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交通,让我们惊喜不断(论文文献综述)
陈玲[1](2021)在《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的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地产经济快速发展至今,房地产行业开始进入发展成熟时期。2020年政府对房企颁布的三道红线、银行房贷集中管理、五档红线等政策导致了过去那个高增长、高杠杆、高利润的地产时代不再重现,房地产行业进入低增长、低毛利、中低杠杆时代。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资源”比拼转向“产品”竞争。据统计,如今大多数的买房消费者最重视的已经不仅仅是户型,还有社区景观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产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深切关注。由此,论文以体验经济时代下的地产景观行业为研究背景,以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为研究对象,以顾客价值、体验价值等相关研究为理论支撑,研究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给顾客带来的全生命周期景观体验以及顾客实际感知的体验价值,深度探究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的提升策略。论文基于层次式体验价值结构测度模型,并通过对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相关人群的深度访谈,最终形成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的测量维度模型。并针对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现状,结合测量模型的三个维度十二项体验价值关键影响因子的调查问卷,梳理出顾客感知体验价值较低的一部分关键影响因子,有针对性地提出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的提升策略。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在功能性价值方面,针对目标客群的需求,构建完善的景观功能配套,更多的参与型景观空间,在展示区尽量做到所见即所得,同时更加注重交付区的景观效果;第二,在情感性价值方面,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复制性社区景观,应当注重地域性、传达人文精神、强化体系创新、在社区景观环境中给客户意料之外的惊喜体验;第三,在社会性价值方面,应当通过景观设计产品引领行业,并向业主传递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通过极具生命力的景观打造,智能化、舒适、便捷的景观体验,让业主乐于体验社区景观,从内心享受生活。论文提出了地产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的测度模型及关键影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对地产景观设计体验价值的提升策略构建了结构化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碧桂园及其他房地产企业科学、专业、规范地研究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及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的借鉴参考。
李静[2](2020)在《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 ——以广府庙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节庆是地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蕴含丰富意义的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吸引物,节庆能够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近些年来,节庆在数量、多样性和受欢迎程度方面均有所增加,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吸引物,获得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认同和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举办的节庆活动近万个,然而能成功吸引游客关注和参与的节庆活动并不多见,说明多数节庆活动仍缺乏足够吸引力,因此,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探索节庆吸引力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的满足现代游客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节庆是文化的庆典,在社会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其因具有仪式和节日的社会文化意义备受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然而,在节庆旅游的研究中,节庆常被视为旅游发展、经济增长和地方营销的工具,多数研究主要关注节庆的经济影响,节庆现象的文化研究始终缺乏一种理论的深度,而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好为节庆旅游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伴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学者们也逐步深入旅游符号学和节庆旅游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旅游符号学涉及到节庆旅游的研究以及节庆旅游的社会文化研究成果较少,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从研究内容来看,当前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仍十分有限,大多数研究停留在景观型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忽视对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关注;旅游现象的文化研究理论深度不够,节庆的社会文化研究有待完善。