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职与高职衔接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若干问题论文,中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以下简称“衔接”)是本世纪内按照职业技术教育特点所创造的重要经验,其成果已经得到多数国家、地区的政府部门及许多专家的肯定
这种衔接在欧洲已有悠久历史。1920年我国倡导职业教育的前辈黄炎培先生盛赞法国农校分四级(初级农学校,中级农学校,高级农学校及农学院,小学毕业生可先入初级农校,然中级、高级,而农学院。学生可随时出而务农,仍可继续进修。德国工科博士培伦先生小学习工、中学习工、大学也习工,前后习工10余年,始得学位。黄说此方法较为适当,适合于教育顺序,并命名这一办法为“专科一贯主义”。
二次大战后,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技含量急剧上升,发展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些欧洲国家创办了与中职相衔接的高职院校,而且深入到课程的衔接,避免重复学习,从而使“衔接”出现了质的飞跃。
30多年来,多数国家实行了这种“衔接”,取得很大成果,从而使这一经验得到多数国家、地区的政府部门及许多专家的充分肯定。
我国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提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肯定了这种“衔接”经验。
1997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更把这种“衔接”规定为统计标准。提出中职3B能直接进入5B,而非3B的其他高中阶段学制,需先经过第4层次补充学习以达到5B的入学要求。
二、为什么要实行“衔接”
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表述:
1.只有在中职掌握了一定要求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高职学习掌握更高要求、更高难度的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
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同样要遵循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顺序,只有首先掌握单一的、低难度的技能与能力。通过逐步提高,才能掌握综合的、复杂的、高难度的技能与能力。现代高新技术的采用,更使这种技能与能力的文化和理论方面要求、复杂程度与精密程度等方面要求达到空前的高度。
现代职业的技能与能力都要求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要求,又有一定的经验因素,仍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这种反复练习不可能被文化、理论学习所替代,这就决定了学习时间的长期性,只有将高职与中职连续起来,才能达到实际要求。
2.职业技术教育所传授的职业技术课程(理论的及实践的)同样要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教学顺序,这些课程虽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普通文化课基础之上,但并不能被文化课所替代。因此,即使将入学起点提高到高中毕业,所学职业技术课程仍然与招收初中毕业生同类专业的中职学制一样要从头学起,也可能两者所学相差不多。
例如招收高中毕业生3年制工科类职业技术教育学制,每年教学周数以38周计算,3年共为114周,其中文化课约为20-25周,职业技术课为89-94周。同类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4年制,4年的教学周数应为152周,一般安排文化课57周左右,职业技术课约为95周,由此说明,这两种学制的职业技术课程时数差不多,因而培养目标也差不多,举办这两类学制实际上是教育方面的重复建设。
3.职业技术教育是定向教育,教学时数是向量,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的教学时数总和应是向量和,只有在两类学制的方向一致时(例如《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3B与5B),其向量和达到最大值。当两者方向偏离时,有效学时就减少。
如上所说,招高中毕业生三年制如办成职业技术教育,其有效学时与4年制中专差不多,也即高中阶段在高职方向的有效学时只有一年。
如果两者方向一致,或减少了偏离度,则有效学时就上升。例如法国3年制技术高中与2年制短期技术学院相衔接,这5年中所学职业技术课时数就高得多。为了便于比较,都以每年教学38周计算,则法国以上两个层次学制所学职业技术课程总和约为114周,日本的5年制虽然文化课安排较多,所学职业技术课程仍有107周左右,我国的5年制高职学制,所安排职业技术课程约为120-130周,虽然这些学制都比招高中生3年制的学制少学1年,但所学职业技术课程的总周数却增加30%左右。
也就是,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3+2共为5年的学制所学职业技术课程时数约比招高中生3年增加30%左右,还可计算出比招初中生3年制中职增加100%左右,从而能保证达到较高质量。
三、“衔接”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教学单元衔接法
