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革命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内容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03)03-0036-04
伴随着全国人民对“三个代表”思想学习的深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中国先进文化的研究出现高潮。但在探讨这一时代话题时,依然紧追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这一传统热点,却很少提到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独特文化—“革命文化”。在不少人的心里,还摆脱不了十年动乱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即造反、闹事的文化就是“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就是红色潮流、洪水猛兽。有人认为“革命文化”既过时且可笑,也有人应“告别革命”之声,急呼“革命文化退出主流文化”。似乎“革命文化”大有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格格不入之势。应该如何看待中国“革命文化”,笔者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一、中国“革命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革命文化”(主要指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酝酿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主流。中国“革命文化”不但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
1、科学的革命理论
文化的核心是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人民的革命理论从拜上帝到三民主义,无一能指导中国革命从而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主导地位的确立,才使中国革命有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他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516页。)为此,毛泽东强调:“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到达胜利。”(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522、697、699、664、695、708、708页。)
2、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全新的精神风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理想,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谱写了一曲曲前赴后继的光辉篇章,也为后来人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的精神遗产。如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畏难,不怕死,为主义而牺牲”的井冈山精神;“坚持信念,坚忍不拔,逆境奋斗,乐观向上”的长征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的西柏坡精神;还有勇往直前的拼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在强调,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全新的精神风范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表现,都是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今天仍魅力无穷。
3、全新的革命伦理道德观
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最彻底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的落后性、帝国主义的宗教渗透和奴化教育的反动性以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局限性。同时也彻底地发挥了一切唯物论者所具备的革命道德。1938年9月,艾思奇在《共产主义与道德》一文中指出:真正的唯物论者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并不是道德堕落的角色,而且也不是破坏一切。他们本身常常就是进步的、高尚的道德的模范。(注:艾思奇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418页。)共产党人在各根据地实行以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动员全体人民投身革命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的道德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教育,确立公而忘私、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献身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毛泽东指出:“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尊敬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522、697、699、664、695、708、70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中,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522、697、699、664、695、708、708页。)其中:
一是30年代“左联”和“社联”文化运动。他们的成立标志着左翼文化大军的形成。它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扬光大,又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运动的光荣先驱。他们提倡严厉地破坏旧社会机器一切思想的表现,宣传新社会的理想和促进新社会的产生,建立新的文艺理论。在文学创作上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革命气概和求实精神、革命理想和客观现实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在文学艺术上的思想和方法,在我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化史上都将永远光芒四射,千古流芳。
二是延安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抗战以后,延安成为全国文化活跃的心脏,延安的古城上也高耸起了崭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旗帜,在这个旗帜下汇聚了不少优秀的思想家、科学艺术人才,从事着新文化的理论研究、实际建设和宣传工作。理论学习、文化教育、文艺体育无不反映出革命者及人民群众自觉渴望、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风气;延安的道德与政治合一、文化与革命的合一、理想与现实的合一,以及独特的政治话语、社会组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自由、宽大快活向上的气氛,无一不透射出“革命文化”的魅力。
1944年美军观察组一行18人到延安、晋绥、太行等解放区参观访问,谢伟思在发回美国的第一篇报告中写道:“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无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妇女不穿高跟鞋,亦无口红,文化运动极认真,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注:房成祥.毛泽东与延安整风运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延安时期的文化精神模式,在毛泽东文化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对毛泽东后来进行社会主义文化改造和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革命文化”特点鲜明,启迪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产生并发展于中国人民长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它不仅反映了革命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尖锐斗争,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而且理论结合实际,兼容并蓄,有力地推动了新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确立发展。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时代的先进文化,对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以救亡图存、民族复兴、文化转型为己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0世纪是一个以革命为主旋律的世纪。深重的民族危机,炽热的革命环境,使中国的社会主题、政治精髓、国民精神、社会心理、时代风尚、大众话语等都浸透着“革命”二字。“革命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522、697、699、664、695、708、708页。)“革命文化”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革命的思想准备,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为指导的,以救亡图存、奋发图强为主旋律的“革命文化”主流的掀起,无疑是当时文化转型的最大成果。