从研究方法来看,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多以探索性研究为主,揭示现象内在规律的解释性研究仍需进一步补充和深入。旅游吸引物兼具客观和符号(社会)的双重属性,相应地,国内外有关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客观属性和符号属性的研究。而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独特之处在于以节庆场景为中心,客观和符号属性的可塑性和变动性更强。组织者可通过对节庆场景的操纵,为游客设定特定体验,游客通过节庆体验解读组织者意图传递的意义,组织者和游客共同参与符号建构过程。但组织者如何塑造节庆场景?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生产机制如何?游客在节庆场景的体验如何?游客如何解读符号意义?学术界对旅游吸引物的现有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回答上述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符号学理论,将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界定为节庆组织者和游客共同赋予其吸引力意义的过程,主要目标在于探讨节庆组织者如何通过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节庆场景进行符号生产,游客如何参与到组织者塑造的节庆场景中通过节庆体验进行符号互动,最终游客如何在符号消费过程中对符号承载的意义进行解读。符号生产、符号互动和符号消费共同构成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整个过程。广府庙会是本研究的案例地,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政府以城隍庙重修为契机,举办首届广府庙会,随后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内容上不断调整、丰富和创新,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广府民俗文化盛会。作为现代节庆,广府庙会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较强的活动影响力,为我们对节庆旅游吸引物的思考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地。研究结合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收集资料,使用的资料来源于第九届广府庙会筹备、举办到结束全过程以及第十届广府庙会筹备过程的调查。获得的资料包括历届广府庙会总体方案、宣传稿以及主要负责人的访谈资料,组委会筹备期间的会议现场记录、实地踩点记录等;广府庙会举办期间在活动现场收集的游客访谈资料,以及田野观察记录(拍摄的照片、视频、调研日志),为研究带来更全面的理解,网络资料包括广府庙会官方微信、微博和游客的游记资料等。此外,还收集在节庆现场和网络平台的问卷调查数据。共获得文字资料近65万字,照片1045张,问卷761份。在资料分析过程中,采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符号学方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NVivo、SPSS、AMOS等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符号生产阶段,节庆组织者秉承吸引力理念,经由组织策划,塑造体验式场景。广府庙会经历了初创与探索的起步阶段、承接与调整的规范阶段、成熟与创新的稳固阶段。广府庙会组织者在不断摸索既能弘扬地方文化又能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组织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节庆理念由适应需求向创造需求的转变,节庆主体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的转变,节庆内容由观赏性向参与性主导的转变,这种转变让节庆旅游吸引物所呈现的符号在不断变化。总结组织者的符号生产过程,发现节庆吸引力、节庆组织管理、节庆策划理念和节庆场景分别是符号建构的基础、路径、思路和内容。具体来说,节庆组织者基于对节庆吸引力的理解,通过调动多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和管理符号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秉承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创新、紧跟国家战略、顺应时代潮流等多思路的策划理念,塑造了包含安全保障、节目表演、创意互动、美食小吃、商贸展销、人员服务、辅助设施和节庆氛围所构成的节庆场景,该场景浓缩了节庆文化内涵,其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组织者可不断调整以形成节庆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第二,符号互动阶段,游客在充斥着符号的节庆场景中,开展文化、新奇、情感和社交的体验活动。游客的参与是节庆成为旅游吸引物的必要条件,当游客进入一种暂时性超越日常时空间的阈限体验,进行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此时组织者塑造的节庆场景才发挥着其承载吸引力意义的作用。为探究游客符号互动下的节庆体验,本研究利用符号学方法对游客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发现,游客不仅被动地接收组织者塑造的节庆场景要素,而且主动创造出新的要素,他们还关注参与人群和建筑设施,说明在场景中游客不仅仅是简单的参与,还与其他参与者一起成为场景中的构成部分,在自觉与不自觉间点缀了节庆场景,游客也会透过节庆举办区域周围的特色建筑,了解地方文化特色。游客这种积极主动创造的过程让游客产生文化、新奇、情感和社交的节庆体验,遵循量表开发的程序,进一步验证节庆体验四维度的合理性。这些体验为游客的意义解读做好铺垫。第三,符号消费阶段,游客遵循“节庆吸引力-节庆依恋-节庆忠诚度”的符号解读过程。