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对教师教育水平要求更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本文以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设置问题;直观教学;联系实际
引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咎于教师在小学教学教学中一味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论我们的大脑开发到何种程度,我们的思维永远是有限的、易犯错误的、自我中心的、社会中心的、存有偏见的和非理性的。正因为如此,优秀的思考者能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离“完美的”思考者还有多远。因此,他们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开发自己的头脑,不断地批判和反思”。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如何发散思维,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是所有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和遵循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态度与知识接受规律,充分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朕系起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和具体的知识,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发问题与相对应的数学模型结合起来,从而使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激起小学生更加强烈的数学学习欲望,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一、创设问题,加强引导
众所周知,在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促使人进行思考,不断发散思维,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从根本来说就是一个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然后带领小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如果要想真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予及时和适当的引导。一般来说,小学数学知识的展开都是通过提出问题,换句话说,只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问题教学,才能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要有意识、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数学问题,引导小学生对这些向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汢小学生会运用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比较对照和综合分析的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些向题,在送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和牢固,也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将这些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都缕清楚,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对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学习《100 以内的加法和減法》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向题“小明去年身高约85厘米,今年的身高约93厘米,请问小明比去年长高了多少?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设置这样的向题,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直观教学,加深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需要帮学生理清各个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采用一些灵活的数学思维教学方法、数形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方法,能够让小学生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一个形象具体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能够将数量关系和空间结合的结合起来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小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讲解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比较直观和形象的线段和图形来表示,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清晰明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图形上的数学知识抽象为一定的数量关系,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好的指导小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周氏》这一章节时,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倡方形的周长公式C=2x(长+宽),而没有弄清这个公式是如何得到的,这使得小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稍微有点変化的求长方形周长问题时,很难做到灵活変通,变得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去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公式和概念,使得在遇到其他数学向题吋能灵活変通。
三、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运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将用于实际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教师要能够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从实际生活获取相关的场景,通过日常的感知慢慢上升到数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为了巩固学生的“乘法”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文具盒5元-一个,钢笔3元一支,如果小红买2个文具盒和3支钢笔,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并在日常教学中切实落实。小学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深刻认识到提高小学色的思维能力的迫切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在数学过程中不断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理查德·保罗:《批判性思维工具》.
论文作者:刘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数学论文; 小学生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