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生态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生态论文,弘扬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2;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4)02-0005-0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什么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它有什么作用?我国过去在生态文明方面存在些什么问题?如何弘扬生态文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这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带来了幸福。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稳,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不幸。人类经过深刻反思,感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弘扬生态文明。有人说,生态文明是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有人说,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还有人说:人类的未来应当是一个追求生态文明的“生态时代”。从我国当前情况来说,弘扬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有限的物质资源遭受损失,特别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损害,这些都是破坏了生产力。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并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明,这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乱砍森林受到自然界惩罚的事例,也就是破坏生产力的事例,提出要“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反对“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518页。)。马克思在谈到未来社会时指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的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产的。……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弘扬生态文明,“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人的复归”,真正解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不仅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反映了先进的生产力。
生态环境对文化影响很大。环境污染是文化上的熵污染,生态危机是文化上的熵危机。破坏生态环境,不仅是反自然的,也是反文化、反文明的。孔夫子早就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如果水遭污染,山遭破坏还有什么可“乐”?“智者”、“仁者”到哪里去“乐”?弘扬生态文明,不仅治理已污染的生态环境,而且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人们生活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享受大自然的丰厚赐与,心旷神怡,体现“真”(生态规律)、“善”(生态伦理)、“美”(生态美)的统一,就会象中国古代哲人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山林与!泉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这正是生态文化的升华,反映高层次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反映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不言而喻的。
前面已经说过,在工业社会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人们早已感到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了。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第2条就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也提出“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使所有的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弘扬生态文明,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就不仅能改善生存环境,而且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上面这些说明了:弘扬生态文明,反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光荣任务。
二、我国近年来生态文明遭受破坏的情况和问题
上个世纪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生态文明遭受破坏,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一是在发展过程中,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文化,下面分别举例作些说明:
例如,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显示: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3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近40%;占国土面积1/3的土地荒漠化还在加剧;森林面积锐减,很多生物物种濒危,4万多种生物生存受到威胁,高等植物中涉危物种达4000-5000类,占濒危物种总数15-20%。特别是水污染极为严重,七大江河水系均遭污染,全国1/4的人口,在饮用水方面不符合卫生标准。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严重缺水的108个。草原退化也很严重,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40%,占全国绿色植被的64.1%。但严重退化的草原近1.8亿公顷,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气候因素外,最主要的是不合理利用,超载过度。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测算:目前我国牧区草原平均超载36.1%。这就导致土地荒漠化不断增加,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注:邵文杰:《绿色草原呼吸生态平衡》,《光明日报》2003年7月21日。)。还有“垃圾围城”的现象,也较普遍。
又例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人为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现象,经常出现。泰山修索道,炸掉了主视面山体1.5万平方米,还将沿途及岱顶的树木砍伐殆尽,大大影响了世界闻名的泰山景观。黄山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后,大搞开发建设,风景区内豪华宾馆、招待所越建越多,2001年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前几年,一些新闻媒体就报道了“楼堂馆所吃黄山”的情况,严重破坏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加之修索道,大修水库,崩山凿石,伐树毁林,使黄山遍体鳞伤。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谢凝高教授形象地比喻道:“被誉为‘百千天女,妙装严相’的黄山,如今头顶小商城,身躯遭污染,身锁三条锁链;还要割骨垒坝修水库,切肤入骨埋管道。”曼妙天女受此戕害,令人痛惜(注:见曲冠杰《黄山如何保持世界遗产的品位》的报道,《光明日报》2003年2月17日。)。最近,安徽省合肥市某单位,因建设需要占用了大蜀山附近一些居民的墓地,为了帮助当地居民及时迁移墓地,这个单位购了仰桥村130亩土地,其中包括东岗林场60亩地。有人未经市政府批准,对林场的松树进行砍伐,两天之内就砍掉1/3的松树,约20亩1670棵(注:见《合肥发生特大毁林案:千棵松树一夜消》的报道,《光明日报》2003年6月11日。)。象这些破坏生态环境、破坏风景名胜景观、破坏生态文化的情况,到处可见。最近开发生态旅游,无序开发,造成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也不断出现。
