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影[1]2013年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教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如何设计这个活动,如何选择活动内容,如何实施该活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背后是关于语言本质、语言学习机制、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教学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支撑。这一系列理论以融合的形式存在于教学共同体的信念系统中就构成了指导英语教师教学的范式。那么,何为英语教学范式?我国历史上都出现了哪些英语教学范式?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应有一个什么样的英语教学范式指导教师的英语教学?这些就成了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根植于语言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的场域,聚焦英语教学范式,沿着英语教学范式的概念界定、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及未来展望的逻辑理路予以深入剖析和建构。全文由导论、主体部分和结语组成。主体部分包括五个部分。导论导论部分首先呈示了本研究的缘起和文献综述,然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重难点及研究创新等。第一部分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研究,基建于对教学范式概念和英语教学范式概念的把握。所以本部分关涉本体探源。基于对范式、教学范式和教学模式等概念的辨析,围绕着教学范式是指导教师共同体从事教学实践的信念性理论和观点的融合体这一核心观点,界定了英语教学范式的内涵、内容构成及其特点。英语教学范式是英语教学共同体所共同信仰的指导其英语教学的理论融合体,为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为其教学反思提供理论框架。英语教学范式作为一种学科教学范式,除了具有范式和教学范式所具有的特点外,它还拥有自身的特点,即“执念”性、多样性和独特个性。“执念性”本意是执着,这里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一旦被某一教学共同体所接受,在其心目中就具有信念的属性,就会对它有不加怀疑的信仰。多样性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指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有不同的英语教学范式;其二指在同一时期,指导英语教学的范式不一定只有一种,除了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教学范式之外,可能同时有其他英语教学范式的并存。独特个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作为学科教学范式,拥有其他学科教学范式所不具有的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在理论基础,主体内容和对教学的指导叁个方面。第二部分着眼于历史,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进行历时性分析。我国从洋务运动开始,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了“料理各国事务”,京师同文馆开始了西语的教学,这其中就包括英语的教学。从这一时刻起,正式的英语教学就开启了它的历史使命,英语教学范式也开始粉墨登场。从洋务运动时期到现在,英语教学经历了语法-翻译范式、听说-训练范式、句型-模仿范式、功能-实践范式、能力-建构范式等范式的指导。语法-翻译范式关注英语教学中词汇和语法等的语言知识教学,关注通过英文原着阅读学习英语语法,从而使学生获得英语读写能力。学生服从于教师的权威。文化对英语学习的作用被无视。这种教学范式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诵记,对教师的要求低,只要拥有语法知识就可以进行英语教学。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关心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训练范式作为我国出现的第二个英语教学范式,认为语言的学习是训练地道的口语,而不是语言的读写能力,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而不是掌握语法知识。这种范式指导下的教学,学生仍然依附于教师,没有主体地位,文化依然被教学忽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句型-模仿范式徜徉在英语教学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黯然失色。这种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语言被浓缩为句型,句型的掌握是语言学习成功的标志,句型的操练是语言学习的法宝,模仿是语言学习的主旋律。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然服从于教师的权威。但是这一时期开始对语境的重要性有一种自发性的意识。语言所富含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慢慢被认可。进人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英语教学也开启了它重要的一页。这一时期的功能-实践范式除了相较于以前更重视语境的作用外,开始重视语言的文化意义,重视学生的思维对语言学习的意义,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是文化开始受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开始受到范式的思考。于是,第一次,范式把学生、学习、语言、文化放在同一空间思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进入新世纪,能力-建构范式开启了自己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它的理论基础非常雄厚,结构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的观点,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的观点等奠定了这一范式的基础。这种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培养交际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和目的语文化开始成了范式关注的重点。学生的发展成为能力-建构范式的追求目标。通过对我国英语教学范式的考察,发现英语教学范式具有社会制约性和历史发展性、对立性和关联性、前瞻性和滞后性等特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评析我国英语教学范式的发展,发现教学范式对文化的关注经历了文化无意识-文化自发-文化觉醒-文化意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对教学各因素的关注经历了从知识-口语技能-学生的思维和交际功能-人和文化这样一条历史发展轨迹。这些特点说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已从最初的茫然期逐渐走向成熟期。第叁部分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进行共时性考察。通过文献分析和个案研究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进行全息式分析。文献分析的结果显示,指导我国目前英语教学的主流教学范式仍然是能力-建构范式。对于课堂观察和访谈的资料分析表明,首先,我国目前指导英语教学的教学范式,除了能力-建构范式外,语法-翻译范式,句型-模仿范式和功能-实践范式仍然存在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其次,能力-建构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生活动存在“伪活动”现象;教学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缺失现象;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很难同时实现双主体的主体性;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依然受到教师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我国英语教学已经脱离了能力-建构范式的指导,能力-建构范式被其他教学范式所代替成为主流范式;第叁,能力-建构范式由于自身的缺陷,难以维持对英语教学的指导地位,如,它难以指导文化的教学。从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当前的英语教学范式显示,官方的主流教学范式由于对教学目标培养的不完整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缺失,面对跨文化的国际交往时代的要求,难以给予我国英语教学进行全方位恰切的指导,预示可能发生英语教学范式转换。第四部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变革的跨文化视角。教学范式和其他的任何事物一样,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面对跨文化交往的国际大环境,对英语教学范式进行跨文化思考不仅必要,而且必需。跨文化意味着不同文化的并存,意味着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具有跨越不同文化交往能力的人才,意味着英语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这样的英语教学特性昭示着英语教学范式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觉性表现为文化性和通约性两个方面。通约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要具有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恰切地指导英语教学的能力;文化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要具有指导文化教学和文化语境设置的能力。处于这个复杂多极历史时期的英语教学范式必须具有跨越不同理论、关注不同文化的能力,才能面对复杂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存在差异性的教学系统,才能看到文化对语言学习以及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才能面对动态生成的语言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成为自我完善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但是现有的教学范式由于自身的缺陷,难以指导这种英语教学。展望新的教学范式,文化-互动范式成为期待中的英语教学范式。英语教学文化-互动范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是它赖以存在的基础。这种范式认为语言是在师生互动中习得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同样重要。