何保护好社会主义的劳动力再生产?应该是在劳动力的生活发生困难或障碍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他从解决工人和知识分子最关心的最基本的待遇入手,提出了社会保障在这个时期的目的,就是要首先保障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福利,只有保障了他们的福利,他们才会有积极性去发展生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可能前进。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在1978年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为改善教职员工的物质生活待遇积极创造条件。首先,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办好集体福利事业。”他还在同年10月召开的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工会要努力保障工人的福利……工会组织要督促和帮助企业行政和地方行政在可能的范围内,努力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和卫生条件,同时要在工人中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助活动”。实践证明,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在改革开放以后起了重要作用,人民生活稳定,生产迅速恢复,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社会主义建设有保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987年10月,邓小平在《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一文中指出:“这一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连温饱都没,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这句话包含着邓小平重要的社会保障思想,这就是:邓小平把温饱保障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的基础和起点,并始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保障的发展牢牢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保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并通过改革开放的成果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社会保障与社会主义密不可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没有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可靠、更广泛的社会保障。
二、确立了社会保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原则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背离这些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在这些原则中,最基本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社会保障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问题。
毛泽东以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对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作为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如果生产力不发展,社会保障会因缺少物质基础的支持也难以发展。如果社会保障水平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会使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缺少社会保障的保障作用而受到阻碍,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对矛盾中,两者的地位和作用不是等同的,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决定的作用,是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社会保障的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保障的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物质财富增加了,社会保障才能发展。对此,毛泽东在1953年夏季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福利不可不谋,不可多谋,不谋不行。”毛泽东从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的高度,明确以生产发展为重点,把握住了社会保障发展的关键,提出了社会保障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基本原则,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社会保障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以及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对三种利益关系以及积累和消费都要有个正确的安排,这个安排要以适度为原则,寻求三种利益以及积累和消费的最佳结合点。对此,他指出:“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他认为,处理三种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那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在如何正确处理消费和积累问题上,毛泽东认为,消费多少和积累多少也要适度。处理两者关系的一个总的原则是“既要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积累,又能保证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为了实现积累和消费的适度原则,毛泽东提出了以丰补歉的思想。以丰补歉,这就使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使用更趋合理性,提高了防范灾害的能力和社会保障的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从而更加有力地论证了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在农村,“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1946年,他在审阅关于经济建设的几项通知的初稿时,特别指出工人的福利提高要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中求得。1948年,他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生活的改善不应当超越经济情况所许可的范围。可见,毛泽东非常注意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时时注意遵守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与发展生产相适应的原则。他既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又把这种提高看成一个渐进过程,这就从根本上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方向进行了历史定位。毛泽东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是深刻的,反映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在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他一方面继承了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另一方面又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做了新的阐述。1978年10月,邓小平在《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工人的福利不可能在短期间有很大的增长,而只能在生产增长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增长。但是,这决不能成为企业领导不关心工人福利的借口,尤其不能成为工会组织不关心工人福利的借口。”邓小平认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保障的实现程度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最终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因此,他还说:“我们也反对现在要在中国实现所谓福利国家的观点,因为这不可能。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保障与发展生产力关系的思想中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中面对的重大问题。邓小平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互相联系的,共同处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个统一体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效率制约公平,公平反作用于效率,只有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因此,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反过来,社会公平又是促进提高效率的动力。邓小平的这种认识,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当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生产和保障生活出发,不要一下将社会保障项目定得过多、待遇标准不要定得过高,坚持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
三、确立了社会保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包含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重要部分和内容。不同时期,各部分的作用和内容不太一样。毛泽东、邓小平从广义的社会保障角度,根据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对社会主义社会保障进行了理论创造,确立了社会保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内容。
1942年,毛泽东基于深刻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怀着对人民群众炙热的情感,在《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一文中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从社会保障角度讲,这里的物质福利,诸如盐、米、房子、穿衣及生孩子等问题,显然已涉及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保障劳动群众基本生活的思想。
社会保险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包括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保险。这里,仅以社会保险中的退休养老为例,由于其涉及千万劳动者退休以后的切身利益,为广大劳动者所关注,改革开放以前,普通劳动者退休制度比较健全,但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退休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领导职务终身制所带来的弊端,认为领导干部终身制“不利于领导层更新,不利于年轻人上来。”于是从解决领导职务终身制,改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高度,提出了建立干部离休、退休制度的思想,赋予社会保险以全新的内容。邓小平认为,解决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步骤地和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退休制度”,同时提出“退休、离休的干部,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各方面,都要逐个做出妥善安排。”根据他的指示,国家对不同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规定了不同规格的离休待遇,提出了一部分老干部可以担任荣誉职务,享受原工资待遇的条件。邓小平以自己率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实际行动,促使这一制度的实现。邓小平所倡导的干部离休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社会救济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毛泽东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同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针对旧中国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极其贫困,提出革命每当在一个地区获得胜利,人民政权都要首先解决人民群众的社会救济问题。这种救济具有经济和政治解放的性质,已经突破了一般救济的范畴,人民群众正是从这种救济中初步感受到自己的解放和新政权的优越性。因此,毛泽东在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强调社会救济的重要论述,既是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倡导的社会救济方法同时,又对其赋予全新的内容,实现了一次理论的创新。毛泽东关注的社会救济主要是和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救济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应急性的生活救济。这种救济在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时期,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救济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被救济者的自救能力。因此,邓小平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新的社会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扶贫救济模式,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救济思想。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对贫困户、贫困县的救济从“输血型”转变为扶持发展的“造血型”,仅1988年一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扶持贫困户1106.8万户,当年脱贫337.8万户,脱贫率为30.52%,到1990年,使全国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贫困户已从1.1亿人减少到4000万人,“造血型”的社会救济,使落后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邓小平倡导的扶贫救济模式能够增强被救济者的自救能力,并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标签:社会救济论文; 毛泽东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保障资金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