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积压的症结是什么--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质量的提高_小麦论文

粮食积压的症结是什么--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质量的提高_小麦论文

粮食积压 症结何在——浅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注重提高粮食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症结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更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粮食多了吗?

(一)从粮食进口情况来看:外国粮食冲击国内市场

我国1995年净进口粮食1936万吨,是世界第二大粮食进口国,1996年净进口粮食1055万吨,到1997年才有所缓解。如大豆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可近年来,要靠进口来维持企业生计;小麦因品质差,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优质小麦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大米也受到来自泰国、韩国、越南等名牌产品的猛烈冲击。

(二)从粮食出口情况来看:缺乏市场竞争力

世界大米市场一直都很紧销,我国通过出口大米进口优质小麦可增加80%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提高营养价值。据资料:我国出口1吨大米可以换回1.8吨小麦;稻谷每亩减税收益328元,小麦只有89元;小麦各营养成份含量均高于大米。但因质量、价格等问题,在国外难已找到市场,缺乏竞争力。

(三)从国内粮食市场来看:紧俏短缺品种时有发生

粳米在粮食市场上一直受欢迎,但种植面积很少。据统计:湖北占全省粮食60%的水稻,其中常规稻占水稻总产量的91%,粳稻只占9%,使之出现走俏趋势。名特优米、优质小麦、大豆和一些小杂粮,因产量低,价格不合理,农民不愿种,因而造成市场的短缺。

(四)从粮食人均占有量来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粮食人均消费量增加,行业用粮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人均占有量却增长缓慢。粮食人均占有量1997年为398公斤,预计200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2.5亿人,粮食总产量达到5000亿公斤,粮食人均占有量也只有400公斤,大致相当目前世界平均水平425.5公斤,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50公斤。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多了是一种假象。我国粮食既然不多,却出现了大量积压滞销,价格下跌现象,这就要从粮食本身质量找原因了。

二、粮食积压的症结——粮食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已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粮食的供求矛盾得到了根本缓解。消费者也不是仅仅要吃饱了,还就要求粮食必须是优质、价廉、多样的。而我国的粮食市场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首先看看南方早籼稻。早籼稻因其单产高、生产周期短而曾大受青眯,大力推广种植。但却因品质、外观、色泽、口感、营养等均差,不仅城市居民不欢迎,农民也不愿食用,因而积压涨库,既增加了保管费用,扩大了企业亏损,沉淀了银行资金,又挫伤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据统计:1997年湖南省稻谷积压101.5亿公斤,早籼稻占80%以上,国家收购价每公斤1.3元,而市场价每公斤1元左右;江西省有效仓容只有85亿公斤,而粮食库存已达到110亿公斤,其中早籼稻积压75亿公斤,有的积压达4年之久;1996年浙江早籼稻收购入库16亿公斤,占全省粮食定购任务的84%,而产销对口调运只需1亿多公斤,造成大量积压。同样在南方其它省区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早籼稻数量大、质量差、价格低、卖出难等问题。

其次是东北玉米。随着饲料业的发展,玉米已跃为我国继稻谷之后第二大粮食品种。东北玉米水分高、陈化严重、品质差、等级低,各检验指标均达不到要求,尽管价格一直在低位盘整,去年又遭灾减产,但因库存量大,市场仍没起色。1997年湖北省接收东北专储移库玉米21万吨,其突出问题就是水分高(收获时一般水分在24%左右),大大超过国家标准,即使通过烘干处理将水分控制在标准14%内,在湖北度夏仍很困难,发热、发芽、霉烂、变质等,给储藏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再次是软质小麦。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也是小麦进口大国。品质好、蛋白质含量高的硬质小麦少,绝大部分是品质差、蛋白质含量低的软质小麦,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食品工业对小麦质量的要求,在专用粉的生产中不得不掺合进口小麦来达到质量标准。因此,我国每年大约进口小麦500-1000万吨。1997年国内小麦丰收,抑制进口,但仍进口了186万吨。预计1998年小麦进口量仍将维持在200万吨左右。因此一方面为满足需要不得不进口;另一方面却导致积压。