当游客开始探索节庆场景蕴含的内涵和意义,便预示着进入符号解读阶段,研究基于“直接解释项-动力解释项-最终解释项”的解释项三分理论,对游客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游客通过对节庆场景的解读,形成节庆吸引力感知,他们认为节庆吸引力由浓厚的节庆氛围、和谐的人际互动、鲜明的文化符号和丰富的节庆活动所构成,这种感知会促使游客培育功能上、文化认同上和情感上的节庆依恋,“人-节”依恋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节庆吸引游客的行为产生,表现为积极的口碑宣传和重游意愿。由此构建“节庆吸引力-节庆依恋-节庆忠诚度”的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解读理论模型,为验证该模型,结合相关文献提出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证实节庆吸引力感知对节庆依恋有积极的贡献,节庆依恋同样对游客的节庆忠诚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以上符号生产、符号互动和符号消费三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系统,该系统会伴随着节庆活动周期性的举办,得以继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为节庆旅游吸引物的形成过程进行解释,将符号学理论扩展至节庆活动中节庆吸引力的意义传递视角,提出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理论模型,扩展了符号学研究的边界,深化了节庆旅游的文化研究。该理论模型跳出原有旅游领域的符号学框架,为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在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同时深化以往旅游符号解读止步于符号感知的研究,指出游客的符号解读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动态过程,构建和验证的游客符号解读模型,建立了节庆吸引力影响节庆依恋形成进而影响节庆忠诚度的递进机制,证实了游客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节庆活动的主动创造者。
甘子美[3](2020)在《短视频App算法推荐智能化对用户心流体验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内容信息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人们逐渐从信息匮乏的盲区过渡到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的矛盾之中。由于人的时间成本是有限的,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往往处理效率会大大减弱,推荐算法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该问题。算法推荐系统(recommender system)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的分支领域,它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向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信息内容。短视频作为一种运用算法推荐进行内容分发的平台,用户常常表示该类平台的使用经历为“刷视频一时爽,一直刷一直爽”,而学术界对用户视角的算法推荐系统智能化水平的科学评估缺乏研究,算法推荐技术如何促进用户沉浸式体验的机制尚不明朗。本研究基于心流理论,以抖音App为研究对象,通过30个访谈样本以及405个问卷调查样本的实证研究,运用关键事件法、德尔菲法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统计方法,原创开发基于用户视角的算法推荐智能化评估模型,解析其内涵特征,并探究了其对心流体验的影响机制。为了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本研究将运用质化与量化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研究一为探索性质化研究,立足于现实情境分析短视频App心流体验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指出了算法推荐智能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研究二则是通过规范的程序开发了关于算法推荐智能化的测量工具;研究三为主研究,基于两个子研究的成果,针对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构建并检验了理论模型,阐明了中介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首先,用户视角的算法推荐智能化评估AVNS模型由4个维度构成,即准确性(accuracy)、多样性(variety)、新颖性(novelty)、惊喜性(serendipity)。AVNS模型具有理想的信度与效度,参数估计检验还发现:性别对算法推荐智能化评估存在一定的显着差异,而年龄、学历、月消费对AVNS模型感知均未体现出显着性差异。其次,算法推荐智能化是通过UGC感知质量的中介作用对心流体验产生正向影响的。具体而言,其四个维度的因子均对UGC感知质量有显着正向影响,两个维度(多样性与惊喜性)则对用户的心流体验有显着正向影响,UGC感知质量在两者的影响关系间起到中介效应。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有二:其一,通过一套规范的量表开发程序,为短视频App等内容分发平台从用户视角出发的算法推荐智能化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工具,其二,丰富了心流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探寻了算法推荐智能化对心流体验的路径机制。此外,本研究有一定实践价值,为短视频App的推荐技术应用和用户留存策略提供了管理启示与建议。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梁依睿[5](2020)在《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的使用方式(口语,书面语)会影响语法结构。具有书面形式的语言和没有书面形式的语言的语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对于前者来说,口语和书面形式的常用语法结构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读写能力对个人语言运用的影响,以及日常阅读是如何影响个人语法等问题还有待考究。