不重视生态环境,不重视生态文化,必然造成巨大的损失。联合国《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经济损失还是次要的,至于文化上的损失,更难以数计,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们应该吸取过去的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弘扬生态文明。
三、如何弘扬生态文明
生态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协同作战。特别是要弘扬生态文明,要求更高,需要做的工作就更多。我们认为,主要有:
第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要真正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早就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当然包括生态需要在内。10年前,我在一本书中就提出:“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包括生态需要在内”,“生态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具有极端重要性”(注:尹世杰:《消费需要论》,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269页。)。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还不能只就生态谈生态,还必须提到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高度,象我们前面说的弘扬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认识,才能体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著名发展经济学家E·佩鲁早就指出:“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种经济要领都不能得到彻底深入思考”(注:E·佩鲁:《新的发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166页。)。江泽民同志早在全国第四次环保会议的讲话中就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溶入两个文明建设之中,协调发展。在这基础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治理并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
要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不仅要治理已污染的环境,而且要从源头上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都要从源头加以治理。这除了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育生态化的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要提高森林覆盖率,从源头上保持良好的空气、水、土。我国已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将再造秀美山川列入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现在正在实施林业六大工程,总投资数千亿元。绿化是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绿化大地,美化环境。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城市,更要加强绿化。近几年,大连、北京、上海等城市,大搞绿化,在全国已起示范作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总数已达314个,初见成效。现在要进一步具体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农村,除了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大搞植树种草外,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源头上加强污染防治,确保农村产品无公害。还要把生态建设与扶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总之,要在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生态环境,使人们享受生态文明的幸福生活。
第三,发展绿色消费
最近一二十年来,绿色消费已风靡全球。有人说,21世纪是绿色消费的世纪。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吃、穿、用、住、行和劳务消费各个领域,均有大量的绿色消费品供应市场,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我国绿色消费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绿色产品的生产、消费也不断增加。1999年11月,国家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内贸易局、财政部、铁道部、卫生部等6个部局联合实施“三绿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培育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对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流通实现全程质量控制。这对全国绿色消费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我国绿色消费,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不少问题。产品开发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品质量还不高,取得环保标志的产品还不多;产品开发、营销和消费体系还未好好建立。前几年,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发展生态消费,开拓生态消费品。这就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其他生态产业,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开发体系和销售网络,发展绿色市场,更好地满足生态需要”(注:尹世杰:《论生态需要》,《光明日报》1998年1月26日。)。这就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选好要开发的产业后,就要建立“清洁生产”的完整体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还要使产品的主要原料产地,符合绿色产品的生态环境标准;产品的发展,要向专业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要发展“绿色市场”,建立营销网络,疏通流通渠道;要打击伪劣假冒,扶持真正的“绿色”产品,创造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宣传名牌。
绿色消费,不仅包括吃、穿、用、住、行等各种实物消费,还包括旅游消费在内。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应该作为“绿色市场”来开拓,提高旅游的层次和质量。特别是生态旅游(包括森林旅游)、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消费一种重要趋势。我们也要优化旅游环境,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发展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丰富人们的消费生活,提高消费质量。
第四,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促进生态文明
我国1979年就制定了《环境保护法》(1989年修改),以后还陆续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草原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水土保持法》、《固体废弃物防治法》、《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等,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法律体系,起了显著的作用。现在需要根据当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适当的修订。除了各种法规之间要协调、配合外,还要根据人世后的情况,为求与国际环境法规协调,做好有关国际环境公约的国内配套立法。除了立法外,还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人认为:环境权是公民享有的适宜于人的生存与健康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与人的生存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注:徐孟州、谭柏平:《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光明日报》2001年2月10日。)。这些提法是很对的。我在十多年前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出过:消费者应有的权利中,应该包括“保障有益于健康的环境的权利”,“人们不仅要求有比较好的消费品和服务,要求有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注:尹世杰:《关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几个问题》,《河北学刊》1985年第6期。)。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
