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文明与人的真实意义--从文化视角解读“跨世纪战略: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市场文明与人的真实意义--从文化视角解读“跨世纪战略: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市场文明与人的真谛——从文化视角解读《跨世纪国略: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真谛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视角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切理智的人们,无不为中国果断地打破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崇拜,坚决走市场经济之路而欢呼。然而在各种市场经济成分迅速增长的同时,也难以完全避免付出滋生、蔓延某些严重社会问题的代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复着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种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对于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中这种复杂的二元现象,原因何在?对策何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从不同价值选择出发进行着不同的价值尺度的评判。然则不管从哪个角度审视社会现实,有一点应当成为共识: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市场经济与社会文明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这就是周毅博士著述的新作《跨世纪国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学意义。

一、揭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经济增长绝非社会发展惟一动力。

六七十年代以来,一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后来居上,从一个重要层面展示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致力于社会文明增长的重要性。新加坡在大量吸纳西方经济因素,实现本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挖掘、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辅之现代法制,整肃社会问题,教化社会成员,调适人际关系,倡导廉洁吏治,收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文明同步增长的良好效果。许多国家类似的实践经验说明,能否高度重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社会文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协调、和谐、稳固,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能否有持续的后劲和张力。这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有规律。周毅博士指出,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经济发展都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经济增长绝非社会发展的惟一内容和动力。经济增长特别是一种新经济体制的建构和新经济形态的生成,必然涉及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等广泛的社会领域,以及意识、道德领域,要求社会机制从各方面与之相适应,要求社会主体以高于现实经济的文化意识和道德素质为之提供积极的文化氛围和思想动力,从而使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健康的势头和内生的活力。否则,社会文明与经济增长错位,社会文明滞后于经济增长,酿成某种社会危机,形成经济发展特别是新经济体制生成的巨大人文障碍。而来自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障碍,往往比来自经济自身的障碍要严重得多,也顽固得多。该书列举正反经验说明,对待经济增长中的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有须臾忽视和懈怠。

一、坚信以人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蕴含着人文价值的重塑。

著述认为,首先,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文化力的生长,把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作为可持续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并放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地位,依托现代科技,加大文化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是现代经济竞争的一大总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文化的竞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价值观念瞬息万变,知识经济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力已经成为现代市场发展的根本资源和基础动力。若不注重市场经济中文化力的增长,市场经济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更不会有持久的后劲。在文化基础尚很薄弱、国民文化素质尚不发达的我国现实国情条件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发展过程中文化投入和文化生长。否则急功近利,重利轻文,各种低层市场经济的自发冲击必然造成相当程度的文化失落现象,甚至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衰退。显然,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性质和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加大我国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文化投入,关键在于加强教育,发展科技,包括高度重视社会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现代化素质。

其次,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文价值的追求,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在人们从事的一切商品经济活动中,都必须自觉灌注人文社会价值,用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根本价值尺度来支配、规范经济活动。具体来说,各种利益实体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在遵循价值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的权益,而绝不能为追逐最大利润损害社会效益和人的价值。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包括党和国家机构以及文化、教育、科学等非生产性社会系统,更不能把追求经济利益当成发展动力和最高目标,而应以追求人文社会价值作为最高目标,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提供积极的服务。

三、预言21世纪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

在迈向21世纪的过程中,周毅博士提醒我们应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世界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国民综合素质由人的体力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其中体力和智力素质又是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素质。一句话,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这个要素能不能发挥作用,是由人的最基础素质来决定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在经济发展、世界竞争中越来越居于重要地位,以至于经济学家们把为提高这些素质而进行的活动称为人力资本投资。

该书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论证科学技术发展总的趋势是以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劳动者代替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劳动者。同时,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将把劳动力推向一个不论智力水平还是健康水平等综合素质方面都越来越高的阶段。

作者还列举现代医学研究的资料,说明营养的改善、疾病的控制、智力水平的提高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影响。

作者认为,国民综合素质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展望21世纪,世界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著述因此总结道,要使中国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国民综合素质问题,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知识和劳动者素质、依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轨道上来。

在中国市场文明建设过程中,该书提出了可操作性对策:要注意通过政策调整矫正“市场缺陷”。纯粹因市场自由发展的办法并不能解决环境污染、贫困和分配不公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和引导,以便克服“市场缺陷”,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国民综合素质提高,需要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合理干预行为,需要企业家确立利润目标的同时确立社会责任目标,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在我们迈向新世纪,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今天,作者的这些观点,无疑值得我们注意和唤起新的思考。

标签:;  ;  ;  ;  ;  

市场文明与人的真实意义--从文化视角解读“跨世纪战略: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