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结构调整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时间窗口_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时间窗口——经济结构调整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视角论文,路径论文,人民币论文,窗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理论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某些观点上达成了共识。国内许多学者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提出了初步想法,陈炳才(2001)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声誉和可兑换性角度开展,实施美元国际化的路径。李晓(2005)认为中国属于贸易性国家,其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合适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应参照日元模式,通过“人民币亚洲化”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目前的主流观点是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更应该综合参考欧元和日元的国际化路径,并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国际化路径,李建军、田光宁(2003)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应先参考日元模式,然后逐步实现区域化,即对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四个区域的币种进行统一后,以欧元模式开展人民币国际化。魏修华、唐爱朋(2004)的观点也比较类似,但是实现路径却有先后不同,他们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首先在大陆、香港等地区采用欧元模式,然后在亚洲地区逐步采用日元模式。

除了以上两种类型的观点之外,部分国内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质,不能完全遵照其他主权货币的国际化路径,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应更具中国特色,何慧刚(2007)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应该是“弱经济—强制度”的组合,经济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货币金融制度和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实现货币国际化发展目标。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正处于逐步过渡的转型阶段,这种模式是在这个阶段的过渡模式。高洁(2007)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是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吸取美元、欧元和日元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的基本国情,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与众不同的国际化路径。综合来说,多数学者已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模式有某种程度的一致认识,从本国经济现状出发,逐步完成“三步走”的战略(王思程,2008),并对具体制度和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张琦生,2007;李稻葵、刘霖林,2007等)。

学者们已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相关制度政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借鉴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国际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符合中国特点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但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路径的具体时间进程等方面的研究却不多,本文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重新进行定位,并结合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规划和模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时间窗口做一定的预测和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和现状

在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之前,首先要明确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际化”的内涵,一般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市场流通到一定程度,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第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第三,是人民币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中占有重要的比例。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货币拥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世界货币职能的作用有三个: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贷款以及转移财产等等,当一国货币超出本国范围的时候便失去了原来的法定意义。

图1:1960-2010年日元兑美元汇率

数据来源:日本财务省网站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是世界货币的延伸,国际货币的职能是在世界范围内体现其一般货币的法定职能。一般来说,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根据货币发生转移的时候有无商品的转移来确定,如果此时只有货币发生转移,那么就是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果此时既有货币发生转移,又有商品发生转移,那么此时货币就是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本文将这两种职能归类为交易手段,从而用以衡量人民币是否实现国际化的标准基本采用价值尺度、交易手段和贮藏手段。

Chinn和Frankel(2005)指出国际货币是一种货币在执行其基本的职能的时候超过了其发行国的国界范围,并区分了国际货币在私人部门和官方部门承担的不同功能。

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进度来看,人民币在境外主要起到交易手段职能,贮藏手段的职能也逐步得到发挥,但价值尺度的职能尚未得到体现,人民币仍然没有成为其他货币盯住的驻锚(Gao and Yu,2009; Chen,Peng and Shu,2009)。

近几年,中国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出了不少努力,2008年以来中国已与韩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六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总额6500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同时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推出了第一批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结算城市,包括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个城市,至2010年将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至二十个城市,并提出,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届时,人民币将实现自由可兑换。从私人部门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已经跨出,其在港澳台地区的流通总量和留存量数量较大,周边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人民币流通量也很大,主要在当地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易手段而存在,但是由于中国市场开放程度不够,这些地区留存的人民币也仅是为了贸易,并无法实施投资行为,所以总体留存量并不大,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职能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总体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未来的路还很漫长。

图2:1994-2007年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

数据来源:2010年日本统计年鉴

图3:1994-2007年美国、日本、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各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任何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均需要体现上文所述三种货币职能,但具体实现模式仍有一定的争议,理论界比较认同的货币国际化的模式和路径大概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美元模式,凭借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先发优势,由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依托全球性货币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挂钩的国际储备货币;二是欧元模式,即在核心国主导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让渡货币主权最终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通过建立区内的关键货币和区域合作的方式来推进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这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三是日元模式,通过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与金融市场自由化等货币可兑换的若干阶段,使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比较普遍使用的货币。

