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知识论的真理观——后现代哲学对知识论真理观的批判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理论文,知识论文,后现代论文,哲学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3)02-0041-08
一、知识论真理观的表现形式及其问题
知识论真理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真理符合论。它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形式,它把真理 看做是思想与外部世界或事实的符合一致。亚里士多德关于“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 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1]的论述被认为是真理符合 论思想的最早表述。在近代,由于科学对人类知识各部门的主导作用,哲学从科学理性 的立场出发,把真理看做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真知识;强调“只有绝对确实的知识是 真知识,”“合乎数学模型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2]并据此阐释了一种实在论 的符合论真理论:“所谓真理,顾名思义讲来,不是别的,只是按照实在事物底契合与 否,而进行的各种标记底分合。”真理就是“观念和事物底真相相符合”。[3]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发表后,哲学认识论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承认认识能力的 有限性,理性在经验范围内的有效性和超越经验的科学认识的不可能性,试图通过建立 “科学的形而上学”,解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为科学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康德以 后,黑格尔站在思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发展一种思辨的逻辑方法,试图消除康德设置 的知识论界限,将自然、历史和逻辑统一起来,构造一个绝对知识体系。然而,黑格尔 的思辨哲学,一方面由于它坚持一种绝对论的知识观,把哲学看做一切知识的知识,背 离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潮流,遭到了实证主义的唾弃;另一方面,由于它把人类的全 部精神活动逻辑化为绝对理念自我实现的活动,排除了个人意志、情感和主观经验在认 识和实践的历史过程中的可能性,也遭到了人本主义思潮的批判和否定。因此,19世纪 以后,以思辨的和心理学的推论构造人类知识体系的形而上学方法遭到普遍批判,建立 在认识论研究基础上的近代知识论真理观也被当作形而上学的产物受到人们的责难。然 而,实证主义在反形而上学的口号下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否定,并没有改变哲学的知识 论的知识论立场。相反,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更把知识论真理观推到 了极端。在它看来,科学是一套关于经验或事实的命题或陈述,“科学知识的目的在于 去掉一切个人的因素,说出人类集体智慧的发现。”而哲学则是一种保证科学陈述正确 表达经验或事实的分析方法。“我们越是接近逻辑上的完全抽象,不同的人在理解一个 词的意义上所出现的无法避免的差别也就越小。”[4]因此,用一种严格的语言(逻辑) 分析方法来揭示科学表述与经验事实之间的一致,建构二者之间的逻辑同构关系,保证 命题的“真”及知识的确实可靠性,成了追求科学的当代哲学的根本任务。
应该看到,这种知识论的真理观在近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摧毁了以人性的异化形式表现出来的神圣事物对人的统治,将人性从专制主义、蒙昧 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迷雾中解救出来。它所确定的科学真理在人类知识中的中心地位,极 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文明成果,无不和知识论真理观联系在一 起。但是,在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同时,追求所谓普遍、本质的知识和“科学真理”的 现代哲学,使真理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结果,哲学越成为‘科学的’和‘严格的 ’,它于与文化的其他领域的关系就越少,而它所坚持的传统主张就显得更为荒谬。分 析哲学家和现象学者的这种对此‘奠定基础’、对彼‘进行批判’的企图,遭到那些其 活动被提供了基础或受到批评的人的藐视。整个哲学则遭到那些渴望一种意识形态或一 种自我形象的人的藐视。”[5](P2)