无论是中国过去各朝代的政权,还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党派,只有在它代表中华文化的时代要求和发展愿望时,它才能获得统治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从一开始就把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克服中国社会文化的危机,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她始终坚持和发扬“五四”精神,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与一切反动腐朽的文化展开斗争,在把产生于西方文化土壤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不但缓 解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危机,还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革命文化”。这种文化,构成了我国文化传统中一个最具活力的部分,堪称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融合的成功典范,从而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指出了前进方向。
2、文化本质的唯物论、文化取舍的辩证法,表现出严格的科学性
作为观念形态的“革命文化”,其科学性体现在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上,更体现在指导思想上的唯物论、文化取舍态度上的辩证法以及方法上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人们共同的精神生活,属于社会意识,其性质由社会存在的性质所决定。这种在文化观上的唯物主义思想,改变了近代以来的诸多思想家们所认为的有了新思想就有了新文化、有了新文化就能改造社会的观念,渐渐形成了创新中国文化必须与政治、经济制度革新相结合的思想。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要革旧文化的命,则必须推翻旧文化的基础—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522、697、699、664、695、708、708页。)而我们要建立的新文化,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当然,要建立这种新文化,必须涤旧染新。在中国,必须将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的半封建文化和包含奴化思想的帝国主义文化打倒,“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522、697、699、664、695、708、708页。)
但破和立又是辨证的,任何文化都有时间上的承续性和空间上的融合性。“简单的否定在表面上是‘彻底’否定了旧文化,实际上是阻止了新的前进。”(10)而真正的批判是一种前进的批判,真正的批判包含学习、纠正和发展三个方面。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注: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这就为建国以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和“双百”的方针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正确解决外国与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发展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指出了广阔的道路。
3、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体现了深刻的人民性
文化的人民性是“革命文化”在文化主体和功能上价值取向的基本定位。“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522、697、699、664、695、708、708页。)而文化源于大众决定了文化必须表现人民群众并为他们服务。“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522、697、699、664、695、708、708页。)这不仅是思想感情问题,而且是政治态度问题。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
为此,毛泽东号召道: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专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他们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的工作。”(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4、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透射出强烈的创新性
文化的大变革,总是以更高一级的新文化形态来取代旧有的文化形态的统治。文化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生命才能延续。中国“革命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围绕革命目标的转换,先后诞生了不同阶段的文化形式。包括工农的苏维埃红色革命文化,丰富多彩的抗日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毛泽东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八项工作之一,就是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更是强调,建设愈向前发展,对文化的要求也愈迫切。总而言之,文化只有不断适应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令人遗憾的是,革命成功之后,我们未能充分利用历史时机和革命实践中创造崭新文化的成功经验,加速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一场“文化大革命”,不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被冠之以封建主义遭到全盘否定,一切外来文化被冠之以资本主义遭到全盘否定,就连“革命文化”的传统也被破坏殆尽。“文革”中那些表面上激进的红色文化很多都是封建传统的恶性膨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文化”。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大片文化沙漠的出现,使民族文化生命的元气大伤,使民族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中断和社会文化危机的加剧。(注:李书磊等.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2。)
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成,是文化发展史上质的飞跃,是中国先进的、创新的文化。它是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变革必要的精神准备,并为此提供了正确的指导理论、道德准则以及各种文化手段,保证了社会变革的顺利实现。“革命文化”,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和今天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含义基本相同。虽然历史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革命转向了建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今非昔比的更新,但根植于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优秀的“革命文化”传统是当年革命者的精神动力,也是今天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所在。
“革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WTO规则、法治社会、市场道德、契约精神、公民权利、政府责任、公平竞争、新闻监督等文化思想一样,是目前多元文化的重要一元,这些强势文化基因的相互融合将会为我们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借鉴。所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中国文化的传播,“革命文化”也是重要内容。
“革命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需要的是一种历史主义的文化精神和开放主义的文化态度,实现继承与发展,继承与超越的有机统一。正如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