从货币的价值尺度、交易手段和贮藏手段三种职能来说,美元模式是以价值尺度为突破口,通过同时推进交易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实现美元的国际化。欧元模式则是在区域内以价值尺度为突破口,推进交易手段和贮藏手段,完成区域货币一体化后,以交易手段为突破口,推进欧元的国际化。日元模式则是完全的以交易手段为突破口,逐步推进其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美元模式是不可复制的,世界上不可能再次出现类似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主权货币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共存的情况。而欧元模式和日元模式相对来说是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的,但欧元模式是否完全成功有待商榷,欧洲爆发的“债务危机”实质上就是这种货币区域一体化与经济政策不协调的体现,反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则是欧元国际化过程中在区域一体化阶段无法形成有效的经济协调机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阻碍货币国际化的问题,欧元模式的基础是欧洲经济的一体化,在少数欧洲国家的推动下,欧洲逐步实现了货币一体化,但亚洲的几个发达国家的主导作用并不如欧洲那样明显,这种模式在亚洲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仍待商榷。日本与中国有诸多类似的地方,两个货币国际化均是在美元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货币国际化,但日元模式并未达到其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日元国际化并未获得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支持和理解,币值不稳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放任日元大幅度贬值的做法使得亚洲地区其他国家失去了对日本的信任。

二是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大量的贸易出口导致日元无法有效输出,减缓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降低了日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是日本的资本市场开放不充分,使其他国家对日元资产的投资受到较大的限制,影响了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流通性。

很显然,无论是采取哪个模式,日元模式面对的这三点问题也是人民币国际化需要面对的。我国实行的是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历史上来看,其币值稳定性较强,虽然汇改以来币值相对美元仍出现较大的升值,但这个过程是缓慢和平稳的。而中国和当时的日本一样,面临着外贸依存度过高和资本市场开发程度太低的问题,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图4:2001-2009美国、日本、中国CAI指数对比

数据来源:Milken Institute

综合三种货币国际化模式,理论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有一定的共识,“三步走”的战略也基本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即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当前的现状来看,人民币的周边化已经基本完成,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正在逐步推进,与周边的亚洲国家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以及开展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均是尝试,但是要实现国际化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人民币在境外的留存量,由于中国是“双顺差”的贸易型国家,这使得大量的外汇储备进入我国,而人民币无法有效的留存在境外,部分原因归于人民币不是国际结算货币,但随着结算试点逐步开展,中国的“双顺差”必将极大地限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同步进行。

三、经济结构调整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联系

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对外保持一定程度的逆差,逆差可以来自于对外贸易,也可以来自于对外投资,对应到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则是贸易项和资本项下的逆差。如果逆差来自于贸易项,那么中国要转型成为一个净进口国,前提是投资和消费能够支撑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净出口额能够缓慢降低带动国内的产业升级。若逆差来自于资本项,则需要向境外输出大量的资本,这与国内大力推进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是相矛盾的,而且中国资本项下的开放程度远远达不到资本自由输出的要求。

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而与人民币国际化直接相关的经济结构转型因素可以简化为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本市场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要与之相契合,这也是日元模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很重要的两个障碍。

(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属于出口导向型国家,对外贸易总量占GDP的比重较大,2002年以前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占GDP的比重基本在30%-40%左右,而2003年之后这个比例猛增到60%左右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相对于美国和日本20%-30%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而言,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占GDP的比重过高。而且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中,贸易出口的比例较大,每年产生大量的贸易逆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人民币的汇率政策调整的效果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而独立的汇率政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参考日本的模式和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日本对外贸易总量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美国,并呈持续增长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元在实现国际化过程中已经趋于疲倦,受到内外部经济失衡的影响,日本已逐步放缓了货币国际化的进程,转而将大量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现行的经济政策是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范围内一定的独立性,降低外部不经济带来的影响,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外贸依存度降低的过程。现行的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依靠净出口和投资拉动,而国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比例虽然逐年在增长,但远达不到预期的水平。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任务就是将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和净出口推动转为消费拉动,通过制度的改革,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在投资和净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一定是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虽然没有权威的理论能够证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只有降低到哪个比例区间,才能支持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但是仍然能够大概估计到,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40%之间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根据现在的区域,这个区间的时间窗口将可能在未来15年至20年间出现。