学生的自主性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保障。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学习促成学生在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成长为“文化人”。文化-互动范式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发掘学生的潜能,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第五部分文化-互动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把人和文化作为英语课堂主要的关注点。关注学生通过师生活动在与文化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同时关注通过文化学习达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为母语文化的传播打下基础的目的。为了实现文化-互动范式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功能,教学中需要老师具有如下教学理念:坚持教师文化自觉;确信英语在我国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学科性质;明晰英语教学的发展价值取向;秉持英语教学目标的立体性和生成性观点;坚持英语教学内容知识和文化的融合观;秉持英语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坚持自我发展的英语教学评价观。其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互动范式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教师坚持文化自觉才能在教学中坚持文化-互动范式对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只有秉持了这些教学理念,才可能实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觉,使学生达到自我完善;才能实现英语教学范式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最终指引英语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结语部分算是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但是对英语教学范式的研究却仍需继续。探索英语教学范式发展的规律,探索英语教学范式的理论架构,探索英语教学范式对英语教学指导的有效性策略等需要继续探索。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先,选题新。本研究是在前人关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英语教学范式的相关研究,对英语教学范式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求廓清英语教学范式的边界、构建英语教学范式的理论框架。属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其次,研究视角新。目前,关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有增加的趋势,对跨文化研究也大有人在,但是把英语教学范式和跨文化交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不多,本研究算是本课题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成果。再者,观点新。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大背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人”已成必然。本研究为英语教学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量身定制了一种新的英语教学范式,即文化-互动范式,为老师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和教学反思提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邵思源[2]2012年在《一项对中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背景,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旨在探索我国部分中学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其研究动因有叁:1)外语教师研究范式的转变;2)对中学英语教师关注的缺失;3)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叁大方面:1)了解目前部分中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2)四位教师的个案研究;3)分析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论文共由七章组成,总体框架基本如下:笔者首先介绍了该项研究的缘起、背景以及论文的主要结构等,同时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说明。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对自我效能感以及教师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和梳理。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重新定义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教师自我效能感。笔者认为,对于教师自我效能感这一抽象的概念,只有当其置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才变得具体化。课堂环境下的教师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教师在该环境下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完成语言教学任务、能否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知觉、信心和信念。它隐藏在一系列的教学事件中,在教师内心的自我调节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且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笔者选取了164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了实证探索,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从教学策略与技巧、课堂组织和管理、学生参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教材处理和师生交流互动这六个与中学英语教学紧密相连的方面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教师自我效能感处在中等水平,在这六个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中,平均值由高至低依次为课堂组织与管理、师生交流、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学策略与技巧、教材的处理以及学生参与。将所收集到的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一步发现,在教师的相关背景信息中,教师的教龄、学历和职称在教师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教师的四项语言基本技能中(以自我汇报的形式),只有“说”这一项技能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性差异。由于教师自我效能感本质上是教师的主观感受,因此教师在自我汇报过程中容易带有主观倾向,并且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时会出现脱节的现象。所以笔者开展了一项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为四位英语教师,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自我效能感不同的教师,学生对其教学实践的反馈如何?第二个部分主要包括对四位教师的课堂观察以及深度访谈。笔者认为,通过对学生反馈的调查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能够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起到一定的反观作用。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学生的反馈未必就好;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学生的反馈也未必就差。笔者推断这很可能是由于教师未能客观地评价自身的教学行为,换句话说即教师对于自身教学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有失科学性和客观性。在课堂观察部分,笔者发现自我效能感不同的教师在内容呈现、话语量、课堂提问及反馈、课堂氛围和师生交流互动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单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足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继实证研究之后,本研究对四位教师展开了深度访谈,结果发现在教师的自我系统中每个个体都有一套评估体系,并且教师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也会影响到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事件的审视和理解;此外,建构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信息源,无论是直接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本身并不会发挥作用,它们必须经过教师个体的认知加工和反省思维才会对教师本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访谈结果还证实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内因和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内部原因除了教师本身的个体差异以外,还包括如教师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教师知识、归因方式等等;外部原因则主要为学校的环境、同事关系、教师评估体系等。本研究的讨论部分主要是在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及其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展开了一些有关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的思考。教师自我效能感作为教师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有关教学的一切思维、感觉,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乃至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认为,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对自身和工作的认同感也相对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比较有信心。