不仅如此,知识论真理观强调真理作为精确表象外部世界的知识,它追求的与价值无 涉的所谓客观性,实际上倡导了一种非人性的理性。它使哲学在所谓“价值中立”的口 号下,用逻辑的和科学的客观性排斥文化价值的个性和特殊性。这不仅导致了科学和价 值的对立和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也导致了科学和理性对人类生活的专制。在它看来, 人们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在理性实现其目的的过程中,就像奔驰的骏马不可避免地要 践踏掉路边一些美丽的花草一样,为了真理,牺牲人性对独特文化或价值合理性的追求 ,是不可避免的。按照这种真理观,人们也可以宣布因为拥有“客观真理”来“取消他 人的意见”,迫使“那些持有不同意见者沉默了起来”,使真理变成“恐怖主义的一种 形式”。[6]
然而,尽管主张知识论真理观的哲学家们竭力把真理描绘成排除了“精神污染”的“ 客观知识”,但是它却不能把真理与人的思维活动分离开来,纯粹地谈论精确地表象事 物本质的“客观真理”。假设一个与人的认识发展和现实生活无关的“钵中脑”去把握 世界,不过是一种以科学的形式伪装起来的“神目真理观”,即不依赖任何的观察者的 活动,仅仅依靠思维和语言符号与对象世界的内在对应关系,就能够把握世界的神秘真 理论。[7]因而,知识论的真理观所主张的客观真理,从其理解方式来看,包含着一种 内在论的神秘主义,而从其表达形式来看,不过是一种幻想能够提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 离开地面的痴人呓语。其危害不在于它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在于它通过知识论的伪装 ,将哲学一直力图超越的旧形而上学先验论,装扮成各种似是而非的所谓“科学的”理 论,又以“知识基础”和“本质的真理”的名义偷运回来。以至于那些持知识论真理观 的人总是把自己持有的僵死概念当作真理,游离于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发展之外,进 行所谓表象事物本质,构筑“知识基础”的哲学活动,制造出各种各样与人性需要和人 的实际生活无关的理论纷争。导致哲学普遍的“形而上学的不生育性”,并且使哲学在 科学不断侵蚀其传统领域,陷入不断被逐出家园的困窘中。
二、后现代哲学对知识论真理观的批判与否定
以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罗蒂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从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 立场出发,深入地批判了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他们的批判为我们重新理解哲学及其功能 ,克服哲学的知识论困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他们看来,以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反 对形而上学为标榜的所谓科学的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继承了传统哲学知识论的 立场,坚持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认识论路线,充当知识的裁判和科学的基础。只有摧 毁实在论、二元论、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等传统哲学的一系列根本观念,才能超越知识 论的真理观,将哲学从科学主义的迷雾中解救出来。
被罗蒂崇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先驱的海德格尔从存在论哲学出发,对实在论和本质主义 的哲学传统给予了最有力的打击。海德格尔指出,虽然传统哲学把“存在”作为最高和 最基本的范畴,但它从未把“存在”当作“在”的“显现”和“出场”来把握,而是被 当作“存在者”,当作对象来想象和谈论。在其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客观化、实在化 的实体。存在被当作了物理学意义上的实在(“在者”)。这种实体主义,作为从柏拉图 开始形成的本体论模式,一直贯穿在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它导致了哲学只关心存在者而 遗忘了存在。他指出:“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 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 根结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且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8]作为某种存在者的存在, 是通过不同的存在领域显露出来,并且“在相应的科学探索中专题化为对象。”哲学则 不同,它不是将存在专题化为对象,说明它“是什么”,而是通过追问存在何以成为存 在,来揭示、领悟存在的真理和意义。传统哲学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混淆了科学与哲学的 区别,成为“无根的本体论”。
