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为[1]2002年在《中国海洋石油开发战略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系统分析CNOOC的发展背景、发展潜力、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意义基础上,结合CNOOC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对中国海上石油的开发与管理战略进行了研究。 海洋石油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下,加强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保证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能源危机的长远之计,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的能源保证。 海上原油快速增长是中海油实现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十五”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体现了国家对CNOOC的迫切要求和CNOOC为满足国家要求所尽的最大努力,它的实现将大大促进CNOOC和中国海上石油工业的发展,也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这个计划中的原油产量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从现有开发理念为出发点,以ODP为依据制定的,因此,这个规划仍然是以目前国内外油田常用的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叁次采油这种叁段式开发生产模式为基础而制定的,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并非最佳效果。因此,有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可能。 在目前探明的海洋石油资源中,渤海稠油所占比重大,但水驱采收率低,因此以提高水相粘度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此具有很大潜力。 本文在充分研究、分析目前海洋石油开发模式及近年来石油开发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原油开发领域的最新技术为依托、以尽可能不断提高原油的采收率为开发指标、以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海洋油田开发新模式为:在CNOOC的核心业务中把努力提高油藏采收率作为油田开发与生产的战略目标,并与勘探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把“在最短时间内,开采原油达到油藏最大采收率”为油田开发的指导思想。在现阶段把尽快解决聚合物驱油技术使采收率再提高10%以上作为此模式的基础及技术保证;利用石油开发生产最新技术,大幅度提高油井产量和油田产能,加快油田开发速度,缩短一次采油时间;模糊二、叁次采油界限,合并这两个阶段,把它作为提高油藏采收率、使油田高产稳产的两项系列技术,加以优化、组合、综合应用,在达到大幅度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特同时,大大缩短油田开发时间,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摘要经济效益。 新模式的技术基础是:稠油油藏适度防砂完井技术、斜井井下举升工艺技术、聚合物驱及复合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的驱油用聚合物研制与开发……等。 它的应用将对海上石油开发带来全新观念,不仅可以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效益,为 CNOOC实现“十五”规划及 20 5年远景规划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证。而且有可能将CNOOC的10年发展规划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并促进CNOOC的更快发展。同时将带动一系列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石油开发新技术,它的成功将使CNOOC的原油年产量和开发效益显着增加,大大增加我国的战略安全程度,同时也将成为CNOOC进军国外海洋油田开发的锐利武器。 它是在综合考虑石油工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海洋石油开发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及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影响等条件下提出的海上石油开发新理念,涉及我国的能源、化工与石油化工、机电、船舶制造等基础产业,它的应用能够带动一大批基础产业和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国家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给予政策支持。
冯有良[2]2013年在《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测度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始终离不开自然资源。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正逐渐加深。从古到今,自然资源开发经历了从单一地上到地上地下兼顾,从单一陆地到陆地海洋兼顾的进程。广袤无垠的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洋油气、海洋矿产等自然资源。20世纪80~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率先制定了海洋开发战略,随后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也先后制定了海洋开发战略。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制定《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提出把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作为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指导思想。海洋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资源开发不同于陆地资源开发,除了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海洋灾害是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不可忽略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灾害是制约近海海洋资源开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鉴于此,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系统工程论、灾害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协同学、海洋资源开发理论、海洋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做了如下研究工作:(1)在明确研究背景与目的,熟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准确界定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灾害管理的研究边界,阐述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述评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海洋灾害的测度方法。界定海洋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对海洋资源的构成,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的分布进行阐述;分析研究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灾害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对比测度海洋灾害的理论与方法。(2)针对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不同类型海洋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方位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着重分析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致灾机理,介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现状,对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致灾机理进行剖析;理论联系实际,从海洋灾害影响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程度和导致灾害发生两个层面进行分析。(3)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测度体系构建作为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在定性剖析近海致灾因子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考虑致灾因子影响海洋资源开发的特点,构建致灾因子的定量测度模型。然后在定性剖析近海主要海洋灾害致灾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考虑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海域利用类型、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15个指标,构建海洋灾害定性测度体系。统计分析收集到的我国近海海域海况数据资料和相关文献,根据要测度的各个致灾因子形成不同的样本,根据海洋灾害对海洋资源开发的影响程度设定阈值,运用建立的定量测度模型对我国近海的主要致灾因子按照不同重现期从不同的空间、方位进行测度,最终得到致灾因子的定量测度结果。运用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定性测度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经过专家打分确定各个指标的数值,把计算出的定量测度结果带入定性测度指标体系,最终得到定性测度结果。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定量测度结果反映的是海洋灾害的破坏强度;把定量结果带入定性测度指标体系,经过专家打分确定的是海洋灾害影响海洋资源开发的致灾概率。经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后基本得出特定海域海洋灾害影响海洋资源开发的情况。(4)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国际经验总结。借鉴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灾害管理、海洋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着重参考以上各国在海洋灾害御灾管理组织、御灾管理运行机制、御灾管理法律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总结发达国家在海洋灾害管理和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共同特点。(5)保障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御灾管理实现路径。在以上各个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海洋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确定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提出优化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机制的建议,从海洋灾害日常管理、海洋灾害监测预报、海洋灾害事中控制和海洋灾害后恢复重建四个方面确定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的实现路径。御灾管理涵盖主要海洋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日常管理工作、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监测与预警工作、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实现路径综合考虑灾害应急机制、灾害预防机制、灾害预警机制、御灾反应机制和灾害控制机制,从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人员和全社会的角度寻求保障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可行路径。