本研究重点从普通话引语结构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直接引语在口语中比在书面交际中更为常见,并且在非书面语言的语法中更为突出。没有书面形式的语言被证实大量使用直接引语,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没有使用间接引语。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文盲说话者的语法结构是否类似于这些语言的语法?或者识字和不识字的话语者是否以同样的方式使用直接引语,证明直接引语的使用差异不是由读写能力的差别,而是由特定的语言方式(例如双向交流或者单向书面表述)引起的。我们通过开放性采访,采集对比文盲和非文盲被试在个人叙述中选择直接引语和其他描述方式的频率和用法,以及他们的形式与功能。本研究发现:1)文盲话语者和非文盲话语者在日常交流中最常使用直接引语作为最生动、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某人的言语、思想或情感。2)读写能力对个人口语交际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没有显着影响。3)与文盲话语者相比,非文盲话语者使用更多的语法结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接(而非间接)引语的使用与交流方式(对话而非独白)关系更密切,读写能力会影响个人口语交际中的语法结构和句法嵌人形式。
池莉[6](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李备[7](2019)在《基于体验设计的云南民宿品牌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其实,最美好的东西不是事物,而是一种难忘的回忆,一种体验。21世纪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日益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后主导市场的新经济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一个以“休闲者”为中心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验经济时代,正日益成为一个引起越来越多关注的焦点。“体验”一词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文化范畴,其涵义是一种主体对情绪或情感的自我感受。旅游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体验经济,其注重旅客的感受性满足,强调旅客消费时的心理体验。体验程度的高低深浅成为评价旅游活动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民宿则日渐成为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民宿的品牌文化发展日益成为被民宿行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商业和品牌为民宿带来了价值,并能创造竞争优势,而对各种民宿类产品的体验设计则是民宿向旅客传递品牌文化的重要手段。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民宿的品牌文化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将基于体验设计,从云南民宿中可由民宿企业设计或定制的家具、日用、卫浴、门窗、文创等多种民宿类产品入手,探讨体验设计与民宿品牌文化发展的关系。民宿类产品的体验设计是基于对体验的一个特定层次的理解产生的,即体验是人们在身体力行地参与各种民宿类产品的使用时获得感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品牌文化通过作为触点的民宿类产品传递给旅客并被感知的过程,是品牌文化发展的一种动势。通常情况下,旅客的体验分为入住前、入住后和离店回味三个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的综合映像便构成了对民宿品牌文化的基本认知。本文以设计师的视角,由民宿类产品的体验设计过程入手对住宿体验的三个阶段展开分析研究,力图从微观的角度揭开体验经济活动中民宿品牌文化发展这一动态过程,从民宿类产品的体验设计出发为民宿品牌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张继军[8](2017)在《社区治理起来 ——对“开放空间会议+”及其实践的理解》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社会工作技术与方法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社区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即借助专业社工技术与方法引导社区主体治理社区问题、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发挥社区各主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满足差异化与多元化利益诉求,构建中国和谐社区。也就是说,治理需要技术,更需要治理机制。同样,社区治理需要技术,居民自治及协商民主也需要技术和机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社区治理也需要支点,开放空间会议就是一种社会技术,“开放空间会议+”是一套社会治理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参与式需求调查技术,让人们自由、独立和平等地表达个人需求,经过归类、打分、签名找到需求群体;团队活动创意技术,让人们独立策划活动,经过小组协商优选最佳方案,确定活动开展次序;公约协商技术,让人们独立表达内容,经过归类、整理和小组协商,全员表决出公约内容;公益积分兑换技术,激活社区参与动力,促使政府开放公共资源;资源连接技术,盘活社区人力资源和社区单位资源,向外链接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参与式评估技术,利益相关主体分别表达、确定评估指标及权重,综合各评估主体指标及权重,并进行评估的过程。同时,“开放空间会议+”也是一套社会治理的系统机制,主要包括:需求表达机制,让居民真实的表达需求,规避虚假需求;问题讨论机制,营造居民自由表达观点的场域和空间,社区主体自主、平等地讨论社区问题;公约协商机制,回归居民主体性,引导居民制定公约、执行公约,培养认同感和归属感:活动策划机制,以需求为导向,社区成员自我策划感兴趣的活动,提升社区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动力;事务分流机制,人们自下而上的协商、讨论各主体应该做的事情,开展自下而上治理。