维特根斯坦在早期的哲学研究中,支配他思想的是本质主义的哲学观。他把逻辑看做 认识世界的最简便的方式,坚持“以逻辑的眼光解释语言与世界的本质主义理想”;认 为语言表达与命题的真实性必须建立在逻辑原子论的基础上。他相信原子事实与原子命 题之间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表达科学命题的理想语言乃是知识的可靠基础。在其后期 哲学研究中,当他把目光转向日常语言世界,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发现,他 曾经试图对之保持沉默的不可言说的那些“生活形式”,在日常生活的语言游戏中,却 能够活生生地显现出来。[9](P83,P88~92)而生活形式对理论,对科学之所以是神秘 的,根源就在于它只有在实际的参与和观察中显现,而无须理论的解释。他指出,我们 的语言,我们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按照游戏的规则进行的。人们在生活中,实践或 习俗具有规则的意义。遵守规则也就是遵守一种实践或习俗。[10](P119、P202)实践和 习俗具有一种不可译解的性质,它们不能从哲学的“何以可能”的意义上得到解释。如 果我们试图对它们作形而上学的追问,我们就将要么陷入无止境的还原论泥淖之中,要 么陷入解释的逻辑循环怪圈。因而,实践和习俗不是作为语言译解的对象,而是作为不 是任何译解的行动,作为“超出了每一种长度的长度”的东西,[10](P209)在游戏中成 为“最终的”东西。基于这种认识,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类似”取代了追求普遍本质和 真理的传统哲学观念,用“语言游戏说”取代了视逻辑和科学语言为知识基础的知识论 立场。提出了要在“生活形式”、“世界图式”和对自身文化(即某些人所拥有的共同 的生活形式)认同的“人类一致性”等概念的引导下,超越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推动 哲学由科学的世界向生活和文化的世界回归的主张。
在反本质主义的思潮中,罗蒂继承实用主义的人道主义传统,对寻求“本质”、“基 础”和“确定性”的知识论哲学观,进行了更为全面和彻底的批判否定。在他看来,传 统哲学之所以陷入知识论的误区,从根本上讲,就是把哲学视为能够达到超越时空的普 遍知识状态,构造不受历史制约的知识基础的活动。这种知识论的观念之所以成为哲学 的主流,根本原因就在于哲学家们相信,人具有一种能够发现各种事物本质的本质,哲 学就是关于这种本质的知识。因而,他们把心灵看做映现外部事物的机制,人作为具有 “镜式本质”的存在,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我们自身的镜式本质中准确地映现周围世 界”。符合论的真理观就是由于这种“镜式本质”的观念成为可能。它“与康德使一切 知识论断成为彼此可公度的企图”联系在一起,使人“很难想象任何一种活动如果与知 识毫无关系,如果在某种意义上不是知识论,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或者至少是有关在 何处可以找到某种最重要知识的暗示的话,能有资格承担‘哲学’的美名。”[5](P313 )
至于现代哲学的知识论立场,罗蒂认为,由包括语言哲学在内的实证主义和胡塞尔的 现象学组成的主流哲学,面对实证科学的发展造成的哲学传统领域丧失,及思辨哲学的 势微导致的哲学危机,试图通过将哲学装扮成严密精确的科学来挽救它的衰落,也是徒 劳的。尽管他们一方面利用逻辑技术“使我们的意义和指称概念系统化”,以便产生一 幅使“真理”、“意义”、“必然性”等概念彼此协适的“清晰的、直观上令人满意的 ”图画;另一方面则“企图保持康德的哲学图画,以便为知识论形式的探索提供一种永 恒的非历史的构架。”[5](P226)然而,这种努力却由于他们进一步远离了艺术和政治 ,远离了生活世界而变得希望渺茫。
据此,罗蒂认为,只有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抛弃符合论的真理观,摧毁“把知识 当作是某种应当具有一种‘理论’和‘基础’的东西这种信念;”摧毁哲学“对康德以 来人们所设想的哲学的信任”,[5](P4)不再追求系统的、具有普遍本质的知识,不再 追求必然的、客观的真理,也不再把“准确再现”或符合一致当作真理的本质。用作为 人文科学的解释学取代认识论,用教化哲学取代系统哲学,反常话语取代正常话语,协 同真理观取代客观真理,彻底消除科学主义的语境和话语方式,否弃将科学视为具有文 化上的优先地位的观念,才能把哲学从科学的迷信中解救出来。
