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有效教学的起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教学目标论文,起点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在备课和编写教学设计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设置和陈述教学目标,这同时也是决定有效教学的起点。这里的教学目标特指课时目标,与课程目标和模块目标不同。课程目标和模块目标是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已经编写的,是教师明确课程价值和方向、编写课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统领性的纲要文件。而课时目标则把统领性的纲要、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是具体的。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必要性
教学设计需要解决3大问题:要将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的设置)如何到达那里?(教学策略的选择)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到达那里?(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在上述3个问题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对后两个问题起着目标导向作用,是核心和关键问题。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它是外在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学生内在能力的一种界定、评价。设置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透过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描述学生在能力和态度倾向上发生了哪些改变。所以,教学目标设置的恰当与否与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具有直接关系。若未能设置好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就会由于目标不明确而遇到障碍。
二、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内涵:(1)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定向的活动,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2)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3)教学目标应具有导学、导教和导评的功能。导学:即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学会做什么;导教:即教学目标中应暗含要教会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认知策略是什么;导评:即教学目标中应暗含观察学生学习结果的条件,从中可以得知通过哪些训练题或测验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1.生物学教学目标的知识分类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把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分成以下几类:(1)基础知识:如符号知识、事实性知识、有组织的整体知识;(2)基本智慧技能:知觉辨别能力和运用生物学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3)高级智慧技能:运用简单规则(含概念)解决生物学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成分是解题策略和反省认知能力;(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树立了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及实事求是和尊重科学的精神等。
2.影响教学目标设置的基本因素
(1)课程标准及本节学习内容的地位。研究课程标准及教参,明确本学科、本模块的基本目标及要求,考虑本节学习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以此来确定本节课的具体目标。(2)教学内容的知识分类。把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分类,判断教学目标的类型,对于不同的目标类型,应考虑目标实现所采取的教与学的策略。(3)学情。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考虑目标达成的可行性。例如,基础较好的班级能实现的高水平目标,在基础较差的班级不一定能实现,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特点调整目标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
四、教学目标的陈述
1.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特征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基础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情感态度)。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而应该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即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教学目标不应陈述教师的行为。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使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用一些行为动词将“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目标陈述就可以具体化。加涅的作业目标陈述通过运用行为动词和性能动词来陈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避免了学习者表现的行为与能力不符的情况发生,这对于指导教师陈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帮助。通俗地讲,教学目标应尽可能用心理学界定的或本学科约定的动词,且描写的行为是可以用观察的、外显的行为动词来陈述。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根据加涅的观点,在智慧技能学习中,学习结果的出现存在较严格的层次关系,即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前提,规则学习以概念学习为前提,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前提。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作为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概念和规则必须先经过陈述性知识阶段,然后才能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所以,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目标的学习结果类型,又要考虑同一学习结果类型所处的学习阶段。布卢姆将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为6个层次,分别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课程标准使用了解、理解和掌握3个动词描述知识技能的目标层次。一般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了解对应于记忆,理解对应于理解,掌握对应于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2.教学目标陈述所依赖的技术
(1)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技术。此目标陈述技术由格兰伦(N.E.Gronlund)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陈述,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但这些内在的变化不能直接进行客观的观察与测量。为了使这些内在变化可以被观察和测量,还需要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外显行为。
(2)加涅的作业目标陈述技术。这种陈述方式的关键是区分两类动词:一类是表示内部能力或倾向的性能动词;另一类是表示外部的、可观察行为的行为动词。行为动词是表示学生业已掌握的行为,已习得的、内潜的性能要通过这种行为才能表现出来,才能被观察到。行为动词描述的行为就是内部性能的外在指标。这样,通过将行为与具体的性能联系在一起,就对学习结果进行了行为描述。
(3)表现性目标陈述技术。在情感领域,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一两次的教学就能见效的,而且教师也很难预期在一定的教学后,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将会出现什么变化。故对于此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陈述,上述的两种目标陈述技术明显不足,艾斯纳提出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s)陈述技术。这种陈述技术要求在陈述目标时,明确规定学生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3.教学目标陈述的动词参考
(1)认知领域教学目标陈述及动词参考。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容及特点,知识学习认知过程的水平从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3个层级,分别对应于布卢姆的6个水平层级。借助格兰伦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技术与加涅的作业目标陈述技术,我们列出了一些描述内在心理的性能动词与描述外显行为的行为动词(见表1)。
限于篇幅,对描述外显行为的代表性动词不作具体解析,读者可参考皮连生主译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2)情感领域教学目标陈述及动词参考。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情感领域的学习被称为态度学习。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3种成分构成。因此,关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陈述可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3个方面,其中认知方面的教学目标陈述采用前面介绍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陈述方法、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采用目前传统的陈述方法。下面提供生物学科描述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的动词供参考(见下页表2)。
4.教学目标陈述的方法
(1)选择相应目标陈述的技术。对于不同知识分类的教学目标,应采用不同的陈述技术。对于认知领域宜采用格兰伦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技术,以及加涅的作业目标陈述技术;对于情感领域宜采用目前(课程标准)传统的陈述方法,即表现性陈述技术。
(2)确定并细化总目标。首先确定本节课的总目标,并说明层级(了解、理解、掌握);然后再把总目标逐步细化,具体可按照知识学习的层次性来划分。
(3)陈述各个具体的子目标。要求体现目标陈述的几个基本特征,体现导教、导学、导评的功能。
五、生物学教学目标陈述的具体实例
实例:“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1.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因此,本节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考虑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情感目标。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高一学生缺少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对于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以及氨基酸如何脱水缩合等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要通过模型、观看动画、动手组装等方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突破难点。
2.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具体可分为:(1)能动手组装氨基酸模型并从不同角度观察此模型,归纳氨基酸的结构特点;(2)观看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动画,能依据动画自己动手把氨基酸模型“脱水缩合”组合成二肽、多肽模型,并说出肽键数与脱水数之间的关系;(3)能通过多肽模型折叠出蛋白质模型来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并解释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4)通过阅读蛋白质功能的资料,能找出体现蛋白质功能的关键词,并归纳蛋白质的功能,同时能对“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事实给予认同;(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感受合作的快乐。
3.教学目标陈述的良好性分析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以上目标陈述中,行为主体都是学生,在此省略主语“学生”。
(2)教学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测量。对于上述目标(1)来说,要理解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只要学生能够组装氨基酸模型就可以说明;对于上述的目标(2),说出肽键数与脱水数之间的关系,能说出就行,而这些都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这就是使用外显行为动词来陈述教学目标的好处。
(3)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了知识的层次性。上述目标陈述从蛋白质的形成过程出发,从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进行了有序陈述,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并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渗透了情感目标的教育。
(4)教学目标的陈述体现了导学、导教、导评功能。通过上述目标,我们能看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蛋白质的形成过程,并且要通过多动手、多模仿、多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与学,而且大致可以知道用哪些习题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如辨别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说出肽键数与脱水数之间的关系,解释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归纳出蛋白质的功能等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