资源链接机制,秉承互惠互利机制,资源供给主体与资源需求主体合作、多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评估参与机制,多方主体参与评估,真正的参与式评估而非他人评估,真实反馈评估情况。机制构建不能离开大的体制背景,一个好的机制不仅要将自身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同时还要考虑到它的生态环境。社区研究突破了以往“国家无涉”的传统,国家“元治理”的作用被重新审视,社区治理被置于“国家社会合作”的视野中来。社区治理起来,离不开政府、社工、技术和社会多元要素。尤其是在当下“大政府小社会”格局背景下,政府仍然发挥着重要扶持作用,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成为参与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的重要主体,社工通过技术“武装”和“装备”,掌握了先进社会工作技术与方法,这些要素则构成社区治理可持续运转的要件。社区治理现代化,有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和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有社区治理技术和社区治理机制的现代化。为使社区治理运转起来,我们需要研发适合中国社区事实的系统治理技术,亟需构建适合中国社区治理的系统治理机制,以回应当前我国社区治理机制研究不足、功能低效,甚至缺失的问题。“开放空间会议+”是一套社会治理的技术体系,也是一套社会治理的系统机制,它能够发挥众多公共功能,引导人们参与社区治理,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培养公民协商民主精神,构建公民社区。“开放空间会议+”及其实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带来诸多积极意义:一是理论上探究社区治理新机制,“开放空间会议+”弥补社区治理研究内容和范围。二是实践上提供可复制模板,“开放空间会议+”为社区治理起来提供“利器”和“样板”。三是社区治理现代化,“开放空间会议+”及其实践是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生成、优化和完善的过程,也是社区治理机制现代化的过程。
杜文娟[9](2017)在《红雪莲》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陈启文[10](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指出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二、广东交通,让我们惊喜不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交通,让我们惊喜不断(论文提纲范文)
(1)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的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1.1.1 行业背景 |
1.1.2 企业背景 |
1.1.3 核心问题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顾客价值理论 |
2.1.1 顾客价值的内涵 |
2.1.2 顾客价值的基本特征 |
2.1.3 顾客价值的模型 |
2.2 体验价值理论 |
2.2.1 体验经济的缘起和发展 |
2.2.2 体验营销的概述 |
2.2.3 体验价值的内涵 |
2.2.4 体验价值的测度 |
2.3 房地产行业体验价值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的现状及问题 |
3.1 碧桂园概述 |
3.1.1 发展沿革 |
3.1.2 业务简介 |
3.1.3 发展环境与挑战 |
3.1.4 房地产景观设计产品的现状 |
3.2 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问题的诊断 |
3.2.1 访谈调查的设计和分析 |
3.2.2 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分析 |
3.2.3 现存的问题与成因 |
第四章 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的提升策略 |
4.1 策略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4.1.1 目标 |
4.1.2 原则 |
4.2 功能体验价值提升策略 |
4.2.1 描摹目标客户画像实现需求向价值的转换 |
4.2.2 参与性健康景观场所的打造 |
4.2.3 交付区景观的提升 |
4.3 情感体验价值提升策略 |
4.3.1 尊重现状地形的景观打造 |
4.3.2 景观产品不断创新升级 |
4.3.3 景观美学价值的情感传递 |
4.4 社会体验价值提升策略 |
4.4.1 景观对生活方式的彰显 |
4.4.2 景观场景的生命力打造 |
4.4.3 景观的智能化的体验 |
第五章 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提升的实施与保障 |
5.1 实施计划 |
5.1.1 调研准备阶段 |
5.1.2 定位设计阶段 |
5.1.3 感受反馈阶段 |
5.2 保障措施 |
5.2.1 目标客群产品体系搭建 |
5.2.2 保障顾客反馈渠道 |
5.2.3 不断创新研发 |
5.2.4 融入智能化科学技术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的访谈提纲 |
附录 B: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2)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 ——以广府庙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资料收集方法 |
1.5.2 分析方法 |
1.6 研究案例和资料收集 |
1.6.1 研究案例 |
1.6.2 资料收集情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2.1 符号学思想历史演进 |
2.2 文献综述之一:旅游符号学研究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3 总结和评述 |