罗佐县[3]2009年在《我国海洋油气生产对外合作现状及展望》文中指出论述改革现行油气资源管理体制,适度引入竞争机制,放开海洋油气对外合作专营权,广泛吸引外资和技术加盟我国海洋油气产业是发展我国石油工业的现实选择。
杨海波[4]2007年在《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石油供应越来越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石油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对石油工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能源尤其是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石油供需、石油安全、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高油田的勘探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实现油气上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分析中国油气上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油气资源的供需形势和保障程度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论述了中国油气资源现状对油气上游工业提出的挑战,阐述了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比较详尽地阐述了本项研究所涉及的企业竞争理论、价值链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力的建设构想。通过中国油气上游工业的现状分析,说明了中国油气上游工业相关技术层面以及体制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详尽阐述了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第四章中,对世界主要石油公司上游竞争战略概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国内外叁个大型油气公司的油气上游竞争战略特点的剖析,对比了国内外石油公司上游竞争战略的差异特征。第五章通过对基础竞争战略、竞争发展战略和辅助竞争技术战略叁个部分的分析,构建了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内外油气上游市场竞争战略体系,提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正确竞争发展战略的制定,将成为我国油气资源的持续有效开发和安全稳定供应必然途径。第六章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及保障措施完善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议和结论。
艾丰, 魏宜清, 陈新华[5]1995年在《石油问题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石油问题分析及对策艾丰,魏宜清,陈新华石油问题以其特殊的战略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其多变的发展前景和复杂的利益关系,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石油工业,尤其是陆上石油采掘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能源供给水平,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石油化工、化纤纺织等...
陈其宗[6]2002年在《中国西部新区油气勘探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加入WTO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加,石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给予西部石油工业较多的优惠政策,西部新区勘探时机日趋成熟。西部几个主要盆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勘探程度较低,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接替区,西部新区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风险大,因而,在勘探前进行必要的环境、地质、资源、经济评价,有利于风险的回避。 中国石油工业在体制改革上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对企业经营干涉太多,企业对政府依赖太强,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适合与国际接轨的法人治理结构。分析我国石油工业走过的历程、勘探模式及经营现状,分析国际石油企业勘探模式,并以此为鉴,制订出适合我国西部新区油气勘探的新模式,无疑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本文阐述了我国西部油气勘探的必要性、建立西部新区油气勘探模式的客观性及西部新区油气勘探模式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分析了我国西部环境特点、国内外政府、石油企业石油勘探的管理模式及其特点;提出了适合我国西部新区的油气勘探的政府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模式、财务管理模式、西部新区油气勘探的信息系统;阐述了西部新区油气勘探的发展战略模式、及西部新区油气勘探战略实施模式。最后在附录中讨论了西部新区勘探项目的评价方法。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在西部新区石油勘探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职能与关系;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注重扁平、精干、高效;注重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模式以及西部新区油气勘探的实施、项目评价、监督监控体系的建立;在经营上转换机制,突出经济效益,降低勘探成本;坚持以科技、人才为本,制订全新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树立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西部新区石油勘探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主动与国际石油行业接轨,发展壮大自我,。
朱虎军[7]2007年在《监督监理技术公司油田工具战略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监督监理技术公司是中海石油基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十大专业公司之一,成立于2005年1月,是从原渤海实业公司分离出来的。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海上监督监理业务,油田工具服务业务,增产大修业务,海上工程支持业务以及海洋油、气田开发环保业务。为了扩大四海业务范围,提升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服务质量,完善监督的整体服务链条,公司一直以“提供满意增值的监督监理服务”为目标。作为监督监理公司利润主要增长点之一的油田工具服务产业,以其特有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提供钻井、完井、修井工具保养、组装及维修于一体,以及海上现场工具工程师人员服务、作业准备项目服务为主要业务的服务团队。考虑到进一步促进和适应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远景规划,认真进行油田工具发展战略的规划和研究对于监督监理技术公司的来讲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运用现代管理理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以监督监理技术公司油田工具服务业务为研究对象,对其内部环境及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识别和评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1.监督监理公司及油田工具中心概况和现状分析2.油田工具产业分析定位3.油田工具中心战略设计及发展规划4.油田工具产业的战略对策建议
费文旻[8]2016年在《嵌入FLUENT技术的某海洋石油改扩建项目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东海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但是由于东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如果在工程开发期间发生火灾、爆炸、泄漏等事故,不仅对开发者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还会对国家的外交及开发战略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亟需完善适应东海开发特点的安全管理模式。本文以某海洋石油改扩建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嵌入使用FLUENT技术,在运用PHA方法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某海洋石油改扩建项目进一步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定量分析,确定危险区域及影响危害程度。较完整精确地进行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并与“互联网+”融合,为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阶段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依据。通过闭环的体系化管理,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安全管理,打造符合东海开发特点的海洋石油工程开发安全管理模式。
刘堃[9]2013年在《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转变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以此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面临的资源和环境两大发展瓶颈,整体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十二五”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攻方向。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现有的一些探讨多限于应用分析,缺乏既能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又能体现海洋产业内在属性的深层次理论分析和系统思考。本文以“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对策研究”为研究主线和基本思路,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和案例分析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海洋高效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深海油气业如何培育逐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和贡献包括:(1)对海洋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及组成门类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界定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基于“战略性”“新兴性”两个视角,构建了评价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遴选了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等六类产业作为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组成门类。