针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的教师内在主体式学习模式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中学阶段的外语教师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笔者阐述了内在主体式教师学习的基本原则、内容以及主要途径。论文的结尾部分主要是对整个研究的回顾,总结了所取得的发现以及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外语教师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个案研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有了一些不同于前人研究的发现。不足之处在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仍不够完善,调查的深度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扩展等。最后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整体看来,本研究围绕教师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对部分中学英语教师进行考察,所得到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内涵,厘清了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课堂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扩展了外语教师研究的视角;同时对有效地指导外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中学阶段的外语教学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寻阳[3]2012年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社会转向”的影响,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逐渐成为外语教师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但就我所知,目前的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总体状况的定量分析很少,而针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师开展的身份认同研究则更为少见。鉴于此,本研究依据社会文化理论和教师身份认同等理论,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山东省13所普通高中的283位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教师的半结构式访谈,试图分析我国不同年龄背景(60后、70后和80后)的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状况、主要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特点及其根源、并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探讨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途径。本文在评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身份认同、教师身份认同、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等概念。从社会文化视角对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进行了界定,确定了其理论结构,即由四个维度八个因子构成的多维结构。形成了信度和效度良好的《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本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了统计和批评话语分析,发现虽然高中英语教师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身份认同危机,但教师身份认同的总体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而且,教师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态度呈正相关,组织支持感对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和专业发展态度具有中介效应。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背景的英语教师其身份认同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60后和80后教师相比,70后教师的身份认同水平较低。本文结合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环境,具体阐释了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所具有的多重性、矛盾性、协商性、情境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同时,指出教师核心价值观、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组织支持感、英语语言水平以及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是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另外,参考教师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指出合作发展和自我反思是促进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本文对相关部门提出了建议。总之,本文在社会文化框架内分析了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相关问题,由于社会文化观认为教师学习是教师身份再塑造的过程,因此,本研究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又一理论视角。而且,《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的形成能够服务于大规模的实证调查,希望能为英语教师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周玲[4]2015年在《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演变》文中认为目前,英语改革成为“重头戏”,引发了对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角色定位的审视与思考。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究竟是为了什么?英语课程改革又会走向何方?英语课程目标问题成为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课程目标的确立是课程编制之前提,是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课程目标明示课程进展的方向,规定了课程计划的范围,揭示了课程计划的要点。中学英语课程目标是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引领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规定了英语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主要内容。研究中学英语课程目标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中学英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民国以来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学英语教材以及对中学英语教师的采访,梳理与分析自民国以来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特点和实施情况,分析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发展脉络,总结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发展特点,并对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设置与实施提出建议,以期为当前英语课程目标编制和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提供借鉴,从而促进英语课程基础理论的建设以及我国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展望以及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介绍民国时期英语课程目标设置的背景、特点及实施情况。重点阐述这个时期重视英语课程,忽视国语课程;重基础与生活实用,日渐关注人文性;中学英语课程目标与实际教学存在差距等特点。第叁部分:介绍建国初期与文化大革命期间英语课程目标的背景、特点及实施情况。分析在俄语发展迅速,英语发展连番受挫的社会背景下,英语课程目标呈现出要求简化、重视语音词汇等基础知识、忽视听说技能训练、政治色彩浓厚等特点。英语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英语学时减少、学生学习热情较低、语用能力差的现象。第四部分:介绍改革开放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改革背景、特点及实施情况。分析在国际交流扩大、英语人才需求增加的背景下,英语课程目标呈现出从重视阅读、自学和翻译能力向重视语用能力和人文性发展的特点,探讨实施过程中突出的“哑巴英语”问题。第五部分:介绍新课程改革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改革背景、特点及实施情况。重点分析英语课程目标的叁维度五要素结构,阐述英语课程目标呈整体性发展并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完善的趋势。第六部分:总结分析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目标发展演变的五个特点,即意识形态与英语课程密切相关、目标始终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性地位、跨文化意识目标的地位日益巩固、语言交际能力目标实施长期弱化以及呈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钟摆现象”。最后探讨中学英语课程目标设置与实施应该注意四个问题,即英语学科、学习者和社会需求叁大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语言与文化关系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问题以及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关系问题。