2.3 文献综述之二:节庆旅游研究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2.3.3 总结和评述 |
2.4 文献综述之三:有关庙会的旅游研究 |
2.4.1 庙会的旅游研究 |
2.4.2 广府庙会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节庆吸引物符号建构的理论框架 |
3.1 相关概念体系 |
3.2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特点 |
3.3 皮尔斯符号学概述 |
3.3.1 符号三个核心要素之定义 |
3.3.2 符号三个核心要素之关系 |
3.4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学分析框架 |
第四章 生产视角:节庆吸引物的符号意义建构 |
4.1 广府庙会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发展阶段 |
4.1.1 研究思路 |
4.1.2 样本数据获取 |
4.1.3 研究分析与发现 |
4.2 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生产的研究过程 |
4.2.1 研究思路 |
4.2.2 资料收集和处理 |
4.2.3 研究的编码过程 |
4.3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生产理论模型 |
4.3.1 符号生产的基础:节庆吸引力 |
4.3.2 符号生产的路径:节庆的组织管理 |
4.3.3 符号生产的思路:节庆的策划理念 |
4.3.4 符号生产的内容:节庆场景 |
4.3.5 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生产的运作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动视角:符号学视角下的节庆旅游体验 |
5.1 符号学视角下的节庆体验 |
5.1.1 研究思路 |
5.1.2 研究步骤 |
5.1.3 图像明示符号的内容分析 |
5.1.4 图像隐含符号的体验要素 |
5.1.5 节庆体验维度模型 |
5.2 节庆旅游体验维度模型的验证 |
5.2.1 研究思路 |
5.2.2 研究步骤 |
5.2.3 节庆体验量表开发过程及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消费视角:节庆吸引物的符号意义解读 |
6.1 节庆吸引物符号系统的意义解读 |
6.1.1 研究思路 |
6.1.2 资料收集和处理 |
6.1.3 研究的编码过程 |
6.2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意义解读模型 |
6.2.1 直接解释项:节庆吸引力感知 |
6.2.2 动力解释项:节庆依恋 |
6.2.3 最终解释项:节庆忠诚度 |
6.2.4 符号意义解读:感知-依恋-忠诚度模型 |
6.3 节庆吸引力感知、节庆依恋与忠诚度的关系 |
6.3.1 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 |
6.3.2 量表设计 |
6.3.3 数据收集与基本描述 |
6.3.4 节庆吸引力感知的因子分析 |
6.3.5 节庆依恋的因子分析 |
6.3.6 结构方程检验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贡献 |
7.3 管理启示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短视频App算法推荐智能化对用户心流体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缩写页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智能算法推荐 |
1.1.2 智能算法推荐产品应用现状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智能算法推荐 |
2.2 用户生成内容 |
2.3 心流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关键事件法的短视频APP用户心流体验影响因素分析 |
3.1 访谈提纲设计 |
3.2 访谈内容编码 |
3.3 关键影响因素的内涵阐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户视角的算法推荐智能化量表开发 |
4.1 算法推荐智能化的定义 |
4.2 算法推荐智能化初始量表编制 |
4.2.1 初始题库预测试 |
4.2.2 德尔菲法 |
4.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5 算法推荐智能化的内涵阐释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算法推荐智能化对用户心流体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5.1 研究模型与假设 |
5.1.1 研究假设推导 |
5.1.2 研究假设模型 |
5.1.3 研究量表设计 |
5.2 研究预调查检验 |
5.3 研究分析与发现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5 潜变量判别效度检验 |
5.3.6 算法推荐智能化维度的人口统计特征差异 |
5.3.7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检验 |
5.3.8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检验 |
5.3.9 UGC感知质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算法推荐智能化与用户心流体验的关系 |
6.1.2 算法推荐智能化与用户生成内容感知质量的关系 |
6.1.3 UGC感知质量在算法推荐智能化与心流体验间的中介效应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3.1 优化用户数据分析模型,智能挖掘用户隐性需求 |
6.3.2 弱化碎片娱乐信息内容,构建深度价值合力矩阵 |
6.3.3 及时搜集用户反馈意见,注重人机交互心流体验 |
6.3.4 深化内容平台人文价值,关注推荐算法社会影响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4.1 研究局限 |
6.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Acknowledgements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Introduction |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Overview |
