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市医院 深州市 0538000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用药安全,预防医疗风险。方法:回顾一例口服替硝唑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护理过程,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医务人员加强了对替硝唑过敏的警惕性,加深了对药物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的认识及急救处理。
【关键词】:替硝唑 过敏性休克 用药护理
替硝唑适用于各种厌氧菌感染,也用于结肠、直肠手术,妇产科手术及口腔手术等的术前预防,并可作为甲硝唑的替代药物用于幽门螺杆菌所致的胃窦炎及消化性溃疡治疗【1】,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极为罕见。2015年8月26日在我院急诊室出现一例口服替硝唑过敏而致急性过敏性休克,经及时抢救患者脱离生命危险1d后痊愈出院。本文将病例资料及护理工作总结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46岁,为我院医技人员2015-08-26晚因牙痛在家口服替硝唑2g,15min后颜面部,前胸、四肢出现皮疹伴瘙痒来急诊科就诊。在和医生诉说病情时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血压75/50mmHg,心率110次/min,呼吸26次/min,考虑替硝唑过敏性休克。立即把患者平卧进行就地抢救,遵医嘱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同时建立静脉液路,5%葡萄糖溶液500ml静点,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mg入壶静点,,给予氧气吸入4L/min,急诊3min后遵医嘱苯海拉明40mg肌注,10分钟后患者意识恢复,测血压90/60mmHg,30min后患者呼吸困难缓解,面部口唇颜色发绀减退,面部及四肢皮疹减轻。3小时后患者所有不适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平稳,收住院继续观察。1d后痊愈出院。
2.护理
2.1急救护理:
2.1.1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属于Ι型变态反应,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亦快。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呼吸道阻塞症状,循环衰竭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表现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意识丧失,抽搐或大小便失禁等。护士应该熟悉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并具有敏锐的急救意识。一旦患者发生以上情况,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氧及时通知医生,并备好抢救物品配合医生进行就地抢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2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 2心理护理:护士应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对过敏反应的知识有所了解,缓解患者的恐惧,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
3.讨论:此患者后经询问病史得知,在半年前因阑尾炎在家自行静点0.9%生理盐水250ml+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0g。输毕,换上一瓶替硝唑100ml静点。10分钟后患者面部潮红,手心发热,面部及四肢散在皮疹并伴痒感,立即更换0.9%盐水500ml,氟美松5mg入壶,苯海拉明40mg肌注后好转。因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当时她考虑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迟发过敏反应,现回顾来分析当时患者应为替硝唑过敏反应。替硝唑为新一代硝基咪唑类药,其不良反应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多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头疼头晕及口腔金属味偶有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引起过敏性休克极为罕见【2】。从本例病人出现过敏的反应考虑,其原因可能与变应原致敏体质有关。变应原第一次进入过敏体质的机体后,可刺激相应的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为亲细胞抗体,通过FC段能与组织中肥大细胞或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从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3】。此例病人第一次静脉滴注替硝唑时仅有轻微不良反应,当体内再次接触此药时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故系过敏体质导致的过敏反应。
4.体会:近年来非皮试药物静脉滴注过敏者的报道逐年增加,护士应该提高和强化对非皮试药物过敏反应的认识及预见性,特别是年老体弱、儿童过敏体质的患者。在静脉输液护士应全程检测其用药反应。此次案例给医务人员强有力的警示,医务人员必须具有慎独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在给病人应用任何药物的过程中,均应注意药物的剂量、不良反应、禁忌症并详细询问病史,有无药物的过敏史、饮酒史,并向患者宣教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预防风险发生。对有药物过敏史、易感人群、家族史的应严密观察,同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以防特殊情况的发生,绝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71
[2]毕晓梅:关注替硝唑罕见及严重的不良反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6):1499-1501
[3]黄亚玲:静脉输注替硝唑液致变态反应1例,全科护理2008.10月第6卷第10期2817页
论文作者:霍福娟 张青郡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替硝唑论文; 患者论文; 性休克论文; 静脉论文; 药物论文; 皮疹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临床医学教育》2017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