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巧用生活资源 ;营造品德课堂
一、挖掘生活资源,增强课堂吸引力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生活即教育。本课题研究的生活资源,主要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摸到、想到、稍加努力就可以利用到的人文资源、事件资源和环境资源。除了教材以外,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和人文景观等。
(一)善用生活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例如在教学《怎样看电视》这一课时,在课前,李老师先请同学们走访调查了生活在人们周围的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是什么?在上课时通过汇报交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看来由于年龄、兴趣不同,人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也是不同的?然后质疑,在看电视的时候,你们与父母常常因为什么问题闹别扭?当你与父母因看电视而产生矛盾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通过全班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为了进一步深化明理,我用出示课本上的连环画的形式,直观演示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会上,乐乐提出了“应该怎样看电视,看电视对学习有没有影响”的问题,小组同学对乐乐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获得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知识,体验有关道德问题,促使学生把社会道德要求、道德规范,由“他律”到“自律”向转化即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强化自我教育。
(二)善用生活资源,丰富和活跃品德课堂
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实施活动课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资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寻求活动中的现实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例如:在讲授《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这课时,让学生讲述相关的故事和经历,这些故事和经历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以情感人,通过他的讲述使全班同学懂得了助人的重要性,助人为乐就用不着老师再过多地去赘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新课堂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用心地去挖掘、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有益的探索,一定会有收获的。使学生在活动中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二、贴近生活,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让教与学根植于儿童的生活,因此小学《品德》教学要注重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充分利用当地的本土资源,使教学回归生活。如陈老师讲授《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这一课时,陈老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布置学生开展了“交流你和动物交朋友的故事”活动,并让学生把喜欢的动物玩具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一起分享,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纳为重要课程资源,老师还出示社会杀害野生动物的事件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出为什么,引导学生用自己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的心灵去感受,指导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们也看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三、活用生活教材,注重对乡土生活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例如在教学认识家乡这一单元时,旨在让学生深切地知道土地养育着我们。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这就是很重要的课程本土资源。课前我让孩子们调查了解家里都种有什么?这和我们的土地质地有什么关系?上课时我给孩子们展示一幅幅蔬果图,有我们熟悉的白菜、萝卜、稻谷、荔枝、龙眼等,看到生活中所熟悉的农作物,孩子们通过日常的生活体验知道稻谷分早晚两季,知道每个季节种什么蔬菜,知道每年六七月份是荔枝成熟的时候,更是由于气候和土地的问题,我们特产——荔枝被成为“岭南佳果”……其实这些都离不开孩子们的生活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彩的活动可以成为品德课堂的“营养”,相信有了这“营养”的滋润,学生一定会苗壮成长,品德课也一定会还一片“青山绿水”的。
四、挖掘独特生活资源,让品德课堂更具魅力
《道德与法治》其主线就是儿童的社会生活,其课程内容都是从儿童的现实和生活的需要出发,遵循生活的逻辑,这些内容正是他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杜威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我们始终抓住“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泛利用身边的一切教学资源,就必能为品德教学这泓清泉提供源源不绝的活水,使我们的课堂天天有“活水”,成为永不干涸的河流。
论文作者:莫细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资源论文; 课堂论文; 课程论文; 这一论文; 社会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8期论文;