2.2 Literature Review on Literacy |
2.2.1 Current Figures and Situation of Illiterate Speakers |
2.2.2 Previous Research on Literacy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
2.3 Literature Review on Reported Speech |
2.3.1 Definition and Basic Knowledge on Reported Speech |
2.3.2 Research on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
2.4 Reported Speech and Literacy |
2.4.1 Languages with and without a Writing System |
2.4.2 Language Used in Different Modes: Speaking vs. Writing |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
3.1 Overview |
3.2 Participants |
3.3 Study Plan, Stimuli and Preparations |
3.3.1 The Frog Story |
3.3.2 The Pear Film |
3.3.3 Interview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
3.4 Protocol |
3.5 Problems with the Elicitation Data |
3.6 Codification |
3.6.1 Object of Study |
3.6.2 Transcription and Codification Process |
3.6.3 Categories of Speech |
3.6.4 Features of Quotations |
Chapter 4 Results |
4.1 Overview |
4.2 Result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
4.3 Source and Meanings of Quotations |
4.4 Functions of Quotations |
4.5 Results on Fictive Speech |
4.6 Results on Other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s |
Chapter 5 Discussion |
5.1 Overview |
5.2 The Impact of Literacy on the Use of Direct Speech and Other Alternatives |
5.3 Features,Source or Meanings,and Functions of Quotations |
5.4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
Chapter 6 Conclusions and Future Work |
6.1 Summary |
6.2 Limitations |
6.3 Future Research |
References |
Appendix 1 Data Transcription and Symbols |
Appendix 2 Codification(Illiterate group) |
Appendix 3 Codification(Literate group) |
Appendix 4 Transcripts |
(6)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1.俞思语 |
2.钟鑫涛 |
3.钟欣婷 |
4.格瑞丝 |
5.钟永胜 |
6.高红 |
7.俞亚洲任菲菲 |
8.俞爷爷俞奶奶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7)基于体验设计的云南民宿品牌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民宿起源:英国 |
二、日本的民宿发展 |
三、中英日民宿业对比 |
四、我国民宿现状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点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休闲产业领域相关研究 |
二、民宿领域相关研究 |
三、品牌文化领域相关研究 |
四、体验经济领域相关研究 |
五、体验设计领域相关研究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解读体验经济 |
第一节 对体验经济的阐述 |
第二节 经济价值的递进 |
一、农业经济时代 |
二、工业经济时代 |
三、服务经济时代 |
四、体验经济时代 |
第三节 体验经济与民宿 |
一、民宿类产品 |
二、体验经济时代中的民宿 |
第三章 民宿、民宿类产品体验设计与品牌文化 |
第一节 我国民宿分布概况 |
一、我国民宿分布 |
二、我国民宿发展趋势分析 |
第二节 民宿品牌文化 |
第三节 体验经济的实现:产品体验设计 |
一、民宿类产品的体验 |
二、民宿类产品的体验设计特征 |
第四节 民宿类产品的体验设计与品牌文化的关系 |
第四章 民宿类产品的功能体验与品牌文化发展 |
第一节 民宿类产品功能体验与情感的关系 |
第二节 民宿类产品的物质功能体验与品牌文化发展 |
一、民宿类产品的物质功能体验 |
二、民宿类产品的物质功能体验与品牌文化发展 |
第三节 民宿类产品的精神功能体验与品牌文化发展 |
一、民宿类产品的精神功能体验 |
二、民宿类产品的精神功能体验与品牌文化发展 |
第四节 民宿类产品的安全性体验与品牌文化发展 |
一、民宿类产品的安全性体验 |
二、民宿类产品的安全性体验与品牌文化发展 |
第五节 民宿类产品的材料认知体验与品牌文化 |
第六节 民宿类产品的听觉(感官)体验与品牌文化 |
第五章 云南民宿类产品的用户体验分析 |
第一节 品牌文化:民宿类的民族特色产品体验 |
第二节 以民宿类产品体验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分析 |
一、品牌定位:民族文化体验 |
二、云南民宿类产品体验设计的丰富性 |
三、更新体验:营造惊喜,维持品牌差异 |
第三节 云南民宿品牌战略核心:产品的成功体验 |
一、品牌文化与民宿类产品的用户体验目标 |
二、民宿类产品的可操作性目标与用户体验目标的关系 |
三、体验设计中的交互式产品 |
四、民宿类产品的适应性体验设计与品牌文化 |
第四节 民宿类产品的体验问题及对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例举) |