由国家或地区将中职与高职所设课程统一制订成数以千计的教学单位,并按程度分成若干层次,邻近层次单元可以衔接,通过这些单元间的衔接实现中职与高职学制间的衔接。例如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单元分成5个层次,中职学制的教学单元占Ⅰ、Ⅱ、Ⅲ3个层次。高职学制占Ⅲ、Ⅳ、Ⅴ3个层次。每个单元都明确规定先修单元(第Ⅰ层次单元往往与初中课程衔接),必须先修单元成绩及格才能学习本单元;发放毕业证书时对所学教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及高层次单元所占百分比的最低要求都有明确规定。
这种衔接方法的适应性强,又避免重复学习,是最完善的衔接方法,缺点是制订单元的工作量很大,而且要有常设机构,经常研究教学单元的增补、更新等工作。
2.中职(高中)分类衔接法
将中职按行业、职业进行分类(一般宽于专业分类),每一类都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高职各专业分别选择对口某一类,然后以这一类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从而实现衔接。
例如法国将技术高中分成17类,短期技术学院所设专业分别对口其中一类。当招生不足时,也可招收其他某类或职业高中、普通高中的某类学生(法国的普通高中有8类,其中如“农艺学与技术”、“教学和技术”都包括职业技术课程),但入学前后一般要补学某些课程。
3.高职分类对口招生法
将高职分成若干类,每一类都制订入口标准(包括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内容),按标准进行入学考试并录取学生入学。我国台湾地区实行这种方法,新生入学后即以入口标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与之衔接的高职课程。
以上三种衔接方法的共同点是都有国家或地区统一制订的高职入口标准,这既是中职应当达到的标准,又是高职课程的起点。实行前两种方法的欧洲国家在中职阶段实行统一标准的国家考试,不再有进入高职的入学考试。后一种方法实行起来最简易,但可能成为误导中职教学的指挥棒,导致中职校只按照高职入口标准要求组织教学,而不是按专业实际需要组织教学。
四、“衔接”的效益
影响衔接效益的主要原因是前后两个学制的方向偏离及后面学制重复学习前面所学内容。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中职学制与高职学制方向偏离而降低效益。设某中职学制的教学时数为T,与高职学制的偏离角为θ,则这一学制的有效学时为Tcosθ,偏离愈大,有效学时愈小,方向偏离的学制不能直接进入高职,而是必须先经第4层次补习达到入口标准后才能进入高职。
2.由于高职重复学习中职已学过的课程或内容,导致高职的有效学时下降,重复学习时数愈多,高职的有效学时愈小。
3.由于改行或其他原因改变专业方向,导致过去所学内容的有效学时下降。
总之,不能仅看累计学过多少时间,而应看累计有多少有效学时。
五、对我国实行“衔接”的建议
1.首要问题是加强对“衔接”的宣传力度′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职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已经过13年,但这一规定远远没有实现,一个重要问题是尽快制订适合于高职的招生办法,现在完全按照普通高校的招生办法,显然不合适,高职也可以招一些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必须认识到这与高职入口要求是有差距的,必须在入学前后进行补课。要切实转变社会上轻视中职毕业生的旧观念,有些部门对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等专科毕业生发放“相当高等专科”证书,意味着低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高等专科,显然是不妥的。现在不少高职学校宁愿招收普通高中生,因为招收中职毕业生问题很多,难度很大,政策上又不支持,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贯彻中共中央决定永远是一句空话。
2.学生质量是高职的生命。不顾质量,盲目发展是非常危险的。1995年以来,高等专科毕业生已经出现分配难问题,如果看不到这一情况,高职仍然采用同样的学制模式,而且是低水平的,后果如何是不难预测的,事实上已经出现这种高职毕业生大量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如果听之任之,必将败坏高职的声誉。
为此,必须抓紧制订高职入口标准,这是提高高职质量的关键。考虑我国地域较广、人口众多、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可以由省、市组织制订标准,这个标准既不能脱离中职(主要是中专及培养技术员的职业高中)的现实,又要有利于对高职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不符合入口标准者必须首先补课达到要求,决不能继续出现“低水平进,低水平出”的现象。
3.千方百计提高招生质量,与高职培养方向一致的是中专及部分职业高中,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学生大都不愿报考高职。对此,有些高职学校创造了一些经验,如选择一些中专校对口办学,将招生工作提前到中专生毕业以前等,都招到了中专毕业生,要继续创造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对其他职业高中及普通高中也可选择一些学校对口办学,使这些学校了解高职的入口要求,并尽可能使在校学生接近这一要求。例如职业高中的实习课,普通高中的学工学农劳动,完全可以按照对口高职校的要求对内容作出调整,理论教学也可以按高职入口要求作一些调整或开设一些选修课,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招生质量。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通过积极争取,而不是消极等待,我相信,完全有可能在三、五年内将招生质量提高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