伍家文[5]2009年在《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的内容、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中学英语课程是中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是中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学英语教育目标的基本载体。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梳理了我国1978年到2008年这段历史时期(为行文方便,本文将这一时期简称为“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具体分析了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教学法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发展变化及特点,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及相关理论。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内容、意义、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全面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学术界在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不足,阐明了本研究欲弥补的薄弱环节。第叁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的发展。阐述了中学英语课程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在梳理、分析英语课程及其相关概念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评价等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厘清这些概念的实质,掌握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发展的脉络,把握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提出适合我国中学英语课程实际的理论观点,以便为研究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第四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阐述了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按照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实际,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每一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采取的具体的课程措施,分析、总结了各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基本要素的具体实践及分析。分别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英语教材的使用、英语教学法的应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等课程要素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以进一步阐述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同时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材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六章,对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低效”和“英语过热”的问题和现象,指出要确保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实情的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准确定位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和中学英语新课程相配套的英语测试体系。另外,课程发展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
杨洪香[6]2010年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文化属性决定了英语教学是教“文化中的语言”。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学科之一,英语教学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发展上来,即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正确的文化意识与观念,实现英语学科作为了解异国文化重要载体的独具文化价值。文化价值要通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来实现。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观的影响,加之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以及对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和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中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文化教育意识及文化教学能力欠缺;第二,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相对薄弱;第叁,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和介绍缺乏层次系统性;第四,试题的设计过于模式化。因此,本研究建议:第一,确立新的英语教学价值观;第二,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第叁,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中的文化资源;第四,充分发挥测试对英语教学的正反拨作用。
张岚[7]2007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探索》文中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服务于文化并反映文化的需求。不同文化差异很大,不了解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交际失误。毫无疑问,外语教学与外国文化教学密不可分。本文论证并强调文化教学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方法。本文的前言首先陈述文化教学内涵,综述相关研究现状,继而指出选题缘由和本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并说明文章的要点及其结构。接着讨论语言与文化这个重要问题,主要论述文化的定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密切联系。然后探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可操作性。作者分析了目前使用的中学教材,发现新世纪英语教材包含异常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分门别类加以说明,认为这套教材很适合作为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主要资源,同时强调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应创造性地使用这套教材。文章最后阐述文化知识教学的主要原则和具体方法,并叙述文化教学的详细内容。作者用丰富的实例例证了如何设计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使文化教学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者旨在论证,目的语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作者还力图强调的要点是: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广泛采纳,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应当想方设法开拓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汪园莉[8]2004年在《从国外引进教材看1978年以来的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文中研究指明《英语900句》、《跟我学》、《新概念英语》、《走遍美国》、《牛津英语》等一系列国外引进教材曾经在我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英语学习热,为我国广大英语学习爱好者耳熟能详。国外引进教材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它对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什么作用?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笔者从国外引进英语教材这个独特视角切入,集中研究1978年以来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国外引进英语教材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起点高,语言地道,编排科学,单词复现率高,趣味性强,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时代感强等特点。正是由于具备了一些国内英语教材不可比拟的优势,此类教材很快为本国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国的英语教学和实践。中学英语教学从1978年以来不过短短二十五年的历史,但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确定英语课程的多元目标和要求;更新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积极研究教学法;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进行了测试和评估的改革等等,使得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国外引进教材对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概述了70年代以后我国引进的一些原版英语教材的基本情况。如教材种类和内容简介,教材的发行和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学英语教学法和国外引进教材的关系。国外引进教材给广大英语学习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法理念。中学英语教学法从过去只关注语法、词汇和阅读的语法翻译法,逐步过渡到根治“哑巴英语”、重视听说能力培养的听说法,再到现在关注场景,社会,性别和心理因素,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的交际法。 第叁部分探讨了英语教学大纲和国外引进教材之间的联系。教学法理论丰硕的研究成果必将带动教学大纲的不断修订。