一、门、开关、卫浴等民宿类产品的体验问题及对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 |
二、民宿类产品中餐饮器具的体验问题及其对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六章 民宿类产品体验设计的方法 |
第一节 民宿类产品的主题性体验与品牌文化发展 |
第二节 民宿类产品的情感交互与品牌文化发展 |
一、以用户为中心 |
二、拟人化设计 |
三、情感体验与回忆的唤起 |
第三节 民宿类产品的快乐体验与品牌文化发展 |
第四节 民宿类产品的突破性体验与品牌文化发展 |
第七章 民宿品牌体验设计的策略 |
第一节 民宿类产品的体验设计与品牌忠诚 |
第二节 民宿类产品的体验设计与品牌故事 |
第三节 民宿类产品的体验设计与环保品牌 |
一、民宿类产品体验设计中的材料节约 |
二、民宿类产品体验设计中的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 |
三、民宿类产品体验设计中的材料环保 |
结论 |
研究成果 |
存在问题 |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A 《民宿行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民宿行业发展现状调查》数据统计 |
附录C 《民宿品牌文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D 《民宿品牌文化影响因素调查》数据统计 |
附录E 设计实验:体味品牌——大理民宿餐饮文化体验 |
第一节 以食为天:情感体验式餐具设计实验 |
一、云南大理民宿情感体验式餐具设计实验 |
二、云南大理民宿情感体验式餐具设计的价值 |
三、云南大理民宿情感体验式餐具设计实验方案(节选) |
第二节 餐饮产品包装的品牌体验设计实验 |
一、关联体验:塑造民宿独特的品牌形象 |
二、视觉感官体验:用图形来传达信息 |
三、云南大理民宿餐饮包装品牌体验设计实验方案(节选) |
第三节 餐桌陈设艺术体验 |
(8)社区治理起来 ——对“开放空间会议+”及其实践的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武昌区社区体制改革研究:居民自治的缺失 |
(二) 坪山新区社区建设调研:组织居民同样重要 |
(三) 海曙区参与式治理调研:技术助力组织参与 |
(四) 社会技术的民主实验场:技术的魅力与使命 |
二、研究进展 |
(一) 社区社会治理机制 |
(二) 开放空间会议研究 |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 |
(二) 案例研究 |
(三) 深度访谈 |
五、主要概念 |
(一) 社会技术 |
(二) 开放空间会议 |
(三) 开放空间会议+ |
(四) 社区治理机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 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循循渐进——我国社区治理的历史发生与发展 |
一、我国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发生及关联 |
(一) 从统治、管理到治理 |
(二)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
(三) 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 |
二、当前我国社区治理机制困境 |
(一) 历史遗留,体制惯性 |
(二) 治理技术研究的缺失 |
(三) 社会技术转换程度低 |
(四) 社区治理机制的困境 |
三、我国社区治理机制价值追求及未来走向 |
(一) 我国社区治理机制价值追求 |
(二) 我国社区治理机制未来走向 |
第三章 意外惊喜——“开放空间会议+”社会治理系统机制 |
一、作为社会技术的开放空间会议 |
(一) 开放空间会议是技术 |
(二) 开放空间会议是社会技术 |
(三) 开放空间会议是软技术 |
二、“开放空间会议+”一套社会治理的技术体系 |
三、“开放空间会议+”一套社会治理的系统机制 |
四、“开放空间会议+”理念、原则与要素 |
(一) “开放空间会议+”理念 |
(二) “开放空间会议+”原则 |
(三) “开放空间会议+”要素 |
第四章 大刀阔斧——“开放空间会议+”发展及其实践 |
一、“开放空间会议+”技术版本的阶段划分 |
二、“开放空间会议+”实践研究 |
(一) 需求表达机制 |
(二) 问题讨论机制 |
(三) 公约协商机制 |
(四) 活动策划机制 |
(五) 事务分流机制 |
(六) 资源链接机制 |
(七) 评估参与机制 |
第五章 抽丝剥茧——社区治理可持续之四维合力 |
一、项目运行的考察 |
(一) 项目制:社区治理的社会化 |
(二) 公益创投的项目化运作流程 |
(三) 苏州姑苏区居民自治项目化 |
(四) 湖北省社区公益项目项目化 |
二、社区治理可持续:政府、技术、社工和社会的四维合力 |
(一) 社工给力——社工能力专业化 |
(二) 技术助力——技术体系科学化 |
(三) 政府推力——行政扶持明晰化 |
(四) 社会接力——社会参与常态化 |
第六章 意犹未尽——“开放空间会议+”价值与局限 |
一、“开放空间会议+”价值 |
二、“开放空间会议+”适用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广东交通,让我们惊喜不断(论文参考文献)
- [1]碧桂园景观设计产品体验价值的提升策略研究[D]. 陈玲. 兰州大学, 2021(02)
- [2]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研究 ——以广府庙会为例[D]. 李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3]短视频App算法推荐智能化对用户心流体验的影响研究[D]. 甘子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1)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D]. 梁依睿. 浙江大学, 2020(08)
- [6]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7]基于体验设计的云南民宿品牌文化发展研究[D]. 李备.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社区治理起来 ——对“开放空间会议+”及其实践的理解[D]. 张继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9]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10]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