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环境条件与城市空间
乔尔(Gehl,2000),林奇(Lynch,1958),拉波波特(Rapoport,1990)和赖特(Whyte,1980)在城市形态的研究过程中建立了人类行为与物质环境关系的理论,他们的探索包括人类如何感知特定的环境并且产生行为反应,进而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利用这些规律。在林奇(Lynch)的一系列研究中,“心智地图”(mental maps)的方法被用来反映个人对环境的感知,通过使用“节点”、“路径”、“地标”、“边沿”和“区域”作为基本元素来分析环境心理趋向。基于此,城市发展演变应与当地生活方式及文化需求相适应,强调城市设计应与环境条件相协调,即“环境行为心理”的方法。
1.2 寒地城市的含义和现状
1.2.1 寒地城市的含义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严峻,寒地城市都拥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如哈尔滨,每年从11月到次年的四月,城市都会面临严寒的侵袭。气候条件对其户外空间来说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2.2寒地城市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的发展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克服由于气候条件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制约,谋求新的突破和发展,创造生态适居的寒地人居环境是未来寒地城市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寒地城市从规划设计、管理到建设实施以及适宜的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地研究。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严峻,寒地城市一年中很长一段时间总是与严寒、黑暗、冷风和冰雪相伴,气候条件对其发展来说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规划设计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其它地区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如阳光、绿化、水体、保温采暖等等,在寒冷地区都要付出很多代价。因此现在流行的很多设计手法,仍无法解决寒地城市的具体问题。其一,相对于发达国家与南方沿海地区而言,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常常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而相对滞后,同时也缺少相应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跟着先进走”似乎成为一种必然。其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迥异,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居民室外活动时间少,与南方发达地区的特点截然不同,许多在南方地区适合的先进理念,到了寒地城市就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要建设一个优秀的寒地城市,就必须体现地方的个性,分析和了解寒地城市需要什么以及现阶段设计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既考虑到行为心理与物质环境的关系。
2.创造宜居的寒地城市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在不断地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下面就以寒地城市为例,就如何协调环境条件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加以阐述。
2.1寒地城市交通
道路,这是一种渠道。观察者习惯地、偶然地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人们倾向于打听道路的起始和终点;因此起迄点明确的道路的识别性很强,有助于把整个城市联系起来。这样的道路可给观察者提供方位。有些受试者想到道路与城市某一部分的总的方向关系,有些人还会想到某些特定场所。
寒地城市的全封闭步道系统是改善冬季人行舒适度的一种解决方法,包括空中步道系统、地面步道系统和地下步道系统。这些步道系统将市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和公共建筑联系起来,并与地铁等城市公交系统相结合,共同构成一种“树型通道体系”。这种体系把地上与地下内部与外部、城市与建筑、车行与步行、垂直与水平、动态与静态的交通空间有机地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2.2寒地城市建筑
建筑物可作为城市标志这一参考点,而建筑设计的宏观目标应是一个开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性的场所。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资源、能源和生活模式等全球视野的“共生”概念。
基于前文对寒地城市的分析,未来住区建筑除了满足寒地城市居民的根本生活需求之外,还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即建设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2.1 寒地城市建筑建设策略
(1)注重建筑的保温隔热。就建筑的功能来说,最首要的一点,就是居民对建筑保暖性能的要求。寒地城市气温较低,住区建筑要有相当的保温隔热性能。充分发挥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增加门窗玻璃的层数,以达到保温要求。寒地城市冬季市内外温差较大,会导致身体不适和一些疾病的产生,应当考虑设置室内外的过度空间,以缓解温度悬殊的影响。
(2)建设节能建筑。寒地城市由于采暖等需求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较大,所以节能也就尤为重要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运用新型能源是解决节能问题的根本措施。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引用到寒地住区建筑中,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实现建筑、能源、环境的可持续。
(3)保证城市建筑有充足的日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寒地城市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居民对阳光的渴望和依赖更加强烈。因此在设计中应保证日照间距系数,满足住宅的光照要求。同时,住宅应布置成南北向或南偏东方向。
2.3 寒地城市景观
寒地城市景观环境体现城区的具体形象,它立足于我国寒地城市极富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中,也是市民每天感受生活的直接载体,其景观生态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寒地城市的形象。这类集中的结点的某一些也许就是某一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的影响波及整个区域,成为这个区域的象征。城市环境规划应避免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改变剥夺性的开发行为,需从自然与人的需求出发,体现人对自然的尊重,从而使人工环境更多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城市受冬季的制约远大于其他季节,因此城市绿地规划对策应充分体现寒地特征,创造冬季舒适、独特的城市空间环境,从主要的设计环节入手,探索出适合寒地城市景观环境的原则和方法,以便有效提高设计质量。