还要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除运用财政政策外,很多发达国家还采取税收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如1972年美国率先征收二氧化硫税,1991年以后开征此税的有瑞典、荷兰、挪威、日本、德国等国。瑞典等国还开征二氧化碳税,对石油、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和国内航空燃料进行征收;德国从1981年起开征水污染税;比利时于1993年开征固体废物税;荷兰、芬兰、英国先后开征垃圾税;美、德、日、荷等国开征噪音税。现在这些税都较普遍。我们也可考虑及时开征生态环境税。近年来,采取收环境费的办法,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乡镇企业、私人企业极为分散,往往收不到环境费;环境费还只对污染排放收费,对污染环境的产品没有相应的措施,难以有效解决。应该早日进行费改税。我们认为,生态环境税,主要包括3个方面:(1)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水资源等)的行为进行课税;(2)对污染空气、水质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开征污染税;(3)对污染环境的产品开征“污染产品税”。要通盘考虑,确定税种,逐步开征。要合理确定税率,按不同污染程度,区别对待,还可搞累进税率(注:尹世杰:《关于开征生态环境税的几个问题》,《税友》2003年第7期。)。前不久,已有人提出要搞资源核算,把生态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损失纳入GDP中,搞“绿色核算”、“绿色GDP”,即“G、G、D、P”。这些意见都是可取的。
第五,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我们现在,很多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还缺乏生态环境知识,需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一章专讲环境教育问题,提出:“从小学学龄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鼓励大学设立对环境有影响的跨学科课程”,“推广与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有关的成年教育计划”,并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环境教育包括学龄前儿童环境教育、中小学环境教育、大学环境教育以及专业环保科技教育。环境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使小孩从小就了解一些环境的知识,培养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中学大学也要开设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最近一二十年来,很多国家已开展生态环境的教育,把它纳入正规教育之中,纳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学计划之中。如意大利1983年就创办“绿色学校”,1986年发展到16所。澳大利亚也把生态环境教育普及到学校。我们也要及时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把它纳入素质教育之中,逐步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教学内容不仅应该包括价值观、生态伦理、生态环境知识,还应该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知识等。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我们有些省市,已在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有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1998年6月,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提出要在21世纪初将清华大学办成一所“绿色学校”,首次提出“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的重大构想。并提出了绿色教育的具体措施: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列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将“环境学”、“可持续发展引论”作为研究生限定选修课,同时开设一些有关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选修课。这些举措是很好的。
搞环保教育,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生及幼儿园的环保教育,将环保内容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普及环保知识;二是加强农村的环保教育。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保知识偏少,更需要丰富环保知识。可以预防,随着生态环境教育在全国的发展,全民环保意识和环境不断提高,将大大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
四、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大自然是美的:蔚蓝的天空,苍翠的森林,碧绿的草原,奔腾的江河,灿烂的阳光,艳丽的飞鸟……有人说: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大美。人们生活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享受大自然之美,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超越,这就体现高层次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我国古代很多文人、诗人,经常歌诵生态美而得到的精神享受,写下了洋溢生态文明的光辉的篇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虹销雨霁,采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腾王阁序》)。这些不都是歌诵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吗?象这种例子是很多的,我们就是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弘扬高层次的生态文明,使人民享受“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的乐趣,使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加之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发展生态文明的极优越的条件。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明,当然包括生态文明在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关键是提高消费质量,这就首先要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1997年8月,江泽民同志早就发出“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我们必须进一步治理并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再造秀丽山川”,弘扬生态文明,为发扬中华文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生态文明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文化论文; 生态破坏论文; 小康社会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消费文化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保论文; 尹世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