三、后哲学文化对知识论真理观的超越
后现代哲学对知识论真理观的批判与否定,在其合理的意义上,表达了它对科学文化 对人类生活无孔不入的渗透和制宰造成的人类文化单极化、世界的非人性化的反省与抗 议。也是后现代哲学家们力图扭转科学文化的泛滥造成的人文科学的颓败趋势,治疗社 会的非人性状态,引导哲学和当代文化向历史和人性的领域回归的努力。对长期困惑于 “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知识论假设 来说,反知识论真理观的后现代哲学的产生,具有扭转哲学发展方向的革命意义。
在后现代哲学看来,近现代哲学充当“知识的基础”,追求“客观的”“科学的”真 理而丧失了它作为人文学的性质和特点,也遗忘了它作为历史和精神文化的担当者的责 任。结果是哲学由对“在”的思考和关怀,蜕变为对“在者”的描述和认知,用逻辑建 构的科学世界取代了人文关怀的生活世界,混淆了人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这种追求 确定性和客观性的知识论立场,不但包含了自我否弃的内在逻辑,也包含了一个深刻的 文化悖论,这就是哲学越是追求确定性和客观性,所造成的混乱就越大。当代哲学纷争 不止,科学和人文两大思潮对峙,不仅是对知识论哲学观和实证主义的否定,也从根本 上提出了终结以认识论为中心,用主客相分的二元论解释世界的传统哲学的问题。在这 样的背景下,他们超越知识论真理观的企图,就不是简单地否弃符合真理论或者其他形 式的知识论真理观,也不是简单地否弃将客观性和精确性作为科学知识求真的要求的合 理性,而是要将哲学从科学思维的狭隘视界中拯救出来,恢复哲学的人文学面目,重新 确立人的自由创造在真理和科学认识中的前提意义。后现代哲学正是通过对哲学的人文 学本质的阐述,创立了一种否定科学主义文化观的后哲学文化,以人文主义的姿态把理 性主义哲学普遍化、本质化的知识论真理观回归为日常生活的真理观。
在对后哲学文化阐释中,罗蒂把对话、交流和协同性看做高于科学认识、客观性和真 理的范畴加以张扬和肯定,主张用信念网络的编织取代发现真理的活动。除了他坚持实 践优先于认识,真理的价值在于它的有用性,主张将民主和自由的政治原则应用于真理 问题的研究等传统的实用主义立场外,其深刻之处还在于企图摧毁把科学知识作为全部 人类生活根据的现代信念,改变那种片面追求科学、追求所谓客观真理而远离伦理价值 和文化的非人化趋势,探索一种更具历史文化内蕴的社会伦理价值。所以,他认为,反 知识论的真理观与知识论真理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把哲学的目的看做是真理(即 关于为一切人类研究和活动提供最终公度性的词语的真理),就是把人看做客体而非主 体,看做现存的自在,而非看做既是自在又是自为,看做既是被描述的客体,又是描述 着的主体”;而前者则是“把保持谈话继续下去看做哲学的充分的目的,把智慧看做是 维持谈话的能力,就是把人类看做新描述的产生者,而不是希望能去准确描述的人。” [5](P329)这样,人在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实践作为他的自由和信念产生的条件 ,进入到罗蒂的哲学视野,并具有了对知识和真理的优先地位。
因此,恢复真理与人的需要与生活实践以及人与他所委身的“生活形式”或社会历史 文化的联系,从理论和文化批判的方面,阐明真理优先于认识和科学活动的历史文化和 伦理价值意义,否弃并超越知识论真理观,构成了后现代哲学家的共识和主要工作。
首先,他们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上,彻底放弃了诸如“文化就是各种知识主张的总 和”,“人的本质就在于发现事物的本质”、知识应当具有某种“理论”和“基础”并 且是在“心”的作用下,对心以外的事物的准确再现,哲学主要“是一门有关再现表象 的一般理论”,因而是最接近事物本质的知识等传统观念。罗蒂指出,20世纪三位最重 要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杜威“他们每一个人早先都曾经试图找到一条使哲 学成为‘基本的’新路,一条拟定最终思想语境的新路。”但是他们三位“在自己的后 期的研究中都摆脱了那种把哲学看成是基本性的康德式观点”。他们抛弃了“知识基础 ”的观念和以认识论为中心的哲学观念,“也抛弃了笛卡尔、洛克和康德共同具有的‘ 心’观念,——他们干脆放弃了作为可能学科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本身。我用了‘放弃 ’而非‘反驳’这样的字眼,因为他们对待传统性问题的态度有如17世纪哲学家对待经 院哲学问题的态度。”[5](P3)而罗蒂从传统认识论内部对其核心观念“镜式本质”隐 喻的拆穿,更使把“符合一致”当作真理本质的传统真理观失去了它最终的认识论根据 。