(2)尝试探讨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举措,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即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要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建立有效投融资机制,保证科技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注重国际合作,相互取长补短。(3)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即技术创新、自然资源、资金支持、人才资源、需求条件、政府行为,归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演化路径,即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着力点并以此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模型。(4)对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海洋高效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深海油气业如何培育逐一分析。分别阐述了以上六类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六类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与现实问题,基于技术创新、投融资、人才引进与培养、需求激励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机制。(5)基于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的结果,从六类产业的共性问题出发,主要立足政府角度,提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扮演的角色和应采取的叁类政策措施。
高乐华[10]2012年在《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优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公众对海洋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对海洋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海洋经济社会效益节节攀升。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探查、开发与利用工作,不断调整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并颁布了一系列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了多种海洋综合管理措施,以确保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然而,受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规模化、持续性推进的冲击,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仍在持续恶化,人为因素引起的海洋灾害不断增多,生物多样性继续下降,近岸水域污染与生境破坏愈加严重,海洋自然净化与平衡能力不断衰退,海洋生态、经济与社会非协调发展的苗头逐步显现。鉴于此,立足于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可持续发展论、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基于海洋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等交换关系,依据经济社会系统是导致当前海洋生态系统急剧恶化的根本原因这一观点,将海洋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海洋经济系统、海洋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联结为一个整体。对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简称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进行界定,在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定量测算系统发展状态,揭示出叁个系统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模拟并分析沿海11省市典型非协调(海洋生态系统迅速恶化)状态形成的关键因素与传导机理,进而提炼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可采取的叁种基本模式,并给出推进系统协调发展的优化机制和具体措施,以期弥补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不足,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基础理论。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相关概念,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协调、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等进行了界定,探讨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海洋生态、经济和社会叁个子系统的功能、地位及构成,运用归纳演绎法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经济目的性、人工干扰性等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耗散结构、协同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进行了梳理。(2)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首先,依照统计数据对1995年、2003年、2009年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叁个子系统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继而,应用能值模型等定量方法,对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进行了衡量和剖析。(3)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状态及其协调度测算。首先,运用生态足迹法、承载力模型等,在构建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对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各子系统及复合系统的发展状态进行了量化辨识;进而,分析了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各子系统及复合系统发展状态的时间演变轨迹和空间差异特征;然后,应用交互胁迫论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叁个子系统的时空动态关系曲线进行拟合,证实了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胁迫关系;最后,运用耦合模型对各子系统之间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判别出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阶段及所属类型。(4)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非协调状态形成机理模拟。首先,在(3)测算结果的基础上,归纳并列举了当前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非协调状态及具体表现;然后,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经过提出假设、构建模型、拟合评价、调整修正、结果检验等步骤,对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典型非协调(海洋生态系统迅速恶化)状态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定量模拟;接着,运用因果链分析法剖析出非协调状态的主要成因,发现并总结了典型非协调状态形成的关键因素及传导路径,构建出非协调状态形成的结构模型;最后,在估算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非协调成分关键因素预警界限的基础上,构建起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非协调状态的预警机制。(5)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目标与模式选择。首先,在前叁章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成果,理顺了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并制定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总体性、效率性和各子系统分阶段目标体系;进而,探讨了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性、功能性和时空性协调发展的内容;最后,依据相关领域实践经验,构建出经济主导型、生态主导型、节约社会型叁种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可选择的模式。(6)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优化机制构建。首先,针对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现状、协调演变规律和非协调状态形成机理,建立起用以维系系统协调运行的动力机制、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继而,从产业调控、市场调控、社会调控和政府调控等视角,进一步提炼出优化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具体操作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海洋石油开发战略与管理研究[D]. 周守为. 西南石油学院. 2002
[2]. 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测度与管理研究[D]. 冯有良.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 我国海洋油气生产对外合作现状及展望[J]. 罗佐县. 化学工业. 2009
[4]. 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杨海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5]. 石油问题分析及对策[J]. 艾丰, 魏宜清, 陈新华. 战略与管理. 1995
[6]. 中国西部新区油气勘探模式研究[D]. 陈其宗.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7]. 监督监理技术公司油田工具战略分析与对策研究[D]. 朱虎军. 天津大学. 2007
[8]. 嵌入FLUENT技术的某海洋石油改扩建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 费文旻. 华东理工大学. 2016
[9]. 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D]. 刘堃.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10]. 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优化机制研究[D]. 高乐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标签: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 海洋资源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海洋污染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海洋强国论文; 中国海洋石油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