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83;思考#183;交流#183;发展”主题校本教研新范式——小学数学校本教研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寻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范式论文,小学数学论文,对策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学校发展速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诚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多种,而校本教研活动的成效是直接影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应该说,近年来,校本教研活动的水平提升得很快,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就目前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来说,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对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存在问题与相应分析
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客观差异,校本教研的水平也相差很大,因此,其存在的问题也会大相径庭。但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复杂性认识不足,成效期望过高
一个学校数学教师群体的情况常常是复杂的。如果是18个教学班规模的学校,数学教师的数量在10个左右。但这10个人的情况也相当复杂,他们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往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态度也不同。有积极主动参与的,也有应付了事的,还有消极对待的。如果学校规模超过18个教学班,数学教师人数还会增多,教师之间的差异可能就更大。而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又常常缺少同年级同伴交流与研讨的教研氛围。而对于校本教研的成效,人们常常期望比较高。比如,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也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能够出研究成果并可以获奖的;还有希望能够解决学校中老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等等。许多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满意度不高,这与他们对校本教研成效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密切相关。
(二)思考性启发不强,问题意识匮乏
培养有思考力的下一代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自己具有思考力自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事实上,教师的思考是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思考也是自身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希望思考的是教师职业的一种状态。一个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力。理想的教研活动,不仅能使教师获得某些具体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启发他们对教学问题的思考。目前许多校本教研活动在教师思考方面显得启发性不强。一个比较鲜明的现象就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问题意识匮乏,甚至于没有问题。而教育研究是从问题出发的,一个不能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师,不可能进入研究的状态,也不可能增加自己的“学问”。因为,学必始于问,问必增于学。校本教研需要在增强教师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花大力气。
(三)过程性强调不够,全员参与度低
强调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校本教研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也应该强调过程,而不应该只关注结果,也不应该只关注开展活动时的那一段“过程”,应该十分重视活动的准备过程。目前,比较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这样的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展开,突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这是这类活动的优点。但常常是上公开课的一个或几个教师比较投入地经历了课前“研究一节课”的过程,如认真研读《标准》与教材,进行教材比较研究,做已有教学设计综述等等。而其他教师听课前投入比较少,甚至没有投入,有些可能在开始听课后,才知道这次教研活动研究的课例,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开课前“没有过程”,校本教研活动是从开始听课这一刻开始的。而上公开课的教师总是少数,这样就整个活动来说,全员参与程度就比较低。由于听课前对研究的课例没有多少思考,因此,听课后的交流就显得相对肤浅,交流的深度不够,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效性较低。
二、策略思考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应该在秉持“只有不断投入,才能不断发展”的理念下,以课例为载体,建立“阅读·思考·交流·发展”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建立这样的范式是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较好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精心选择教学课例
精心选择教学课例并进行研究,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可以对同类课的教学提供参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活动的设计者要精心选择典型课例,力求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例如,通过对“圆的认识”这节课的研究,不但让教师们明确如何进行“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而且能够提升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概念课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研究素养。在具体操作中,选择不同的课例进行研究时,会有一些共性,可能会涉及同一个研究的范畴,如课例长方形认识、与圆的认识都属于概念教学,在讨论与交流时,在内容上会有一些重复,这是正常的,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复习,以达到真正把握一类课的教学方法。
(二)适时提供阅读资料
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就目前的多数教师而言,真正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多,有阅读数学教学专业期刊或书籍习惯的教师则更少。有些学校也布置教师读书并写出读后感,这些都是好的做法,但仅有这样远远不够。要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应该围绕典型课例,提供资料让教师阅读。资料的提供可以从几句话开始,逐步过渡到一篇文章,再过渡到专业书籍。不要一开始就提供数学教育的专业书,否则,教师可能因为阅读困难、没有兴趣而不读。校本教研的组织引导者要先行阅读,并有选择地进行提供。如对“圆的认识”教学的课可以有不同的开头,组织者可以在杂志上摘录不同的开头方式提供给教师阅读。这样的短文可读性相对好一些。每次提供给教师阅读的资料,一共多少个字可以有一个统计,以便每个数学教师都清楚一个月的阅读量,这样可以不断强化“阅读数量”的观念,虽然阅读量大的人不一定比阅读量少的人聪明,但对于个体而言,阅读量的大小与他的发展速度自然紧密相关。
(三)恰当设计思考的问题
就目前的多数教师来说,要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在围绕课例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还十分需要紧密结合阅读的资料提出问题。也就是说,在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也要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而设计者提供的这些问题应是教师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选择题、是非判断题、论述题等等。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数学、数学教学以及本校教师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可以多一点,以便供教师选择部分解答。问题的设计要能适应不同水平的教师,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不仅可以要求他们想一想,还可以要求他们写一写,这样,参与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每一个人,在集中交流前都已经有了书面的准备,效率也就能提高了。同时也可以要求教师平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提供给全数学组的教师思考。但要提出恰到好处、难度合适的问题,又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不断实践反思每一次校本教研的情况,会对后续的活动提供有益的经验,以便能够真正实现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有效创建交流平台
由于每一个参与活动的教师都事先进行了准备,并对问题进行了书面解答,因此,教师集中进行教研活动时,可以从书面语言开始,也就是可以先让他们交换资料,阅读其他教师是怎样解答这些问题的。书面语言的交流是进一步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读到同伴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读到自己的同伴怎样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同伴写出的文字可能会更亲切。在书面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口头交流。可以根据问题的顺序逐一交流,也可以选择部分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对话。如果学校规模比较大,数学组的人数比较多,也可以先分年级组进行口头交流,再大组集中交流;还可以让不同的年级组准备不同的问题,在大组交流时,年级组就报告他们组重点准备的几个问题的解答。在口头交流开始前,要指定一两个人对交流进行记录并随时归纳观点与问题,到活动的最后,记录人要对这次活动进行综述,归纳形成的共性、存在的分歧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不但每个教师的观点要明确,而且还要能够欣赏同伴的不同观点。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有争议,那么这种争鸣的学术氛围教师都要加以珍惜与呵护。唯有这样,学术才能繁荣,教师才能发展。
在阅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也可以围绕所研究的课例进行开课与评课。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要指定专人整理资料,并进行归档,作为永久性档案进行保存。这样系列地展开教研活动,可以为学校积淀数学教学的校本课程资料,为学校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课例为载体,建立“阅读·思考·交流·发展”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就是要通过系列活动让教师增加阅读量,逐步养成阅读习惯,增强独立思考能力,提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在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分享,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阅读·思考·交流”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这样的途径,可以达到教师个体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目的。而“阅读·思考·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有趣、开心、幸福的过程。唯有教师不断投入,享受过程,才能幸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