其次,他们从科学思想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知识论真理观的启蒙思想性质及 其局限性,对它盲目的科学乐观主义倾向和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地虚构所谓超越自然与社 会对立的“客观真理”的错误,作了深刻的揭露。罗蒂指出:“在启蒙时代,这一认识 体现在当时人们把牛顿式的自然科学家当作知识分子的楷模。在18世纪大多数思想家看 来,了解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自然图景现在显然应该导致建立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机构 ,这些机构应当与自然界符合一致。从此以后,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想就以社会改良为中 心了。后者的出现是由于有关人类究竟为何物的客观知识,不是有关希腊人、法国人或 中国人为何物的知识,而是有关人类本身的知识。我们是这一客观主义传统的子孙。” 受这一传统的支配,并且“梦想着这样一种最终将达到的社会,它将超越自然与社会的 区别”,[5](P408)成为哲学充当最接近真理的知识,扮演知识基础角色的信念来源。 这种知识论的信念之所以错误,就在于它不懂得真理是不能离开人的目的而存在的。“ 世界并不说话,只有我们才说话”。“这不是因为真理是相对的,而只是因为我们没有 一个天钩可以把我们吊离我们自己的信念和愿望,而达到某个较高的‘客观’立场”。 [11]维特根斯坦也指出,把真理看做具有“逻辑的水晶般纯粹”的客观知识,这种观念 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之间是如此地冲突,就像“我们踏上了光滑的冰面,没有摩擦,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无法行走。”如果我们要想走, 就必须回到生活的粗糙地面上。[10](P107)真理与具体历史文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启 蒙哲学的知识理想实际上不过是主观性的幻想,不能成为我们的文化的依据。
第三,他们站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揭示了知识论真理观的社会学与人类学根 源。罗蒂指出,从社会学的根源来看,“也许由于希腊人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千差万别 ,他们才受到启发萌生了这一理想。担心坐井观天,担心囿于自己碰巧生于其中的团体 界域局限,”总想“尽可能长久地跨出我们的社会局限,”来实现一种不受地域限制的 共同性,使人们把追求超越具体历史文化的普遍本质,当作最高的认识目的。从人类学 的根源看,柏拉图、康德和现代的实证主义者共同怀有这样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人类学 信念”,这就是相信“人具有一个本质,即他必须去发现各种本质。”但是,人又因“ 地域偏狭主义”文化观念的限制,总想寻找一种“超历史的性质”的合理性,一种能够 克服私人语言不可公度性的可公度性语言,作为实现“人类的繁荣”的根据。因而,“ 由启蒙精神所滋养并一一根据理性的口号加以辩护的习惯,理性被看做是超文化的人类 与实在相符合的能力,被看做一种机能。拥有和运用这种机能可由人类遵从明确的准则 一事加以证明。”[10](P415~416)
第四,他们通过分析支配知识论真理观的科学中心主义观念,针对现代哲学把科学和 理性全面神化和教条化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并赋予其凌驾于其他人类文化部门之上 的科学主义独断,重新审视哲学与科学、哲学与人类文化的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出 了超越知识论真理观的后哲学文化真理论。后现代哲学认为,知识论真理观及其追求的 所谓超越文化和社会局限性的共同性或事物普遍本质,实际上是知识论哲学制造的神话 。它隐含着科学对人类生活和人类文化各个部门的一种霸权意识。这就是“接近”于本 质的知识比“远离”本质的知识拥有更多的真理;而掌握较多“客观真理”的文化优越 于较少“客观真理”的文化;“科学的”文化在价值上优越于“非科学”的文化。因而 ,否弃这种真理观不仅是对以认识论为中心的现代哲学的终结,也是一项克服科学主义 泛滥导致人性异化,人类文化单极化、机械化的人道主义追求。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 到不同学科、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让真理从天空回归大地。