我国从1978年以来进行了多次大纲的修订,每一次教学大纲的修订都是在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性质和地位,目的和要求,教学原则,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都在不断改进,使其越来越符合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越来越关注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这些改进与不断引进的国外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一致的。 第四部分研究国外引进教材对我国中学引进教材的影响。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从国外引进教材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成分。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套统编教材,上海地区的英语课改教材,以及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材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引进英语教材的影响。 第五部分从中学英语教学其他方面看国外引进教材的影响。国外引进教材推动和促进了中学师资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自身素质都得到很大提高。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测试与评估的改革也与其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还将引进更多代表最新教学理念的国外原版英语教材,这些教材将成为深化英语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杨红[9]2006年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处理》文中指出文化教育引入英语教学已成为外语界的共识。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仅仅学会英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英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在教学中,人们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一些模糊认识与不大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语言知识的教学即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另一点则是认为目前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我国有不少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为了省时省力也会忽视对文化的学习,结果学习效果不好,而且在交际中常会冒犯对方,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不愉快。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载体,要学习语言就必须要了解与该语言有关的文化。所以,对于学习英语的广大中国学生而言,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国家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而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则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并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本文将从认知学说的角度,通过实例分析中西文化差异,阐释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的密切联系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处理好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并有效渗透文化教育。
吴晓威[10]2014年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其呈现方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与全球发展同步,如何有效地组织英语学习内容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英语语言学习的大国,2001年,我国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英语课程性质的界定开始彰显对“人”的意义的关注。与此同时,文化意识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之一,被写入了课程标准之中。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息息相关,英语课程应把二者紧密结合在教育实践中。从文化的立场去理解外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内容的选择已经不完全是为了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更要符合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其呈现方式与国际大环境和国内课程改革的需求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以下简称NSEFC)必修1——选修11学生用书为研究对象,围绕“NSEFC中选择了哪些文化内容?NSEFC中所选择的文化内容是如何呈现的?NSEFC中文化内容是基于什么缘由进行选择及呈现的?”这叁个核心问题展开。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围绕“NSEFC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其呈现方式”这一核心研究内容,兼顾文化视角和跨文化视角,同时站在解析英语课程理论的立场,有层次、有阶段性地展开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拓宽英语教科书的研究视角,揭示语言教学的内在运行机制,而且对于深化英语课程改革,指导英语教科书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为教育决策部门根据高中英语教科书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其呈现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作为一项质的研究,本论文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各种方法之间成为互证的工具,使本研究更有意义。本论文包括导论和正文两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并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正文部分共有七章。第一章文献综述梳理并探讨了相关研究概况;第二章详细说明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的伦理、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第叁章从文化人类学、外语课程组织与外语教学等学科视角出发,结合跨文化交际意识探讨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从NSEFC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其呈现方式的理念、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阐述;第七章主要介绍研究结论与建议。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NSEFC中文化内容选择丰富;第二,NSEFC中文化内容呈现方式多样;第叁,NSEFC中文化内容的选择比例相差悬殊;第四,NSEFC中文化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结合单一。针对研究结论叁和四,本论文建议整合NSEFC中选择的文化内容,调整NSEFC中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虽然本论文以NSEFC必修1——选修11学生用书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其呈现方式作为核心的研究问题,但是,文化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使用的不同决定了研究结论与发现会因研究者的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的访谈由于地域和时间关系,研究者并未能与受访的教科书编者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而只是进行了电话访谈。对于编者们的神态、表情等非语言交际的信息,研究者并不能及时捕捉到,这对于数据的分析以及访谈材料的整理来讲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 刘桂影. 西南大学. 2013
[2]. 一项对中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 邵思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 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寻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4]. 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演变[D]. 周玲. 杭州师范大学. 2015
[5].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 伍家文. 西南大学. 2009
[6].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D]. 杨洪香. 宁波大学. 2010
[7].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探索[D]. 张岚.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8]. 从国外引进教材看1978年以来的中学英语教学改革[D]. 汪园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9].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处理[D]. 杨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10].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其呈现方式研究[D]. 吴晓威.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英语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互动教学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高中英语论文; 国外教育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