由此可见,粮食的数量必须是具有一定质量的数量,孤立地、单纯地发展粮食数量,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的。没有市场的产品,商品的价格得不到实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粮食企业也陷入了困境。因此粮食质量低劣及其品种的不适销对路是粮食积压的症结所在。

三、对粮食质量的再认识

所谓粮食质量,是指粮食产品的优劣程度。它应该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粮食品种质量,指品种的原始质量。国家对其有严格的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如稻谷的出糙率,小麦的容重等,是确定粮食等级的依据。粮食品质不优,再先进的加工工艺,也难以加工出品质好的产品来。因此,它在粮食质量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是粮食感观质量,指粮食外观的一种感觉现象。它反映粮食的品种特点,成熟度、新鲜度以及收获、储藏、加工等方面的状况。如色泽、气味、外观,还有沤黄、虫蚀、霉变、破碎等。

三是粮食营养质量,指粮食中营养成份的含量及种类。营养成份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成份的测定,既为消费者提供了营养指标,同时又为储粮安全提供了依据。如脂肪,若脂肪酸值升高则表明粮食发生变质。

四是粮食卫生质量,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看其所含对人体有害化学物质的多少,如防虫剂磷化物的残留量;另一方面看其沾染携带的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等有害生物的数量,如黄曲霉毒素B1等,国家“粮食卫生标准”中对其允许的最高限量都有规定。

前两种质量是“按质论价”的依据,贯穿整个粮食的购、销、调、存、加工及出口等各个环节,后两种质量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显得越来越重要的。

四、提高粮食质量的对策

(一)要体现扶优限劣的粮食政策

政府要为农民发展优质品种创造条件,调动其种植优质品种的积极性,提供优良种子,实行技术指导。坚持依质论价,随行就市,优胜劣汰的原则,对于保护价应体现在保护质量优、销路好的品种上。目前实行的顺价销售政策,使粮食价格全面回升,无疑有利于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各级政府、农业、粮食部门应因势利导,制定一系列扶优限劣的措施,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走优质高效的粮食发展之路。经验表明,政府对粮食的正确干预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相反,如干预不当,则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在制订政策时一定要谨慎。

(二)要优化粮食的品种结构

在保持粮食总量增加的情况下,首先对需求量大且逐年增加的饲料用粮、工业用粮以高产为主;对用粮基本平衡或有减少趋势的口粮消费以优质为主。其次,调减早籼稻种植面积,如今年湖南计划调减500万亩早籼稻,湖北调减320万亩,江西也调减了100-150万亩,这些都是适时的。增加优质稻,俏销粳稻和市场上短缺的大豆、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减少软质小麦的种植,增加硬质小麦的种植。再次,对商品粮集中产区应突出优质,对商品数量小或非商品粮产区应在重视高产的同时,也不忽视优质。让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多产快销效益好的良性循环。

(三)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

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要想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粮食,就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依靠改善粮食内在品质增加效益。树立质量意识,实施名牌战略。为了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今后对粮食质量及品种的主攻目标是:主攻南方早籼稻,加快优质食用稻、饲料稻、加工专用稻的开发;加快饲料玉米品质的提高,选用新品种、降低玉米水份,提高高淀粉、高油等加工型玉米的开发;加快适宜加工面包、饼干和糕点的优质专用小麦的开发。另外,还要引导消费,建立科学的食物消费结构。

(四)要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信息不灵和传递的滞后,使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既不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又损害了生产者的利益。因此,通过政府或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在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快捷高效的桥梁,将粮食市场的产销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农民,指导农民进行粮食生产决策,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俏销,什么滞销;什么价高,什么价低;其走势和前景如何等,以便农民按照粮食市场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真正实现市场引导生产。

(五)要重视粮食质量检验工作

一方面要完善提高粮食质量标准。我国的粮食质量标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成品粮质量标准,如大米的碎米率为35%(当时是为了增加可供应口粮),杂质中允许带壳稗粒、稻谷粒、矿物质、不完善粒等含量都偏高。另一方面要重视粮食检验工作,特别是粮食营养和卫生的检验。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粮食检验的规章制度,切实按照国家的质量标准及操作规程办事,为消费者负责,为科学储粮提供有效依据,加强粮食质量的监督,减少粮食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

标签:;  ;  ;  ;  ;  ;  

粮食积压的症结是什么--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质量的提高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