四、后哲学文化视野中的真理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后现代哲学形成了超越知识论真理观及本质主义的后哲学文化共识。 这就是放弃作为本质的、科学精确的知识的“大写真理”,代之以具有日常生活和文化 实践意义的信念体系或“小写的真理”,实现真理由知识论语言向文化与社会生活实践 语言的转换。在这种转换中,后期维特根斯坦以“家族类似”为核心的语言文化论取代 本质主义的逻辑语言真理论,罗蒂用“种族中心主义”的概念对真理观作文化相对论的 解释,集中地代表了后哲学文化的真理观。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在家族类似的概念下看 所谓“共同的本质”,它就不是由逻辑的抽像而被确定的某种不变性质或固定的中心, 而是各种语言游戏规则的重合而形成的类似。它们像网结一样,将不同的游戏连接在一 起,产生某种“家族类似”的网络。它们的类似性虽有程度的区别,使某些特征处于核 心,另一些处于边缘。但是,核心的类似却不是边缘类似的家族本质。它们没有本质的 不同,都是家族内平等的成员。因而,从家族类似看哲学追求真理的活动,它就不再是 发现一种理想语言去准确表述事实的认识活动,而是在由语言构成的历史文化河流中理 解由语言所表征的生活世界意义的文化活动。“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10](P19)真理只有在特定的生活形式中才向我们显示它的意义。生活形式做为一 种“世界图式”[9](P94~97)决定着真理的意义和我们对真理的信念。因而,用发现终 极语言去构造事物普遍本质的语言真理论就让位于以生活形式为基础的语言文化论。
作为后哲学文化批判的方法,罗蒂的“种族中心主义”分析方法,对知识论真理观更 具有直接文化批判意义。罗蒂指出,将理性“看做是超文化的人类与实在相符合的能力 ”的观念,以及把科学“全面神话”的科学理性主义,揭露了以这种超文化能力为核心 的西方文化一个根深蒂固的偏见,即把西方文化在自然科学上的领先地位视为文化上优 越的根据,把西方文化看做“最接近世界的本质,最接近真理”的文化,从而鼓吹西方 中心主义。[12](P79)另一方面,“种族中心主义”又是后哲学文化的真理观。它主张 “离开了对某一社会(我们的社会)在某一研究领域中使用的熟悉的证明方法的描述,就 不可能谈论真理或合理性。”[5](P410)因而它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实 践或在一定的语境、一定的历史文化活动中被创造的,而不是某种自在的、等待发现的 东西。按照这种真理观,哲学应该“面对各种特殊社会的各种具体问题。——不再强调 伟大的理论在阐述这些问题时的重要作用。”[5](P13)放弃“大写的哲学”和“大写的 真理”,转向日常生活和文化细节的描述;承认各个文化部门之间平等和自由的对话的 可能性。使哲学不再作为一种“科学”,而是作为一种写作方式,一种文化批评和“没 有特殊标准,没有特殊方法,也没有特殊的问题,更没有特殊的标准”的拟文学而存在 ,从而“不再由客观认识的理想而是由美学升华的理想所支配”。
后哲学文化对知识论真理观的超越,包含了对近现代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否定性反思。 它指出了围绕着这一关系活动的主流哲学深刻的知识论偏见——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带 来的巨大消极后果,力图说明:在科学文化主宰人类生活的时代,哲学为了“谋生”而 将自己委身于科学,试图以科学的形式来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是对自身责任的遗忘 和对人文精神的背叛,也是人文精神在现代文化中失落的表现。因此,超越知识论的真 理观,不仅是一种恢复哲学真理本性的努力,也是在科学理性主义主宰人类文化的时代 ,反思科学文化的缺陷,重建人文学与自然科学价值纽带的努力。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后现代哲学在批判哲学知识论的立场时,带有许多偏激的观点 ,对哲学的文化定位也不甚准确。尤其是将哲学视为边缘性和寄生性的学科,或者把哲 学当作毫无规范的拟文学,[12](P82)多少表达了后现代哲学家们对哲学前景的悲观主 义情绪。而它对知识论真理观的全盘否定,在后哲学文化中排除了科学文化的地位,则 表明它对哲学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仍然存在片面性。应该看到,知识论真理观固然有 将哲学与文化的关系简化为与科学的关系的片面性,但是,正是哲学与科学的结盟,才 使近代以来的思想能够冲破宗教神学和蒙昧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取得对封建主义的 胜利。同时,也正是知识论的真理观在促进人类探索自然奥秘、发现自然规律方面所发 挥的人文学激励作用,才使人类能一路高歌,取得科学认识上的巨大成就。从这些缺陷 来看,后哲学文化的真理观就难以取代知识论真理观而对哲学真理观做出全面的把握。 因此,承认知识论真理观的价值,仍然是后现代哲学应该加以解决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2-11-07
标签:哲学论文; 知识论论文; 科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世界语言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认识论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