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 655000
摘要:对煤层气钻井在施工过程中,是非常容易发生各种事故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从煤层气钻井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考虑,对于在煤层气钻井在施工过程中坑出现的一些钻井事故进行了分析,并且还根据煤层气钻井的生产实践、以及从勘测技术处理办法上面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故的处理办法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煤层气;干钻;事故;处理
1 前言
在煤矿开采行业,经常说的“干钻”实现对岩芯的卡取,主要指的是一个钻进入到洞中又出来了的一个回合之后,不再向孔内灌入任何冷却液,只是通过干拧的方法来实现对岩芯的卡取。一般来说,再具体的煤层钻井的施工过程中,虽然煤矿开采行业已经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干钻”的方法实现对岩芯的卡取,但是,有一些员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仍然会采用“干钻”的方法来实现对岩芯的卡取。这就非常有可能造成烧钻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效果,但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造成烧钻的现象。
2 对“干钻”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当一个钻进回次结束之后,由于在岩芯管的上面是不存在卡簧等器具的,如果工作人员为了操作简便,不把卡料卡取下来就直接取岩芯,就会非常容易的造成事故的发生。此外,如果在“卡钻”卡对岩芯进行摘取的时候,由于不同工作人员的技能是不一样的,如果对于何时使得钻具上下活动以及何时开始干钻掌握的不是非常到位,也会非常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在“干钻”卡芯的时候,虽然从表面上看钻具移动了一定的位置,但是实际上钻头并没有完全与孔底脱离,造成了判断上的失误,使得钻头由于长时间没有脱离井底而使得事故的发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操作人员并不可以完全看到孔内的情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孔内的设备虽然已经出现了微小的异常声音,但是操作人员并没有发现,让钻头在井内“干钻”的时间比较长,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对于事故的分析判断以及处理原则
为了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更好地解决,我们有必要对事故为什么发生进行研究。
一旦“干钻”的事故发生之后,工作人员应该马上进入到事故现场,对于事故的发生原因要有一个非常详尽的了解,对于现场施工人员发生事故之后的补救措施也要有一个了解,弄清楚在事故发生过程中钻井设备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以及泵停止运行的时间长短。 通过对于发生“干钻”时候的一些细节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来对事故的严重程度有一个大概的判断。其次,如果发生了“干钻”事故,它会伴随着一些其他情况,例如钻杆发生拧断等,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卡芯发生了“干钻”,随着时间的增长,会演变成烧钻。由于上面的一些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这个事故的时候,对待每一个环节都要谨慎,以防止事故继续恶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如果工作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了设备有异常声音,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问题,会单纯的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大力提拉或者上下串动,这就会使得烧钻的时间有所不一样,从而烧钻的程度也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解决办法。
在处理的原则方面,应该在认真的研究以及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当前事故,确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其主要步骤,应该根据“稳、准、静、快速”来确定,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防止事故再次恶化。稳,主要指的是在事故发生之后,不要慌乱,对于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要尽可能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准,指的就是在事故现场,应该对事故的发生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于在事故发生之后所采取的措施要充分了解,从而为了下一步解决办法的确定树立起一个很好的思路。静,说的就是即使事故发生了,也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可以再继续任何违章操作。快速,所指的就是在对事故现场有了一个了解之后,迅速作出决定,开展补救措施,尽快将问题解决。
4经常处理办法以及实际应用
4.1 处理办法
对于这类事故的发生,我们经常才去的补救办法就是“倒、扩、打”。首先应该进行的就是倒。将井里面“干钻”的钻具倒开,从而为下一步的处理打好一个基础。其次应该做的就是扩,结合钻孔的实际情况,首先将部分钻具倒出,再次将钻孔扩大,逐渐将残留在孔内的钻具一一倒出,从而可以达到一个结束事故的目的。最后应该做的就是打,指的即是利用打小眼的办法,在把螺丝头剥离到只剩下岩芯管的情况下,在岩芯管里面再打一个小眼,使其能够超过钻头大概一米的地方,迫使被已经烧掉的钻孔底部产生松动,从而使得事故结束。
在对事故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对井内的情况做到及时掌握,对于井下的钻具、井内的安全情况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出现掉块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尽快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判断,对症下药,确定好解决办法,发生事情再次恶化,使得解决过程更加艰难。
4.2 应用实例
(1)在云南恩洪盆地煤层气勘探区,在施工时候,当钻到245米时候,采用“干钻”卡取岩芯,造成了烧钻现象。技术人员在分析后人为,由于在“干钻”刚开始的时候钻具能够正常活动,在接下来一分钟左右感觉到设备发出的声音不正常,说明已经开始烧钻。但经过具体分析,发现烧钻先想想不是很严重,另外在“干钻”之后及时采取了强力提拔的方法,时间在半小时左右。所以,技术人员采取强力提拔,使得井内钻具撑紧,让在井内的钻具处于强拉伸状态,刹车停机,使得经底部为冷却。当钻具在强力拉伸状态下停止半小时左右,在拉力作用下,钻具突然脱离井底。使得事故得到解决。
(2)云南省马河向斜南翼煤层气勘探区,在卡取岩芯时候采用“干钻”方法,当联动档位上“干钻”五分钟左右发现机器声音异常,操作人员改用提升方法,但是无效。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倒开钻具、反扣反、剥除螺丝头、岩管内打小眼的方法。使钻具从岩芯管径接头地方倒开,在孔内留下一根4.5米的岩芯管以及螺丝头。利用扫钻头吧螺丝头去除,在利用无芯成锥状的钻头,把岩芯管里面的炭芯破坏。在钻岩芯管内部岩芯的时候,使得钻杆成为“轱辘把”形状,使其能够活动,然后下入小于岩芯内径的扁管对岩芯管进行捞取,使得事故得到解决。
5 结束语
在煤层气勘探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对“干钻”卡取岩芯而造成的事故进行处理,进而使得施工能够继续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马开华,刘修善.深井超深井钻井新技术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石油出版社,2006.
[2] 赵运兴,等.煤田地质勘探技术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论文作者:何小广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事故论文; 发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钻头论文; 钻具论文; 煤层气论文; 办法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