(二)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与人民币国际化

为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衡量一国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本文不采用单一的国际资本流动指标,而是采用美国梅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的CAI指数(Capital Access Index)作为是各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指数,该指数是由该研究院根据每年各国宏观经济、金融相关法律与制度、资本市场条件等7个方面进行调查进行相关统计而得出的综合性指标,相对来说,该指数反映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由于CAI指数是从2001年开始编制,因此本文的数据区间是2001年至2009年,相对中国和日本来说,美国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一直较高,但是从2001年以来至2008年,其开放程度有缓慢的下降,这与美国自2001年开始缓慢的经济衰退有直接关系。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亚洲地区,两者经济的相关性较为紧密,日本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长期均高于中国,2007年以前,日本和中国两者的CAI指数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而2008至2009年收到外部经济的冲击,资本市场开放性相对较强的日本逐步开始收缩,而中国却逐步提高开放程度,这是符合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的。中国的CAI指数与美国的CAI指数在整体趋势上是一致的,并且从两者之间的差距来看,自2001年开始呈缓慢减少趋势,这说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正逐步趋同,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需要不断地提高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来实现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正在以较高的速度追赶,但是什么时候能够追赶上,或者什么时候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标准,这与对外贸易依存度一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区间。但对比日本和中国的数据来看,CAI指数在区域化期间大概在6-7区间比较合适人民币国际化有效推进,这个时间窗口大概在未来5-10年能够出现。

四、最优路径和时间窗口的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表应该是多维度的,要符合“三步走”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度,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有三个条件。

首先是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可自由兑换性,第二步是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价值尺度、交易手段和贮藏手段三大货币职能,成为全职能国际货币,第三步就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资本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一定的程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国的经济结构和资本项的调整是实现这三个条件的重要手段,

为此,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时间进度,可以大概计算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表,以及每一个时间窗口中各类经济要素、制度安排和货币职能。

总体来看,在“三步走”的战略下,人民币国际化将在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的时候,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而真正的国际化则还需要将近10年的时间,具体时间窗口安排如下:

(一)第一阶段:人民币周边化

时间是2005年至2010年,自2005年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周变化的进程就开始加速,通过与亚洲其他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和推行境外人民币结算试点等方式逐步增强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目前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的使用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些已经基本上体现了人民币周变化的目标。这个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保持在60%左右,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较低,无法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职能仅是某种程度的结算,是低层次的交易手段职能,而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职能除了在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以及越南、老挝等周边地区外,均无法体现,但这仍然是一个国际化开端。

(二)第二阶段:人民币区域化

时间是2011年至2020年,这10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11年至2015年,这个五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的五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届时中国刺激消费的政策进一步出台,内需的巨额提升将降低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进入50%~60%的合理区间内,随着国际板的开通,资本市场逐步开放,为境外机构来华投资创造更好的途径,人民币可兑换将迈出关键的一部,与周边国家的人民币结算试点逐步扩大成为结算的常态。东盟自由贸易圈的日益成熟将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此时,人民币能够在东盟区域内实现交易手段职能的区域化,价值尺度职能也将有所体现。

第二个阶段是2016年至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人民币初步实现自由兑换,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仍受到资本市场发展的限制,但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外贸易依存度将落入30-40%的区间内,人民币在区域内已基本实现交易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并逐步体现其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说,人民币将在2020年实现完全的区域化,但仍是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三)第三阶段:人民币国际化

时间是2021年开始,第三阶段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阶段,在外部经济无大变故的条件下,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获得较大的成功,中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初步从出口导向型国家转向消费导向型国家,国内投资将回落到一个平稳的较低的水平,净出口也将以技术和服务为主,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演化成为技术和科技密集型产业,而原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东南亚一带转移。这个时候,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将进入20%-30%的区间,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接近美国现在的水平,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也空前的高,但是前提是资本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并且金融产品能够满足国内外投资客的需求。人民币将作为较大比例的外汇储备货币进入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储备资产中,亚洲地区形成人民币区域一体化,人民币与欧元和美元形成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三大支柱。

以上三个阶段粗略的描述了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的时间窗口,其具体的估算数据主要是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政策规划做的偏重定性的预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但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区分,该时间窗口仍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参考。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体化的过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是人民币国际化实施过程的支持保障,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市场过程,不能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当前的中国最重要的是做好体制和机制的改革,通过不断地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中国在亚洲乃至直接范围内的影响力,当世界各国均认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的时候,人民币就将成为完全的世界货币。

标签:;  ;  ;  ;  ;  ;  ;  ;  ;  ;  ;  ;  ;  ;  ;  

从经济结构调整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时间窗口_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