2.3.1 寒地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营造景观环境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舒适的室外游憩、休息、休闲、娱乐以及交流的活动空间,为人们进行室外活动创造条件。寒地城市由于气候的原因,居民的室外活动相对较少,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作为一个设计人员才应该运用科学的艺术和技术手段创造激发活动热情的户外空间,增进人们的交往活动,增加城市活力。
(2)人性化原则。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满足视觉的审美要求还要满足游憩、活动等的要求,同时还应该全面考虑各类人群,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如无障碍设计及一些特殊设计等。目前,哈尔滨已经成功地打造了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以及南岗区的女人街、儿童街、印度风情街等等特色街区,市民们有了休闲的好去处。
(3)技术性原则。景观环境要体现出科技含量的应用性,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支持景观设施和特定效果的形成。包括建造、维护等层面,要全面地体现时代科学技术含量和应用价值。
(4)可持续原则。景观设计、建构要充分保护、利用自然生态要素,采用可再生的环保材料为组景要素,也不因其建造而影响周边环境和对材料,资源的破坏。构建可持续发展性景观环境,是人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回归自然之举,也是我们再认识的结果。
(5)特色性原则。寒地城市应突出冬季城市特色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体现季节变化和不同的文化特点,形成鲜明地域特色和良好的景观效果。
2.3.2 寒地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措施
(1)满足冬日里充足的日照条件,密集的建筑将导致来此地生长环境的恶化,应尽可能加大住宅日照间距,增加有日照的活动场地。同时,场地应避免寒风直接吹入,城市内建筑和植物应起到屏蔽冬季盛行风向的作用。
(2)景观环境与居住区、工作、商业和其他休闲设施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应减少寒冷、冰雪等因素带来的使用不便和对居民造成的不利影响。
(3)充分利用城市绿地,提供适于冬季居民参与的室外健身和娱乐活动,突出其在冬季环境中的重要性,进而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4)应从寒地城市自身优势出发,环境设计应满足安全、舒适、多彩的要求,在绿地集中的活动区内,设置拆卸灵活的透明保温材料,提高冬季绿地利用效率。
(5)在寒地城市的植物配置上以冬季耐寒性植物为主,减少不合适宜的夏季景观植物。局部可处理成温室,内部种植鲜花绿树,增强冬季的景观效果。
3建设特色的寒地城市
寒地城市识别性强,特点突出,冬季漫长,城市的寒冷是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同时也是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如果能对其科学合理的利用,反而会称为促进发展的有利因素。可以通过对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资源、形成历史、现实状况以及发展潜力等加以利用变废为宝。寒地城市设计中只要经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发掘,加以利用和渲染必能达到具有鲜明可识别性的目标,使城市发展演变与当地生活方式及文化需求相适应。
以哈尔滨为例,哈尔滨是一个典型的寒地城市。冬季漫长,一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被冰雪覆盖,能够生长的植物种类非常有限,所以它的绿化很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可以从寒冷这一特点入手,将其作为一种地域特色发展。发展冰雪文化,树立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在城市规划方向的探索中,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国际一流寒地生态城市”的新概念,并采取了相关积极的措施。如在公共空间设计上,为了使城市获取充足的阳光,保证建筑有良好的朝向,主要街道将采用与子午线成30 —60度角的方向布置。
一座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在横向上有自己的地域特色,还要在纵向上有时间特色的延续。城市建设不仅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这种特色发扬光大,让人置身于这个城市的时候能够认出这个城市,同时还可以发现这个城市是现代的城市,而不是一味的为了过去的形象,而处于对过去的重复之中。
4结语
寒地城市相对发展较慢,可持续发展的时效性也尚未成熟,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努力,将环境心理与城市空间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促进寒地城市的发展,缩小其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如斯乔伯格在《工业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叙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离,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终出离了原初的状态。城市的发展同时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复杂的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的物质环境,人们从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
作为设计者,我们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建设宜居的可持续寒地城市,为人们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德明.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计[D].哈尔滨建筑大学,1998.
[2]宋立伟. 哈尔滨绿地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3.
[3]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57-65.
[4]杜立柱. 试论寒地城市居住区空间的特色创造与形象设计[A].哈尔滨北方城市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
[5]刘晓都,孟岩,王辉. 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 [J].时代建筑,2006,(3).
[6]刘滨谊.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新建筑.
[7]凯文·林奇[美],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 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8]凯文·林奇[美],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 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论文作者:王丹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城市论文; 环境论文; 建筑论文; 冬季论文; 景观论文; 条件论文; 特色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